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罗斯福不待见戴高乐?

绿帽子毕业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罗斯福?戴高乐?老梁还是喜欢戴高乐。1.98米的大个子,欧洲那嘎达蹲在一帮领导人里照个相,就属他最鹤立鸡群。和自己的老搭档丘吉尔互相瞅着不顺眼,你怼我英语不好,我就怼你法语扯淡。互相扶持着走完了二战的路程,到最后俩人说个话都得用翻译,但没说两句,俩人又得掐起来,事后还得蹲一起商量事。

扯到这里估计有人要问了,这丘吉尔和戴高乐能是啥样的关系呢,老梁拿一个场景来说事,大家伙自己个体会一下。

场景

“罗斯福那小个子不让俺参加卡萨布兰卡会议,你说咋整?”戴高乐闷闷不乐的说道。

“没关系!俺和罗斯福的关系还说的过去!俺给你说说去!”丘吉尔掐着雪茄烟如是说。

“拉倒吧!罗斯福会听你的,他把你当问路石到处的砸,砸好了是他的功劳,砸不好就让你出丑!”戴高乐一脸的不相信。

“啥玩意?揭我短是吧!三天不怼你,你就不开心是吧!”丘吉尔不高兴了。

“拉倒吧,我逗你开心呢?”

“扯淡,有这么逗人开心的吗?”

“你这人咋这么不识逗呢?”

得,俩人又掐起来了。事后丘吉尔还的把戴高乐这事当回事给办了,最后戴高乐还是参加了卡萨布兰卡会议,捎带着又和看不顺眼的罗斯福发生了正面冲突,搞的丘吉尔很尴尬。

在这里,老梁告诉大家伙一个小秘密,这戴高乐是被判了死刑的人。当年软骨头贝当政府自己个投降了德国,而戴高乐蹲在英国佬的地界,老是和自己唱反调,在戴高乐缺席的情况下,给他定了个死罪,搞笑吧!

所以从这事咱就能看出来戴高乐应该是最后的法兰西人,现在的法国人充其量就是会点法语的英国人,尤其是2008年的萨科齐这小个子超级喜欢捧着美国人的脚丫子到处炫耀。高卢雄鸡的荣光快被这些帮败家娘们给整光了。

那么罗斯福为啥老是针对戴高乐呢?

很简单,戴高乐一直主张在欧洲这嘎达要建立起以法国为中心的欧洲,还提出了他的口号:欧洲人的欧洲。而且还特别说明,高卢雄鸡要整一个不依附于美国佬的独立外交政策,这就是有名的戴高乐主义。

就这口号提的,罗斯福牙疼,为嘛?罗斯福一直想要称霸全世界,欧洲这嘎达就是他最重要的一个支点,他想用这支点撑住老毛子,自己个跑地球上搞风搞雨。

但现在这支点,却想要有自己的想法,而启动这一想法的人就是戴高乐,罗斯福能待见戴高乐那才叫见鬼了。

按照现在嘴炮大仙特朗普的话说:“没有山姆大叔,你法国早在十八辈子之前就开始整上德语了!”

这何曾不是罗斯福的想法,也就是说,我有恩与你,而你居然是这么搞我,当然就更加的生气了。所以明里暗里的老是针对戴高乐,整的戴高乐快两米的大高个到哪都不自在。

而且罗斯福特喜欢拿戴高乐不是民选政府的事说事。那么这又是咋回事呢?听老梁给大家伙说道说道。

戴高乐的流亡政府

其实当时戴高乐这流亡政府,根本就不被大家伙承认,是丘吉尔力挺戴高乐,承认戴高乐是自由法国的领袖。

听到没这只是承认戴高乐是自由法国的领袖,不是啥流亡政府,接着戴高乐凭借这个标签就搞起了自由法国的军队。

英国佬起哄架秧子似的安排勒内.卡森又搞了一英国人认可的协议,这份协议,特别说明了自由法国的军队拥有自己的国别和独立性。

戴高乐这手里有了权利了,靠着这军队,又搞了一个法兰西民族委员会,这名字高大上,接着这委员会就成为了流亡政府的象征。整个过程就是戴高乐自己个给自己个戴了一顶顶的帽子成为了流亡政府。

按照戴高乐自己的说法:“没有一个政府有权利出卖他的国家和人民,法国被德国佬入侵了。而整个政府里只有我在坚持,所以现在那帮傻帽投降了,那么我理所当然的代表了法国人民来行使战时的政权!”

