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不思蜀"的劉禪:悲劇性人生下隱藏的真相


劉禪(圖片來自於網絡)


公元220年,曹丕逼迫漢獻帝禪讓而稱帝,國號"魏",建都洛陽,史稱曹魏;公元221年,劉備於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公元229年,孫權於武昌稱帝,國號"吳",史稱東吳。


至此,三國鼎立格局正式形成。在三國鼎立之前,三股勢力吞併了數百個武裝勢力,正如《三國演義》的開場白,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這是武力對峙此消彼長使然,數十年的征戰不僅使政治秩序衰敗,人民大量流離失所,社會經濟近乎崩潰。


這樣的大背景下,平民百姓早已厭倦了戰爭,渴望大一統的格局形成,而三國鼎立,是第一步,歷史的車輪不會停止前進,三個政權所代表的各自勢力,也必然不願長久和平相處。


從實力上看,魏國最強,土地面積和人口都數倍於東吳和蜀漢,蜀漢最弱,但劉備又他的優勢,即稱帝名正言順,以漢朝皇室之後為噱頭,打出匡扶漢室旗號。這在以儒家思想深入人心的時代裡,極具誘惑力。


三國鼎立(圖片來自於網絡)


《三國演義》所代表的世俗觀點,大力揚劉抑曹,書成後,蜀漢的諸葛亮及五虎上將被民間神化,而曹操被斥為"曹賊",揹負數百年罵名。


然而,政權更迭,最終還是要靠實力說話,著名學者金文京做過大量研究,列出了三國滅亡之時的人口數據,蜀國共28萬戶,94萬人;吳國共52.3萬戶,230萬人;而魏國共66萬戶,443萬人。可以看出,魏國的人口大大領先於蜀國和吳國。


這在冷兵器時代,優勢不言而喻,足夠的人口才能養活數量龐大的軍隊,諸葛亮多次北伐失敗,不僅僅是軍事上的問題,更多的是補給不足,可見人口和經濟的重要性。


這是大背景,故事的主人公劉禪,正是在這樣的情形下被推上了帝位,或許他沒有意識到,他將開始被人們嘲笑一千七百多年。與劉禪緊密相連的兩個成語,一個是"扶不起的阿斗",一個是"樂不思蜀",嘲弄意味十分明顯。


那麼歷史中真實的阿斗,是否真的是那麼讓人"扶不起"?投降後,是否也真的"樂不思蜀"?在功高蓋主的諸葛亮身邊,他又是如何應對的?要解開這些真相,需要回到他的成長起點,一步一步追蹤探尋。


生於亂世,命途多舛


公元207年,劉禪出生於荊州,生母是甘夫人,劉備的小妾,此時的劉備已四十六歲。劉備帶著關羽、張飛,四處奔走,在各股勢力之中來回權衡,此時正處於事業的低谷,但這一年,真正讓他欣喜的並非是中年得子,而是這年年底,三顧茅廬請出了臥龍先生諸葛亮。


諸葛亮出山時,才27歲,在年齡上要低關羽、張飛很多,剛開始二人都認為劉備太過禮遇諸葛亮,頗為不滿。但不可否認,諸葛亮有大才,是名副其實的戰略家,為劉備分析了天下勢力,最終劉備佔得益州、荊州,而後入蜀,割據稱帝。早年投靠公孫瓚、陶謙、曹操、袁紹、劉表等多個諸侯的歷史一去不復返,不得不說,諸葛亮的功績甚大,劉備對他幾乎言聽計從。


三顧茅廬(圖片來自於網絡)


不管怎樣,劉禪出生於劉備的事業低谷期,還在襁褓時,曹操派兵南下,劉備慌亂中棄了妻兒逃走,還是趙雲帶著他的妻兒殺出重圍,得以保全,這段歷史在《三國演義》裡被用來神話趙雲,說其七進七出救出劉禪,真相顯然不可能如此,據《三國志·趙雲傳》記載,

"及先主為曹公所追於當陽長阪,棄妻子南走,雲身抱弱子,即後主也,保護甘夫人,即後主母也,皆得免難。"


