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和平縣大壩村

大壩村位於和平縣東南部的東水鎮,三面環山,南近龍川縣城,西出林寨,北接黃石,東臨江河,地處浰江、東江交匯點。兩江匯合後流入四都,流向龍川縣城。明朝年間,駱聰從龍川遷徙到這裡落居,到現在已傳二十幾代,除遷往別處人口不計,該村已發展到一千四百餘人。在這五百年間,駱氏族人憑藉著大壩村中肥沃的良田和一年四季都可以通航東江、浰江之利,以種田經商為本,在這幾百年中,東水街鎮中的店鋪幾乎全是大壩村中人經營的。他們創造了豐富的財富,營造了幾十座府第式結構的古民居。時代變遷,古人已去。村中保存較完好的形似竹排的清代與民國年間建造的幾十座精美的古民居,正是當年駱氏先人成就的歷史見證,似乎在向人們展示著駱氏先人當年的輝煌。如今,大壩村仍有人不願搬出竹排屋,似乎聽不夠東江、浰江合奏的陣陣濤聲。那種仰臥竹排聽濤聲的愜意,令人神馳神往。

古村落——和平縣大壩村

大壩村保存完好的十二棟古民居,都是府第式建築,這是和平縣客家三大特色建築之一。具有典型的代表建築有秀挹雙江、山輝川媚、秀挹江峰、大夫第、文林第、保世滋大、東塘凝輝、紫氣東來、庚宿凝輝、南峰秀挹、駱氏宗祠、文昌閣等。佔地面積八百到一千多平方米不等。磚、木、石結構,硬山頂,角樓歇山頂。三進二橫或者三進四橫佈局,有部分還在後面建有二個三層高角樓。從前到後每進都依次高30至50釐米。正門凹肚式門樓,月樑上浮雕鯉魚跳龍門圖案,穿鬥上浮雕花卉圖案,鍍金漆。青石門框、門墩。門框上兩角浮雕鰲魚圖案,兩側各有九個方孔,用於穿橫櫳,俗稱“九子槓”。門廳設儀門,下天井寬而大,鋪方石磚,中有二級階梯通往中廳,兩邊有廊,兩側有廂房。廂房用木屏風間隔,廂房是當作花廳使用的,一進的次間、稍間都在廂房中進出。中廳用山牆擱檁與穿鬥挑梁混合,脊枋上都浮雕雙龍圖案,金枋、簷枋浮雕花鳥圖案,鍍金漆。廳前簷柱有側屏,青石裙板上浮雕夔龍圖案,格心上鏤雕梅蘭菊竹、松鼠、鹿、獅子、鳥等圖案。上廳脊枋浮雕雙鳳戲珠圖案,鍍金漆。上中廳有過道廊通往橫屋,橫屋前有二天井,中有廊廡。門前有卵石鋪成的街道與半月形池塘。這些古建雖然沒有興井古村落的方圍屋建得高大,但是屋內裝飾,憑籍著深厚的客家文化底薀,裝飾著畫樑雕棟,石雕木雕。

最精湛的裝飾主要安排在公共活動場所,如大門、廳堂等,不論是石質或是木質材料,從地面上的柱礎到屋脊上的金枋脊枋,做間隔用的屏風或是裝飾用的雀替,均大量使用了鏤雕、浮雕、圓雕手法,雕刻著寓意吉祥的麒麟、瑞獸、梅蘭菊竹、花鳥龍魚、人物故事等藝術圖案和各種讚美或自勉的對聯、匾額。這些雕刻,手法精湛,無論動物植物,均玲瓏剔透,繁而有序,栩栩如生,表面所鍍金漆,雖經數百年光陰侵蝕,至今仍很光亮,而且都保存完好。

山輝川媚屋

古村落——和平縣大壩村

始建於清代,坐東北向西南。總面寬14.4米,30.7米,佔地面積442平方米。堂橫式建築,三進五間佈局。土木磚瓦結構,懸山頂,灰瓦面,壘瓦為脊。牆體擱檁承重,磚石牆腳,泥磚牆,表面批搪石灰。屋內三合土鋪地。

正門凹肚式,穿鬥挑梁,五步梁,筒柱、瓜柱、蓮花柁墩承檁,紅砂岩圓形簷柱,鼓形紅砂岩柱礎,花崗岩石門框,門框兩側有九個方孔,用於穿橫櫳,俗稱“九子槓”。雙葉木門,門上匾額墨書楷字“山輝川媚”四字。門廳有木儀門。

古村落——和平縣大壩村

中廳前用穿鬥挑梁,八稜形紅砂岩簷柱,簷柱兩邊設側屏,側屏的裙板用紅砂岩雕成,浮雕寶瓶花卉圖案,格心裝飾竹節形欞格。後設內儀門,四開門葉,門額上浮雕楷字“貽谷堂”。上廳樑架簡樸,設有長條形木供桌。

