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起时走三晋之十:应县木塔

中国历史上有几位少数民族的英雄好汉,契丹人耶律阿保机要算是一位。唐朝衰败后的五代十国时期,中原地区陷入乱局,耶律阿保机则是在此时统一了契丹各部,并在公元916年建立契丹国,开年号神册元年,即为辽太祖。辽太祖死后,他的二儿子耶律德光即位成为辽太宗,这小子勾结后唐的石敬瑭占据了燕云十六州,并且以此为进攻中原的基地。辽会同20年(公元947年),辽太宗攻取东京开封府,灭了后晋,改国号大辽,年号大同。耶律德光在中原纵兵劫掠,不得人心,只好北撤,病死于途中。辽太宗耶律德光因为拿下了开封,占据了黄河以北的大片中原土地,因此在契丹人中威望很高。死后,他的姆妈述律太后说“活要见人,死要见尸”,其时正值夏季酷暑,圣体保存成了大问题,诸臣为此颇无奈。便有军厨出招把他做成“羓”,就是牛肉干那样的干肉。结果,他的遗体真被做成了叫做“帝羓”的干尸,成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具皇帝木乃伊。运回上京后,葬于现在内蒙巴林右旗的凤山怀陵。

辽太宗之后过了几代,乾亨四年(公元982年)辽景宗去世,12岁的辽圣宗即位,其母萧太后摄政。统和27年(1009年)辽圣宗亲政。在萧太后和辽圣宗的治理下,辽国达到鼎盛。辽太平11年,辽圣宗去世,太子耶律宗真即位成辽兴宗。辽兴宗时期,借助前朝的鼎盛,和宋朝达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平衡。他和宋朝皇帝宋仁宗赵祯互相赠书送画,看上去还挺文艺的。辽兴宗的皇后也姓萧,叫萧挞里,但是和萧太后萧绰没有关系,她的祖上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述律皇后的弟弟。这个辽兴宗的萧皇后性情温顺,对人也和蔼,很受民众喜欢。当时,辽帝在大同设陪都。有一次,萧皇后随辽兴宗赴大同时,路过应州佛宫寺,见其寺庙古朴,便提议在寺内建一座佛塔,就是现在的应县木塔。此塔建成时是清宁2年(1056年),此时辽兴宗已去世,继位的是辽道宗耶律洪基,萧皇后也成了皇太后。这是目前官方所说的应县木塔的来历,它是在清代应州志中根据一段残碑的文字推断出来的。这个辽清宁2年对应的北宋是宋仁宗赵祯的至和3年。

我到达应县的时候已经是月上三杆之时,那座大好的木塔居然没有灯光照耀,要说这山西办旅游还真是差那么点事。没办法,只能找个地方先住下来,明天日出再看吧。住进木塔旁边看上去像那么回事的一家酒店,在饭厅里请厨师下了一碗面、切了一块肉,味道真不错。厨师说他有正版的资质证书,级别还不低,而且本酒店是县里最好的酒店,我应该感到荣幸。吃完荣幸之餐,回到荣幸之屋,发现没有荣幸热水洗澡,酒店的锅炉不幸趴窝。得了,上了荣幸床,没做成荣幸梦。第二天早餐之后,我从酒店出来好好看了一下这座酒店,白天看着还真是挺像样的。

秋风起时走三晋之十:应县木塔


一个向左转,就看到了仿古大街,他们说这是仿辽代建筑,我家没有辽代的亲戚,不知真假。

秋风起时走三晋之十:应县木塔


往前走一百米就看见一座牌楼。四柱三楼,灰瓦单檐歇山顶,晋派龙脊吻。看那木头,很有年代感。

秋风起时走三晋之十:应县木塔


站在牌楼前面一猫腰,就可以看见门洞后面高大的木塔。

秋风起时走三晋之十:应县木塔


走过牌楼,在晨光下看这塔,那个壮硕感非常震撼。天上飞鸟翩翩,这里没有纱网保护木结构,据说是为了让那些鸟儿去吃木结构里的蛀虫。这些鸟儿是麻燕,秋天特别多。这座塔能保存这么多年,也有这些麻燕的功劳。

