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子隨風去,人走功未涼——讀《凌虛臺記》

臺子隨風去,人走功未涼——讀《凌虛臺記》

封面圖來自unsplash,謝謝作者的無私分享


臺子隨風去,人走功未涼

講的是故事,談的卻是人生。

我很喜歡讀故事。正如之前所說會講故事的人,永遠不會被淘汰。手邊有一本唐宋八大家文鈔,裡面寫滿了故事,正合我的胃口,便每天閱讀幾頁,寫一些自己的感想。

蘇軾的大名人人知曉,“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他的文采如天上的星星,照亮了一片天空。

在鳳翔做判官時,蘇軾和終南山常相為伴。如他所講,國於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飲食與山接也。終南山風景秀麗,景色別緻。太守便派人在終南山下挖了一座池塘,用挖出的土建了凌虛臺。凌虛凌虛,立於凌虛臺上,終南山彷彿騰躍而出。

蘇軾講故事不拐彎抹角,想說什麼就說什麼。

他講建築物的荒廢與興盛,毀壞與完成,沒有辦法預料。太守您挖的這座池塘,以前也不過是荒田雜草,風霜雨雪肆虐之地,狐狸毒蟲潛伏之處,那時候哪能料到今天這裡會有一座凌虛臺呢。登臺眺望,東邊是秦國的祈年,南邊是漢武帝的長楊宮,北邊是隋唐時的仁壽宮和九成宮。他們也曾宏偉、,也曾壯麗、也曾堅固。如今連破磚亂瓦也找不到了,更何況臺子呢。

蘇軾講到這裡,話鋒一轉——臺子尚且如此,人又如何呢。有人想通過臺子,炫耀自己的功績,那是大錯特錯。如蘇軾言——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臺之存亡也。

蘇軾的故事講的都是歷史,卻讓當下的我們深深思考。

明日繼續更新,歡迎關注。在下方留言,有問必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