可見,劉禪尚在襁褓中差點被曹軍所虜,卻是事實。那時的劉禪想來不會知曉自己經歷了九死一生,隨著年齡的增長,他開始意識到父親要乾的事業了,同時也在戰場中長大,沒有史料記載他在其中有何表現,這一段歷史空白,留給了後人發揮空間。


不難想象,戰爭瞬息萬變,劉備還處於艱苦的創業期,需要四處征戰,本身實力也並不強,需要權衡利弊,做出最正確的戰略方向,好在一切還算順利。公元208年,劉備聯合孫權於赤壁大敗曹操;公元210年,從孫權手中奪取荊州,擁有了重要的戰略基地;211年開始入蜀,不斷佔據各地,最終於公元214年奪取了益州。


赤壁之戰(圖片來自於網絡)


益州最早由漢武帝設置,全國十三州之一,位於西南地區,到了三國時期,範圍達到了頂峰,包含了今四川、重慶、雲南、貴州,漢中大部分地區及緬甸北部,湖北河南小部分,治所在成都。


這為七年後劉備稱帝提供了最可靠的基礎。劉禪在劉備稱帝時,才十四歲,顯然在蜀漢開創基業上沒有什麼發言權,而劉備早年最重要的幕僚關羽、張飛也都死了,只剩下諸葛亮這位神一般的存在軍師,在蜀漢集團裡,有著巨大影響力。


事實上,劉禪在劉備帶領部下四處征戰時,更多的是在荊州長大,又繼母孫夫人(孫權妹妹)撫養,史料有記載的,是劉禪在十四歲的時候,也就是劉備稱帝后,請董允教授劉禪,"先主立太子,(董)允以選為舍人,徙洗馬。"(《三國志 · 董允傳》)


後來,還請諸葛亮列了一大堆儒學經典來學習,同時習武,但劉禪在年幼時,沒有得到真正的戰場歷練,在劉備集團的大本營里長大,嚴重缺愛,也沒有亂世梟雄應當有的戰爭經歷。可見這些都影響到他的性格成長,唯唯諾諾,不剛不強。


年少登基,身不由己


公元223年,劉備病重,召來丞相諸葛亮和尚書令李嚴交待後事,據《三國志》記載,話說得十分直白,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這是給諸葛亮免死金牌啊,隨時可以取劉禪而代之。不僅如此,劉備還對劉禪說,"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要像對待父親一樣對待諸葛亮,這不等於告訴劉禪,諸葛亮代替的是劉備的位置嗎?


劉備死後,劉禪即位,年十七。劉備留給劉禪的,是夷陵之戰失敗後頹廢的蜀國,經此大戰,國力凋敝,蜀國之地本身多山,經濟不發達,比不過曹魏和東吳。為此,在諸葛亮的主持下,與東吳談和,重新締交聯盟,蜀國進入休養生息階段。


"三年春,務農殖穀,閉關息民。"(《三國志·蜀書·後主傳》)即建興三年(公元225年)春,蜀國開始大力推進百姓恢復耕種,城塞關閉,休養生息。然而,三年後諸葛亮開始了他的北伐之旅,從228年春至234年冬,諸葛亮對曹魏發起了五次戰爭。


諸葛亮北伐(圖片來自於網絡)


關於諸葛亮北伐原因,眾說紛紜,按照諸葛亮著名的《出師表》裡的說法,原因有二,一是北伐為了鞏固蜀漢政權,以攻為守;二是為了完成劉備夙願,北定中原,匡扶漢室。《出師表》是上書給劉禪的,但感動的是世人,刺激的卻是劉禪。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開篇就說先帝創業不易,還沒完成就死了,現在雖說天下三足鼎立格局形成,但曹魏虎視眈眈,隨時想滅了蜀漢,然而我們這些為人臣感激先帝的禮遇,也不敢忘記先帝的遺願,現在將這些抱負寄託在陛下您身上啊。所以陛下你應當多聽取意見,弘揚軍士們的志氣。


夷陵之戰(圖片來自於網絡)


換成劉禪的角度來解讀,可謂句句威脅,想來諸葛亮知道劉禪並不願意這麼勞師動眾北伐,況且實力懸殊,毫無勝算。與其面臨滅國之災,還不如偏安一隅。諸葛亮在這段話裡,點明瞭劉禪沒有發言權,反而要他多聽取部下意見,而當時在蜀漢集團中,還有誰的聲音能蓋過諸葛亮的?


