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美尔具有指挥一个集团军群的能力吗?(比如中央集团军群)?

Apple-King


别闹,隆美尔在1944年出任的就是“B集团军群”总司令,这是希特勒给他的元旦礼物,该集团军群下辖第7和第15两个集团军30多个师,是德军在西线抵御盟军可能进行登陆的野战主力,怎么就不能当个“集团军群”总司令呢?产房传喜讯,“人家早升了”。



只不过这已经是二战尾声阶段的1944年,隆美尔已经火箭般被擢升为陆军元帅,衔级基本可以与集团军群的职务吻合了。通常情况下,二战德军的“集团军群”作为战略重兵集团,其总司令都要由陆军元帅担任,有的时候,下一级作战单位“集团军”的司令也可以由陆军元帅出任,尽管它的标配是一级上将(偶有兵种上将),比如克鲁格在晋升“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之前,其职务就是该集团军群序列内的第4集团军司令。

如果是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时,隆美尔当然不可能出任集团军群总司令,因为资历和军衔实在太低了,1940年法国战役期间他不过是第7装甲师少将师长,而侵苏的三大集团军群总司令这个时候都是一级上将,中间整整差了中将、兵种上将两级,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龙德施泰特、包克、里布元帅都是法国战役后封帅的。

(法国战役时期的隆美尔)

准确时间是1940年7月16日,希特勒一口气晋升了11名陆军元帅,这些人都是隆美尔的军中前辈或者是法国战役时期的上级,显然不能相提并论。隆美尔在法国战役后也晋衔一级,以中将军衔于1941年2月晋升“非洲军”军长,获得兵种上将军衔已经是一年以后的1942年1月,因此苏德战争爆发时,隆美尔最多能当个装甲军军长,连集团军司令都不够格,更别提集团军群了。

军队的职务与资历、军衔是有一个大致适配性的,尽管当时隆美尔是希特勒的爱将,也不可能太出格。那么1943年北非局势不堪收拾、隆美尔“被休养”回国时期,他有没有可能去往东先担任集团军群总司令呢?还是不行,一方面当时他身体顶不住,在非洲作战那就不是欧洲人所习惯的,另一方面,是他实在对苏联军队缺乏必要的了解,而曼施坦因、克鲁格、克莱斯特、李斯特等名将跟苏联交手两年多,早已轻车熟路。

(老帅龙德施泰特)

同时,隆美尔的战术风格也不太适合于东线战场,他擅长的是机动进攻和机动防御,而1943年苏德两军的战线基本稳定,双方大打筑垒地域攻防战,希特勒更坚持“静态防御”的战术思想,连曼施坦因都无可奈何。隆美尔在北非能够取得一段时间的辉煌,很多时候是因为“天高皇帝远”他可以临机独断,而希特勒对北非这一次要战场的关注度也不够,随便他折腾。

苏德战场可不行,那是纳粹德国能否赢得二战的命脉,是希特勒每天关注的焦点,各集团军群总司令、集团军司令甚至是军长、师长,哪一个不认真执行他这个“陆军总司令”的命令,都得被修理,先后解职的名将有一大票。如果隆美尔此间出任“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以他的性格和作战风格,用不了仨月,就得让小胡子“撤职查办”。

(隆美尔和龙德施泰特)

实际上,隆美尔去西线担任“B集团军群”总司令是非常不错的选择,首先他在北非跟美军、英军都打过交道,了解敌方的作战习惯;其次,德军老将和悍将都在东线,在他上面只有一个老迈的“西线总司令”龙帅,并且已经靠边站了,作为后起之秀的隆美尔在指挥顺畅性上没有障碍;最后是他的老部队残余,也是在西线完成整补恢复的,比如第21装甲师。

并且隆美尔在西线也干的不赖,他上任集团军群总司令后紧急加固了大西洋壁垒,如果再给他一年时间,盟军的登陆将更加困难。在诺曼底登陆战役中,从德国赶回以后隆美尔也成功地将盟军阻挡在卡昂——瑟堡一线无法深入,蒙哥马利和布莱德雷曾经一筹莫展。

(隆美尔视察第21装甲师)

若非被盟军飞机击成重伤以及牵涉进“720事件”,隆美尔还会给盟军制造更多的麻烦,我们要清楚,隆美尔在战术方面是难得的军事人才,在二战末期当个集团军群总司令,能力还是绰绰有余的。


