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羅斯福不待見戴高樂?

綠帽子畢業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羅斯福?戴高樂?老梁還是喜歡戴高樂。1.98米的大個子,歐洲那嘎達蹲在一幫領導人裡照個相,就屬他最鶴立雞群。和自己的老搭檔丘吉爾互相瞅著不順眼,你懟我英語不好,我就懟你法語扯淡。互相扶持著走完了二戰的路程,到最後倆人說個話都得用翻譯,但沒說兩句,倆人又得掐起來,事後還得蹲一起商量事。

扯到這裡估計有人要問了,這丘吉爾和戴高樂能是啥樣的關係呢,老梁拿一個場景來說事,大傢伙自己個體會一下。

場景

“羅斯福那小個子不讓俺參加卡薩布蘭卡會議,你說咋整?”戴高樂悶悶不樂的說道。

“沒關係!俺和羅斯福的關係還說的過去!俺給你說說去!”丘吉爾掐著雪茄煙如是說。

“拉倒吧!羅斯福會聽你的,他把你當問路石到處的砸,砸好了是他的功勞,砸不好就讓你出醜!”戴高樂一臉的不相信。

“啥玩意?揭我短是吧!三天不懟你,你就不開心是吧!”丘吉爾不高興了。

“拉倒吧,我逗你開心呢?”

“扯淡,有這麼逗人開心的嗎?”

“你這人咋這麼不識逗呢?”

得,倆人又掐起來了。事後丘吉爾還的把戴高樂這事當回事給辦了,最後戴高樂還是參加了卡薩布蘭卡會議,捎帶著又和看不順眼的羅斯福發生了正面衝突,搞的丘吉爾很尷尬。

在這裡,老梁告訴大傢伙一個小秘密,這戴高樂是被判了死刑的人。當年軟骨頭貝當政府自己個投降了德國,而戴高樂蹲在英國佬的地界,老是和自己唱反調,在戴高樂缺席的情況下,給他定了個死罪,搞笑吧!

所以從這事咱就能看出來戴高樂應該是最後的法蘭西人,現在的法國人充其量就是會點法語的英國人,尤其是2008年的薩科齊這小個子超級喜歡捧著美國人的腳丫子到處炫耀。高盧雄雞的榮光快被這些幫敗家娘們給整光了。

那麼羅斯福為啥老是針對戴高樂呢?

很簡單,戴高樂一直主張在歐洲這嘎達要建立起以法國為中心的歐洲,還提出了他的口號:歐洲人的歐洲。而且還特別說明,高盧雄雞要整一個不依附於美國佬的獨立外交政策,這就是有名的戴高樂主義。

就這口號提的,羅斯福牙疼,為嘛?羅斯福一直想要稱霸全世界,歐洲這嘎達就是他最重要的一個支點,他想用這支點撐住老毛子,自己個跑地球上搞風搞雨。

但現在這支點,卻想要有自己的想法,而啟動這一想法的人就是戴高樂,羅斯福能待見戴高樂那才叫見鬼了。

按照現在嘴炮大仙特朗普的話說:“沒有山姆大叔,你法國早在十八輩子之前就開始整上德語了!”

這何曾不是羅斯福的想法,也就是說,我有恩與你,而你居然是這麼搞我,當然就更加的生氣了。所以明裡暗裡的老是針對戴高樂,整的戴高樂快兩米的大高個到哪都不自在。

而且羅斯福特喜歡拿戴高樂不是民選政府的事說事。那麼這又是咋回事呢?聽老梁給大傢伙說道說道。

戴高樂的流亡政府

其實當時戴高樂這流亡政府,根本就不被大傢伙承認,是丘吉爾力挺戴高樂,承認戴高樂是自由法國的領袖。

聽到沒這只是承認戴高樂是自由法國的領袖,不是啥流亡政府,接著戴高樂憑藉這個標籤就搞起了自由法國的軍隊。

英國佬起鬨架秧子似的安排勒內.卡森又搞了一英國人認可的協議,這份協議,特別說明了自由法國的軍隊擁有自己的國別和獨立性。

戴高樂這手裡有了權利了,靠著這軍隊,又搞了一個法蘭西民族委員會,這名字高大上,接著這委員會就成為了流亡政府的象徵。整個過程就是戴高樂自己個給自己個戴了一頂頂的帽子成為了流亡政府。

按照戴高樂自己的說法:“沒有一個政府有權利出賣他的國家和人民,法國被德國佬入侵了。而整個政府裡只有我在堅持,所以現在那幫傻帽投降了,那麼我理所當然的代表了法國人民來行使戰時的政權!”