这话听着就提气,一帮子软脚虾被吓怂了,出卖国家,那么没有被吓怂的,当然得有担当。

这不,1944年十月二十三号,巴黎都解放三个月了,戴高乐的临时政府这才被苏联和英国佬认可,捎带着美国佬捏着鼻子算是认可了这事。

戴高乐这人脾气倔的厉害,在二战那种情况下,基本上就是个人微言轻的角色,自己被别人瞧不起,这都没关系,因为他知道面子这东西从来都是自己争取出来的,所以二战结束后,他好歹给法国争取到了一个“准大国”地位。

所以他这一辈子老是和罗斯福较劲,你想控制我,进而控制欧洲,没门!戴高乐就带着高卢雄鸡和老毛子合作玩平衡。

看到中国虽然环境不好,但却是承认新中国西方第一人,和中国建立了良好的关系,甚至于最后用些落后的东西,啥废铜烂铁的和中国换取了原子弹的制造技术,从而拥有了核武器。

你说人家这买卖做的,高瞻远瞩?何值啊!

说道这里,有人说:“这买卖咱是不是亏了?”

这仅仅是表面现象,背后咱捞取的利益可不少,有些利益他是无形的,也是无法估量的,这茬咱也别解释了,毕竟这不是今天的主题。

到现在咱想要撬动欧洲这嘎达,还得从法国这头入手,当然也不能拉下搅屎棍英国佬!

所以罗斯福和戴高乐不对付,那是因为两人都有将自己的国家,在战后定位成一个超级大国的想法。这个想法彼此相互冲突,加上戴高乐的脾气倔的像头小毛驴,你踢他一脚,他总想着还你一蹶子。正因为如此法国才在战后进入了五常,成为了能够左右一下世界局势的存在。

法国的高卢雄鸡你们应该庆幸有戴高乐这大个子带领你们走出了困境。

此后的继任者都在一力推行着戴高乐主义,当然萨科齐这小子除外。

最后插一句,戴高乐老梁更愿意说他是一个战士,一个不屈的战士。爷们!家都塌了,居然还能撑起来!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实际上很多国家和人都不待见戴高乐。

1、戴高乐在德国占领法国以后,逃到英国,领导自由法国流亡政府,号召法国人民抵抗德军。这就很容易理解了,一来,你是有条件跑去英国,可法国大多数人是走不了的,二来,你号召抵抗纳粹,这是流别人的血,给自己树碑立传,成功了你是领袖,失败了,死的是别人。所以不少法国人觉得戴高乐就是在英国装大尾巴狼。

2、法国投降以后,德国为了控制法国的其它殖民地,并没有拿走法国的海军,达尔郎仍是维希法国的海军司令。但英国人对法国的海军装备不放心,担心有一天这些军舰会被德国海军拿走,所以三番五次的逼迫法国海军归顺自己或走的远点,但法国人不买账。于是英国海军实施弩炮计划,发动奥兰海战,重创了法国大西洋舰队,至此法国海军一蹶不振。法国人认为德国侵略了法国,英国人也侵略了法国,贝当投靠了德国人,令人唾弃,而戴高乐投靠了英国人,也是一样的让人不齿。

3、老戴同志资历太浅了,你不过是个准将,贝当可是个元帅,后面的达尔儿狼也是上将。贝当虽然投降了德国,但毕竟代表的是法国合法政府,由于是个法奸,所以盟国不认可这个总统,达尔朗虽然后来心向盟国,但有点婊子从良,法奸反正的意思,有点象墙头草,幸亏(这个词不恰当)被暗杀了,才避免了戴高乐的尴尬。罗斯福想支持法国,也会支持达尔狼呀,从来没正眼看过戴高乐。

