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肅的《榻上策》為何能和《隆中對》相媲美?兩個決策決定其成就

劉備把諸葛亮請出山以後,後者把早已多年謀劃在心的《隆中對》獻給了劉備,這也成為蜀國立國的基本戰略國策,在關羽沒有失去荊州以前,可以看到劉備政權當時的發展方向就是按照《隆中對》的設想來進行的。

那麼東吳方面有沒有什麼出色的戰略呢?

魯肅的《榻上策》為何能和《隆中對》相媲美?兩個決策決定其成就

答案是有的,就是遠沒有《隆中對》有名的《榻上策》,它是由魯肅獻給孫權的一道計策,因孫權和魯肅在榻上相談而得名。這個策略不像《隆中對》一樣分為三步,它比較簡約,只有兩個階段下的兩個決策,一個是針對曹操,一個是針對劉備。

而這道策略也成為孫權時代一直被貫徹到底的基本國策,毫不誇張的說,它之於東吳的作用和貢獻是絲毫不亞於《隆中對》的,雖沒有《隆中對》那般出名,但其地位和成就可以說是不分伯仲的。

《榻上策》第一部分:東吳應對曹操的立場問題

官渡之戰以後,曹操的威名震盪九州,帶甲百萬的袁紹被其擊敗,這讓剛剛從兄長孫策手中接過江東基業的孫權感到十分惶恐。不知道東吳將來應該以什麼樣的立場和態度去面對曹操,於是向魯肅求策。

針對這一問題,魯肅在《榻上策》中闡述了對曹操應該採取的立場。

昔高帝區區欲尊事義帝而不獲者,以項羽為害也。今之曹操,猶昔項羽,將軍何由得為桓文乎?肅竊料之,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三國志·魯肅傳》

魯肅的《榻上策》為何能和《隆中對》相媲美?兩個決策決定其成就

魯肅用楚漢相爭作為例子和背景,告誡孫權,曹操的角色正猶如項羽。而孫權則猶如劉邦,這個潛在邏輯是說,現在曹操就像當年項羽挾持義帝一樣把漢獻帝挾持為自己的傀儡,現在孫權即便有為大漢效忠的願望。

但是曹操也不會給孫權這個機會,在魯肅看來,曹操是狼子野心,早晚有一天可能會取代漢室天下(這是魯肅的推斷)。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魯肅已經把曹操的角色代入為東吳方面的敵人,所以他說“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

意思大漢想要復興已經沒有希望了,而曹操這個人必須除掉他。早晚有一天,東吳將會和曹操兵戎相見,為了將來能夠戰勝曹操,魯肅進而要孫權在江東站穩腳跟,靜候天下局勢的變化。談到這裡,我們已經可以鮮明的看到。

按照魯肅的謀劃,東吳對於曹操的立場已經站到了對立面。

規模如此,亦自無嫌。何者?北方誠多務也。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三國志·魯肅傳》

魯肅的《榻上策》為何能和《隆中對》相媲美?兩個決策決定其成就

魯肅從而進一步指出,想要擊敗曹操,當下必須先強大自己。當下曹操雖然打贏了官渡之戰,氣勢正是旺盛的時候。但在魯肅看來尚還不足為慮,因為袁紹的兩個兒子還沒有徹底消滅,

對於曹操來說,北方尚還不穩固,因此沒有多餘的精力放在南方。

這也就是魯肅所說的“規模如此,亦自無嫌。何者?北方誠多務也”的意思,所以東吳方面當下必須以時間來換取空間上的長足發展,縮短和彌補雙方之間的實力差距。

怎麼做呢?

魯肅是這樣謀劃的,“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簡單來說,魯肅盯上了荊州這個地方。正如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指出的荊州的戰略作用,所謂“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

兩個謀士可以說都不約而同的想到一塊去了,都想把荊州作為橋頭堡,以成就帝王之業。只不過魯肅的策略更加詳細,先擊敗黃祖,再攻打劉表,進而佔據整個荊州,積澱和曹操對抗的資本。

魯肅的這個策略最終為孫權採納,而東吳的發展方向也嚴格的按照《榻上策》第一部分來進行的。

從建安八年至建安十三年(203年-208年),孫權死磕黃祖,最終將其擊敗,佔據了荊州的江夏郡。

魯肅的《榻上策》為何能和《隆中對》相媲美?兩個決策決定其成就

唯一的遺憾就在於時間用的太久,在最後一年曹操也擊敗了二袁殘餘勢力,平定了烏桓,一統北方。從而抽出身來,也將精力投向了荊州。但同時,孫權方面也已經明確了自己對曹操應該採取什麼態度,是“抗曹”還是“降曹”。