度度狼gg


隆美尔在军事上最辉煌的那几年,就是在北非战场上指挥非洲军团,这支部队的规模相当于一个装甲集团军,后期也改称“非洲装甲集团军”。隆美尔在北非战场上证明自己是德军最优秀的装甲集团军司令之一,战术指挥能力堪称一流。在北非的最后几个月,德军将新调去的第5装甲集团军和原来的非洲装甲集团军(后改称意大利第1集团军)合并为一个新的集团军群,即非洲集团军群,隆美尔担任集团军群司令,从此开始了他的战略、战役级指挥生涯。


隆美尔在非洲集团军群司令任上并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因为隆美尔是反对让他的集团军群死守突尼斯这个孤立的桥头堡的,他明白德国和意大利的空军和海军无法保证后勤补给路线的安全。隆美尔亲自飞回元首大本营请求希特勒准许他的集团军群撤回意大利,但是没能说服希特勒,相反希特勒认为隆美尔存在失败主义思想,不再让其回去指挥非洲集团军群,而是留在德国“养病”,实际上是雪藏了隆美尔。不久在盟军的强大进攻下,非洲集团军群弹尽粮绝,全军覆没。


隆美尔在修养了一阵子后,再度得到希特勒的启用,起初准备让隆美尔去指挥在意大利新组建的一个集团军群,但是希特勒很快改变了主意,让隆美尔出任西线B集团军群司令,负责法国北部的海岸防御任务,这里是盟军最有可能登陆的地方向。隆美尔在B集团军群司令任上做的相当不错,他在有限的时间内大大加强了海岸防线的防御程度,给盟军的登陆行动带来了很大的障碍。在后来的反击盟军登陆作战中,隆美尔没能组织起计划中的大规模装甲反击,主要原因就是几个主要装甲师一直都掌控在希特勒手中,前线指挥官无权调动这些部队,包括隆美尔,另外这几个装甲师的部署也太靠后了。不久之后,隆美尔便在盟军的一次空袭中受了重伤,自此告别了前线指挥生涯。


隆美尔从来没有在东线战场作战过,在其大部分军事生涯中他指挥的部队规模也不大,即便是后来的“非洲集团军群”其规模也只相当于东线的一个野战集团军,让隆美尔从指挥10-20万人的军队一下子调到东线去指挥一百多万的中央集团军群,无疑这个跨度实在太大了。而且英美盟军和苏军也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东西两线存在许多截然不同的战役、战术经验,隆美尔不可能一下子就适应东线的作战。总的来看,隆美尔是德军最优秀的战术大家,他拥有指挥一个上百万野战集团军群的潜力,但他暂时不具有这一能力,至少要在东线的某一野战集团军中适应几个月的时间。


战略论


我是盗墓历史,我来回答问题。

纵观整个二战期间,隆美尔虽然也取得了不俗的战绩,无论是德国统帅部还是作为对手的同盟军最高统帅部,都对隆美尔的战术素养有着极高的评价。

但盗墓君以为:

由于隆美尔目光狭隘,不重战略,其军事水平仅仅停留在战术档次,终究只能被称为“一代名将”,而非“一代名帅”。

 与战略家相比,战术家往往把所有的目光都聚集在一次或两次的具体战役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细致的战役的安排上,他们最大的缺陷是不能跳出一次战役来思考整场战争,只定位局部,而非全局。

我们先看一下隆美尔的个人简历:

1938年隆美尔少将任元首大本营司令。1940年2月任德军第7装甲师师长,由于带兵有方,在对法国的战争中,战功卓著,使该师赢得了“魔鬼之师”的称号。

隆美尔在对法作战中总结出一条经验:在两军对战中,谁先用火力压制住对方,谁就往往可以获得胜利;在静止时等候战况发展的人,常常总是会被对方击败。因此,即使不曾发现对方准确目标,也要先发制人。他认为时间的集中重于空间的集中,速度足以抵消数量的优势。

1941年1月希特勒为挽救意大利军队在北非的不利战局,任命隆美尔中将任驻非洲军团军长。他到达北非后,不到两个月,就迅速扭转了北非战局的初期局势。隆美尔乘胜继续进攻,经过艰苦战斗攻陷了梅希里,使整个巴尔赛高原落入轴心国军队之手。英军只剩下了一支被围困在托布鲁克的部,隆美尔的进攻使英军损失惨重。

战后,隆美尔曾就沙漠作战进行了精彩的总结:北非是装甲兵的理想战场,“在一望无涯的沙漠上,摩托化部队能发挥其最大威力。”,“装甲部队为摩托化军团的核心,其他部队都是辅助性的,应绕着核心旋转。应尽量用战防武器来消耗敌方装甲,而把自己的装甲兵保留供决定性打击之用。”

反观英国人则深受所谓“步兵心灵”的影响,所以虽享有数量优势但还是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隆美尔本人曾经是一位非常著名的步兵战术专家,其所著《步兵攻击》一书早已成为权威名著。但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能很快转变角色,其善于学习,灵活多变的性格可见一斑。

隆美尔正是凭借出色的军事素养和灵活多变的战术为自己赢得了“沙漠之狐”的称号,也因功被提拔为上将,1942年6月被晋升为德国陆军元帅。

既然隆美尔凭借着在非洲战场取得的出色战绩,使其声名鹊起,那非洲战场是不是对纳粹德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呢?