連接兩廳之間有天井,兩邊有廊,兩邊次間、稍間為廂房。下天井的廂房用六開槅扇間隔,槅扇裙板上彩繪花卉圖案,格心裝飾竹節形欞格。三廳都有過道廊,本為通往橫屋而設,門前有餘坪。

秀挹江峰屋

古村落——和平縣大壩村

由駱庚秋始建於清末民初,坐東北向西南。總面寬30.8米,總進深28.5米,佔地面積878平方米。堂橫式建築,三進兩橫佈局。土木磚瓦結構,硬山頂,橫屋歇山頂,稜角牙磚疊澀出簷,灰瓦面,壘瓦為脊。牆體擱檁承重,石牆腳,泥磚牆,表面批搪石灰。屋內石灰三合土鋪地。

正面一排三門,正門凹肚式門樓,三開間,穿鬥挑梁,五步梁,月梁浮雕花

卉案圓形花崗岩石簷柱,瓜稜形花崗岩石柱礎,花崗岩石門框、門墩,門上墨繪匾額,四周勾畫卷枝花卉邊框,中間墨書楷字“秀挹江峰”。門廳有木儀門。

古村落——和平縣大壩村

中廳前有軒廊,穿鬥挑梁,圓木簷柱,鼓形花崗岩石柱礎,簷柱兩邊有側屏,花崗岩石裙板,浮雕雙喜字,木質束腰與格心,無雕刻,後設木質內儀門,四開門葉。上廳簡樸無裝飾。

連接兩廳之間有天井,兩邊有廊,兩邊有廂房,三廳都有過道廊通往橫屋,橫屋前有兩個長方形天井,兩天井之間有廊廡。大門前有寬闊的餘坪。

大夫第

古村落——和平縣大壩村

始建於清末民初,坐東北向西南。總面寬34米,總進深25米,佔地面積850平方米。堂橫式建築,三進兩橫佈局,高一層,北角建有三層高角樓。土木磚瓦結構,硬山頂,角樓歇山頂,稜角牙磚疊澀出簷,灰瓦面,壘瓦為脊。牆體擱檁承重,磚石牆腳,泥磚牆,表面批搪石灰。屋內石灰三合土鋪地。

正面一排三門,正門凹肚式,三開間,穿鬥挑梁,五步梁,圓形紅砂岩簷柱,鼓形花崗岩石柱礎,花崗岩石門框、門墩,門當上浮雕篆字“福壽”。門廳設木儀門,四開門葉已失,門額上飾菱格花。

古村落——和平縣大壩村

中廳前有軒廊,穿鬥挑梁,方形紅砂岩簷柱,簷柱兩邊有側屏,裝飾浮雕花卉的紅石板裙板與鏤雕蝙蝠花鳥的木質格心。後設木質內儀門,門額上的題詞已剷掉,兩側有浮雕鳳凰花卉圖案,脊枋、金枋、簷枋上浮雕雙鳳、花鳥圖案,均鍍金漆。

古村落——和平縣大壩村

上廳也有側屏,紅砂岩裙板浮雕變形壽字,木束腰上鏤雕剪枝花,格心浮雕瓶花圖案。連接兩廳之間有天井,兩邊有廊,兩側有廂房,廂房用六開槅扇間隔,廂房閣樓則裝飾長條花瓶形檻窗。上中廳都有過道廊通往橫屋,門廳不設過道廊,門廳次間從廂房中出入。門前有寬闊的餘坪。

文林第

古村落——和平縣大壩村

始建於清代,坐西南向東北。總面寬28米,總進深27米,佔地面積756平方米。堂橫式建築,三進兩橫佈局。土木磚瓦結構,硬山頂,橫屋歇山頂,稜角牙磚疊澀出簷,灰瓦面,壘瓦為脊,瓦口批抹石灰。牆體擱檁承重,石灰夯牆,表面批搪石灰。屋內長方磚鋪地。

古村落——和平縣大壩村

正面一排三門,正門凹肚式門樓,三開間,穿鬥挑梁,三步梁,圓形花崗岩石簷柱,鼓形花崗岩石柱礎,柱礎上浮雕纏枝花。筒柱與獅形柁墩承檁,穿鬥與月樑上浮雕鯉魚跳龍門與花鳥圖案。花崗岩石門框、門墩。門上鑲嵌花崗岩石匾額,匾上浮雕楷字“文林第”。門廳設木儀門,四開門葉已失,門上嵌木匾,鏤雕變形龍鳳、稜格梅花圖案,中間浮雕篆字“吉祥”。