這話聽著就提氣,一幫子軟腳蝦被嚇慫了,出賣國家,那麼沒有被嚇慫的,當然得有擔當。

這不,1944年十月二十三號,巴黎都解放三個月了,戴高樂的臨時政府這才被蘇聯和英國佬認可,捎帶著美國佬捏著鼻子算是認可了這事。

戴高樂這人脾氣倔的厲害,在二戰那種情況下,基本上就是個人微言輕的角色,自己被別人瞧不起,這都沒關係,因為他知道面子這東西從來都是自己爭取出來的,所以二戰結束後,他好歹給法國爭取到了一個“準大國”地位。

所以他這一輩子老是和羅斯福較勁,你想控制我,進而控制歐洲,沒門!戴高樂就帶著高盧雄雞和老毛子合作玩平衡。

看到中國雖然環境不好,但卻是承認新中國西方第一人,和中國建立了良好的關係,甚至於最後用些落後的東西,啥廢銅爛鐵的和中國換取了原子彈的製造技術,從而擁有了核武器。

你說人家這買賣做的,高瞻遠矚?何值啊!

說道這裡,有人說:“這買賣咱是不是虧了?”

這僅僅是表面現象,背後咱撈取的利益可不少,有些利益他是無形的,也是無法估量的,這茬咱也別解釋了,畢竟這不是今天的主題。

到現在咱想要撬動歐洲這嘎達,還得從法國這頭入手,當然也不能拉下攪屎棍英國佬!

所以羅斯福和戴高樂不對付,那是因為兩人都有將自己的國家,在戰後定位成一個超級大國的想法。這個想法彼此相互衝突,加上戴高樂的脾氣倔的像頭小毛驢,你踢他一腳,他總想著還你一蹶子。正因為如此法國才在戰後進入了五常,成為了能夠左右一下世界局勢的存在。

法國的高盧雄雞你們應該慶幸有戴高樂這大個子帶領你們走出了困境。

此後的繼任者都在一力推行著戴高樂主義,當然薩科齊這小子除外。

最後插一句,戴高樂老梁更願意說他是一個戰士,一個不屈的戰士。爺們!家都塌了,居然還能撐起來!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實際上很多國家和人都不待見戴高樂。

1、戴高樂在德國佔領法國以後,逃到英國,領導自由法國流亡政府,號召法國人民抵抗德軍。這就很容易理解了,一來,你是有條件跑去英國,可法國大多數人是走不了的,二來,你號召抵抗納粹,這是流別人的血,給自己樹碑立傳,成功了你是領袖,失敗了,死的是別人。所以不少法國人覺得戴高樂就是在英國裝大尾巴狼。

2、法國投降以後,德國為了控制法國的其它殖民地,並沒有拿走法國的海軍,達爾郎仍是維希法國的海軍司令。但英國人對法國的海軍裝備不放心,擔心有一天這些軍艦會被德國海軍拿走,所以三番五次的逼迫法國海軍歸順自己或走的遠點,但法國人不買賬。於是英國海軍實施弩炮計劃,發動奧蘭海戰,重創了法國大西洋艦隊,至此法國海軍一蹶不振。法國人認為德國侵略了法國,英國人也侵略了法國,貝當投靠了德國人,令人唾棄,而戴高樂投靠了英國人,也是一樣的讓人不齒。

3、老戴同志資歷太淺了,你不過是個准將,貝當可是個元帥,後面的達爾兒狼也是上將。貝當雖然投降了德國,但畢竟代表的是法國合法政府,由於是個法奸,所以盟國不認可這個總統,達爾朗雖然後來心向盟國,但有點婊子從良,法奸反正的意思,有點象牆頭草,幸虧(這個詞不恰當)被暗殺了,才避免了戴高樂的尷尬。羅斯福想支持法國,也會支持達爾狼呀,從來沒正眼看過戴高樂。

