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良真“調皮”敢殺明使,隔空喊話:老朱,你聽我說,我有苦衷。

導讀:前些天,在頭條上看到一則有趣的文章,是關於古代皇帝的聖旨。在我們的印象裡聖旨都是那種艱澀難懂,平平仄仄,引經據典的話語。可是前些年“火”了的四爺雍正,可不是這樣的。翻開雍正批閱的奏章,

“知道了”“朕就是這樣漢子”這些現在也用的平民化語句層出不窮。更是有霸道總裁的語句:“朕實在不知怎麼疼你,才能夠上對天地神明。”這著實令人瞠目結舌。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也曾爆“金句”,某年倭寇入侵江南,朱元璋就曾下旨說:“奉天承運,皇帝昭曰,告訴百姓每(們),準備好刀子,這幫傢伙來了,殺了再說。欽此。”現在看來威武嚴肅的聖旨中透了些可愛,這也引起我的關注。明朝初年倭寇就已經騷擾江南,通過查詢史料,我發現明初的統治者就曾就倭寇問題與日本官方有過交涉。那麼中日外交的內幕是什麼?其背後又透漏出明日兩國什麼樣的“窘境”?本期的話題我們就來討論一下明初的中日外交史及其與明日政局的關聯。

懷良真“調皮”敢殺明使,隔空喊話:老朱,你聽我說,我有苦衷。


十四世紀末的明朝急需周邊國家的認可,明日外交的開始。

1368年經過艱苦奮鬥,出身底層的朱元璋終於在南京建立了政權,國號明。雖然國家是建立了,可是帝國的周圍卻是危機四伏。北邊的元朝殘餘勢力危險著北方,朱元璋不得不派出大量軍隊來守衛北方。而此時朱元璋的困境不僅僅是蒙古,新生政權必須儘快得到周邊國家承認,鞏固自己的宗主國地位。

於是在洪武元年(1368)十二月,朱元璋“遣使頒詔報諭安南、占城、高麗、日本各四夷君長”,很快,安南高麗等國紛紛前來朝貢慶賀新生的明帝國。唯獨日本沒有前來,面對一衣帶水的日本,朱元璋派出了使節,希望能夠督促日本儘快朝貢,建立宗藩關係。

斬殺明使,日本懷良親王的底氣從何而來?

此時的日本,正是南朝懷良親王統治的時期。等到明使來到日本,懷良親王卻沒有見到來使。原來明使“為賊所害”,明日第一次建交行動無疾而終。

明使被殺,本該憤怒,可是朱元璋鑑於此時的日本,正處於南北朝混亂的時局。盜賊蜂起,異國他鄉的明朝使節不免被誤殺。於是很快明朝再次派遣楊載,吳文華等去往日本。這次的來使倒是見到了懷良,讀完楊載帶來的聖旨,懷良親王怒不可遏,當即下令殺死五個明使,並將楊載,吳文華軟禁起來,三個月後才放回明朝。原來聖旨上朱元璋說了這麼些話。

如彼必為寇盜,朕當命舟師揚帆諸島,捕絕其徒,直抵其國,縛其王,豈不代天伐不仁者哉。

這是典型的朝貢體系的表現,一直處於東亞宗藩關係中的宗主國。朱元璋有這些話語不為過。可是面對強硬的朱元璋,懷良親王用殺使的行為給了答覆。古人說兩國交戰,不斬來使。顯然懷良越界了,那麼他是哪裡來的勇氣呢?

懷良真“調皮”敢殺明使,隔空喊話:老朱,你聽我說,我有苦衷。


原來此時的日本雖然是南北兩朝分裂對抗,但是在1359年的一場戰鬥中南朝的懷良擊敗北朝,北朝元氣大傷,從此南朝勢力到了頂峰。明使到來之日,懷良正是春風得意。南朝的強盛給了懷良無比的自信,所以當看到朱元璋那副大國強硬姿態,自然是怒火中燒。懷良所能做的也就是斬殺使者,以此來警告明朝。

趙秩使日,倭寇成為明日外交的焦點。

朱元璋面對使者被殺,大國顏面頓時煙消雲散。性情暴躁的朱元璋並沒有選擇東征討日,原來此時的倭患越來越嚴重,分身無力的朱元璋只能希望日本官方出面制止倭寇肆虐。

於是,山東都督同知趙秩於洪武三年再次來到日本。此次趙秩帶來的信息有三點。

  • 朝貢稱臣,“中國更主,建號大明,改元洪武,王宜來朝。”
  • 希望日本政府剿滅倭寇,“大國之民,數寇我疆,王宜禁之。”
  • 修好通商,互市互利。“商賈不通,王宜通之。與之循唐、宋故事,修好如初。”

此時的朱元璋更加註重倭患問題,希望日本政府能夠出面禁止倭寇侵擾明朝。倭寇問題成為兩國外交之間的中心。

懷良親王聽完後,隨即“隨秩入貢”,“進表箋,貢馬及方物,並僧九人來朝,又送至明州、台州被虜男女七十餘口”。

懷良真“調皮”敢殺明使,隔空喊話:老朱,你聽我說,我有苦衷。


那麼原先強硬的懷良親王為何轉變如此之快?這背後有哪些隱情呢?

