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傳子,家天下


大約在公元前21世紀末,禹當選為部落聯盟的最高首領以後,被擁戴為“夏后氏”(“後”即君主的意思),實際上已是諸夏部族的最高君長,社會的演進,尤其是私有制的發展、階級分化的加深,使他不再像以往的氏族首領那樣甘心做全氏族的公僕;一向風塵僕僕、披荊斬棘的大禹,在歷史的推導下轉而為建立王權做著不懈的努力。在這一演變過程中,個人的主觀願望是無關緊要的,其功過只能納入整個時代潮流中來考察、品評,才能得其真諦。


禹傳子,家天下


王權,意味著絕對服從。為此,禹曾悉心以武力征服遠近的異己勢力,其中對三苗的鬥爭至關重大。經過激烈戰鬥,把苗族一部驅逐到丹水、漢水以南的地區,其餘的被擄為諸夏族的奴隸,為奴隸制王國的建立擴充了階級基礎。


隨之,禹在本部落所在地—嵩山之陽(山南為陽)建築陽城(今河南登封縣郜城鎮)。定都於此,後又曾遷至陽翟(河南禹縣)。


禹傳子,家天下


大約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紀末期,禹在塗山(其地有數說,當在今安徽懷遠縣內)大會夏、夷諸部落的首領,史稱“塗山之會”。據說有萬國“諸侯”“執玉帛”前來朝見。這些“諸侯”原來都是各部落的首領,到此時已經變成各大大小小邦國的君長。繼之,禹又在會稽會見諸侯,有個叫防風氏的邦君因遲到被斬首,可見禹已以帝王身分君臨萬邦。這樣的盛會,標誌著第一個奴隸制政權-----夏王朝正式建立。


禹傳子,家天下


禹的晚年,名義上授政於東方偃姓氏族的首領伯益,實際上卻極力培植私家勢力。最後,禹東巡,死於會稽,其子啟襲位。父死子繼的“家天下”,代替了選賢舉能的“公天下”。


由於禪讓遺風的影響,伯益與夏啟爭位,事敗被殺;西方有扈氏也起兵反對啟,與之激戰於甘(今河南洛陽市西),也被剿滅。


禹傳子,家天下


在摧毀氏族貴族的反抗之後,夏啟在都城西門的鉤臺宴享諸侯,彈冠慶功,史稱“鈞臺之享”。從此,諸侯臣服,天下都來朝見,夏啟的王位基本上鞏固下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