4、別説羅斯福,就連英國的邱吉爾大爺,最後也煩的不要不要的,天天得逼得,邱吉爾曾經一度想把戴高樂弄到非洲,讓他去那邊和德意軍隊幹仗去。


千山暮雪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法國是不是美國人心中的大國?答案肯定是。僅在歐洲範圍內,法國面積56萬平方公里,綜合國力非常強大。如果放在世界範圍內,法國曾經控制西非大片殖民地,在美洲也有很多地盤。在崇尚實力的美國人看來,這樣的法國是值得尊敬的。

但是,法國在二戰時的表現讓美國人大跌眼鏡。1940年5月10日,德軍法國發起猛攻。美國人相信法國能頂住德軍的進攻,因為法國的陸軍是被認為世界上最強大的。結果,德軍輕易撕開了法軍的防線,法國管理層於6月10逃出巴黎,法國亂成一團。8天后,法國宣稱不再對德軍作任何抵抗。6月22日,法國向德國投降。

消息傳到大西洋西岸,無數美國人大罵法國是個“可憐的懦夫”。這麼強大的國家,居然只抵抗了四十多天,簡直是法蘭西曆史的奇恥大辱。從這之後,美國覺得法國已喪失了世界大國的地位,對法國人也不那麼高看了。

不過,還有一群法國人,還在為恢復法國的世界大國尊嚴而努力,這就是以戴高樂為代表的法國流亡管理層。二戰前的戴高樂,名聲不如後來那麼顯赫,美國對他也沒怎麼當回事。美國打算與德國控制的法國維希管理層合作,但維希管理層事事都要聽德國的,美國根本插不進去。即使如此,美國也不打算承認戴高樂,羅斯福認為戴高樂不過是一條漏網之魚,美國的在法利益不能指望這樣的人。更讓法國人生氣的是,不管是維希管理層,還是倫敦的流亡管理層,羅斯福都認為他們都無法率領法國重新成為世界大國。

戴高樂當然不服氣,他一定要向羅斯福證明法國的偉大。戴高樂先在法屬西非殖民地組建一支軍隊,然後在英國、蘇聯、中國間來回遊走,爭取到了他們的支持。中國先不說,英國支持法國,是認為如果能恢復法國,英國就可以從法國進攻德國本土。蘇聯支持法國,則是認為法國可以在西線牽制德軍大量精力,以減輕蘇聯在東線承受來自德國的壓力。

看到幾個大國都承認法國是一支重要的力量,美國臉上有些掛不住,趕緊說:“我們並非不承認自由的法國,而是擔心他們無法抗擊德國。”對戴高樂,美國只好部分承認,實際上還是沒把這群法國人當盤菜。

真正讓美國人認識這群法國人不簡單的,是在著名的諾曼底登陸(1944年6月6日)。美國所輕視的戴高樂,手下已有軍隊23萬,是反擊德軍的重要力量。更重要是,這支法國軍隊是主場作戰,法國人對自己這支軍隊的支持,讓美國非常震撼。

美國是一個只相信實力的國家,其他都是虛的。看到戴高樂已控制法國本土,羅斯福對法國的態度也由原來的嚴重鄙視,變成了“哦,原來他們還是有點小本事的。”美國重視法國的標誌性事件,是1944年5月底的戴高樂受邀訪問美國,這說明美國已把法國當成重要的夥伴。

不過,美國對法國的這種承認,還是有限的。這很好理解,要讓美國人完全尊重你,你必須把美國打疼,中國正因為如此,才贏得了美國的尊重。不過,法國和美國同屬西方陣營,又都是德國的敵人,他們之間不可能真刀真槍幹一場。所以,美國總是懷疑法國的實力是否真配得上美國的尊重。但有些美國人等不及了,說我們不承認法國是世界強國,等到法國真恢復強國地位後,還會在乎我們美國嗎?應該趁法國處在恢復期,美國多幫助法國,讓法國對美國感恩戴德。有人說得更直白:美國對法國不理不睬,如果法國萬一變成蘇聯那種存在模式,我們在歐洲就無法立足了。

看地圖。真要出現這種情況,被蘇聯控制的法國,西北是英國,西南是西班牙,東北是德國,東南是意大利。蘇聯控制法國後,就等於在西歐砸進一顆巨大的釘子,將西歐幾個重要國家全都釘進“棺材”裡。到那時,整個歐洲都可能被蘇聯控制,美國在歐洲就沒有戰略支撐點,美國還拿什麼抗衡蘇聯?

