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越长大越孤单?

孙承浩


大家好,我是大V走天下,我今天来回答这个问题。

孤单是一种心理状态,越长大,心理越复杂,孤单的感觉越越来越浓。

越长大越孤单,越长大越觉得没有一个人会陪着你一直走下去,而是只能走过或近或远的一程,因为性格,因为距离,会让人走着走着便改变了方向,背道而驰,渐行渐远,留下的只是你一个人的身影。生命的旅途中,总是有太多的路人,只是陪我们走一段足迹,便消失的无影无踪。

小的时候其实并不会担心孤单,每天结伴放学,而后跑到小伙伴家一起疯玩。

其实不是因为长大而变得孤单,而是个体意识增强而害怕孤单。

其实,人这一辈子,能够一个人单独的时间也很短,可能就一辈子的1/5,剩下的日子里有亲人、朋友、爱人、孩子填充。

所以,可以一个人享受一个人的生活,一个人习惯一个人的孤单,活出自己的姿态,感受生活里的烟火气,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谢谢





大V走天下


小朋友的时候其实并不会担心孤单。回家路上看到有人在玩游戏,就会驻足观看,偶尔指点江山,自然而然地加入了xx小分队。临散场的时候,还得说一句:咱们明天约。

爸妈忙工作,自个忙交际。每天放学跑到小伙伴家,女孩子们要一起跳橡皮绳,一起过家家;男孩子们要一起三国杀,一起看奥特曼。

就算是一个人待着,也总能给自己找乐子,揣着口袋里零花钱去小店里抽五毛钱一次的奖,看着蜡笔小新乐呵呵地笑,翻箱倒柜寻找妈妈偷藏起来的零食。

那个时候可能还不大懂孤单这个词,找玩伴也是相当随性的,一个人待着也很有乐子。

青春期和荷尔蒙萌动带来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初中的时候班级里就有好多个小团体了。一个人的活动要被定义为孤僻,不合群的人要被排斥,女孩子们要结伴上厕所、约饭,男孩子们要一起打球玩游戏。习惯一个人的话,可能就意味着没有朋友。害怕自己落单,所以一个劲地融入团体。

其实不是因为长大而变得孤单,而是个体意识增强而害怕孤单。

不知道多少人以前这么想过。

“长大以后,我要买个大房子,所有朋友要住在一起,大家可以一起聊天,一起做饭,一起睡觉。我的所有朋友都成为好朋友,这样子就不会担心聊不过来了。”

大学毕业的时候,回想起小时候的这个愿望,嘲笑了自己一把。一个城市读书的朋友也没见几面,大学四年匆匆而过,然后要过上一个人工作,租房,过日子的空巢青年生活。

其实,能一个人的时间也很短,可能就一辈子的1/5,剩下的日子里有亲人、朋友、爱人、孩子填充。所以,可以一个人享受一个人的生活,一个人习惯一个人的孤单,活出自己的姿态,感受生活里的烟火气,偶尔期待爱情,间或享受生活,也还不差的。

孤单是需要修炼的。推荐朋友们可以读读这篇文章:《一个人住第三年》

周嘉宁:一个人住第三年 - 麦田音乐网

靠食物感知的一个人的日子,西红柿打卤面、菜肉馄饨、咸菜肉丝面、炸猪排、汤年糕,很轻的文字,很满的感觉,所以不需要害怕孤单的呀。

还看到一个进阶版的一个人生活的回答:如何系统的学习一个人过日子? - 李安静的回答 - 知乎

如何系统的学习一个人过日子?

好吧,我可能是一只唯恐天下不乱的单身狗 ,曾经写过一篇文章

单身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感兴趣的给个五星好评么么哒

那啥恩爱狗就别来看我了,你们要继续为祖国的人口事业添砖加瓦的。


情感老人尹


其实不是因为长大而变得孤单,而是个体意识增强而害怕孤单。 不知道多少人以前这么想过。 “长大以后,我要买个大房子,所有朋友要住在一起,大家可以一起聊天,一起做饭,一起睡觉。我的所有朋友都成为好朋友,这样子就不会担心聊不过来了。” 大学毕业的时候,回想起小时候的这个愿望,嘲笑了自己一把。...


用户男儿当自强刘保法


当我们成年,友情好像会越来越淡。有一天,你猛然意识到,那些和朋友一打电话就是几小时、有说不完的话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通讯录翻过了好几页,全都是工作来电。好不容易从忙碌的工作中安静下来一会儿,却发现找不到一个可以说话的人。


小超哥ro


因为小时候无忧无虑,天真无邪,什么事都不用操心,只要玩好,吃好就行了,要求很简单

而当慢慢的长大,想法、经历、责任、生活,都需要面对,现在这个社会,每个成年人都有着生活的不易,经历的事情也很多,所以每个人都很现实,所以当我们现实的时候,很多东西也就看不见了,也就变得自私了,能敞开心扉,无忧无虑的聊天,说心事的人,愿意去理解你的人,更少了,慢慢的朋友也就那么几个,不再多去深交其他人了。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人的灵魂,能够相互想通,因此、所有的孤独无奈只能够自己体会!

这就是现实吧!不如将更多的时间,寄情于山水,寄情于大自然,寄情于阳光森林山川河流吧。孤单有时候也是一种幸福!





