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转向”是什么鬼?扒一扒脑洞大开F1的“黑科技”

新赛季F1刚刚进入首轮季前测试,就有一条新闻炸了锅。

炮制者正是令万千Tifosi(法拉利车迷)咬牙切齿的梅赛德斯。本来车已经够快了,居然还搞出一个什么双转向系统,这是要逼着“窝法”提前准备2021赛季的节奏吗?

赛道日 |“双转向”是什么鬼?扒一扒脑洞大开F1的“黑科技”

一时间所有专家和媒体的焦点全部集中在这个“黑科技”上,各路“牛鬼蛇神”纷纷表达观点,有前F1车手,有前F1技术总监,有知名F1媒体人,更多的是撑爆网络的车迷。

赛道日 |“双转向”是什么鬼?扒一扒脑洞大开F1的“黑科技”

按照梅赛德斯-AMG F1车队的官方释义,这套新系统的全称叫做双轴转向系统DAS(Dual Axis Steering),研发理念暂时保密,但应该对提升车辆操控性有益。至于其合法性的问题,车队早在研发期间就与FIA进行过细致沟通,不必担心会被diss。

赛道日 |“双转向”是什么鬼?扒一扒脑洞大开F1的“黑科技”

DAS胜在构思巧妙

实际上DAS的工作原理并不复杂:通过拉拽方向盘带动转向柱的牵引机构,使前轮的前束角发生改变,进而对轮胎的摩擦阻力产生影响。

赛道日 |“双转向”是什么鬼?扒一扒脑洞大开F1的“黑科技”

在弯道时减小前束可以增大轮胎触地面积,获得更多摩擦力,进而提升过弯操控性和过弯速度;进入大直道后,再通过增加前束来达到减小前轮摩擦阻力的效果,同时减轻轮胎升温和过度消耗。

赛道日 |“双转向”是什么鬼?扒一扒脑洞大开F1的“黑科技”

赛道日 |“双转向”是什么鬼?扒一扒脑洞大开F1的“黑科技”

所以只要你明白汽车前轮的前束是什么概念,就能轻易理解DAS的工作原理,而且操作起来也相当简单: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当赛车进入大直道全油门加速时,身体后仰的同时顺势拉起方向盘;入弯前刹车减速时,身体前倾的同时顺势下压方向盘——多么符合人体工学的巧妙设计啊。

赛道日 |“双转向”是什么鬼?扒一扒脑洞大开F1的“黑科技”

至于其他车队的反应,多半处于懵逼+观望的状态:一来这套系统究竟能带来多大优势还不好判断,二来短时间内想要复制这套系统也完全不可能。尽管仍有竞争对手试图找出DAS的违规之处,但更多人只能眼看着W11赛车在赛道里游刃有余的身影,心里只剩羡慕嫉妒恨了。

还有哪些“黑科技”?

说起F1圈子里的“黑科技”,近几十年可谓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毕竟F1是一项对速度有着无限追求的顶尖运动,可能数千万美金的投入换来的仅仅是单圈0.1秒成绩的提升,投入产出比可谓惨不忍睹。就是在这种疯狂到不计成本的高投入状态下,F1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各种尖端科研成果的“试验田”,也就此诞生了许许多多令人脑洞大开的“黑科技”。

弧形底板

脑洞指数:★★★★★

代表赛车:路特斯(莲花)78、79、80

赛道日 |“双转向”是什么鬼?扒一扒脑洞大开F1的“黑科技”

详情:路特斯(莲花)车队在70年代末的F1赛事中引入了重要的空气动力学原理——地面效应,根据著名的文丘里虹吸压力原理,将赛车左右侧箱的底板设计成弧形形状,就可以大幅提升赛车的贴地效果。

获利:1978年的路特斯(莲花)79赛车拿下超过半数分站冠军,并加冕年度总冠军,堪称统治级表现。

抽气风扇

脑洞指数:★★★☆☆

代表赛车:布拉汉姆BT46B

赛道日 |“双转向”是什么鬼?扒一扒脑洞大开F1的“黑科技”

详情:在莲花赛车的弧形底板基础上,以布拉汉姆BT46B为代表的一些车队又研发出更夸张的地面效应“神器”:抽气风扇。车尾的这颗巨大风扇可在赛车行驶时抽走底盘的空气,加速气流流动,从而使赛车获得更理想的下压力。