以羅斯福的能力,他當然知道二戰結束之日,就是美蘇對抗之日。美國確實承擔不起丟失歐洲的巨大代價,這對美國來說將是無法想象的地緣災難。羅斯福只好收起自己對法國的懷疑與鄙視(當然,他本人拒絕承認這一點),於10月底承認了戴高樂的法國。

法國則認為美國僅僅承認法國在歐洲本土復國是遠遠不夠的,美國還必須承認法國對東南亞原法國殖民地的繼續統治。羅斯福對這個要求非常反感,因為他覺得一個連復國都要靠大國幫助的國家,沒有資格繼續擁有海外殖民地。對於法國的催問,羅斯福始終是“拖”字訣,不正面回答。直到1945年3月,羅斯福終於想通了一件事:法國這個地理概念,在法國人看來,是包括海外殖民地的。羅斯福出於美國利益的考慮,決定部分承認法國對東南亞殖民地(印支半島,今中南半島)。

美國對法國的這種輕視,深深刺痛了驕傲的法國人。二戰後,法國雖然站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但始終不願意做受美國影響的二等大國。


地圖帝


1942年11月,盟軍登陸非洲的“火炬行動”開始,預示著美國正式介入歐洲戰爭,全世界對美軍參戰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並對美國“負責任”的大國風範拍手稱讚。然而,卻因在處理非洲問題上,重用維希分子達爾朗,遭到全世界的反對。

尤其是法國人民,對美國這種反潮流、別有用心的做法,紛紛給予譴責,輿論矛頭紛紛指向羅斯福,儘管達爾朗一個月後被刺身亡,美、英兩國再度上演政治“鬧劇”,但沒有想到的是,被晾在一邊的戴高樂,卻成為這場政治博弈的最大贏家。

羅斯福與丘吉爾的“拉郎配”,遭到戴高樂的抵制。

美、英兩國為了實現其在非洲的利益佈局,不允許戴高樂和他的“戰鬥法國”,插手法屬非洲殖民地的事務,甚至作戰行動也對他保密。羅斯福為了減少損失,不惜與達爾朗簽署了停火協議,並任命他為盟軍駐北非地區法軍最高長官。

在羅斯福看來,扶持維希政府二號人物,既可以迅速瓦解德國勢力,又能在國家層面處理好戰爭關係。可以說,秉承了美國人所倡導的“民主價值”,對“民選政府”的尊重。然而,他唯一沒有考慮到的是,人們對維希分子、賣國賊的憎惡。

這一決定猶如一枚炸彈,在全世界引起了軒然大波。尤其在法國,民眾對美國將剛剛解放的北非政權,出賣給維希分子,庇護令法國人厭惡的賣國賊的做法,紛紛表示反對和指責。當然,他們也開始同情被排斥在一邊的戴高樂。

戴高樂迅速抓住可能主導未來非洲局面的機會,在英國向100萬北非法國人,發表了演講:“如果讓達爾朗掌管北非,‘戰鬥法國’將不會與其有任何聯繫……為了法蘭西,同胞們團結起來,支持盟軍的行動”。

這分明就是,不計較個人得失,將個人榮辱放在一邊的“愛國者”形象。這讓愛好和平的法國人,紛紛站到了戴高樂一邊。一時間,戴高樂成為法國人心目中的英雄,擁有崇高的聲望。而羅斯福在得到了幾個維希分子後,卻失去了法蘭西。

可以說,美國的北非政策遭到歐洲人民的抵制。對戴高樂報以個人成見的羅斯福,又與丘吉爾“密謀”,由吉羅和戴高樂為代表,組成臨時權力機構。按照羅斯福一廂情願的想法,這是一場令人滿意的“政治婚姻”,但戴高樂卻一口拒絕了。

在他看來,這是法國人自己的事,無需“他人”代勞。

現在,戴高樂的“腰板”比以往“更直”了。有全體法國人的支持,讓他更加堅定重振法蘭西民族輝煌的信心,以及有勇氣,絕不妥協成為英、美兩國爭奪利益的“籌碼”。他要獲得本屬法蘭西帝國的利益,躋身於大國行列。