4、别説罗斯福,就连英国的邱吉尔大爷,最后也烦的不要不要的,天天得逼得,邱吉尔曾经一度想把戴高乐弄到非洲,让他去那边和德意军队干仗去。


千山暮雪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法国是不是美国人心中的大国?答案肯定是。仅在欧洲范围内,法国面积56万平方公里,综合国力非常强大。如果放在世界范围内,法国曾经控制西非大片殖民地,在美洲也有很多地盘。在崇尚实力的美国人看来,这样的法国是值得尊敬的。

但是,法国在二战时的表现让美国人大跌眼镜。1940年5月10日,德军法国发起猛攻。美国人相信法国能顶住德军的进攻,因为法国的陆军是被认为世界上最强大的。结果,德军轻易撕开了法军的防线,法国管理层于6月10逃出巴黎,法国乱成一团。8天后,法国宣称不再对德军作任何抵抗。6月22日,法国向德国投降。

消息传到大西洋西岸,无数美国人大骂法国是个“可怜的懦夫”。这么强大的国家,居然只抵抗了四十多天,简直是法兰西历史的奇耻大辱。从这之后,美国觉得法国已丧失了世界大国的地位,对法国人也不那么高看了。

不过,还有一群法国人,还在为恢复法国的世界大国尊严而努力,这就是以戴高乐为代表的法国流亡管理层。二战前的戴高乐,名声不如后来那么显赫,美国对他也没怎么当回事。美国打算与德国控制的法国维希管理层合作,但维希管理层事事都要听德国的,美国根本插不进去。即使如此,美国也不打算承认戴高乐,罗斯福认为戴高乐不过是一条漏网之鱼,美国的在法利益不能指望这样的人。更让法国人生气的是,不管是维希管理层,还是伦敦的流亡管理层,罗斯福都认为他们都无法率领法国重新成为世界大国。

戴高乐当然不服气,他一定要向罗斯福证明法国的伟大。戴高乐先在法属西非殖民地组建一支军队,然后在英国、苏联、中国间来回游走,争取到了他们的支持。中国先不说,英国支持法国,是认为如果能恢复法国,英国就可以从法国进攻德国本土。苏联支持法国,则是认为法国可以在西线牵制德军大量精力,以减轻苏联在东线承受来自德国的压力。

看到几个大国都承认法国是一支重要的力量,美国脸上有些挂不住,赶紧说:“我们并非不承认自由的法国,而是担心他们无法抗击德国。”对戴高乐,美国只好部分承认,实际上还是没把这群法国人当盘菜。

真正让美国人认识这群法国人不简单的,是在著名的诺曼底登陆(1944年6月6日)。美国所轻视的戴高乐,手下已有军队23万,是反击德军的重要力量。更重要是,这支法国军队是主场作战,法国人对自己这支军队的支持,让美国非常震撼。

美国是一个只相信实力的国家,其他都是虚的。看到戴高乐已控制法国本土,罗斯福对法国的态度也由原来的严重鄙视,变成了“哦,原来他们还是有点小本事的。”美国重视法国的标志性事件,是1944年5月底的戴高乐受邀访问美国,这说明美国已把法国当成重要的伙伴。

不过,美国对法国的这种承认,还是有限的。这很好理解,要让美国人完全尊重你,你必须把美国打疼,中国正因为如此,才赢得了美国的尊重。不过,法国和美国同属西方阵营,又都是德国的敌人,他们之间不可能真刀真枪干一场。所以,美国总是怀疑法国的实力是否真配得上美国的尊重。但有些美国人等不及了,说我们不承认法国是世界强国,等到法国真恢复强国地位后,还会在乎我们美国吗?应该趁法国处在恢复期,美国多帮助法国,让法国对美国感恩戴德。有人说得更直白:美国对法国不理不睬,如果法国万一变成苏联那种存在模式,我们在欧洲就无法立足了。

看地图。真要出现这种情况,被苏联控制的法国,西北是英国,西南是西班牙,东北是德国,东南是意大利。苏联控制法国后,就等于在西欧砸进一颗巨大的钉子,将西欧几个重要国家全都钉进“棺材”里。到那时,整个欧洲都可能被苏联控制,美国在欧洲就没有战略支撑点,美国还拿什么抗衡苏联?