获利:尼基·劳达曾驾驶BT46B以领先第二名34.6秒的成绩夺得1978年瑞典大奖赛冠军,速度之快令布拉汉姆车队老板自己都难以置信。

六轮

脑洞指数:★★★★★

代表赛车:Tyrrell P34

赛道日 |“双转向”是什么鬼?扒一扒脑洞大开F1的“黑科技”

详情:六轮F1赛车曾短暂出现于1976至1977赛季,拿过一次分站冠军。这一设计思路初衷是增加前轮的触地面积,获取更多抓地力从而提升操控表现。但实际情况中轮径偏小的四个前轮却遇到了诸如刹车容易过热、前后轮胎磨损不一致、空气动力效应变差等问题,甚至连车手入弯时选择线路都成了难题。

获利:1976赛季,Tyrrell P34赛车一共取得了1次胜利,另有8次登上领奖台、2次创造最快圈速。

双层扩散器

脑洞指数:★★★☆☆

代表赛车:布朗BGP001

赛道日 |“双转向”是什么鬼?扒一扒脑洞大开F1的“黑科技”

详情:通过抬高赛车尾部尾椎的设计,扩大了原有气流扩散器的区域,新增添的部分不仅继续负责导出车底气流,更能够梳理车尾可乐瓶区域的闲置气流,将其利用为可为赛车提供额外下压力的有用资源。

获利:2009赛季,简森·巴顿驾驶布朗BGP001以7战6胜的战绩强势开局,最终轻松拿下8场分站胜利和车手总冠军,并帮助车队获得总冠军。

吹管

脑洞指数:★★★★☆

代表赛车:红牛RB6

赛道日 |“双转向”是什么鬼?扒一扒脑洞大开F1的“黑科技”

详情:其实就是流体力学天才纽维设计的废气驱动扩散器(The exhaust-blown diffuser),车手踩油门时,高速排出的废气经过车身后部(可乐瓶区域),最终通过扩散器快速排出。此装置与双层扩散器一起作用,为红牛RB6赛车尾部提供了相当恐怖的高下压力。

获利:2010赛季,红牛RB6共拿下15个杆位、9个分站冠军,也帮助塞巴斯蒂安·维特尔成就最年轻世界冠军的纪录。

F-Duct

脑洞指数:★★★★☆

代表赛车:麦克拉伦MP4-25

赛道日 |“双转向”是什么鬼?扒一扒脑洞大开F1的“黑科技”

详情:更准确的叫法应称之为吹气尾翼或失速尾翼。为了在直道高速行驶时减小空气阻力,车手可控制赛车前部流经鲨鱼鳍外形引擎部位的气流,将尾翼下方的气流吹散,使其离开尾翼下部表面从而产生“失速”效果,以减小尾翼所受的阻力,提升极速。

获利:失速尾翼大幅提升了MP4-25的直道尾速,引得其他车队纷纷效仿,但在2010赛季终究还是没能干过“黑科技”更多的红牛RB6。

质量减震器

脑洞指数:★★★☆☆

代表赛车:雷诺R25

赛道日 |“双转向”是什么鬼?扒一扒脑洞大开F1的“黑科技”

详情:质量减震器的原理是在两根减震弹簧之间增加阻尼质量,以减缓赛车行驶过程中的抖动以及轮胎的弹跳现象。前后轴均使用了质量减震器的雷诺R25赛车允许技师将悬挂减震设定得更硬,更好地控制车身的运动,将车身的侧倾降至最低,此外赛车轮胎也能更快进入最佳工作温度区间。

获利:雷诺R25赛车在费尔南多·阿隆索的驾驶下夺得2005赛季F1车手和车队双料冠军。

KERS

脑洞指数:★★★☆☆

代表赛车:全体

赛道日 |“双转向”是什么鬼?扒一扒脑洞大开F1的“黑科技”

详情:其实KERS系统并不是哪一支车队研发的产物,而是国际汽联在全球环保趋势日益高涨的前提下“被迫”引入的能量回收系统,通过收集制动时产生的能量储存在飞轮(机械势能)或电池(电能)里,加速时可作为额外动力输出。虽然KERS系统能够增加比赛中的超车机会,但至少在F1超车画面越来越少的今天,KERS起到的帮助还是有限,现阶段节能减排还是它的首要“任务”。

获利:随着KERS系统不断进步和回收能量的不断扩容,比赛中车手通过KERS的额外加成还是能够觅到一些超车机会,因此学习如何管理好KERS系统也成为车手的功课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