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那些念想兒 之三十二 爆肚兒

驚堂木一響,哩個啷個啷。我來
一段,請君聽真詳。

列位,吃了嗎您哪?要想了解一個地方,最簡單的法子就是瞧瞧當地人吃點兒什麼。對於不太熟悉京城風俗的人而言,您來北京,少不得要嘗一下老北京那些頗具煙火氣的特色美味。今兒就跟您推介一道日常小品——爆肚兒。

這北京的小吃兒,有個共同的特點,大多原料便宜,但製作工藝複雜,講求個手藝。一道看似普通簡單的小吃,往往都凝聚了其發明者和製作者幾輩兒人的心思。

老北京的那些念想兒 之三十二 爆肚兒

早些年間,北京飲食中以清真為主打。因此市面上的各類牛肉、羊肉均由回民宰殺和經營,收拾得不但乾淨無異味,還各逞心思做出來迥異於常的味道,因此信譽特別好。爆肚兒不乏漸漸成為其中的一個靚點。

“湯爆”之法

爆肚兒的做法不外三種:油爆、芫爆、湯爆。而湯爆最得法。

所謂“爆”,實際上就是“汆”:將切得如韭菜葉寬窄的羊肚子投入滾開的水中一燙即可撈出食用。而其中的學問就在於這一“入”一“出”的拿捏之間。

肚兒分蘑菇頭、散丹、肚仁兒、肚領兒等不同的部位,所需的火候也各不相同。隨後再配上芝麻醬、醬油、醋、醬豆腐、辣椒油、細蔥花、香菜末兒等組合佐料,其口感也各得其妙。

自“爆”的烹飪手法流傳開來後,不論是達官富士還是細民男女,乃至梨園界的名角兒,如梅蘭芳、馬連良、小蘑菇、小白玉霜、李萬春等人,無不鍾情爆肚兒。

剛出鍋的爆肚兒,夾一筷子往佐料碟中輕描淡寫的那麼一涮,吃在嘴裡清脆帶響、齒頰留香,剛好把饞蟲兒逗出來,那叫一個地道!更容不得你不接著往下吃。

老北京的那些念想兒 之三十二 爆肚兒

據老輩人講,爆肚兒不但鮮脆適口,還可以去油膩、助消化,所以就有人稱其為身體的“清道夫”。

另外,吃爆肚兒須得喝點小酒,以及剛出爐的芝麻燒餅,於薄醉間咀有餘香,這份舒坦端的是說有未了。

老北京人都知道,說到吃爆肚兒,少不得那幾家做得最得味兒的作坊:東安市場的“爆肚石”、前門外門框衚衕的“爆肚楊”、“爆肚馮”等。

“爆肚石記”有“三絕”

過去不少老北京人喜歡去逛天橋,雜物雜耍地攤兒美食應有盡有。位於天橋影院的後邊路北邊,有一家專以做爆肚兒的小店兒特別招人兒,這便是“爆肚石記”。

按理兒說,天橋一帶爆肚兒的攤位不老少,唯獨爆肚石記受到一眾老餮的追捧,以至於著名的京劇演員如馬連良等名角兒都是這兒的座上賓,得益於兩個字:用心。

先一個說,爆肚石記的主料爆肚兒,恪守一個標準——新鮮、乾淨。但凡來他家的食客,不論怎麼吃,肚兒竟沒一丁點兒髒腥味兒。

二一個說,爆肚石記也以操作手法見長。切出的肚絲,另有散單、 肚領、肚仁、肚板等,不但寬窄、長短都一個樣,甚或入鍋微煮都不敢有褻慢,水至初沸即成。待放在盤裡,看著水靈靈的清香提神。

三一個說,吃爆肚兒吃的也是佐料。爆肚石記的佐料,包括新榨芝麻醬、醬油、香醋、辣椒油,以及細蔥花、香菜末兒等,調製出來香氣撲鼻,奪人二目。

老北京的那些念想兒 之三十二 爆肚兒

有道是“人叫人不語,貨叫人自來”。爆肚石記的生意越做越好,那些回頭客、老主顧們經常這麼說:來爆肚石記,您不用找,茲要您往天橋公平市場這兒一站,聞著味兒就能過來。

“爆肚馮”的浮沉

早在1937年,北京著名的門框衚衕小吃攤群中有一道土著美食——爆肚馮。其“爆肚仁三品”曾於2000年被評為46種“中國名菜點”之一。

爆肚馮在光緒年間發跡於老北京的後門橋,創始人叫馮立山,本是山東陵縣人。從最初的的小攤位上呈賣涮肉、涮肚開始,漸漸積累了諸多的人氣,特別是獨到的爆肚兒,成為附近饞鬼們經常光顧之地,遂有“爆肚馮”的稱謂流傳開來。

老北京的那些念想兒 之三十二 爆肚兒

上世紀三十年代初,“爆肚馮”遷至前門大柵欄附近的一個小衚衕裡。單從外表上看,蝸居小巷、其貌不揚。然而當您走進店裡,除去簡單而整潔頗具北京風格的陳設之外,最引人注目的,乃是牆壁上滿掛的電影、梨園、曲藝界的多位名流贈予的墨寶,彰顯著這個小店曾經輝煌的歷史。

看似簡單的涮肚,在馮家人手裡殆雨尤雲,不論是牛羊產地的選擇、刷利嫻熟的刀工、各部位的區分,還是涮肚所用調料的一干配置,都是嚴格按照沿襲至今的祖制進行的。據說這“爆肚馮”的手藝有一套從不公開的私家秘笈,其中的訣竅或口訣均有著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之處。

時逢“爆肚馮”鼎盛之際,當時的一眾饕餮客酒後興起,將年糕錢、豌豆黃宛、豆腐腦白、奶酪魏、羊頭馬和爆肚馮這六家響噹噹的小食店並稱為“小六國飯店”。

隨著時間的推移,由於種種變故,加之限於社會歷史的客觀潮流和個人心志的發端不一,同其他許多老字號一樣,爆肚馮的經營一度陷入低谷,直至後來風光不再,同爆肚石記一樣,漸漸成為了人們茶餘飯後的一段談資、一份過往情思。

代變風移,談及往昔,後生往往妄生不然,殊不知,今天適逢我們物慾狂飆的當下,是否早已淡忘了先一代人蘊涵在坊巷市井、食寮酒肆中精耕細作的深意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