以罗斯福的能力,他当然知道二战结束之日,就是美苏对抗之日。美国确实承担不起丢失欧洲的巨大代价,这对美国来说将是无法想象的地缘灾难。罗斯福只好收起自己对法国的怀疑与鄙视(当然,他本人拒绝承认这一点),于10月底承认了戴高乐的法国。

法国则认为美国仅仅承认法国在欧洲本土复国是远远不够的,美国还必须承认法国对东南亚原法国殖民地的继续统治。罗斯福对这个要求非常反感,因为他觉得一个连复国都要靠大国帮助的国家,没有资格继续拥有海外殖民地。对于法国的催问,罗斯福始终是“拖”字诀,不正面回答。直到1945年3月,罗斯福终于想通了一件事:法国这个地理概念,在法国人看来,是包括海外殖民地的。罗斯福出于美国利益的考虑,决定部分承认法国对东南亚殖民地(印支半岛,今中南半岛)。

美国对法国的这种轻视,深深刺痛了骄傲的法国人。二战后,法国虽然站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但始终不愿意做受美国影响的二等大国。


地图帝


1942年11月,盟军登陆非洲的“火炬行动”开始,预示着美国正式介入欧洲战争,全世界对美军参战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并对美国“负责任”的大国风范拍手称赞。然而,却因在处理非洲问题上,重用维希分子达尔朗,遭到全世界的反对。

尤其是法国人民,对美国这种反潮流、别有用心的做法,纷纷给予谴责,舆论矛头纷纷指向罗斯福,尽管达尔朗一个月后被刺身亡,美、英两国再度上演政治“闹剧”,但没有想到的是,被晾在一边的戴高乐,却成为这场政治博弈的最大赢家。

罗斯福与丘吉尔的“拉郎配”,遭到戴高乐的抵制。

美、英两国为了实现其在非洲的利益布局,不允许戴高乐和他的“战斗法国”,插手法属非洲殖民地的事务,甚至作战行动也对他保密。罗斯福为了减少损失,不惜与达尔朗签署了停火协议,并任命他为盟军驻北非地区法军最高长官。

在罗斯福看来,扶持维希政府二号人物,既可以迅速瓦解德国势力,又能在国家层面处理好战争关系。可以说,秉承了美国人所倡导的“民主价值”,对“民选政府”的尊重。然而,他唯一没有考虑到的是,人们对维希分子、卖国贼的憎恶。

这一决定犹如一枚炸弹,在全世界引起了轩然大波。尤其在法国,民众对美国将刚刚解放的北非政权,出卖给维希分子,庇护令法国人厌恶的卖国贼的做法,纷纷表示反对和指责。当然,他们也开始同情被排斥在一边的戴高乐。

戴高乐迅速抓住可能主导未来非洲局面的机会,在英国向100万北非法国人,发表了演讲:“如果让达尔朗掌管北非,‘战斗法国’将不会与其有任何联系……为了法兰西,同胞们团结起来,支持盟军的行动”。

这分明就是,不计较个人得失,将个人荣辱放在一边的“爱国者”形象。这让爱好和平的法国人,纷纷站到了戴高乐一边。一时间,戴高乐成为法国人心目中的英雄,拥有崇高的声望。而罗斯福在得到了几个维希分子后,却失去了法兰西。

可以说,美国的北非政策遭到欧洲人民的抵制。对戴高乐报以个人成见的罗斯福,又与丘吉尔“密谋”,由吉罗和戴高乐为代表,组成临时权力机构。按照罗斯福一厢情愿的想法,这是一场令人满意的“政治婚姻”,但戴高乐却一口拒绝了。

在他看来,这是法国人自己的事,无需“他人”代劳。

现在,戴高乐的“腰板”比以往“更直”了。有全体法国人的支持,让他更加坚定重振法兰西民族辉煌的信心,以及有勇气,绝不妥协成为英、美两国争夺利益的“筹码”。他要获得本属法兰西帝国的利益,跻身于大国行列。