戴高樂敏銳地意識到,這場“政治婚姻”,就是羅斯福試圖把“戰鬥法國”,變成以北非為基地的美國附屬政權。將國家意志擺在首位的戴高樂,義正嚴詞地拒絕,並堅稱:法國的事情由法國人自己解決。然而,這場“鬧劇”才剛剛開始。

首先,丘吉爾不願看到美國在非洲“一家獨大”的局面。於是,極力勸說羅斯福促成戴高樂與吉羅見面,並共建一個英、美雙方共同控制的新政權。但是,“不上套”的戴高樂,關鍵時候不給面子,說什麼都不去卡薩布蘭卡。

惱羞成怒的丘吉爾恩威並施,一面提出英國將重新考慮對“戰鬥法國”的立場,一面要他顧全大局,不要唯我獨尊、一意孤行,與吉羅達成諒解,分權管理非洲的事務。儘管戴高樂最終去了卡薩布蘭卡,但依然不妥協。

其次,為了促成這場“婚姻”,羅斯福派代表勸說戴高樂,接受英、美兩國提出的方案,甚至不惜將“底牌”和盤托出:“吉羅是個軍人,沒有政治野心,不出3個月你就可以掌握全局”。但戴高樂認為一碼歸一碼,原則問題不容商量。

百般無奈的羅斯福決定親自出馬,進行規勸。在他看來,之所以不承認“戰鬥法國”的地位,是因為它不是選舉出來的。戴高樂立刻回懟:“法國人有自己嚮往的政權,女英雄貞德也不是選出來的,但她拯救了法蘭西”,倆人不歡而散。

戴高樂的強硬立場,徹底將羅斯福和丘吉爾,整得一點脾氣都沒有。這對兩位政治家來說,無疑是受到了侮辱。最終,羅斯福建議是否與吉羅在一起照個相,戴高樂欣然同意。這場英、美兩國一手導演的“逼婚”,就這樣草草收場。

不過,戴高樂因勢利導,一舉成為最後的大贏家。

其實,他十分明白當前的局勢對自己還是很有利的,但他看不慣美、英兩國插手法國事務的做法。採取強硬立場,就是警告他們不要輕視法國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要在全體法國人面前表明出不畏權勢,一心為國的姿態,提高自己的威信。

與此同時,在法國南方的抵抗運動聯合組織,向英、美兩國提出要求:在阿爾及爾建立一個以戴高樂為主席的臨時政府。這個消息產生了決定性的作用,原先跟隨吉羅的維希法軍紛紛投奔“戰鬥法國”,吉羅的政治處境愈發孤立起來。

隨著非洲解放,法屬北非國家的管理,不可迴避地擺在英、美兩國面前。而戴高樂面對有利形勢,反而顯得不著急了,他在坐等機會。終於在一片呼聲中,戴高樂決定結束倫敦的流亡生活,將“戰鬥法國”遷往法屬地,行使法蘭西權力。

1943年6月3日,戴高樂和吉羅等舉行7人會議,正式宣佈成立法蘭西民族解放委員會,它是法國唯一的權力機構,戴高樂和吉羅同任主席,領導各地的法軍,維護法國的利益。同時,不承認貝當政府,免去維希政府任命的所有總督。

雖然倆人同為主席,但吉羅確實沒有什麼政治手腕,漸漸地在委員會里待不下去了,美國以中斷軍援為由,要求戴高樂保留吉羅的職務。絕不屈服的戴高樂,在過去最艱難的時候沒有低過頭,現如今是“兵強馬壯”,更不會把美國的威脅看在眼裡。

7月31日,法蘭西民族解放委員會決定改由戴高樂一人擔任主席。蘇聯首先承認該委員會為法國合法政府,緊接著共有26個國家承認戴高樂為法國唯一的領導者。不久,戴高樂派出一支法國遠征軍參加盟軍進攻意大利的戰役。

這是“戰鬥法國”第一次以同盟國身份參加戰鬥。隨後發生的事情,讓戴高樂欣喜萬分。盟軍總司令艾森豪威爾表示,對過去雙方的不合表示遺憾,同時,答應將一個法國師調往英國,參加解放法國的戰役。此時的戴高樂成為最後的大贏家。

羅斯福總統之所以沒有順應歷史潮流,導致自己被動的局面,關鍵還是對孤傲、難以接近的戴高樂存在個人成見。因為,誰都願意找“聽話的”人。

大家認為呢?歡迎討論和留言。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戴高樂》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白楊樹下談歷史


