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重很輕卻看著“虎背熊腰”?骨盆後傾可能是元凶

很多女性客戶最近看完我的文章,都表示自己背“厚”、肚“凸”、臀“塌”,不知道怎麼處理。

其實,很多體態問題,都與骨盆的位置有關!

今天,我就來給大家講解,如何克服這些問題,讓自己更加“亭亭玉立”。

體重不過百,卻比別人更“寬”?

我在生活與工作中見到不少這樣的例子:一個女孩,體重真的很輕,但是看起來卻有些“臃腫”-背部看起來很“厚”,還有“小肚子”,屁股也很扁平,整個人看起來,比體重高於自己的人更加“壯實”。

這是為什麼呢?其實還是回到兩個字:體態!

體重很輕卻看著“虎背熊腰”?骨盆後傾可能是元兇

體重不過百,但是看起來很“臃腫”

我們的身體骨骼排列,有其自身的理想位置,稱為“中立位”;當關節與關節、骨骼與骨骼之間的排列良好時,我們的身體會呈現出自然挺拔的體態。

體重很輕卻看著“虎背熊腰”?骨盆後傾可能是元兇


與之相對,當骨骼、關節排列出現了明顯的問題,我們的整體姿態就會出現偏移;更可怕的是,我們身體關節之間會互相影響,牽一髮而動全身,一個關節的不良對位很可能最後造成全身的狀態異常。

而在全身各個骨骼中,骨盆的的影響力可謂數一數二

在文章開頭提到的問題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來自於骨盆的後傾!

什麼是骨盆後傾?有哪些危害?

要知道什麼是骨盆後傾,我們要先知道什麼是骨盆的中立位。

骨盆與我們的腰椎有一個天然的角度,讓腰椎能自然地保持生理曲度,下肢也能產生良好、筆直的對位。一旦骨盆產生了偏轉,整個上半身的基礎都會發生動搖,於是脊柱、頭顱的狀態與位置會發生改變,而為了維持身體的重心,我們下肢的關節對位也會受到影響。

體重很輕卻看著“虎背熊腰”?骨盆後傾可能是元兇

骨盆的中立是全身姿態的基礎

而骨盆後傾,就是我們骨盆的前側上提、骨盆後側向下抑,從側面看就是骨盆向後進行了旋轉

此時,我們的腰椎曲度減少、脊柱變直;上半身時常伴隨頭前引、圓肩;下半身,則會出現

臀部塌陷,甚至O型腿等問題。

體重很輕卻看著“虎背熊腰”?骨盆後傾可能是元兇

左側為骨盆後傾,右側為骨盆中立

骨盆後傾出現的原因眾說紛紜,但是一般與不良的身體姿態、生活習慣有關,可以總結為:久坐少動,同時以不理想的姿態維持坐姿、站姿。

值得注意的是,骨盆前傾也與久坐有很大的關係。

體重很輕卻看著“虎背熊腰”?骨盆後傾可能是元兇

不良坐姿

骨盆後傾的危害非常多,我這裡只舉出主要的影響:

  1. 腰痛(下背痛)風險增加:腰椎曲度的喪失,會導致脊椎受力的變化,影響脊柱及其周邊軟組織的耐受力,大大增加脊柱受傷的風險;
  2. 影響呼吸狀態:研究人員發現(Hwang et al,2018),骨盆後傾的狀態會極大影響肺功能的運轉,對我們呼吸的能力產生極大影響;
  3. 胸椎、肩胛骨姿態功能異常:有與骨盆後傾常伴隨胸椎過度前屈,久而久之胸椎的伸展能力就會受限,同時肩胛骨也很難回到理想的位置。
  4. 極大影響體態美觀:正如上文所說,骨盆後傾常伴隨上下肢體的異常排列,與圓肩駝背、O型腿等不良體態有著極大的影響;

這些危害,都是我們必須重視並處理骨盆後傾的原因!

如何大致判斷自己的骨盆是否後傾?