秋风起时走三晋之十:应县木塔


天上有飞鸟盘旋,塔下有秋叶为伴。

秋风起时走三晋之十:应县木塔


最早的佛宫寺已经没有了,前面的佛宫寺大门是新建的,就是一座院门。门上的“佛宫寺”额匾是赵朴初所题。

秋风起时走三晋之十:应县木塔


站在院门前可以清楚地看见塔上面的塔刹,因为此塔巨大,塔刹也就很大,而且复杂。下面是双层砖雕莲花座,然后是一个铁丝编的宝珠。宝珠之上是五层相轮,相轮之上又有仰月宝珠,再上是一串宝珠避雷针。虽然很复杂,看上去却很朴素。你如果仔细看,可以发现塔刹的双层灰砖莲花座上长了好多草,据说那是灵芝草,反正我也上不去,他们这么说,我也就只能相信。

进了院门就可以看见整座塔。从外面看,塔有五层,底层有檐廊,南北有门,上面每层有一圈平座栏杆。第一层是重檐歇山顶,上面各层都是单檐。看上去各明层之间有暗层,内部应该有九层。塔顶八角攒尖顶。

秋风起时走三晋之十:应县木塔


好好看看吧,这是中国仅存的一座古代木塔,也是世界上最高的木塔,1961年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全木结构,经过了将近一千年,扛住了若干次大小地震,仍巍然耸立。中国古建的木框架结构是非常科学的,它依靠榫卯连接成一体,是一个弹性框架,抗震性能绝对好。近年曾有中外工程师制作了按比例缩小的故宫太和殿模型,那是明式建筑。把这个模型放在振动台上,模拟地震直到九级,砖墙都塌了,木结构仍然屹立。中国古代木塔扛得住地震,可是架不住火烧,所以保存下来不易。应县木塔是唯一保存下来的古代木塔,虽然经历过战火,挨了不少枪炮弹丸,非常幸运地没有遭坏人放火,也没有被天雷轰倒。

塔上的匾很多,从下往上看,第一层额匾:天柱地轴,明代万历年间应州知州王有容置匾,应州人田惠题字。田惠曾做过户部主事,这是他辞官回乡后所题。天柱:天柱山,擎天之柱;地轴:传说中大地的轴;《南齐书》有“义满天渊,礼昭地轴”。

第二层斗拱下匾:正直。清代雍正年间怀仁知县李佳士所题。正直二字显意、隐意都易解。

第二层额匾:天宫高耸。清代光绪年间应州知州李恕所题。天宫即九重天,从一重天瑶池到九重大罗天一共36层,里面住的是中华神话中的天帝诸神,就是道家的神殿。佛教的天是天界,三界共有28层。把道家天宫匾挂在佛塔上?这块匾有点悬。

第三层额匾:释迦塔,噢,原来这塔的大名叫释迦塔。这块匾是这些匾里最老的,正牌,是本塔的铭牌。上面写着是金章宗完颜璟的明昌5年(公元1194年)修缮后所作。题字是当时的一个盐使判官王瓛,就是一个七品芝麻官,居然写得这么一手好字!这匾上也写着“清宁二年特建宝塔”,其后,直到明代成化7年(1471年)的六次修缮在此匾上都有记载。这块匾已经八百年了,本身就是一件奇迹。

第四层额匾:天下奇观,明代正德13年(1518年)明武宗朱厚照所题。正德12年,北元达延可汗巴图蒙克侵犯大明。这个达延可汗相当牛,据说是成吉思汗的十五世孙,刚刚统一了蒙古,想重新称王,明朝人管他叫“鞑靼小王子”。明武宗朱厚照非常开心,因为他就喜欢打仗。此时其实距土木堡之变刚刚七十多年,众臣生怕他像朱祁镇亲征瓦剌兵被俘,都反对皇帝亲征。朱厚照不听他们的,他自任“大将军朱寿”,带着大军杀向应州迎敌,大获全胜,达延可汗吓死在逃跑路上。打完了胜仗已经转过年,就是正德13年了,明武宗班师回朝时在应州大宴官兵,并且登释迦塔观景。他就看见了他家先帝题的匾,然后就也题了一块匾,就是这块“天下奇观”匾。