戴高乐敏锐地意识到,这场“政治婚姻”,就是罗斯福试图把“战斗法国”,变成以北非为基地的美国附属政权。将国家意志摆在首位的戴高乐,义正严词地拒绝,并坚称:法国的事情由法国人自己解决。然而,这场“闹剧”才刚刚开始。

首先,丘吉尔不愿看到美国在非洲“一家独大”的局面。于是,极力劝说罗斯福促成戴高乐与吉罗见面,并共建一个英、美双方共同控制的新政权。但是,“不上套”的戴高乐,关键时候不给面子,说什么都不去卡萨布兰卡。

恼羞成怒的丘吉尔恩威并施,一面提出英国将重新考虑对“战斗法国”的立场,一面要他顾全大局,不要唯我独尊、一意孤行,与吉罗达成谅解,分权管理非洲的事务。尽管戴高乐最终去了卡萨布兰卡,但依然不妥协。

其次,为了促成这场“婚姻”,罗斯福派代表劝说戴高乐,接受英、美两国提出的方案,甚至不惜将“底牌”和盘托出:“吉罗是个军人,没有政治野心,不出3个月你就可以掌握全局”。但戴高乐认为一码归一码,原则问题不容商量。

百般无奈的罗斯福决定亲自出马,进行规劝。在他看来,之所以不承认“战斗法国”的地位,是因为它不是选举出来的。戴高乐立刻回怼:“法国人有自己向往的政权,女英雄贞德也不是选出来的,但她拯救了法兰西”,俩人不欢而散。

戴高乐的强硬立场,彻底将罗斯福和丘吉尔,整得一点脾气都没有。这对两位政治家来说,无疑是受到了侮辱。最终,罗斯福建议是否与吉罗在一起照个相,戴高乐欣然同意。这场英、美两国一手导演的“逼婚”,就这样草草收场。

不过,戴高乐因势利导,一举成为最后的大赢家。

其实,他十分明白当前的局势对自己还是很有利的,但他看不惯美、英两国插手法国事务的做法。采取强硬立场,就是警告他们不要轻视法国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要在全体法国人面前表明出不畏权势,一心为国的姿态,提高自己的威信。

与此同时,在法国南方的抵抗运动联合组织,向英、美两国提出要求:在阿尔及尔建立一个以戴高乐为主席的临时政府。这个消息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原先跟随吉罗的维希法军纷纷投奔“战斗法国”,吉罗的政治处境愈发孤立起来。

随着非洲解放,法属北非国家的管理,不可回避地摆在英、美两国面前。而戴高乐面对有利形势,反而显得不着急了,他在坐等机会。终于在一片呼声中,戴高乐决定结束伦敦的流亡生活,将“战斗法国”迁往法属地,行使法兰西权力。

1943年6月3日,戴高乐和吉罗等举行7人会议,正式宣布成立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它是法国唯一的权力机构,戴高乐和吉罗同任主席,领导各地的法军,维护法国的利益。同时,不承认贝当政府,免去维希政府任命的所有总督。

虽然俩人同为主席,但吉罗确实没有什么政治手腕,渐渐地在委员会里待不下去了,美国以中断军援为由,要求戴高乐保留吉罗的职务。绝不屈服的戴高乐,在过去最艰难的时候没有低过头,现如今是“兵强马壮”,更不会把美国的威胁看在眼里。

7月31日,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决定改由戴高乐一人担任主席。苏联首先承认该委员会为法国合法政府,紧接着共有26个国家承认戴高乐为法国唯一的领导者。不久,戴高乐派出一支法国远征军参加盟军进攻意大利的战役。

这是“战斗法国”第一次以同盟国身份参加战斗。随后发生的事情,让戴高乐欣喜万分。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表示,对过去双方的不合表示遗憾,同时,答应将一个法国师调往英国,参加解放法国的战役。此时的戴高乐成为最后的大赢家。

罗斯福总统之所以没有顺应历史潮流,导致自己被动的局面,关键还是对孤傲、难以接近的戴高乐存在个人成见。因为,谁都愿意找“听话的”人。

大家认为呢?欢迎讨论和留言。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戴高乐》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白杨树下谈历史