想要判斷自己是否骨盆後傾,觀察腰椎曲度是最便捷的方法(骨盆後傾時,腰椎曲度會變小、趨近筆直),但除此之外,我們還有必要知道自己的髂前上棘(ASIS)與髂後上棘(PSIS)的相對位置。

首先我們先看髂前上棘如何定位:

體重很輕卻看著“虎背熊腰”?骨盆後傾可能是元兇

髂前上棘

髂前上棘是骨盆前端的突出點,在我們髖部的側前方,照圖示位置,一般雙手可以輕鬆觸碰到,是我們髖關節兩側最突出的點。

體重很輕卻看著“虎背熊腰”?骨盆後傾可能是元兇

找到髂前上棘

其次我們再看髂前上棘如何定位:

髂後上棘是我們骨盆後端的兩個突出點,處於腰椎的兩旁,用手照圖片的位置去尋找,一般能輕鬆地摸到兩個凸起的硬點。

體重很輕卻看著“虎背熊腰”?骨盆後傾可能是元兇

髂後上棘

通過觸碰法,我們也可以找到髂後上棘的位置。

體重很輕卻看著“虎背熊腰”?骨盆後傾可能是元兇

找到髂後上棘

找到兩個點後,可以自己側對著鏡子進行觀察,或者請專業人士從側面拍照進行觀測:

一般來說,從我們的髂後上棘到髂前上棘進行連線,會呈現一個略微向下的狀態(大致與水平面成5-10度);如果你髂後上棘到髂前上棘的連線區域水平、甚至後側低於前側,那你的骨盆很可能就處於骨盆後傾的姿態。

體重很輕卻看著“虎背熊腰”?骨盆後傾可能是元兇

側面觀察到PSIS低於ASIS,很可能是骨盆後傾

如何調整訓練,才能重新挺拔身姿?

很多網上針對骨盆後傾調整的教學都會告訴大家要拉伸膕繩肌、臀部肌群、腹直肌、然後針對屈髖肌群、豎脊肌進行訓練”。

體重很輕卻看著“虎背熊腰”?骨盆後傾可能是元兇

身體的整體性

但是,我一直同大家強調“整體思維”,雖然拉伸、強化這樣的思路從原理上有一定的邏輯性,但是身體十分複雜,牽一髮而動全身,骨盆後傾對身體的影響上至頭頂,下至足底,僅針對骨盆周邊的肌肉軟組織進行處理,效果是很有限的

為了系統性的解決骨盆後傾的問題,我們需要分三大步走:

  1. 重建脊柱-骨盆的相對穩定
  2. 在脊柱穩定的前提下,訓練髖關節的屈伸功能
  3. 訓練足底支撐與肩胛骨穩定,從遠端鞏固身體姿態

接下來我們針對每一步驟介紹相關訓練動作。

重建脊柱-骨盆的相對穩定

首先,我們通過呼吸訓練重塑腰椎、骨盆的穩定。

動作推薦:仰臥脊柱中立呼吸訓練

體重很輕卻看著“虎背熊腰”?骨盆後傾可能是元兇

吐氣時引導肋骨靠近骨盆,並感受腹部全面的收緊(四面都戳戳)

  • 在仰臥位置,將骶骨(臀部中央)平放在地面腰椎自然離地手掌平放在腰下方,感受腰椎的自然曲度並自始至終保持固定曲度。
  • 鼻子吸氣,將氣流引導至骨盆,胸腔和腹腔都360度擴張(下圖)
  • 嘴巴吐氣,將肋骨向中間“關閉”,同時靠近骨盆,整個腹腔收緊,用手指四處戳一戳看看是否像碰到“牆”一樣。
  • 吐氣和吸氣時保持脊柱的曲度,腰既不能離開手掌,也不能擠壓手掌!
體重很輕卻看著“虎背熊腰”?骨盆後傾可能是元兇

吸氣時達到360度擴張

  • 這個動作在一呼一吸之間,讓我們重新找到骨盆與腰椎的正確對位,同時強化了脊柱的穩定能力,這也是我們進行身體其他部位訓練的基礎!
  • 建議訓練方法:每天練習2-3組,每組15-20次