第五层额匾:峻极神工。朱厚照的先帝题的就是这块匾,这个先帝是明成祖朱棣,时间是永乐21年(1423年)。为了稳定北方边界,朱棣五次亲征北伐,最后,把蒙古残余赶出了漠南。第四次北伐在宣化获胜后,朱棣回京途中在应州喝茶,期间登上释迦塔眺望天下,并赞叹塔工精绝,便题下这块匾。

除了上面那些匾,塔门檐下还有一块匾。

秋风起时走三晋之十:应县木塔


“万古观瞻”,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所题,没有落款。这块匾后面的故事挺悲惨,说当时的应州知州章弘在应州任上颇有政绩,还发动大家一起修葺释迦塔。据传章弘曾向当地富豪摊派修塔善款,因此招致地方土豪记恨,他们便联名参了章弘一本。章弘因此被称为坏官,他在匾上的落款也被后人抹去。此为人云亦云,真假莫辨。正门两边立着好几座石碑,都是各次修缮的功德碑,数了一下,有六座。

看看上边那块天宫高耸匾。

秋风起时走三晋之十:应县木塔


释迦塔前面空地上还能看见一些房基痕迹,不知道是不是过去佛宫寺的遗迹。

秋风起时走三晋之十:应县木塔


院子里立着一块下马碑,“文武官员人等至此下马”,旁边是标配的跪马。这个是这里的原物吗?如果是,那说明本寺是皇家寺院。

秋风起时走三晋之十:应县木塔


这座塔有两层台基,下面一座很高,差不多有七尺高。上面一层小一圈,犄角上还有玻璃罩着最初的花岗岩貔貅。可以看见古老的木结构,横枋上还有残留的彩绘。看那硕大的斗拱和深远的飞檐,很有唐风。

秋风起时走三晋之十:应县木塔


没有门墩,就是简单的门枕。看那柱子,都是红松的,耐久。

秋风起时走三晋之十:应县木塔


看看屋脊,灰瓦,砖雕脊吻和端兽。

秋风起时走三晋之十:应县木塔


转到后门,可以看见佛像的背影。

秋风起时走三晋之十:应县木塔


这就是释迦塔里的释迦牟尼佛像,这佛像看着绝对不是辽代的,辽金时期的佛像是袒露上身的。倒是有唐代佛像模样。佛像两边那不是门柱,而是一圈八根通天柱,是这座塔的核心骨干,柱子上布满了彩绘壁画。

秋风起时走三晋之十:应县木塔


通天柱和塔壁之间搭了楼板,过去可以上去,现在不让了。可以看见柱子之间有晋派横披,上面画着官员礼佛图。

秋风起时走三晋之十:应县木塔


再看看墙上的佛像壁画,这些看上去是辽代的佛像了。面部圆润,眉毛细长,眼睛半闭,袒露胸怀。画面线条流畅,色彩饱满。

秋风起时走三晋之十:应县木塔


中间佛像基座是一个简单的八角须弥座,带有彩绘。最奇特的是须弥座的八个角上立着八位彩绘金刚像,他们合力扛着这个须弥座。这八位力士叫“托座力士”,不是金刚力士,金刚力士是护法神。须弥座上的托座力士常见的是在中间束腰上,站在座外的很少见。须弥座之上是莲花座,三层花瓣。