下天井寬大,鋪方石磚,中有二級階梯通往中廳,兩邊有廊,兩側有廂房,廂房用六開槅扇間隔,廂房是當作花廳使用的,一進次間、稍間的門都設廂房中。

中廳牆體擱檁,圓形花崗岩石簷柱,鼓形花崗岩石柱礎。脊枋、金枋、簷枋上用浮雕、鏤雕的手法雕刻著雙龍爭珠、花鳥圖案,鍍金漆。廳前簷柱有側屏,花崗岩石裙板上浮雕夔龍圖案,格心上鏤雕梅蘭菊竹、松鼠、鹿、獅子、鳥等圖案,後設內儀門,四開門葉,兩邊用漆金繪瓶花圖案。

上廳脊枋浮雕雙鳳戲珠圖案,鍍金漆。上中廳有過道廊通往橫屋,橫屋前有二天井,中有廊廡。門前有卵石鋪成的街道與半月形池塘。

東塘凝輝屋

古村落——和平縣大壩村

駱維強故居,始建於清代,坐西南向東北。總面寬50米,總進深 24米,佔地面積1200平方米。堂橫式建築,三進四橫兩角樓佈局。土木磚瓦結構,硬山頂,橫屋歇山頂,稜角牙磚疊澀出簷,灰瓦面,壘瓦為脊,浮雕花卉木板封簷。牆體擱檁承重,石灰夯牆,表面批搪石灰。屋內長方磚鋪地。

正面一排五門,紅砂岩門框,正門凹肚式,三開間,裝飾豪華,穿鬥挑梁,三步梁,圓形紅砂岩簷柱,鼓形紅砂岩柱礎。月梁浮雕鯉魚跳龍門圖案,穿鬥浮雕花卉圖案,門上嵌石匾,陽刻楷字“東塘凝輝”。木大門,門後有直櫳。門廳設木儀門,門額浮雕雙獅與八卦圖案。

古村落——和平縣大壩村

下天井寬大,鋪砌三合土,兩側有廂房,用六開槅扇間隔,槅扇裙板線雕梅蘭菊竹圖案,格心裝花瓶形直櫳,閣板檻窗鏤雕牡丹雙喜圖案。中廳牆體擱檁,方形紅砂岩簷柱,兩側設側屏,紅砂岩裙板,浮雕卷草花,格心浮雕梅蘭菊竹、仙鶴、孔雀圖案。脊枋、金枋、簷枋浮雕雙龍、花鳥圖案,鍍金漆。後面設內儀門,門額陽刻楷字“敦厚堂”,兩側浮雕壽字。

上天井狹長,兩側有廊。上廳牆體擱檁,方形紅砂岩簷柱,兩側設側屏,紅砂岩裙板浮雕夔龍圖案,格心浮雕蝙蝠雙喜圖案。脊枋浮雕雙鳳,金枋、簷枋浮雕花鳥圖案,均鍍金漆。上、中廳都有過道廊通往內外橫屋,橫屋前有二個天井,中間設廊廡,門前有石灰鋪的街道,隔街有半月形池塘。

紫氣東來屋

古村落——和平縣大壩村

始建於清代,坐西北向東南。總面寬25米,總進深 27米,佔地面積675平方米。堂橫式建築,三進兩橫一前院佈局。土木磚瓦結構,硬山頂,橫屋歇山頂,稜角牙磚疊澀出簷,灰瓦面,壘瓦為脊,灰塑瓦口。牆體擱檁承重,磚石牆腳,泥磚牆,表面批搪石灰。三合土鋪地。

斗門向東,凹肚式門樓,紅砂岩門框、門墩,木大門,門額墨書楷字“紫氣東來”四字。從左右橫屋各砌出三間伸手廊,外砌鑊耳形封火山牆,中間砌三山形照牆,與斗門結合組成長方形前院。正面一排三門,正門凹肚式門樓,花崗岩石門框、門墩,門額上彩繪匾額,中間墨書楷字“恆泰門”三字。下天井長而寬,直接連通橫屋,中間用兩道磚砌間牆間隔。

古村落——和平縣大壩村

中廳前有軒廊,穿鬥挑梁,紅砂岩石圓形簷柱,紅砂岩石鼓形柱礎,簷柱兩側有側屏,後設木儀門,四開木門,鍍紅漆,門額上陰刻楷字“慶餘允藏”。上廳樑架簡樸無裝飾。連接兩廳之間有天井,三廳都有過道廊通往橫屋,橫屋前有長方形天井,有側門通往前院。斗門外南側立有一對石桅夾,上面浮刻“嘉慶十三年”等字樣。圍牆外有半月形池塘。