羅斯福希望把法國抓在自己的手中,但戴高樂偏偏是一位“不聽話的有個性和尊嚴”的領導者,所以,必欲除之而後快。

(1)羅斯福對待戴高樂很冷血,但可以理解

羅斯福對待戴高樂非常無情、頤指氣使,英國雖然支持戴高樂更多些但其實也是如此。一方面,這怪不得別人,要怪就怪法國自己作為一個大國在“二戰”中沒有打出一個大國應有的氣概;另一方面則是,每個國家和每個人一樣,幫忙都不會白幫忙的,總要有些好處,特別是西方國家,習慣了巧取豪奪;最後一方面是美英蘇之間的競爭問題。

(2)從1940年6月到1944年7月,羅斯福都想推翻戴高樂地位,主要就是出於美英蘇之間的競爭關係:美英對法都有控制之心

作為曾經的大國,法國擁有廣袤的殖民地以及影響力,羅斯福看中了這一點,希望把戴高樂緊緊地抓在自己手中。同時,戴高樂被英國支持,為了在“戰後”繼續擠壓英國也要把法國控制在自己的手中。最後,就是蘇聯因素了。

毫不客氣地說,在英美眼中,在羅斯福和丘吉爾眼中,戴高樂只是他們餵養和訓練的賽馬,美英要求戴高樂做什麼戴高樂就得去做。

特別是羅斯福,不但直到1944年7月才放棄推翻戴高樂的計劃,其中對戴高樂的打擊、攻擊乃至人身攻擊是比較多的。例如諷刺戴高樂想當聖女貞德等高級笑話。

同時,對於法國的殖民地,美國也是非常公開地“搶”。無論是國家尊嚴上還是個人尊嚴上,戴高樂對於美國其實都比較憤恨。

只不過,政治家的天職就是:忘記自己的個人得失,否則成長不起來。

(3)蘇聯對法有制衡美國之心,在美英蘇角力中,戴高樂為法國開闢了天地

因為,對英美都不信任,戴高樂看清了當時世界格局地走向。由此,與蘇聯關係緊密,用以防止被英美掀翻在地。

自從1941年9月26日,蘇聯正式承認戴高樂及其“自由法國”代表法國後,蘇聯就成為法國對抗羅斯福、美國的工具,從1942年戴高樂就準備派遣一個旅的部隊去支援蘇聯,最終在1943年夏建成“諾曼底”空軍大隊參加蘇德戰爭。

正是因為蘇聯地支持,英國地盤算,才使得法國最終成為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對此,羅斯福也是憤憤然。


坐古談今


因為戴高樂不聽話,阻礙了美國在戰後稱霸世界的夢想。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迅速敗亡,令世人震驚。美國原本以為英法一定會獲勝,但是法國的表現令人大失所望,在羅斯福心裡,法國已經不再是一個大國。