秋风起时走三晋之十:应县木塔


看看彩绘莲花瓣和上面的佛像。

秋风起时走三晋之十:应县木塔


须弥座立柱上盘着的晋派苗条龙。

秋风起时走三晋之十:应县木塔


抬头瞻仰佛像。

秋风起时走三晋之十:应县木塔


从前面看,应该不是辽代风格,像是唐代风格的佛像,泥胎彩绘,非常漂亮。上面是八角棂花藻井。

秋风起时走三晋之十:应县木塔


从背面看释迦塔,一层额匾上写着“永镇金城”,这是清代的匾,看不清楚落款。前些年,应县赞助拍过一部电影就以此匾为名。

秋风起时走三晋之十:应县木塔


看看这个檐廊,相当宽大,说明上面的飞檐相当远大。

秋风起时走三晋之十:应县木塔


据说这座塔里供着二枚佛牙舍利,而且还是真的。应该是搬到别处去了,肯定现在不在塔里了。塔的后面有一座寺庙,现在也是文物单位,没有香火。

秋风起时走三晋之十:应县木塔


砖雕门楼,两边有影壁。里面有一座崭新的佛宫寺香炉,为了表明这个寺院和传说中的辽代佛宫寺有关,那正殿正脊上装了两座鳍形龙吻,表示这是辽代风格。可是那单檐歇山屋顶明明是清早期式样。

秋风起时走三晋之十:应县木塔


进去走了一圈,见到一位服务员在打扫院子。她告诉我说这座寺院最早是清代的,后来也被人捣毁了,这是近年重建的。我问她这里是过去佛宫寺的位置吗?她说是的。我转过身,从寺院里看那释迦塔。

秋风起时走三晋之十:应县木塔


这座寺原来是前塔后殿?这种布局在辽代十分罕见,倒是之前四、五百年的南北朝时期常见。

在背阴处看看释迦塔的外轮廓。

秋风起时走三晋之十:应县木塔


欣赏完应县木塔出来,回头再看一眼,真是非常壮观。

秋风起时走三晋之十:应县木塔


看街上有当地特食,叫做“二女凉粉”,说是又酸又辣,那不就是酸辣粉吗?没敢品尝,怕辣。

秋风起时走三晋之十:应县木塔


辽代时期佛塔以砖塔为多,我今年夏天在古辽都附近就见识过赤峰辽中京的大明塔,北京天宁寺里是辽代最后一座塔,这些辽塔都是密檐砖塔。我在当年辽宋边界的河北涿州见过两座辽塔,都是楼阁式砖塔。辽兴宗的萧皇后在应州佛宫寺提议修建的这座释迦塔却是一座木塔,就是现在著名的应县木塔。为什么我们看到的辽塔都是砖塔,从辽早期的赤峰大明塔到辽晚期的北京天宁寺塔都是砖塔,唯独应县这座辽中期的塔却是木塔?而且,你第一眼看上去就觉着这是一座宋塔。杭州六和塔就是一座宋塔,砖心木塔。塔内供奉的佛像有严重的唐代风格,和我在蓟州独乐寺看见的观音阁佛像非常相似。硕大的斗拱、深远的飞檐、壮硕的梁柱,都有唐代风格。前塔后殿的布局方式也不是辽代常见。虽然塔上铭牌匾“释迦塔”上说是清宁二年特建宝塔,但那块匾是金代明昌5年的,而不是辽代清宁2年的,所以塔的来历还是没说清楚。按照官方说法,此塔是辽代清宁二年所建,但是我看其风格都与辽代佛塔建筑特点有异。因此,现在对此塔的始建年代还有一些争议。有一种观点认为此塔应该最早建于后唐、后晋时期,也就是辽之前;后来萧皇后赐名“释迦塔”,并敕令修葺。这样一来,保留的唐风就可以解释了。中原在宋代时兴楼阁木塔,而后唐、后晋正是唐灭宋起的连接部,开始造楼阁木塔也说得过去。

应县木塔是我心仪已久的一处古迹,此行了此心愿,很开心。从应县到北京路途并不遥远,三、四个钟头就到家了。这一趟三晋之旅收获颇丰,看了不少古迹,也看了一些异景,倒是没吃多少酸食。

秋风起时走三晋之行圆满结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