懷良的親明的“無奈”

  1. 北朝的強大促使懷仁親明

就在趙秩來日的前一年,北朝的實權人物足利尊氏聯合北方的大名,積極恢復元氣,準備與南朝一決高下,完成日本的統一。面對北方強大兵力,南朝內部又出現了叛亂,九州島的大名受到北方足利尊氏的誘惑,決定反叛南朝。焦頭爛額的懷良面對外有大敵沒有叛亂的情況下,只能選擇結好明朝,來打破自己孤立無援的困境。

懷良真“調皮”敢殺明使,隔空喊話:老朱,你聽我說,我有苦衷。


2.懷良的小算盤

遣使稱臣,這與以前強硬的懷良判若兩人。懷良除了想打破外交孤立的局面,其實還有自己的小算盤。原來自從東漢以來,中原王朝就曾冊封日本國王。朝貢體系與宗藩體系無形中形成,以後的日本政權大都由中原王朝冊封。中原王朝的冊封對日本統一有不可忽視的推力。曹魏時,日本陷入內亂,在曹魏的冊封下,日本迅速統一。懷良親王正是看到了這一點,對抗北朝,不僅需要武力的支持,中原的支持也十分重要。所以懷良做出入朝稱臣的舉動也就不足為奇了。

懷良真“調皮”敢殺明使,隔空喊話:老朱,你聽我說,我有苦衷。


3.明朝武力的威懾也成為懷良稱臣的促進因素

與趙秩同行的還有15個被明朝俘虜的倭寇,明面上趙秩說是歸還俘虜,實際上是不言而喻的威懾。懷良親王曾詢問與中原貿易的日本商人關於明朝的軍隊實力,得到“明國艨艟甚多,其軍士驍勇慣戰”這樣的回覆。懷良親王不得不掂量一下得罪明朝的後果,再加上趙秩說的“大國兵將雲集,倭賊即為齏粉耳”的警告,懷良親王不得不選擇親明稱臣。

那麼一向強硬的朱元璋為什麼如此執著於與日本確定朝貢關係呢?

明初的困境是導致朱元璋通使日本的重要因素

明初,雲南的蒙元梁王,四川的明夏政權尚未完全消滅,南方的張士誠、方國珍等部殘餘勢力不斷禍害沿海州縣,“焚居民,掠貨財,北自遼海、山東,南抵閩、浙、東粵,濱海之區,無歲不被其害”。面對內部不穩的情況,朱元璋不得不派遣大量兵力來安定南方。

明初的困境還有外患,前面提到,蒙古人雖然被打回漠北,可是蒙元的殘餘勢力一直威脅明朝的北方,就在遣使日本的同一年,明朝為了一勞永逸的解決蒙古問題,朱元璋兵分三路共10萬兵力,兵鋒直指殘元勢力。

由此看來,明朝大量的財力兵力都被內部外部的各種憂患而消耗,而此時的南方倭患越來越嚴重,由於沒有多餘的力量來平息倭患。朱元璋只能選擇通過與日本建立朝貢關係,這樣作為附屬國的日本就有義務為明朝解決倭寇問題。

同時與日本建立朝貢關係也是彰顯明朝超越元朝的體現

早在13世紀,蒙元的忽必烈兩次入侵日本,但由於颱風的影響,兩次都以失敗告終,日本也與中原王朝結下了怨恨。作為新興政權的明朝在與高麗,安南等藩屬國建立朝貢關係後,更加迫切將日本納入體系之內,這樣既能體現自己新生政權的權威,也能佈施皇恩。最重要的是可以超越前朝,將日本成為自己的藩屬國。這對新生的明朝至關重要。

懷良真“調皮”敢殺明使,隔空喊話:老朱,你聽我說,我有苦衷。


結束語

我們可以看到明朝與日本建交是為了建立朝貢體系,彰顯自己天朝上國的地位。那麼日本又為什麼接受這種朝貢關係呢?要知道在元朝徵日失敗後的日本可是獨立自主的,與當時的元朝是沒有外交關係的。

從日本來看,剛開始的強硬是對千年以來日本一直處於藩屬小國的不滿。面對新生明朝大國強勢態度,在日本相對強大南朝自然是憤恨不已的。再加上元朝兩次徵日都慘遭失敗的情況下,殺明使自然也就不足為奇。但是懷良態度的秒變,令人不解。

銘哥在此分析,懷良迅速親明的原因與當時的日本政局不無關係。

14世紀的日本處於南北分裂時期,血統純正是合法統治者的標準已經逐漸被淘汰。武士階層走上了歷史舞臺,在武士足利尊氏崛起後,南朝正統懷良面對日益崩壞的綱常倫理,強大的政治對手,不得不放棄自己強硬的抗明態度。朝貢大明,一可以打破自己的外交孤立,二通過朝貢,與中原王朝的經濟貿易可以大大提升南朝的實力,這為抗衡北朝的足利氏奠定了經濟基礎。三則是通過確定朝貢體系,得到明朝的冊封,為自己在正統合法上加上了一道護身符。這從以後的歷史中可以印證,到了15世紀初,懷良已經退居二線,掌握實權的足利尊氏在朝貢大明的奏疏上赫然寫著:“臣日本國王懷良謹奏大明皇帝……”繼位的足利尊氏依舊冒用懷良的名義給明朝上貢,這無疑不體現了朝貢關係對日本政局的影響力。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在明日遣使外交的深層更多的是兩個國家自我利益最大化的表現。面對統治困局,雙方都採取了利我的政策。這對我們現代來說有重要的借鑑意義,外交的本質,是政治博弈的延續。就是要保護國家的根本利益不受損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