當然,這並非是說諸葛亮有私心,相反,諸葛亮能被神話,被後人所喜歡和敬仰,必然是有道理的,大公無私、義無反顧地走上了北伐之路,為的是蜀漢基業,而非自己個人功績。但是,打戰最終要靠實力說話,不能僅憑一腔熱血。


前後五次北伐,戰果無多,諸葛亮最終在五丈原去世,雖說在一定程度上,北伐確實鞏固了蜀漢政權,但長期的戰爭,讓原本家底就不厚的蜀漢更加捉襟見肘。有數據顯示,蜀漢人口不足百萬,但部隊和文官加起來達到十三萬左右,對於財政來說,是個沉重負擔。


劉禪是否反對北伐,無確切資料,但可以從諸葛亮的上書內容可以側面推測出其可能並不十分同意,然而反對無效,諸葛亮影響力實在太大了。乃至北伐戰敗,還得想方設法安慰諸葛亮,勝敗乃兵家常事。


作為統治者,要照顧多方面,軍事僅僅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經濟發展,畢竟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從劉禪登基開始,就十分休養生息。《三國志·蜀書·後主傳》中,"大赦"出現了十三次,可見劉禪並非昏聵顢頇,無視百姓疾苦。


投降亡國,不敢思蜀


諸葛亮死後到劉禪投降亡國,有整整29年。諸葛亮剛死,就發生了魏延造反事件,最終魏延兵敗被殺,蜀國實力又受到了削弱。


不可否認,劉禪天資一般,後天在神一樣的人物中長大,處處顯得愚鈍,也沒有拿得出手的功績,諸葛亮去世,蔣琬統領國事,似乎也沒劉禪什麼事,作為皇帝,大事決定不了,小事無需參與,剩下的就只能是飲酒作樂這樣的皇家標配了。


隨著諸葛亮欽定的一些部下逐漸老去,劉禪開始徹底掌權,然而,能力不足的缺點在獨立掌權時暴露無遺,最關鍵的是,其寵信宦官黃皓,破壞了原本的政治生態,姜維曾上書劉禪,直言黃皓干預朝政,應當處死,劉禪沒當一回事。


公元263年,姜維打探到鍾會在漢中興兵的消息,上書告知劉禪,黃皓從中做出錯誤判斷,認為他們不會攻打蜀國,劉禪壓下上書,不曾與大臣們商量,錯過了最佳準備期。同年,司馬昭派兵分數路攻打蜀國,其中鄧艾經綿竹攻到成都。


《三國志·鄧艾傳》記載:艾至成都,禪率太子諸王及群臣六十餘人面縛輿櫬詣軍門,艾執節解縛焚櫬,受而宥之。劉禪就這樣選擇了投降,他的嬪妃李昭儀和五子劉諶於滅國當天自殺,反襯了劉禪的軟骨。


魏滅蜀形勢圖(圖片來自於網絡)


很快,劉禪被虜到洛陽,在那裡,他被封為安樂公,度過了人生的最後八年時光。正是在洛陽,一次司馬昭宴請劉禪,在席間試探劉禪,問他是否想念蜀國,劉禪回答:此間樂,不思蜀。樂不思蜀由此傳世,成為亡國之君的最高嘲諷。


相對於大多數亡國之君,劉禪與他們並無太多不同,年幼甚少經歷,國力本身不強,加上有強大的外敵,這些因素造成了他們的選擇並不多,註定要被歷史的車輪碾壓,成為悲劇性人物。然而,似乎沒有哪一位帝王像劉禪這麼受人嘲笑,以小名阿斗直呼,"扶不起的阿斗"和"樂不思蜀"兩個俗語更是人盡皆知。


但當我們去探尋為數不多的史料,會發現劉禪並非那類十惡不赦、貪圖享樂之徒,雖能力一般,但善於聽從意見(至少早期如此),很多重大事件他沒有起到決定性作用,但最終以亡國之君的身份,承受了所有。


分析眾多客觀因素之後,與其說阿斗扶不起,倒不如說是蜀漢扶不起,實力不濟,終將會被吞併,只是劉禪的存在,陰差陽錯,成為了最突出的悲劇性人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