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國華:一位老校長的真情告白

蘇國華:一位老校長的真情告白 | 校長寄語

蘇國華:一位老校長的真情告白 | 校長寄語

北京芳草外國語學校總校長蘇國華

2020年將永遠載入史冊。庚子大災,全球無一倖免。這次災難對於我們的國家,對我們每一個人以及整個人類都是一次刻骨銘心值得深思的社會事件,對教育人來說更是如此。

我是一個有著49年教齡,39年校長齡的老教育工作者。在我的職業生涯中經歷過幾次大的天災人禍。天災主要有:

1976年唐山大地震

1998年南方特大洪水

2003年SARS

2008年汶川大地震

2020年新冠狀病毒


這一樁樁、一件件,回憶起來恍如昨日,真的感覺往事並不如煙。


2003年春天,一場SARS席捲了神州大地。我時任芳草地小學(2008年正式更名為“芳草地國際學校”)校長。全校3個校區共有中外學生2600多名,SARS襲來最令人擔憂的就是這2600多名孩子的安全與健康,特別是其中有近800多名外籍學生,他們來自世界各地,很難在防控上把控,而一旦出現病例,除了危及孩子們的健康,還勢必造成不良的國際影響。我校頻頻請示上級,陳述利害,朝陽教委果斷做出決定,芳草地小學停課。這是北京市第一所停課的學校。當時的網絡遠沒有現在發達,學生們停課,老師們堅守工作崗位,在學校備課,做學習單,即練習卷等。當時我校的口號是:停課不誤學。每週一上午家長分時段到學校取學習資料,同時把老師批改過的上一週的資料帶回家,供孩子們糾錯改錯。停課2個月,我們就堅持了2個月,全校沒有一例傳染,孩子們也沒有耽誤學業,還不同程度地提升了自主學習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特別值得回憶的還有這樣一件事。SARS過去後的8月,當時的區委書記和教委領導給我校送來了一個面帶憂傷的女孩兒。領導們告訴我:“女孩兒的爸爸是一位出租車司機,職業特點使他不幸被傳染,並且又傳染給6位家人,其中4位不幸去世,包括他本人和孩子媽媽,孩子成了孤兒。”面對失去雙親的孩子,我淚流滿面地收下了她。學校包攬了孩子所有的衣食住行,老師們給予了孩子最大的愛,為她量身定製了個性化教育計劃,特別是在心理疏導上做了周密的安排。女孩兒很快從陰影中走了出來,身心健康,學習成績也迅速提高。十幾年過去了,這個孩子已經成長為一名醫生。她說:“我要為更多的人解除病痛。”


出於對孩子的保護,我們對任何人從未提過這段往事,當時朝陽區政府和朝陽區教委的社會責任感和這種大愛激勵我們竭盡所能去為孩子們為社會做出自己能做的事情,更激勵我們給孩子們“愛”並教育引導所有的孩子們如何去“愛”。就是從那年開始,我們在全校實施了“國際理解教育”,其核心內容就是引導孩子們“尊重和熱愛整個世界和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每一個生命。芳草地不斷髮展,創造了許多中國教育的第一與唯一,如第一個公辦學校教育集團,唯一被世界承認學歷證書的小學等,第一本向世界推廣的校本課程教材《芳草漢語》等,形成了中國國際教育品牌。


我還記得SARS過後,我曾做過一個演講:教育是在和災難賽跑——刻不容緩(2003年版),講到了中國教育面對的三大挑戰:


世界科技迅猛發展的挑戰(落後就要捱打)

人類生存危機的挑戰(能源、環境、瘟疫)

國民道德危機的挑戰(國人素質低下帶給孩子們惡劣影響)


17年過去了,我依然覺得教育是在和災難賽跑,具有現實意義。今天當我們面對席捲全球的疫情,作為中國人我們堅信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我們一定能夠戰勝疫情;作為學校,我們堅持停課不停學,停課不停教,努力為孩子們提供最好的教育服務,但是學校、家長和全社會必須做出深層次的思考,如何利用人類罕見的災難,去和我們的孩子討論那些有意義的話題,幫助孩子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讓一場疫情呼喚培育出真正的21世紀新型人才。


我談一下我們的學校、師生和家長的想法及做法:


一、 面對人類生存危機,我們如何敬畏自然、尊重生命


人類發展史上從不缺少災難,災難是可怕的。但比災難更可怕的是對災難的無視,是災難過後煙消雲散,沒有反思。因此在我們的線上教育中比平時更加強調了敬畏自然、尊重生命的教育。如:我校課程體系中有一門課是“國際理解教育”,其核心內容是:尊重和理解整個世界和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每一個生命。此次災難就是最鮮活的教材,孩子們通過學習思考寫下了這樣的感想:人不過是自然界的一個物種,巴甫洛夫的研究告訴我們人與其他動物的區別在於有思想、有情感,因此人類稱自己為“高級動物”。但人類絕不能自封為“王”,無視大自然母親,無視其它物種的存在,甚至人為地去毀滅它們,破壞生態平衡。那麼人類一定會受到大自然的報復。正如黑格爾所說:當人類歡呼對自然的勝利之時,也就是自然對人類懲罰的開始。孩子們從愛惜能源、珍惜生命、不食野味、健康生活、垃圾分類、熱愛運動、環保公益等多方面表達著自己的認知,其思考的深度遠遠超過成人的預測。正如我在2003年演講中所說的:過去教科書就是孩子們的全部世界,如今全世界都是孩子們的教科書。

二、 面對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挑戰,我們如何尊重科學、探究科學,培養孩子們的科學素養


疫情讓我們明白,只有對世事萬物的敬畏之心和對科技的不斷追求,才能夠拯救人類和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這種對科技的探索是通過學之習之得來的。因此教育才是王道;以生活為鑑,解決生存生活中的問題才是根本。


我們的學校是一所高度重視科學教育的學校,IB、STEAM等被列為重點課程,在課程體系中佔有較大配比,並且有成熟的校本教材。此次線上學習老師們設計了更加充滿科學性、趣味性、實操性的學習項目,引發了孩子們強烈的好奇心,去探究科學的真知。


如低年級的學習單上有這樣一個問題:談談你所知道的蝙蝠


孩子們查找資料,做出了“蝙蝠是目前發現的世界上唯一會飛的哺乳動物”的結論,討論了鼯鼠與蝙蝠的區別:蝙蝠身上攜帶近200種病毒,是個“大毒王”,甚至還扒出了蝙蝠寫給人類的一封信:“我知道自己身上有病毒,所以我總躲在陰冷潮溼的山洞裡,晝伏夜出。是你們人類非要捉到我們吃掉,讓我們妻離子散、家破人亡,你們也中毒了,這能怨我們嗎?”孩子們得到了科普知識,提升了自主學習的能力。高年級則探究了南極變暖、澳大利亞山火、非洲蝗災等話題,雖然因為孩子們還小,這種探究還很稚嫩、淺表,但是對於培養他們的科學態度、科學的思維無疑起到了奠基的作用,引領著他們將來對科學技術乃至整個世界的認知,成長為一個崇尚科學、獨立思考、敢於質疑,善於創新的人。我堅信,好的學校和家長一定要能夠給孩子們帶來視野和見識,教給孩子們真正的努力和拼搏,懂得從來沒有不勞而獲、隨隨便便的成功。


三、 面對道德危機的挑戰,如何“改造”我們的德育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前總幹事馬歇爾先生說過:我們給子孫留下一個什麼樣的世界,取決於我們給這個世界留下了什麼樣的子孫。災難面前,我們反觀這句60多年以前的話,更加深刻體會到它的警示作用。於是我在後面加上一句——強國必先強種。


中央提出“立德樹人”,我們學校、家長和全社會都要努力踐行。強烈呼籲我們的德育應該進行一場革命。德育決不是說教,說教也根本無用。我認為真正的德育應該是:


優秀文化的浸潤滋養

豐富深刻的情感體驗

持之以恆的行為訓練

無處不在的習慣培養


滲透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全部生活中。


因此,我們確立的辦學理念是:學貫中西,知行合一,體用兼修、見賢思齊。培養出的孩子一定是崇仰真理,自強不息,厚植家國情懷,通曉中西文化,主動擁抱善良、誠信責任,擔當這些普世價值,同時他們又能從最小的事情、邊緣的事情做起,完成從自然人走向社會人,最終走向國際人的人生歷程。此次疫情,正是我們家校共育的一次絕好機會。我們除了組織捐獻、宣傳防控知識,音樂老師製作武漢版《為了誰》視頻等公益行動,更抓住契機做好“當代最可愛的人”主題教育。多種途徑方法收到實效。孩子們懂得了:哪有什麼歲月靜好,是有人替我們負重前行。他們知道了:政府以犧牲GDP為代價要求停工停產、居家封閉,是對人民的大愛,集中國力組織防控,使疫情在短期內得到有效控制,更是許多國家做不到的。愛國主義教育的實效性水到渠成。這裡有許多東西需要我們成年人和孩子一起去體驗、感悟。德育是個大命題,希望以後有機會和大家交流。


疫情防控還沒有結束,我們對孩子的教育培養更是任重道遠。疫情考驗著一所學校的社會責任感、教育情懷、整合各種教育資源的力量和師資隊伍的專業水平。同樣也在考驗著每位家長,我以一個老教育工作者的身份真誠地向家長們說一句心裡話:成長不可複製,時不我待。我們一定要珍惜這段平時難以得到的整塊時間,靜下心來陪伴孩子,和孩子一起有所獲得,體驗陪伴成長的快樂,真誠地祝福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