法國投降後,戴高樂在英國組織了自由法國,號召法國人民堅決抵抗納粹德國。

自由法國得到了英國的支持,但是美國對戴高樂一直不怎麼感冒,羅斯福甚至可以說是非常反感戴高樂,最根本的就是戴高樂的存在阻礙了美國稱霸世界的計劃。

一、戴高樂的帝國思想阻礙了美國稱霸世界的企圖

法國敗亡後,羅斯福計劃在戰後軍事佔領法國,肢解法國的殖民地。

如果美軍能佔領法國本土,就可以直接控制西歐,實現稱霸世界的願望。

此外,法國殖民地非常龐大,殖民體系嚴重阻礙了的美國的經濟擴張。如果讓殖民地獲得獨立,對美國的經濟發展有極大的好處。

在殖民地問題上,美國一直在想辦法瓦解英國和法國的殖民體系。瓦解殖民體系不僅可以打擊英法的實力和地位,也能為美國經濟滲透提供機會。

但是戴高樂一心想維護法蘭西殖民帝國,並且態度強硬,這讓羅斯福非常不滿。

羅斯福從一開始對戴高樂的自由法國就非常冷淡,只將其視為一個組織,而不是法國政權,即使到了1944年,羅斯福才迫於現實承認了戴高樂組織的政府。

二、訴求差異產生了嚴重的分歧和衝突

羅斯福之所以還願意跟戴高樂打交道,主要是出於軍事考慮。

最初羅斯福本來想打維希政府的主意,但是維希政府一直唯希特勒馬首是瞻,羅斯福只好無奈的選擇自由法國。

美國希望北非殖民地的法國軍隊配合美軍,最初美軍把希望放在達爾朗身上,結果達爾朗遇刺身亡,只能找戴高樂。而戴高樂當時在北非也確實擁有了很大的影響力。

除了北非,後來盟軍要在法國登陸,也需要有法國當地的支持。而這些當地抵抗組織都支持戴高樂。

即便如此,美國還是儘量把跟戴高樂的合作限制在軍事領域,而不是政治領域。

但是戴高樂的訴求可是政治領域。自由法國後來改為戰鬥法國,戴高樂還建立了一個相對完善的政權體系。他要的就是恢復法國的大國地位。

這種訴求不同,導致羅斯福和戴高樂的衝突不斷。

三、羅斯福對戴高樂個人的反感

從一開始,羅斯福就不喜歡戴高樂。羅斯福身邊的人都認為戴高樂是一個法西斯分子、一個冒險家、未來的獨裁者。

1941年12月,自由法國海軍成功解放了聖皮埃爾和密克隆島,這兩個小島原本都在維希法國治下。行動本來是有利於盟軍的,但是惹惱了美國。由於這兩個島位於美洲,美國人一向視美洲為後花園。美國人把這次行動視為對美國的挑釁,非常生氣。

戴高樂後來請丘吉爾出面解釋,但是美國都不肯接受,最後以戴高樂的退讓而告終。

1943年的卡薩布蘭卡會議上,羅斯福跟戴高樂發生了正面衝突。羅斯福一開始拒絕讓戴高樂參加會議,後來在丘吉爾勸說下同意了,但是在會議上,羅斯福卻企圖讓吉羅掌管軍事指揮權,遭到戴高樂堅決拒絕。

總之,由於戴高樂對法國地位的維護,阻礙了美國的利益,使得羅斯福對戴高樂一直很不待見。


我是迷蝶夢,以上為個人淺見,如果你有不同看法,歡迎留言喲。


江蝶夢


我們知道,在二戰期間,戴高樂一直都不受羅斯福待見,究竟為何呢?

因為戴高樂這個人,野心大,有很大的政治抱負,不容易被控制。他一直有一個法蘭西夢,對法國的強國地位念念不忘,這個與美國控制歐洲的企圖是不合拍的。此時的戴高樂,都已經寄人籬下,軍隊穿的,用的,基本都是別人的,但還是老端著一流強國的架子,還寄希望與大國平起平做,經常連羅斯福的賬都不買。



羅斯福從來就看不上這個非民選所謂領導人,說白了就是他威望不夠,跟他打交道掉價,羅斯福認為,戴高樂的自由法國,只是一個政治組織,而非國家。羅斯福經常繞開他與維希政府打交道,在北非登陸行動上,羅斯福更是直接撇開自由法國。這些使得戴高樂大為光火,直接對羅斯福罵娘。

羅斯福企圖扶持達爾朗,可是達爾朗不久被暗殺,戴高樂樂觀的以為,這下穩了,哪知接著羅斯福就扶植吉羅,和吉羅打得火熱,這下戴高樂,更是又玩起了輿論戰,求助新聞界等對羅斯福進行了指責。羅斯福為了平息輿論,在去德黑蘭開會的路上,特意在卡薩布蘭卡邀請戴高樂和吉羅會晤,以證明自己的所作所為只是為了團結法國,哪知,耿直的戴高樂,直接拒絕了。這就讓羅斯福,臉上無光,直接逼著丘胖子向戴高樂施壓,戴高樂無奈只好屈從。



1943年1月22日晚,戴高樂同羅斯福進行了有史以來第一次會晤,但兩人相談不歡,各執己見,猶如聾子對話。

儘管羅斯福充滿偏見,但介於戴高樂地位日盛,不得不與之合作。


1944年,7月6日,戴高樂訪問美國,羅斯福沒有按照國家元首21禮炮的規格迎接他,只以高級軍事人員17炮的規格迎接。雙方會晤,羅斯福坦率的表達了“戴高樂委員會不代表法國臨時政府”的話,並不打算承認戴高樂政府。然而戴高樂訪問,掀起了一股支持戴高樂的風潮,最後白宮不得不讓步,承認了戴高樂政府,這也就事實上是羅斯福的自我打臉行為了。後來羅斯福想在阿爾及爾同戴高樂會晤,但被無情拒絕………羅斯福自尊心受到了踐踏,從此,兩位政治家的關係降至冰點。