罗斯福希望把法国抓在自己的手中,但戴高乐偏偏是一位“不听话的有个性和尊严”的领导者,所以,必欲除之而后快。

(1)罗斯福对待戴高乐很冷血,但可以理解

罗斯福对待戴高乐非常无情、颐指气使,英国虽然支持戴高乐更多些但其实也是如此。一方面,这怪不得别人,要怪就怪法国自己作为一个大国在“二战”中没有打出一个大国应有的气概;另一方面则是,每个国家和每个人一样,帮忙都不会白帮忙的,总要有些好处,特别是西方国家,习惯了巧取豪夺;最后一方面是美英苏之间的竞争问题。

(2)从1940年6月到1944年7月,罗斯福都想推翻戴高乐地位,主要就是出于美英苏之间的竞争关系:美英对法都有控制之心

作为曾经的大国,法国拥有广袤的殖民地以及影响力,罗斯福看中了这一点,希望把戴高乐紧紧地抓在自己手中。同时,戴高乐被英国支持,为了在“战后”继续挤压英国也要把法国控制在自己的手中。最后,就是苏联因素了。

毫不客气地说,在英美眼中,在罗斯福和丘吉尔眼中,戴高乐只是他们喂养和训练的赛马,美英要求戴高乐做什么戴高乐就得去做。

特别是罗斯福,不但直到1944年7月才放弃推翻戴高乐的计划,其中对戴高乐的打击、攻击乃至人身攻击是比较多的。例如讽刺戴高乐想当圣女贞德等高级笑话。

同时,对于法国的殖民地,美国也是非常公开地“抢”。无论是国家尊严上还是个人尊严上,戴高乐对于美国其实都比较愤恨。

只不过,政治家的天职就是:忘记自己的个人得失,否则成长不起来。

(3)苏联对法有制衡美国之心,在美英苏角力中,戴高乐为法国开辟了天地

因为,对英美都不信任,戴高乐看清了当时世界格局地走向。由此,与苏联关系紧密,用以防止被英美掀翻在地。

自从1941年9月26日,苏联正式承认戴高乐及其“自由法国”代表法国后,苏联就成为法国对抗罗斯福、美国的工具,从1942年戴高乐就准备派遣一个旅的部队去支援苏联,最终在1943年夏建成“诺曼底”空军大队参加苏德战争。

正是因为苏联地支持,英国地盘算,才使得法国最终成为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对此,罗斯福也是愤愤然。


坐古谈今


因为戴高乐不听话,阻碍了美国在战后称霸世界的梦想。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迅速败亡,令世人震惊。美国原本以为英法一定会获胜,但是法国的表现令人大失所望,在罗斯福心里,法国已经不再是一个大国。