聰聽第

古村落——和平縣大壩村

始建於清代,坐東北向西南。總面寬25米,總進深20米,佔地500平方米。堂橫式建築,兩進兩橫一前院佈局。土木磚瓦結構,硬山頂,橫屋歇山頂,簷下黑底白花繪卷枝花圖案,灰瓦面,壘瓦為脊。牆體擱檁承重,山石牆腳,泥磚牆,表面批搪石灰。屋內青磚鋪地。斗門在西側,單進單間,凹肚式門樓,硬山頂,灰瓦面,壘瓦為脊,門前有十三級臺階通到道路。灰砂岩門框,門上墨繪匾額,匾額四周用黑底白花繪蝴蝶花卉勾邊,中間墨書楷字“源遠流長”。門前有長方形前院,前院用石灰三合土鋪地。

正面一排三門,正門凹肚式,灰砂岩石門框,門上墨繪匾額,匾額用黑底白花繪蝴蝶花卉勾邊,中間墨書楷字“聰聽第”。兩側門的門額上各書“翠柏”“蒼松”。屋內裝飾簡單。

中共東水大壩支部舊址始建於清代,坐東北向西方南。總面寬14.7米,總進深15.3米,佔地面積225平方米。方圍屋,三進三間佈局。土木磚瓦結構,硬山頂,灰瓦面,壘瓦為脊。石灰夯築牆體,青磚鋪地。民國期間這是倫公小學所在地。

1939年5月,和平根據形勢發展,建立了“中共和平縣委員會”,屬中共龍川中心縣委領導。

縣委成立後,縣內黨組織有較大的發展,先後建立了上熱水、下熱水、東水、彭寨、縣城、大壩等6個區委,下轄29個支部,其中之一就是東水大壩支部。大壩支部成立於1939年9月,書記駱燦、駱其鏜,黨員11人,支部就設在倫公小學。

炮角樓

古村落——和平縣大壩村

始建於清代,原是大壩村駱氏族人為逃避匪亂而建。坐東向西。方圍屋,四方形,高兩層,中間有寬闊的前院。總面寬24米,總進深24米,佔地576平方米。土木磚瓦結構,硬山頂,灰瓦面,壘瓦為脊。牆體擱檁承重,石灰黃泥三合土夯築牆體,牆厚50釐米,外牆不設窗戶,只設葫蘆形與長方形槍眼,後期才在牆上開挖窗戶。

正門設在西邊,花崗岩石門框,門框兩側各有五個方孔,用於這穿直櫳,木門葉,表面鑲有鐵皮。整棟房屋每層各有二十間房間,東角還建有廚房,廚房中有一口紅砂岩砌築的圓形水井。建國後地方大平,已無匪亂,炮角樓改為大壩村小學校。

駱氏宗祠

古村落——和平縣大壩村

位於田心自然村,駱氏六世祠堂,始建於清代。坐東北向西南,總面寬三間8米,總進深二間中夾天井16米,佔地面積855平方米。土木磚瓦結構,磚石牆腳,硬山頂,原為三進四橫佈局,現橫屋已全拆建,只剩正中上、下廳與斗門。

駱氏宗祠於2003年重修。下廳前有前院照牆,上廳還保留原貌,脊枋、金枋、簷枋上浮雕著雙鳳戲珠與花鳥圖案,設神龕,供奉洛氏歷代始祖。斗門朝北,凹肚式,紅砂岩門框、門墩。門上墨字“族衍東塘”四字。廳前有半月池塘,沿塘兩邊豎立著10對石桅夾,其中二對已殘斷。上面字跡雖散漫不清,但可辨出有光緒、咸豐年等字樣。

文昌閣

古村落——和平縣大壩村

始建年代不詳,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曾重修。坐北向南,一進三間佈局。總面寬9.25米,總進深5米,佔地面積62.8平方米。土木磚瓦結構,硬山頂,灰瓦面,磚石牆。中間三層高,正脊飾寶珠剎與鰲魚。三樓正面飾陶窗花與紅石浮雕瓶花。正廳供奉文武帝星。兩側是單層矮屋,已塌。廟前原有寬闊的前院與圍牆,現圍牆已拆除。只剩門前的一棵數百年的大榕樹仍鬱鬱蔥蔥。

古村落——和平縣大壩村

大壩村外出鄉賢駱其球春節前回老家打掃樓閣時,意外發現一件清代嘉慶年間的遺存文物,該文物是一塊楷體陽刻的金字大木匾,木匾中間兩個金色大字“文魁”,系清代嘉慶年間太子少保兵部尚書吳熊光與監臨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御史巡撫兩人題寫,贈予和平東水大壩村民、當年考取舉人的駱紹賓。這塊木質牌匾至今已有208年的收藏史。

和平縣東水鎮大壩村,地處浰江、東江交匯點,與東江上游重鎮相鄰。在革命戰爭年代,以其特有的地域和人文條件,成為和平地區有名的堡壘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