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第一位记载姓名的和亲公主,连嫁两位国王,命运凄凉不已

西汉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深秋的一天,北风呼啸,万物萧瑟,一位远嫁西域的大汉公主走出毛毡房,站在凛冽的天地间,想起这段时间以穹庐为室,饮辛酪、食膻肉的日子,不禁悲从中来。哀伤中,这位公主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年的《悲秋歌》: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

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穹庐为室兮旃为墙,

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居常土思兮心内伤,

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史上第一位记载姓名的和亲公主,连嫁两位国王,命运凄凉不已

这位公主就是刘细君,历史上称她为乌孙公主。她写的这一首是骚体诗,也叫楚辞体,全诗大致意思是:

我家里把我远嫁到天的另一方,托付给遥远异国的乌孙国王。

每天住在空旷天地间的毛毡房里,只能吃肉食,喝奶浆。

在这我常常想念家乡,心里好哀伤,真希望可以化作天鹅啊,飞回我的故乡!

乌孙公主刘细君是中国历史第一位真正记载有名字的和亲公主,她的一生,可谓是悲惨的一生。

刘细君具有纯正的皇室血统,她的曾祖父是汉景帝刘启,祖父是汉武帝的哥哥刘非,骁勇善战、战功赫赫,被封为江都王,统管江都一带。刘细君的父亲刘建在江都王宫长大,从小养尊处优,成了一个荒淫无道的诸侯王。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刘建企图谋反未成后自杀 ,江都王宫中的人几乎捕杀殆尽。当时,刘细君因年幼而幸免于难,成为罪臣之女。

史上第一位记载姓名的和亲公主,连嫁两位国王,命运凄凉不已

这一年,刘细君仅仅十一岁,被寄养在她叔父家中。刘细君在父亲谋反的骂名中渐渐长大,常常身处痛苦和无助中。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长大后的刘细君,遇到了一个需要女子献身为国的大环境。

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张骞上书汉武帝,建议联合乌孙国,共同对抗匈奴。三年后,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乌孙国,经过多年的往复商谈,乌孙国王猎骄靡权衡利弊后,答应了两国的结盟。

元封六年,乌孙国王猎骄靡以一千匹骏马作为聘礼,迎娶刘细君公主。就这样,刘细君踏上了远嫁乌孙国的路程。匈奴国听说乌孙与汉朝通婚,非常生气,以要进攻乌孙为名,逼令乌孙王猎骄靡迎娶匈奴单于的女儿。猎骄靡不敢得罪匈奴, 只好在迎娶刘细君为右夫人的同时, 也娶了匈奴公主为左夫人。

在乌孙国,崇尚以左为尊,命运多舛的刘细君跋涉八千多里,最后却只做了一个小妾,还要面对一个年近古稀的夫君,内心非常痛苦。

史上第一位记载姓名的和亲公主,连嫁两位国王,命运凄凉不已

语言的不适应,生活习惯的不同,刘细君都在咬牙克服着。但万万没想到,命运中的不幸又一次来临了。年迈的猎骄靡打算将王位传给自己的孙子军须靡,按照乌孙国的传统,新即位的国王要继收上一代国王的妻子为夫人,这就意味着刘细君要再嫁给自己的孙子。

这对汉人来说,是有悖伦常的,所以刘细君坚决不同意,并上书给汉武帝说明此事。汉武帝却回信说:“听从乌孙国风俗,汉朝要联合乌孙消灭匈奴。”就这样,猎骄靡去世后,军须靡当上了国王,刘细君为军须靡生下了一个女儿。

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只在乌孙生活了5年的刘细君便在病痛与哀怨中与世长辞。刘细君虽然香消玉殒了,但这个时代的尘埃还没有落下。刘细君死后,汉武帝又派楚王刘戊的孙女刘解忧出使乌孙,嫁给军须靡。

史上第一位记载姓名的和亲公主,连嫁两位国王,命运凄凉不已

“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刘细君这首《悲秋歌》凄婉哀怨,摧人泪下,明知远嫁之意义,回归之无望,又忍不住幻想,构成强烈的矛盾冲突,加重了悲剧气氛,意蕴深广,耐人寻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