游子海峰


你打开手机,却没有一条信息。

你翻来翻去,却找不到一个可以聊天的人。

所以你打开了头条,刷到了我,其实一个人的时候应该很孤单吧。

越长大越喜欢安静;

不想被了解,也不想了解别人;

遇到不喜欢的人和事,多一句都不想讲;

各自辛苦,各自生活。

孤单本是常态。不要害怕孤单,讨好自己还不是分分钟的小事儿。

不要愁老之将至,你老了一定很可爱。



美好拾者


首先,我们的认知在改变。随着成长,我们的需求在不断的增加。我们不再会因为看到小鸟而欢呼雀跃,也不会因为一个棒棒糖高兴一整天。快乐少了,孤单也就多了起来。想想,那时我们站在田头,衣袖上沾满了泥巴,像国王一般快乐。

还有成长还为我们带来独立,我们远去求学,远去拼搏。我们知道了天下无不散之宴席。我们见过了很多的人。有好人,也有坏人,我们学会了保护自己。所以,在交朋友就无法像小时候那样毫无隔阂。

最后,成长给我们带了的压力和责任。我们再也不是,那个可以安然呆在父母羽翼下是孩子。我们有了自己的家庭,我们的父母也在步入老年。我们要承担起生活的压力。

开始追逐名利,开始为生计拼搏。我们,没有交友的时间,也没了最初的那份童真。所以,越长大越孤单。


大头骗子


当我们长大成年后,友情玄好像越来越淡。有些时候,你意识到,那些和朋友一打电话就是几小时、有说不完的话的日子再也找不到了。翻过了好几页通讯录,全都是工作来电或其它。好不容易从忙碌的工作中安静下来一会儿,却发现找不到一个可以说话的人。自己变的弧单


新人小陈


越长大越孤单,第一,我认为是人面对问题偏多,大部分是别人无法帮助自己解决的,同时这些问题具有隐私性;第二,人呢?都是要面子的,也是要强的,都想在外人面前显示强大的一面,所以很少和别人交流;第三,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迫使大部分人努力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也会变得寡言少语等



炸毛的90后


我觉得每个人小时候都对长大有一种期待和幻想,但是在成长的过程里,不断切换生活方式,做着选择题,告别一些故人,遇见新的伙伴,身边很多人走着走着便散了,从视野里彻底消失。

日子过得越发规律,昨天和今天一个模样,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会浪费精力在无关事情上。

有些话语,举目望去不知跟谁说起,也不知从何讲起,宁愿烂在心头。

长大的代价便是越发地孤独。

长大后我们会失去一些朋友。

成就一段友情,需要有机缘巧合的结识,有趣闻相投的爱好,有思想碰撞的共鸣。

我们一生之中会接触到很多人,真正能和你在兴趣上、价值观上情感互通,把你看透了,却仍旧认可你的人,却少之又少。

友情同时又是一种自愿的行为,缺乏正式的行为结构,没有某种仪式感的承诺,更不存在法律上的约束力。

朋友之间若是不小心走散了,那便散了,几乎没有什么社会成本。

失去了一些少年时的朋友,我们发现已经很难继续交到新的朋友。

随着年纪的增长、社会阅历的增加,我们对于身边人的选择,从读书时的被动接纳,变成了更实际的主动选择。

小时候,遇见投缘的人,我们会将所有的想法和观念和对方交流,不做一点点防备。

而长大后,我们会变得更谨慎,刻意减少个人信息或者价值取向的暴露,社交中的目的性更强,感情交流变少,取而代之的是利益交换。

成年初期,我们容易和更接近的人成为朋友

成年初期的交友,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接近性人们经常与大学室友、住得近的同事成为朋友。人们往往因为这种接近性而从友情中彼此获益,且建立关系和维持关系的成本都较小。

但当他们遭遇升学、毕业、就业、调职或是搬家等变故,友情的网络就会受到极大的影响。根据一份持续十九年追踪数对挚友的研究,这个时期的年轻人平均会遇到5.8次类似的变动,这也许只是如今高度流动的信息社会一部分缩影。社会流动性加强对于接近性的破坏让我们曾经结交的挚友更容易流失。

自我定型后,想要寻找与我们真正相似的人

相似性对建立朋友关系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会越来越倾向于被与自己有类似态度和价值观的人所吸引。

因此,我们不太会像年少时那样轻易交友,而是会根据文化价值、社会规范和界限、社会经济因素、对方受教育的情况来把握自己择友的标准,并且,试图寻找那些与自己在人格、兴趣和生活目标上真正相似的人。

其实孤独本身就是成长的必然。因为我们注定变得不同,注定失去那些人生中最美好的过客,注定渐渐被现实磨平身上的棱角,注定学会戴着各色的面具生存,注定为了梦想、为了爱你的人、为了心中的不甘戴着枷锁点起脚尖跳舞。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因害怕受伤,把心离对方越来越远,把真正的想法埋藏地越来越深。却又渴望他人对自己付出真心,为自己说出所思所想。可能吗?

如果希望与对方交流,那就去以心换心;如果觉得众人无法理解你,那就享受孤独,以此激励你的成长,成为更好的人,找到与你志同道合的人。何必害怕孤独?因为你有所求,所以才有孤独。那么,你所求的梦想、未来、希望、成熟,就是你坚持下去的最好的理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