窺一斑見全豹:“樂不思蜀”中暗藏的大智慧堪比齊桓公!


窺一斑見全豹:“樂不思蜀”中暗藏的大智慧堪比齊桓公!


“此間樂,不思蜀!”

想必大家《三國演義》中“樂不思蜀”的這個成語典故一點也不陌生,蜀國後主劉禪投降魏國後,魏元帝想試探劉禪是否情繫故國而生反心,以決定對劉禪是留還是殺,於是派魏國當權者司馬昭設宴款待劉禪。席間故意安排演奏蜀樂、跳蜀舞,並問劉禪“頗思蜀否?”,劉禪對曰:“此間樂,不思蜀!”自此,,“樂不思蜀”便成為了“阿斗”2000多年來一直為人們所詬病的笑談,成為了後主劉禪昏庸無能的有力證據。但是劉禪真的是昏庸無能嗎?

  其實不然,蜀國的兩代皇帝,不論是開國之主劉備,還是亡國之君劉禪,他們都是工於心計的明主。這裡我們是不能僅以成敗論英雄的。劉備自稱漢室宗親,以“仁德”佈於天下,用自己的雄才大略建立蜀國;劉禪雖然是坐享其成的“”皇二代”,但是他能在充滿內憂外患的情況下,穩坐龍椅40多年,縱然是投降後也能安度一生,是多麼的不容易,沒有過人的智慧怎麼能辦到?


窺一斑見全豹:“樂不思蜀”中暗藏的大智慧堪比齊桓公!


  深諳帝王之術,顧全大局,保穩定。

  劉備白帝城託孤,劉禪17歲即位,開始與亦師亦父的諸葛亮共同處理政務達12年之久。諸葛亮雖然沒有反心,但是難免會有驕狂和我行我素的一面,劉禪能以大局為重,委曲求全,對“相父”給予極大的尊敬和無比的權利。在諸葛亮面前當一個好晚輩,好學生,“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成就了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一生,這中間是有多少的隱忍。諸葛亮六出祁山,九次北伐,劉禪多的是不同意。但是當他執拗不過諸葛亮後,依然選擇的是全力支持,在後方帶領一幫文官積極的為前方準備所需物資,不曾懈怠,更沒有與諸葛亮成為對立的所在。“臣有道而君無為”劉禪正是選擇這一種無為而治的哲學方式與諸葛亮和諧共處,作為帝王的他,。這份容忍是需要多麼大雅量?

  當然劉禪也獲得了諸葛亮的高度評價:“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


窺一斑見全豹:“樂不思蜀”中暗藏的大智慧堪比齊桓公!


  再說諸葛亮去世後,劉禪取消了丞相職位,執政長達29年,而蜀國內部也並不是十分穩固,分出了好幾個利益集團。劉禪深諳帝王的制衡之術,重用蔣琬、費禕、姜維等使蜀國政治平穩,人民安居樂業,發展生產。名人李密認為劉禪堪比春秋時期的齊桓公,可見劉禪的政治能力也不是一般的。


窺一斑見全豹:“樂不思蜀”中暗藏的大智慧堪比齊桓公!


  “樂不思蜀”其實是謀略深遠

  劉禪之所以力排眾意選擇投降曹魏,是因為蜀國相對曹魏和東吳來說,建國晚,、根基薄、發展慢。他明白蜀漢朝政已經到了腐朽沒落的邊緣,再強撐下去已無意義,不降曹魏也只能給老百姓帶來無窮無盡的災難。投降後,在宴席上劉禪看見司馬昭的陰險狡詐,提高了警惕,處處笑臉相迎,喜笑顏開,才有“此間樂,不思蜀!”,引得文武百官鬨堂大笑,說他果然是“扶不起的阿斗”,魏元帝知道後也安心了,還封劉禪為安國公,屬下許多大臣也被封侯,得到重用。他的“樂不思蜀”,犧牲了自己名聲,卻保護了所有的跟他一起投降的大臣的命,當然也保全了自己的一家。


窺一斑見全豹:“樂不思蜀”中暗藏的大智慧堪比齊桓公!


  劉禪從當皇帝到投降,在位共41年,是三國時期所有皇帝中執政時間最長的一個。在那樣一個群雄並起的動盪時代,能執政40多年,最後得以善終,沒有一定的才能和謀略肯定做不到的。他的所做所為,算不上是英雄,也算不上是一個明君,但是也絕對不能說是一個昏庸無能的扶不起的“阿斗”。

作者:文史外鑑。本文由“文史外鑑”創作,在下見識有限,如有不妥,還請批評指正。期盼著您的關注、點贊和評論。如有侵權之處請諒解並告知,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