羅斯福去世以後第三天,戴高樂發了唁電:羅斯福,自始至終都是法國的朋友,法蘭西,讚賞他,愛戴他……

羅斯福討厭戴高樂,主要是因為這個人有野心,不受控制,同美國控制歐洲的企圖格格不入。還有就是,戴高樂太倔犟,像頭驢,從來不買羅斯福的賬,這讓羅斯福耿耿於懷!不過,也正是由於戴高樂所代表的法國的那份法蘭西傲嬌,才讓法國在戰後乃至現在保持了他歐洲獨立自主的地位。


吐蕃國護法國師鳩摩智


二戰後法國的國際地位是比較尷尬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幾乎世界上所有的國家都承認法國是強國,但是法國在二戰中的表現實在讓人差強人意。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法國的綜合國力是比較強的。在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當中地位,僅次於英國。在世界各地,雖然算不上是日不落帝國,但是各地的殖民地不可小覷。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當地的國家都不得不對法國表示友好,不敢得罪,但是法國的迅速投降也使得法國整個國家的國際地位跌入谷底,當1940年德國納粹發動向法國的猛攻時。不僅僅是美國包括英國在內的很多國家都認為法國能夠抵擋得住德國的進攻,因為在當時的資本主義社會中,所有的人都認為法國的陸軍是世界上最強大的。



但事實令人難以置信,德國很快就攻克了法國的防線。所有的政府要員不得不逃出巴黎,整個國家陷入混亂。在戰爭爆發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裡法國就宣佈投降,法國的世界大國地位也就此結束。但是相當於法國救世主的戴高樂所建立的法國海外流亡階層,無論是在二戰還是冷戰時期都致力於法國國際地位的恢復。但是美國包括羅斯福在內的各個領導人對於法國的這種行為嗤之以鼻。甚至在德國一手建立起來的傀儡政府法國維希政權,美國都多次與其打交道,但就是不想承認戴高樂的流亡政府。因為就當時的形勢而言,這個法國的所謂流亡政府沒有任何利用價值。但戴高樂確實是一個很有能力和才華的人。在國家已經投降的情況之下戴高樂去了西非殖民地組建了一支軍隊,然後在當時各個反法西斯國家之間遊走尋求他們的支持。



各國才對這個流亡政府表示承認。但總體而言法國的大國地位已經一落千丈。但是當諾曼底登陸時戴高樂手下的軍隊已經有23萬成為反擊德軍的重要力量。並且法國軍隊在進入法國領土之後的作戰英勇,以及法國居民對這支法國軍隊的支持,也使得美國的羅斯福看到法國復興的一些希望。也正是如此,1944年戴高樂被邀請到美國訪問。羅斯福才真正正視這個法國的流亡政府,這個未來的法國領袖戴高樂。後來又由於蘇聯勢力的極度擴張,使得整個歐洲岌岌可危。美國不得不加強與西歐國家的合作,其中之一就是法國。



而作為曾經的世界大國法國認為僅僅恢復歐洲的秩序是遠遠不夠的,還希望美國可以承認法國在原有殖民地的權利。羅斯福對這一點非常反感,因為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前,聯合國就已經初步擬定了,取消殖民地制度的議案。除此之外就羅斯福個人而言,他認為一個復國都要靠其他國家幫助的國家。繼續領有海外殖民地並不能使人信服。在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確定的過程中,美國也從來沒有正視過法國。法國之所以能夠進入聯合國五常的席位,更多的是英國的幫助。而美國則轉而扶持東方大國。就當時的國際形勢而言,羅斯福認為東方大國,比這個衰弱的歐洲強國更有利用價值。



世界史圖鑑


偉大人物互相看不順眼很正常!羅斯福和凱恩斯也是互相看不順眼。


春江花月夜59279222


五常領導互相看對方不順眼而已。大國都有一定的獨立性,有自己的利益訴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