法国投降后,戴高乐在英国组织了自由法国,号召法国人民坚决抵抗纳粹德国。

自由法国得到了英国的支持,但是美国对戴高乐一直不怎么感冒,罗斯福甚至可以说是非常反感戴高乐,最根本的就是戴高乐的存在阻碍了美国称霸世界的计划。

一、戴高乐的帝国思想阻碍了美国称霸世界的企图

法国败亡后,罗斯福计划在战后军事占领法国,肢解法国的殖民地。

如果美军能占领法国本土,就可以直接控制西欧,实现称霸世界的愿望。

此外,法国殖民地非常庞大,殖民体系严重阻碍了的美国的经济扩张。如果让殖民地获得独立,对美国的经济发展有极大的好处。

在殖民地问题上,美国一直在想办法瓦解英国和法国的殖民体系。瓦解殖民体系不仅可以打击英法的实力和地位,也能为美国经济渗透提供机会。

但是戴高乐一心想维护法兰西殖民帝国,并且态度强硬,这让罗斯福非常不满。

罗斯福从一开始对戴高乐的自由法国就非常冷淡,只将其视为一个组织,而不是法国政权,即使到了1944年,罗斯福才迫于现实承认了戴高乐组织的政府。

二、诉求差异产生了严重的分歧和冲突

罗斯福之所以还愿意跟戴高乐打交道,主要是出于军事考虑。

最初罗斯福本来想打维希政府的主意,但是维希政府一直唯希特勒马首是瞻,罗斯福只好无奈的选择自由法国。

美国希望北非殖民地的法国军队配合美军,最初美军把希望放在达尔朗身上,结果达尔朗遇刺身亡,只能找戴高乐。而戴高乐当时在北非也确实拥有了很大的影响力。

除了北非,后来盟军要在法国登陆,也需要有法国当地的支持。而这些当地抵抗组织都支持戴高乐。

即便如此,美国还是尽量把跟戴高乐的合作限制在军事领域,而不是政治领域。

但是戴高乐的诉求可是政治领域。自由法国后来改为战斗法国,戴高乐还建立了一个相对完善的政权体系。他要的就是恢复法国的大国地位。

这种诉求不同,导致罗斯福和戴高乐的冲突不断。

三、罗斯福对戴高乐个人的反感

从一开始,罗斯福就不喜欢戴高乐。罗斯福身边的人都认为戴高乐是一个法西斯分子、一个冒险家、未来的独裁者。

1941年12月,自由法国海军成功解放了圣皮埃尔和密克隆岛,这两个小岛原本都在维希法国治下。行动本来是有利于盟军的,但是惹恼了美国。由于这两个岛位于美洲,美国人一向视美洲为后花园。美国人把这次行动视为对美国的挑衅,非常生气。

戴高乐后来请丘吉尔出面解释,但是美国都不肯接受,最后以戴高乐的退让而告终。

1943年的卡萨布兰卡会议上,罗斯福跟戴高乐发生了正面冲突。罗斯福一开始拒绝让戴高乐参加会议,后来在丘吉尔劝说下同意了,但是在会议上,罗斯福却企图让吉罗掌管军事指挥权,遭到戴高乐坚决拒绝。

总之,由于戴高乐对法国地位的维护,阻碍了美国的利益,使得罗斯福对戴高乐一直很不待见。


我是迷蝶梦,以上为个人浅见,如果你有不同看法,欢迎留言哟。


江蝶梦


我们知道,在二战期间,戴高乐一直都不受罗斯福待见,究竟为何呢?

因为戴高乐这个人,野心大,有很大的政治抱负,不容易被控制。他一直有一个法兰西梦,对法国的强国地位念念不忘,这个与美国控制欧洲的企图是不合拍的。此时的戴高乐,都已经寄人篱下,军队穿的,用的,基本都是别人的,但还是老端着一流强国的架子,还寄希望与大国平起平做,经常连罗斯福的账都不买。



罗斯福从来就看不上这个非民选所谓领导人,说白了就是他威望不够,跟他打交道掉价,罗斯福认为,戴高乐的自由法国,只是一个政治组织,而非国家。罗斯福经常绕开他与维希政府打交道,在北非登陆行动上,罗斯福更是直接撇开自由法国。这些使得戴高乐大为光火,直接对罗斯福骂娘。

罗斯福企图扶持达尔朗,可是达尔朗不久被暗杀,戴高乐乐观的以为,这下稳了,哪知接着罗斯福就扶植吉罗,和吉罗打得火热,这下戴高乐,更是又玩起了舆论战,求助新闻界等对罗斯福进行了指责。罗斯福为了平息舆论,在去德黑兰开会的路上,特意在卡萨布兰卡邀请戴高乐和吉罗会晤,以证明自己的所作所为只是为了团结法国,哪知,耿直的戴高乐,直接拒绝了。这就让罗斯福,脸上无光,直接逼着丘胖子向戴高乐施压,戴高乐无奈只好屈从。



1943年1月22日晚,戴高乐同罗斯福进行了有史以来第一次会晤,但两人相谈不欢,各执己见,犹如聋子对话。

尽管罗斯福充满偏见,但介于戴高乐地位日盛,不得不与之合作。


1944年,7月6日,戴高乐访问美国,罗斯福没有按照国家元首21礼炮的规格迎接他,只以高级军事人员17炮的规格迎接。双方会晤,罗斯福坦率的表达了“戴高乐委员会不代表法国临时政府”的话,并不打算承认戴高乐政府。然而戴高乐访问,掀起了一股支持戴高乐的风潮,最后白宫不得不让步,承认了戴高乐政府,这也就事实上是罗斯福的自我打脸行为了。后来罗斯福想在阿尔及尔同戴高乐会晤,但被无情拒绝………罗斯福自尊心受到了践踏,从此,两位政治家的关系降至冰点。