其实最初,希特勒并不想在北非战场上插一脚,毕竟1940年德军正在西线和英法打得火热,压根就没有想法想在北非这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开辟新战场。这是一场没有事先谋划的战争。在1939 年以前,德国总参谋部里几乎没有任何人设想过在欧洲以外开展大规模战争,在德军决策圈里没有一个重要人物料到会再次进行此类战斗。在即将发生的战役中,德军甚至基本上没有非洲的地图。

在希特勒看来,非洲这种只有沙子的破地方,食之无味弃之不可惜,不要也罢。但问题是意大利是自己的盟友,同时希特勒也害怕意大利失去北非战略要地,使盟军对德国的未来造成不利影响,所以派出了爱将埃尔温·隆美尔派往了北非援助意大利。

由于军人对战斗的极度狂热,隆美尔在非洲的战斗规模越打越大,使北方战事不断升级。完全忘了希特勒派他去非洲的本意。

而希特勒本人也被隆美尔取得的一系列眼花缭乱的战绩彻底冲昏了头脑,最终德国在非洲战场的投入越来越大,使德国日益匮乏的战略物资更加捉襟见肘,严重影响了德国总体战略目标的实施,直接影响了当时德国对主要战略进攻方向---东线对前苏联的进攻。

对于自己被派往非洲,我们来看看隆美尔最初所说的就知道了:“当时我们由于遵从德国元首和意大利领袖的命令,被迫去和敌人做不必要的苦战。”一句话就把非洲战场的意义总结了出来。

但是隆美尔到达非洲以后,由于其目光短浅,单纯局限于北非战场,缺乏战略家的远见卓识,未能深刻理解战役本身对整场战争的影响和意义。

综合考量:从隆美尔的战争经历,取得的辉煌战绩和他对战场战术的精确理解,不可否认他是具有极高战术素养的优秀军人,善于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灵活多变,其能力完全具备指挥一个集团军群进行局部战役,鉴定完毕。


不当之处,请雅正。

我是盗墓历史,期待您的关注


盗墓历史


隆美尔撑死就是个将才,而不是帅才。这就决定了他不具备指挥动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集团军群的能力。

过于冒险

隆美尔出身平民家庭,并不是德国容克军事贵族,若不是希特勒慧眼识珠,可能就泯为众人了。在进攻法国期间,隆美尔的第七装甲师有着魔鬼之师的称号。隆美尔大胆地采取了雷厉风行的决策,冒着暴露侧翼和后方的危险,不顾团队的整体作战配合,脱离大部队擅自行动,仅仅与后面的后勤补给保持单线联系。这种冒进做法无疑是相当有风险,在顺风顺水的时候可以掩盖其缺陷,而当进入僵持的持久战,就不奏效了。

为了能够达到军事目的,隆美尔不折手段。他在进军时,会命令士兵把沿途所有的房屋点燃,用以在烟雾的掩护下迅速前进。这也引起了非议,增加了当地军民的抵抗情绪。而为了逼出躲藏在暗处的敌军,他还发明了烟火开屏,也就是让整个装甲部队一齐乱射,以暴露自己目标的代价,引诱对方在攻击自己时暴露他们的位置。这种成本过于高昂,特别是在后期战略物资匮乏时,禁不起这么折腾。

缺乏大局观

在北非战场时期,隆美尔赢得了沙漠之狐的称号。他善用诡计,将木头和纸板制造了几百辆可以以假乱真的坦克和装甲车的模型,并且让士兵用卡车和摩托车在其周围环绕,扬起沙尘。而盟军在进行空中侦察时,会受到障眼法的迷惑,分不清主力部队是哪个,往往会被骗。而隆美尔在撤退时,也采用同样的办法,在沙尘中,盟军摸不清到底其部队的具体数量,而不敢轻举妄动。

