屈原:像戰士一樣活著,像詩人一樣死去

中國有七個法定節假日,其中

端午節是唯一一個因紀念歷史人物而設定的,屈原的影響力和知名度可見一斑。


屈原:像戰士一樣活著,像詩人一樣死去

屈原畫像


約公元前340年,屈原出生於楚國姓,要知道,當時的楚國王室,也是羋姓。和王室一個姓,出生自然不凡,加上他出生時是楚國最強盛的“宣威盛世”,社會環境和家庭環境共同造就了他骨子裡的驕傲。


良好的家庭教育外加屈原本身天賦異稟,使得屈原“博聞彊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王甚任之。”二十幾歲時,屈原就出任楚懷王的左徒,只比宰相低一級。


屈原早就看到了楚國的危機,他不想楚國從此走向沒落,跌下神壇。於是,在擔任左徒之後,他渴求改變,而改變的唯一方式,就是

變法


古代變法者,向來沒有好結果,剛剛死去的商鞅,就是一個例子。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全面變法,秦國是強大了,可秦孝公的兒子秦惠文王剛繼位,商鞅這位主張變法者就被處以車裂的極刑。以屈原的聰明才智,他看不到變法之中的兇險嗎?我想不是。他只是因為太愛自己腳下的這片土地了,他不想這片土地上的人民成為秦國鐵騎下的亡魂。


好在有楚懷王的支持,屈原才得以進行變法改革。可是,這也為他以後的命運埋下了伏筆。


公元前315年,屈原已經開始變法兩年,他一步步威脅到了楚國貴族的利益

。楚懷王的寵妃鄭袖等人坐不住了,他們想要保住自己的特權,唯一的辦法就是趕走屈原。歷史上很多帝王聽不得妃子耳旁風,也有很多賢臣因為妃子的耳旁風落得鬱郁不得志的悲劇。


楚懷王也聽不得,雖然他欣賞屈原,但是也沒架住寵妃在耳旁天天唸叨屈原的各種“惡行”。漸漸地,屈原被楚懷王疏遠。


屈原:像戰士一樣活著,像詩人一樣死去

楚懷王畫像


戰國時候的人,沒有忠於國家這一說,都是哪邊工資高,哪邊條件好,就到哪裡大展身手。商鞅本是衛國國君之後,可他卻在秦國變法;張儀本是魏國人,可他也在秦國幹得好好的。以屈原的能力,他不愁找不到工作,何況齊國還多次向他伸出橄欖枝。


雖然遭到楚懷王的疏遠,可屈原沒有拂袖而去,也沒有放棄希望。公元前313年秦國想出兵攻打齊國

,但是當時齊國和楚國已經結盟,便派出張儀遊說楚懷王,說秦國願意以六百里的土地換取楚國和齊國斷交


明眼人一眼就可以看出這是秦國的計謀,是要把齊楚兩國分而殲之。可楚懷王硬是沒看出來,他還在為可以白白得秦國六百里土地沾沾自喜呢。屈原看不下去了,他不想看見自己的主君被矇在鼓裡,更不想有朝一日秦國欺負到楚國頭上來。於是,屈原力勸楚懷王,結果這一勸,非但沒讓楚懷王回心轉意,反倒是自己被楚懷王遠離了。


到了這時候,要是一般人,在楚國可能已經待不下去了,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然而屈原還是沒有離開楚國,去為其他國家效力。


第二年,楚懷王發現上當了,因為秦國答應的土地,任楚懷王怎麼催,秦惠文王就是不鬆口,穩如泰山。這下,楚懷王急了,秦國靠不住,還是得和齊國

合縱,才能穩當。可他看了一圈手下的人,發現一個能出使齊國,擔任重新結盟這一重任的,一個沒有。於是乎,他想到了屈原。


屈原一直在等這一天,自然是滿口答應。可他出使齊國的時候,楚懷王又在家裡犯糊塗了。


秦國看到齊楚兩國有死灰復燃的跡象,心裡也發慌,畢竟這兩個國家齊心的話,自己不好對付。秦國故技重施,答應退還漢中之地的一半以求楚懷王的原諒。楚懷王恨張儀恨得牙癢癢,於是他一時衝動:地我可以不要,但是張儀的人頭,你秦惠文王得送到我楚國來。


屈原:像戰士一樣活著,像詩人一樣死去

張儀畫像


秦惠文王聽了自然是高興,不要地,要一個人,那自然是好辦,便把張儀送到楚國。張儀到了楚國,一番騷操作之後,楚懷王就把他給放了還順便和秦國定下了婚姻關係。我就不明白了,是張儀真有這麼厲害,還是楚懷王實在糊塗得很,才會有這種操作。前一秒鐘不是不共戴天嗎,後一秒就一笑泯恩仇了。不得不說,歷史還真蒙了層紗,以我們的能力,實在想象不出這其中發生了什麼。


屈原在齊國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人家才願意重修於好。等他舟車勞頓回到楚國,一聽到楚懷王的這波操作,心裡面涼半截:我好不容易完成任務,您這倒好,直接和秦國結親了,一而再再而三的失信於齊,以後想再挽回,恐怕是難於登天了。


屈原的赤子之心,楚懷王並沒有看到,反倒是屈原自己,在公園前304年被楚懷王流放漢北一代。公元前299年,秦國邀請楚懷王到武關相會,楚懷王寧願聽信子蘭的慫恿,也不願聽屈原的肺腑之言。楚懷王這一去,就落得個客死他鄉的結局。果然,不聽好人言,吃虧在眼前。


楚懷王雖然鬼迷心竅,但他至少欣賞過屈原,對屈原,也不至於太絕情。等到楚頃襄王繼位之後,他對屈原就沒有楚懷王對屈原那般客氣了。公元前293年,屈原再次因為仗義執言被流放,這一流放,就是十五年。


從此,他被楚國王室忘記。也正是在第二次流放的這段時間裡,他在中國文學史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我們耳熟能詳的《離騷》《九歌》等作品,都是在這段時間裡創作的。


公元前278年秦國名將白起揮軍南下,輕而易舉就攻破了楚國都城郢都。還在流放途中的屈原聽到這個消息後,悲憤不已,可也無能為力,他能做的,只是用生命做最後的抗爭。在汨羅江上的屈原,心裡可能會想:楚國,是我無能,未能救你於水火,你等著,屈原這就隨你而來。而後懷抱大石,沉江而死。


屈原:像戰士一樣活著,像詩人一樣死去

屈原故里秭歸縣


屈原死後,人們紛紛跑去打撈,又向江裡投放粽子,祈求魚蝦不要啃食屈原的遺體。這些活動,都被保留了下來,成為端午節上紀念屈原的一種方式。


“太史公曰:餘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悲其志。適長沙,觀屈原所自沈淵,未嘗不垂涕,想見其為人。及見賈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遊諸侯,何國不容,而自令若是。讀服烏賦,同死生,輕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屈平行正,以事懷王。瑾瑜比潔,日月爭光。忠而見放,讒者益章。賦騷見志,懷沙自傷。百年之後,空悲吊湘。”《史記 屈原賈生列傳》


注:文中圖片均出自於全歷史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