《榻上策》已經給出了答案——

《榻上策》第二部分:東吳之於劉備的立場

建安十三年,曹操訓練水兵,準備南下攻打荊州,赤壁之戰前夕,東吳方面也開始緊鑼密鼓的制定應對曹操的辦法。而荊州對於孫權來說是成就帝王之業的重要踏板,孫權不可能輕易放棄。

魯肅為了說服孫權不要放棄荊州,再次向他論述了荊州的情況:

夫荊楚與國鄰接,水流順北,外帶江漢,內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萬里,士民殷富,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今表新亡,二子素不輯睦,軍中諸將,各有彼此——《三國志·魯肅傳》

魯肅再次向孫權闡述了荊州重要的地理作用,進而向他分析當前荊州的形勢對於東吳方面來說是頗為有利的。劉表去世以後,劉琦、劉琮為了繼承荊州牧的位置鬧起了府院之爭,荊州勢力分為了兩派,各自支持彼此。

魯肅的《榻上策》為何能和《隆中對》相媲美?兩個決策決定其成就

在這樣一種情況下,對東吳方面趁亂謀取在荊州的利益來說是極為有利的。但魯肅不想從劉琦、劉琮兩個兄弟裡面挑選出一個人來作為自己的盟友,原因很簡單,不管選誰最終都是給東吳塑造敵人

魯肅看中了誰呢?就是劉備——

儘管當時劉備在荊州的勢力並不大,但是擁有一定的影響力,當時有一部分荊州人士投靠了劉備。因此從身份上來說,劉備屬於外來者,東吳方面選擇一個外人來當自己的盟友顯然是極為恰當的,贏了雙方都可以從荊州獲得好處。

要是輸了則誰也撈不著什麼好處,但至少要比在劉琦、劉琮之中選一個人來當盟友要強,因為輸贏都撈不著好處。畢竟荊州本身就是對方的地盤,肯定不願意和東吳分一杯羹,那樣一來擊敗曹操也就沒有什麼意義了。

在這樣一種打算下,魯肅選擇了將劉備作為盟友選擇。

加劉備天下梟雄,與操有隙,寄寓於表,表惡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備與彼協心,上下齊同,則宜撫安,與結盟好:如有離違,宜別圖之,以濟大事。肅請得奉命吊表二子,並慰勞其軍中用事者,及說備使撫表眾,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備必喜而從命。如其克諧,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三國志·魯肅傳》

所以,魯肅向孫權提出了和劉備結盟的請求。但實際上,劉備在當時絕對不是最好的盟友選擇,因為他實力不夠強大,最好的盟友無疑是劉琮,因為他接管了荊州,如果魯肅僅僅只是為了對抗曹操,那麼他顯然是最好的選擇。

但魯肅沒有這樣做,而是選擇了劉備,這其中深意不難看出。最終在魯肅和諸葛亮的共同努力下,劉備和孫權達成了聯盟關係,赤壁之戰中擊敗曹操,獲得了北面的南郡、江夏和桂陽三郡。劉備則南下攻打其它郡縣,佔據了武陵、長沙、桂陽、零陵四郡。

魯肅的《榻上策》為何能和《隆中對》相媲美?兩個決策決定其成就

湘水分界以後的三國版圖

後來湘水分界以後雙方重新對地盤做出了調整。

兩者可以說都是最大的贏家,劉表的勢力自此在荊州被消滅殆盡。基於這一傳統,劉備和孫權的盟友關係也一直延續到了夷陵之戰以後,儘管赤壁之戰以後兩者的聯盟關係實際上就已經名存實亡。

但它至少保證劉備和孫權在立場上都是一致對外的,曹操是最大的敵人,避免劉備和孫權產生內鬥,消耗彼此實力,讓曹操從中獲利。

而這個戰略決策,可以說都是魯肅的功勞,在孫權時代一直得到了很好的貫徹。即便在夷陵之戰中孫權曾短暫向曹操稱臣,但都是出於形勢所逼,但說到底,孫權始終是站在曹操的對立面。三者之間的關係從一開始就已經決定好了。

曹操是敵人,劉備和孫權則是各懷鬼胎的盟友,可以說正是在《隆中對》和《榻上策》的雙重作用下,對推動三國鼎立這種格局的形成發揮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因此說《榻上策》可以和《隆中對》媲美並不是誇張之詞。

之於東吳來說,它確實就像是《隆中對》一般的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