在阵地战中,隆美尔也有天赋。他善于进行反向操作,当敌人认为在某处是他防守最薄弱的地方,那么恰恰是兵力最强的地方。当敌人以为是佯攻,却是真正的进攻,而且真假难辨。这给敌人造成迷惑的一部分原因是,隆美尔从来不全按照德军最高统帅部的指令行事,这让盟军在截获德军的电报后,不知如何部署,如果盟军按照情报来进行反制部署,往往会收效甚微。

然而隆美尔即使再狡猾,在补给不足的软肋面前,也是一筹莫展。其实在之前,希特勒就鉴于要入侵苏联,无法在北非投入过多的兵力和物资,已经命令隆美尔要止盈,保住现有的战果。而隆美尔却一意孤行,不断地推进,在先后攻占了梅奇尼要塞和托布鲁克后,德军高层实际已经放权,任由他在沙漠里驰骋。而这也最终导致了隆美尔最后的溃败,战术即使再高明,也摆脱不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从这点看,隆美尔并没有战略大局观,只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而自己的家底却经不起如此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怪不得后来希特勒感叹,他的将军不懂战争经济学。

在蒙哥马利上任后,隆美尔遇到了真正的对手。最后出于燃油和弹药不足,不得不退出了北非战场,他也是德军将领中少数由于补给不足而放弃阵地的个例。这也给后人对于他的能力有了很大的讨论空间,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假如给他小米加步枪的配置,他几乎就废了。也就是说,他不是多面手,能力短板太过于明显。

不够铁腕

在撤离了北非后,隆美尔来到了诺曼底负责防御盟军的登陆。在此之前,他曾成功预判盟军会在诺曼底登陆,而不是加来港。在他的极力争取下,获得了三个师的军力指挥权,然而,在大战在即,隆美尔却赶回家为妻子的50岁生日庆生。好死不死,盟军正好在他6月4日动身回家的两天后,发起诺曼底登陆。而隆美尔把临时指挥权交给了一个坑货,他的老乡施派德尔。后来施派德尔被证明,是参与刺杀希特勒计划的军官之一,巴不得希特勒尽快覆灭,又怎么会尽职指挥呢。

后来的事就可以预料到,当隆美尔从家里赶回指挥前线,已经无力回天。作为一个军人,就意味着必须要舍小家,顾大家,正所谓忠孝不能两全。作为主帅关键时刻掉链子,也让隆美尔遭遇了不少的非议。

在德军节节败退后,隆美尔又在私底下或者公开暗示,要向英美投降,共同对付苏联,以避免两线作战的窘境。然而这只是出于隆美尔的一厢情愿,自古以来,败军之将是无法与对方争取太多的和谈筹码,只有以战逼和才是根本途径。而隆美尔作为主将,他的言论无疑会导致军心涣散,最后在一次与希特勒的顶撞中,被彻底打入了冷宫。

从那以后,隆美尔的衰相一直如影随形。先是在返回古荣的指挥所时被盟军的飞机袭击,后来又遭遇了刺杀希特勒计划失败后的风波。隆美尔在军事法庭审判和服毒自杀的两条路上,选择了后者,在一辆汽车的后座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综上所述,隆美尔的确有很高的战术素养,然而却只停留在微观层面,而不具备宏观的视野。任何在微观层面的努力,都无法承受在宏观战略上失败后的倒塌。而且隆美尔的战术理论,也没有古德里安和曼施坦因的建树,他的著作《步兵攻击》和《进攻力学》,也只是在阐述某一兵种,或者某一战术战法的研究,与一个集团军群的指挥长官所具备的统筹兼顾的能力还相距甚远。而隆美尔在性格上也存在缺陷,总陷入孤芳自赏的自以为是。

隆美尔之所以这么出名,主要还是由于纳粹的宣传以及其悲剧的结局。在指挥能力上,隆美尔只适合打局部作战,也只适合在顺境中作战,这明显太过于偏科。


梓蕤


三德子自己的评价是,隆美尔仅仅就是个军长……你以为在诺曼底那么复杂的指挥机构是因为什么?龙德斯泰特和克卢格两个都是老资格的集团军群司令!另一方面,同一方向的空军元帅凯塞林很好的阐明了什么叫集团军群司令!


Ssjun


隆美尔是二战时期德国著名的三大名将之一,应该是具有这个本领的,不然不会晋升元帅的,这个是德国对他能力的确认。战后盟国评论德国时,公认的三大名将是,古德里安,曼施泰因,隆美尔,德国的对手这么高抬,一定是有道理的,。


东龙45


就像说:杜聿明有指挥几个集团军的能力吗?有,但是败了,没有?他还确实指挥过,败了有原因,胜了有运气,如此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