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 都說劉禪“樂不思蜀”是活命的智慧,當時的環境真有這麼危險嗎

都說劉禪“樂不思蜀”是活命的智慧,當時的環境真有這麼危險嗎

相信大家都知道“樂不思蜀”的故事,小編在這裡也不用多廢話了。不過關於“樂不思蜀”這件事,還是存在很多爭議的。一方面認為劉禪的“樂不思蜀”是昏暗無能的表現,一方面認為劉禪是裝呆賣傻,是能夠體現劉禪的“大智慧”的活命方法。如果不這樣,司馬昭就要搞死他。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劉禪的“樂不思蜀”的舉動是不是真的能體現劉禪的大智慧。

都說劉禪“樂不思蜀”是活命的智慧,當時的環境真有這麼危險嗎

首先,劉禪絕非明君

現在很流行給古代歷史人物翻案,美其名曰正視歷史,不讀演義。比如說在《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呼風喚雨,多智近妖,咱們就要把他翻過來,變成軍事不足,窮兵黷武;再比如《三國演義》中的劉禪昏暗無能,咱們還要把他翻過來,說劉禪是明君,在諸葛亮的壓制下忍辱負重,諸葛亮去世後就撤掉丞相一職,把權力分開,穩坐江山多少多少年,體現了多麼高超的政治手段云云。

都說劉禪“樂不思蜀”是活命的智慧,當時的環境真有這麼危險嗎

而且這種說法還能找到證據。你看西晉人李密不就說劉禪和齊桓公差不多嘛。齊桓公是“春秋五霸”之一,還是第一個稱霸的。那劉禪肯定也差不到哪裡去。且不說李密曾經是蜀漢人,說不準給故主一點面子。我們看當時人對劉禪的評價。東吳人薛珝出使蜀漢回來後,評價蜀漢:“主闇而不知其過,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聞正言,經其野民皆菜色。”這個時候劉禪總不會有偽裝的動機吧。更何況劉禪時期的一些弊病,比如寵信黃皓擾亂朝政、放任諸葛瞻姜維爭權、頻繁大赦破壞法制、尤其最後聽信黃皓的鬼話,擱置姜維出兵支援陰平橋頭和陽安關口的建議,導致陽安關口迅速失陷,鍾會順利向成都平原進軍,把姜維在漢中的整個防禦計劃打亂;在戰況稍微好轉的情況又把霍弋按在南中。這一系列騷操作導致蜀漢滅亡。可以說劉禪暴君談不上,仁君還在兩可之間,也說得過去,但明君是絕對談不上的,也沒有體現出如何如何的大智慧。

都說劉禪“樂不思蜀”是活命的智慧,當時的環境真有這麼危險嗎

劉禪的投降可以對東吳做文章

很多人都說,劉禪在司馬昭面前裝呆賣傻,是明哲保身的舉動。如果表現得太好,就要被司馬昭猜疑,從而被搞死。與性命相比,自己的臉面和蜀漢故臣的臉面也算不上什麼東西。這真是大智慧啊。不過我們從根源上捋一捋,劉禪的處境真的那麼危險嗎?

都說劉禪“樂不思蜀”是活命的智慧,當時的環境真有這麼危險嗎

東漢末年廝殺到現在,就剩下曹魏、蜀漢、東吳這麼三個政權。當然了,這個時候的曹魏已經名存實亡,但畢竟司馬氏還沒有真正取代曹魏,我們還是這樣稱呼。曹魏滅掉了蜀漢,斬掉東吳的臂膀,且在水利上佔據上游。雖然此時的曹魏無論是實力上還是地理環境上都要比東吳強大,但東吳也算是一個龐然大物,消滅東吳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劉禪的投降正好可以拿來對東吳做文章,曹魏完全可以用優待劉禪以及蜀漢舊臣的方式來削弱、瓦解東吳的抵抗意志。

都說劉禪“樂不思蜀”是活命的智慧,當時的環境真有這麼危險嗎

這件事在鄧艾滅蜀後的表現中完全可以體現出來。鄧艾對蜀漢的一批大臣進行了封賞,還提議把劉禪安排在董卓修建的郿塢,好吃好喝地供著,甚至連洛陽都不用去。鄧艾這麼做的原因肯定不是看劉禪長得順眼,而是為了進攻東吳做打算。你看我都對劉禪這麼好了,你趕緊投降吧。統一天下的形勢近在眼前,誰不想立不世奇功?你要是把劉禪搞死了,那東吳更不可能投降了。所以說劉禪對曹魏或者說司馬氏是很有價值的。劉禪但凡不表現得太有野心,就不會被弄死,何必用“樂不思蜀”這種沒心沒肺的態度呢?

都說劉禪“樂不思蜀”是活命的智慧,當時的環境真有這麼危險嗎

當時殺亡國之君並非常態

很多人以為亡國之君非常的危險,比較他們比較有號召力,有一些舊臣,新的統治者為了掐滅這種威脅,對亡國之君斬草除根。這種事情在古代是比較常見的,但在當時並不屬於常態。比如說漢獻帝劉協、魏元帝曹奐,各自被權臣架空並且逼迫禪位,但都得到了善終。殺前朝之君到南朝宋劉裕後才形成一種慣例。

都說劉禪“樂不思蜀”是活命的智慧,當時的環境真有這麼危險嗎

當然劉禪這個蜀漢皇帝和漢獻帝還有所區別。曹丕對漢獻帝好是很典型的“二王后三恪”,對前朝皇帝厚待,讓合理繼承政權的遮羞布更加鮮豔了。被逼迫禪讓而下馬的皇帝和劉禪這個被暴力消滅了其他不相干的政權的皇帝本質上還是不同的。但我們也可以看看其他的例子。秦始皇常常被人視為暴君,但他在掃滅六國的時候,也沒有對六國的亡國之君斬盡殺絕;前秦皇帝苻堅統一北方的時候,也給其他政權的皇帝非常優厚的待遇,可見殺死亡國之君在當時並不屬於常態。甚至後面的北宋對其他亡國之君也表現出了寬厚的態度。畢竟這種割據的政權脫離了他所處的環境,他的舊臣在權力中樞的位置也不算高,能造成的威脅是有限的。劉禪不至於害怕到裝呆賣傻這種風聲鶴唳的程度。

我們還可以看看同一時期的亡國之君,東吳最後一個皇帝孫皓。孫皓對西晉皇帝司馬炎,以及賈充等西晉官員七個不服八個不忿,懟天懟地,最後也沒有被司馬炎處死。雖然小編不認同孫皓的種種行為,但是他作為亡國之君的表現確實比劉禪要硬氣一些,而且也體現出當時的環境對亡國之君並沒有那麼糟糕。

都說劉禪“樂不思蜀”是活命的智慧,當時的環境真有這麼危險嗎

小結

從主觀上,劉禪有沒有通過裝呆賣傻來躲避司馬氏的屠刀,這個小編肯定不能給出答案,畢竟誰也不是劉禪,不知道他怎麼想的。但是小編認為,在當時這樣一個社會背景,以及劉禪比東吳更早投降的優勢(姑且算成優勢吧)來看,劉禪即便想用這種方式避禍,也未免做得太過了。而且從劉禪本人執政的情況來看,他脫掉裝呆賣傻的嫌疑後,也算不上明君。所以劉禪的“樂不思蜀”並沒有體現出他有什麼大智慧,不應該過度美化劉禪的歷史形象。

參考文獻:《三國志》、《晉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