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古村落」寧遠路亭村:祭舜衍生的歷史見證


寧遠路亭:祭舜衍生的歷史見證

陳瑜

在寧遠巍巍九嶷山下,前往舜帝陵的大路旁,有一個路標——路亭村。路亭,顧名思義,古代官員祭祀舜帝途中休憩的地點。村原名應豐亭,其處舊名周家峒,因歷朝歷代官員祭舜途經驛站,在村北入村口的接官坪、文官至此下轎,武官下馬,遂以“路亭”命名。


「永州古村落」寧遠路亭村:祭舜衍生的歷史見證

「永州古村落」寧遠路亭村:祭舜衍生的歷史見證


進入村落,從很遠就能看到在空曠的田野中一個高大的牌樓,前方是一個半圓形水塘,靠近牌樓,無不為其高大、精巧所折服。據史記載,該牌坊始建於明崇禎十二年(1639),為旌表該村舉人王性所建。

王性,明弘治七年(1494)進士。字一清,太平鄉路亭(今九疑山灣井鎮路亭)村人。平時注重積累學識、砥礪品行,文才品德堪為優異。就讀縣學時,即為祭舜禮生。登宏治己酉(1489)鄉試舉人,任廣東陵水知縣。考核稱最,補任趙州知州。王性淡於仕途,力請休致,悠遊九疑山林泉石間,深得士大夫欽敬。後立雲龍牌坊以旌表之。清道光十三年(1748)又重新修建,民國十一年(1922)曾加修葺。2002年成為湖南省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坊高14米,寬14.3米,進深4.35米,全木結構,平面為八字形,四柱三樓,主樓為歇山頂單簷,簷下飾七層如意斗拱,以木雕花卉、人物(九八仙、水八仙、二十八宿、十八學仕)、龍獅裝飾全坊,簷枋上有兩排木雕人物,一排是八仙人像,一派是歷代武將文臣,個個神態依然,栩栩如生。其雕刻之精細,真可謂驚世叫絕!

萬曆42年(1614年)觀察史鄧雲宵奉旨祭舜帝陵,題為“王氏虛堂”, 王氏虛堂原為王氏宗祠,為祭陵所經之地,明清兩朝官員祭祀舜帝陵,不得在老百姓家中住,常在此處中就寢用膳。明代地理學家、旅遊學家徐霞客遊九疑,曾在此住宿兩晚。據嘉慶元年《九疑山志》,高珩於康熙七年並曾前往九疑山祭祀舜陵。並作《宿王氏虛堂》詩一首:“不信蒼梧畫,藍輿到始真。水窮三楚遍,山入九疑新。文獻徵前代,箕裘啟後人。高堂秋乍爽,初月倍相親”。 清代李世倬《憩王氏虛堂》:“ 家有鵝群帖,門臨麓下田。太平鄉不謬,拈句為君傳”。清代程景伊《題王氏虛堂》:“ 曲徑千山裡,閒門一水涯。居名太平裡,人比彥方家。累奕承先業,頻平駐使車。深山耕且讀,此樂更何加”。清代董邦達《題王氏虛堂》:“ 岡巒蟠鬱水淪漣,不信桃源別有天。聞道章江仍望族,移來疑嶺幾經年。耕桑自樂當平世,詩禮無忘是象賢。他日槐堂開畫錦,始知勝地有神仙”

「永州古村落」寧遠路亭村:祭舜衍生的歷史見證


「永州古村落」寧遠路亭村:祭舜衍生的歷史見證

「永州古村落」寧遠路亭村:祭舜衍生的歷史見證


后王氏祠內有“奉憲禁革”碑一方,立於清嘉慶四年(1799)年,上刻禁止祭舜官員征夫擾民的條文,是迄今發現較早的關於減輕農民負擔的文字記載。碑高1.5米,寬0.85米。直版楷書陰刻,共十四行,刻於清嘉慶四年(1799)九月。碑文內容為該村村民請求免除祭舜官員在村中膳差役告至縣令吳繩祖。詞稱:伊戶居近虞陵,每遇欽差按臨,苦累不堪,業經乾隆十五年奉上憲禁革一切人夫、豬羊、什物、生獸並陸路塘坊、公館、以及竹木柴炭、豆麻、灰草等件,毫不累民,案碑可據。又稱:縣至虞陵,程途僅五十里許,即直到九疑,何在伊戶經過,勒民備辦中繕,累害難休?為此,稟請賞照,以杜後累。縣令查稽原碑,縣民從前赴上憲控準,早已禁革,應賞照準,仍照前碑禁革。碑文中提及乾隆十五年曾“奉上憲禁革”有案碑可稽之事,為清乾隆十五年(1750)曾立“禁革”碑。也就是說此碑乃是第二次刻碑禁止祭舜擾民的見證。

「永州古村落」寧遠路亭村:祭舜衍生的歷史見證

宗祠內有一大匾“三槐世家”,此乃何意?“三槐”的名稱源於北宋初期魏國公王徹。王徹文才武略,風流倜儻,天下望以為相。然因其剛正不阿,難容於時,終不能遂志。他於是在家庭院中植下三棵槐樹,並立下誓言:日後吾子孫必有三公者。後來王徹的兒子王懿敏、孫子王鞏果然以賢能而身居高位。王徹植槐樹立志,以才德教育後代的家風為當時大文學家蘇軾推崇。蘇軾為王家作《三槐堂銘》。一時才以物顯,人以文傳,三槐堂之名聲傳遍華夏。後來,王姓人家都喜歡過年時在大門上貼上“三槐世家”。就在這個不起眼的村落,在這種家風教育下,曾經出現很多名人,除王性之外,還有;清乾隆三十四年進士王定元; 清乾隆三十四年武魁王者弼;道光甲申年進士王建中;明洪武四年陝西三水縣知縣王楚源。得此舜帝風水寶地,也真的是地靈人傑。

「永州古村落」寧遠路亭村:祭舜衍生的歷史見證

「永州古村落」寧遠路亭村:祭舜衍生的歷史見證

「永州古村落」寧遠路亭村:祭舜衍生的歷史見證


「永州古村落」寧遠路亭村:祭舜衍生的歷史見證

歷史在不斷變遷,祭舜之風卻延續至今,古代官員能做到不征夫擾民,各級大小官員都必須屈尊於此,不知如今的祭舜官員,可曾有擾民之舉?可曾有奢靡之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