貸款審批竟達40多次!頻繁查詢徵信究竟有何影響?

頻繁查詢個人徵信真的會影響貸款申請

如果一個人在一段時間內密集查詢個人徵信,可能令銀行產生“此人非常缺錢”的感覺,從而有所警惕。

貸款審批竟達40多次!頻繁查詢徵信究竟有何影響?

徵信查詢次數過多=現金流緊張+存在借新還舊嫌疑

央行規定銀行櫃檯每年可免費查詢兩次個人徵信記錄,第三次開始每次收25元。互聯網也可查詢,無費用,但相對麻煩且有延遲。二者都會留下記錄。在商業銀行櫃檯查詢的記錄都以明細形式列在報告中,時間、主體、操作人都有,互聯網查詢則在報告末標註本年查詢多少次。

個人信用報告在一個月內有多次被查詢記錄,分別來自各家信用卡髮卡行。業內人士表示,信用報告被多次查詢,會被銀行認為申請人迫切需要資金,潛在違約風險很高。

下面我們看個例子:

貸款審批竟達40多次!頻繁查詢徵信究竟有何影響?

這個整整被查詢了40多次,屬於很嚴重的情況

徵信報告上哪些是“硬查詢”?所謂“硬查詢”,是指因為審查個人的貸款申請而產生的查詢記錄,比如信用卡審批、貸款審批等。短期內硬查詢次數較多,反映了申請人經濟上比較緊張,一般違約風險較高,因此放貸機構會更加謹慎放貸。

為何短時間內會出現40餘次的徵信查詢

風控審核員的判斷邏輯一般為徵信查詢次數過多,那麼在那段時間你是處於現金流比較緊張的狀態,如果那些貸款申請下來了,那這次又在公司進行申請,原因是什麼,是資金還不足夠還是存在以貸養貸,借新還舊的行為?還是要其他隱形負債,還是你生活中出現了其他困難,比如生病住院,需要大筆的錢來治病等等,風控審核會去通過一些資料去反推這些邏輯,從而得出一個風險性。

迴歸題目本身,短時間內徵信查詢40多次,徵信查詢主要包含於機構查詢,比如信用卡審批,貸款審批,信保審查,擔保資格審查等,能查詢這麼多,可以初判斷申請的網貸佔比更多,不然在多次申請貸款或信用卡時,都不下款為什麼還會繼續去申請,而不從中找原因,盲目去申請,導致徵信查詢過多。

查詢40多次,沒下款,原因所在

上面有基本分析到一些風控審核人員看徵信的預判斷邏輯,基本可以套用這些邏輯去考量,申請40多次沒下款,直接可以反應出自身的條件不太好,至少不符合一些平臺的借款要求,比如經濟收入,還款能力,還款意願,還款來源,徵信負債情況等,不符合這些借款要求平臺肯定不可能給你下款。

但能申請40次都沒下款,在你申請10次20次沒下款時,第一時間想到的是不斷去申請,而不是去分析沒下款的原因,這也說明在那段時間你應該很缺資金,只想著下款,反覆去申請,而沒有去思考沒下款的原因,太過著急去盲目申請,卻把徵信弄到現在這些很不良的狀態。

貸款審批竟達40多次!頻繁查詢徵信究竟有何影響?

​綜合性建議:

按照目前的徵信可以說是非常糟糕了,再去申請貸款也不可能下款的,最好的建議就是先把徵信養好,而至少要養半年以上的時間,把近期徵信查詢記錄慢慢弱化,同時,也要去分析自身的原因,對症下藥,等徵信養好了,你才知道該如何去申請,哪些平臺符合你的貸款條件,把徵信養好的同時也要把自己的情況提升上去,至少要達到某一個平臺的貸款條件,這樣你才有更高的概率通過貸款申請。

如何避免查詢次數過多?

管住手:需要查徵信的貸款/辦卡,三思後行。

看條例:很多小貸是查徵信的的,看清楚《用戶協議》,不要輕易授權接入人行徵信。

沉住氣:徵信查詢記錄兩年後會消失,如果你真的被查幾十次,建議先不要申請貸款,等到之前的查詢減少後再貸。

最後建議個人每年至少查一次信用報告雖然“硬查詢”次數過多會影響貸款,但對個人查詢徵信報告並無影響。此外,中國人民銀行徵信中心也建議,即便個人不打算申請貸款和信用卡,也應定期查信用報告,一年內至少查一次徵信報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