罗斯福去世以后第三天,戴高乐发了唁电:罗斯福,自始至终都是法国的朋友,法兰西,赞赏他,爱戴他……

罗斯福讨厌戴高乐,主要是因为这个人有野心,不受控制,同美国控制欧洲的企图格格不入。还有就是,戴高乐太倔犟,像头驴,从来不买罗斯福的账,这让罗斯福耿耿于怀!不过,也正是由于戴高乐所代表的法国的那份法兰西傲娇,才让法国在战后乃至现在保持了他欧洲独立自主的地位。


吐蕃国护法国师鸠摩智


二战后法国的国际地位是比较尴尬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几乎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承认法国是强国,但是法国在二战中的表现实在让人差强人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法国的综合国力是比较强的。在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当中地位,仅次于英国。在世界各地,虽然算不上是日不落帝国,但是各地的殖民地不可小觑。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当地的国家都不得不对法国表示友好,不敢得罪,但是法国的迅速投降也使得法国整个国家的国际地位跌入谷底,当1940年德国纳粹发动向法国的猛攻时。不仅仅是美国包括英国在内的很多国家都认为法国能够抵挡得住德国的进攻,因为在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中,所有的人都认为法国的陆军是世界上最强大的。



但事实令人难以置信,德国很快就攻克了法国的防线。所有的政府要员不得不逃出巴黎,整个国家陷入混乱。在战争爆发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法国就宣布投降,法国的世界大国地位也就此结束。但是相当于法国救世主的戴高乐所建立的法国海外流亡阶层,无论是在二战还是冷战时期都致力于法国国际地位的恢复。但是美国包括罗斯福在内的各个领导人对于法国的这种行为嗤之以鼻。甚至在德国一手建立起来的傀儡政府法国维希政权,美国都多次与其打交道,但就是不想承认戴高乐的流亡政府。因为就当时的形势而言,这个法国的所谓流亡政府没有任何利用价值。但戴高乐确实是一个很有能力和才华的人。在国家已经投降的情况之下戴高乐去了西非殖民地组建了一支军队,然后在当时各个反法西斯国家之间游走寻求他们的支持。



各国才对这个流亡政府表示承认。但总体而言法国的大国地位已经一落千丈。但是当诺曼底登陆时戴高乐手下的军队已经有23万成为反击德军的重要力量。并且法国军队在进入法国领土之后的作战英勇,以及法国居民对这支法国军队的支持,也使得美国的罗斯福看到法国复兴的一些希望。也正是如此,1944年戴高乐被邀请到美国访问。罗斯福才真正正视这个法国的流亡政府,这个未来的法国领袖戴高乐。后来又由于苏联势力的极度扩张,使得整个欧洲岌岌可危。美国不得不加强与西欧国家的合作,其中之一就是法国。



而作为曾经的世界大国法国认为仅仅恢复欧洲的秩序是远远不够的,还希望美国可以承认法国在原有殖民地的权利。罗斯福对这一点非常反感,因为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联合国就已经初步拟定了,取消殖民地制度的议案。除此之外就罗斯福个人而言,他认为一个复国都要靠其他国家帮助的国家。继续领有海外殖民地并不能使人信服。在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确定的过程中,美国也从来没有正视过法国。法国之所以能够进入联合国五常的席位,更多的是英国的帮助。而美国则转而扶持东方大国。就当时的国际形势而言,罗斯福认为东方大国,比这个衰弱的欧洲强国更有利用价值。



世界史图鉴


伟大人物互相看不顺眼很正常!罗斯福和凯恩斯也是互相看不顺眼。


春江花月夜59279222


五常领导互相看对方不顺眼而已。大国都有一定的独立性,有自己的利益诉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