在脊柱穩定的前提下,訓練髖關節的屈伸功能

在通過呼吸訓練重新建立脊柱穩定後,我們再進行髖關節的屈伸訓練。

骨盆後傾的體態或多或少會限制髖關節的功能,所以重建髖關節功能也是糾正這一不良體態的關鍵步驟

動作推薦:站姿屈髖訓練

體重很輕卻看著“虎背熊腰”?骨盆後傾可能是元兇

站姿屈髖訓練

  • 這個訓練對於恢復髖關節屈伸功能、同時強化脊柱骨盆穩定都很重要;
  • 首先雙腳與肩同寬、腳尖朝前站立,重心踩在腳掌前1/3處,激活足底感受
  • 拿一根直杆(如:晾衣杆、拖把)沿脊柱放置,緊貼後腦勺、上背部中央、臀部中央(尾椎骨)三點,此時脊柱為中立位;
  • 鼻子吸氣,臀部、大腿逐漸向後推移,直杆始終緊貼三點,此時小腿儘量垂直地面、膝蓋避免前移;
  • 達到極限幅度後,應該感受到大腿後側、臀部有極強的拉扯
  • 吐氣逐漸恢復直立,直杆始終緊貼三點
  • 建議訓練方法:每日都可執行,每次2-3組,每組8-12次,建立良好的神經肌肉連接;

訓練足底支撐與肩胛骨穩定,從遠端鞏固身體姿態

經過前兩步訓練,我們已經能夠逐漸找到骨盆的中立位置。此時,我們要做的,就是強化足底的支撐,同時激活肩胛骨的穩定,從下端給予骨盆更好地支撐,同時在上端維持脊柱更好的姿態。

足底訓練動作推薦:單腿支撐訓練

體重很輕卻看著“虎背熊腰”?骨盆後傾可能是元兇

單腿前腳掌支撐訓練

  • 這個動作建議站在硬制瑜伽磚或硬臺階上執行;
  • 開始時,右腳前腳掌站上平面,第二第三腳趾朝前,左腳逐漸騰空,維持動作穩定;
  • 身體儘量處於正位,骨盆平正,無傾斜;
  • 感受腳趾的發力與臀部(偏外側)的張力,兩側交替執行;
  • 這個動作對於足底肌肉的刺激很大,對於足弓的功能重塑有著十分積極的影響!
  • 建議訓練方法:每組每側堅持30-60秒,每天執行3-4組!

肩胛骨訓練動作推薦:伏地眼鏡蛇

體重很輕卻看著“虎背熊腰”?骨盆後傾可能是元兇

  • 這個動作除了讓我們進行充分地肩胛骨下抑、回縮,同時能讓我們積極主動地進行胸椎伸展,但是在執行這個動作之前必須學會維持腰椎穩定(吐氣收緊核心)。
  • 首先,我們俯臥在地上,額頭貼地,掌心向下,手臂與身體成30度夾角;
  • 吸氣進入腹腔,維持脊柱穩定;
  • 吐氣先激活腹腔張力維持腰椎穩定,下巴夾緊,隨後肩膀向後、向下(靠近臀部)回縮,胸口逐漸抬離地面,手臂跟隨肩膀離地,同時掌心轉向外,拇指指向天花板;
  • 頂峰維持2-3秒,感受上背部中央的張力;
  • 吸氣緩慢、有控制地回到起始位置;
  • 建議訓練方法:每日執行2-3組,每組8-12次!

完成這三大步驟的訓練,你的骨盆後傾體態會得到改善駝背、塌臀的狀態也會得到糾正,而且你會得到

更好的身體基礎運動功能,降低不良姿態在生活中出現的幾率!

體重很輕卻看著“虎背熊腰”?骨盆後傾可能是元兇

擺脫駝背、塌臀的不良體態!

寫在最後

骨盆的狀態,對我們身體的整體姿態影響至關重要。

為了維護良好的骨盆姿態,我們除了針對性的訓練,更需要養成活躍的生活習慣,避免久坐少動,保持身體各個關節的活動功能。

如果你喜歡我的內容,覺得對你有幫助,請將這篇文章分享給你身邊有需要的朋友們,健康路大家一起走!

這裡是福了李了健身頻道用簡單易懂的方式給你傳遞專業的健身知識


參考文獻:

Hwang, Y.-I., & Kin, K.-S. (2018). Effects of pelvic tilt angles and forced vital capacity in healthy individuals. Journal of Physical Therapy Science, 30(1), 82–85. doi: 10.1589/jpts.30.8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