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诗歌晦涩了千年」他不想说,不愿说,不能说......

他的诗歌为什么晦涩难懂?


「他的诗歌晦涩了千年」他不想说,不愿说,不能说......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李商隐诗歌的婉约幽深、静谧浪漫、悲怆凄美,其诗歌意境是我们写现代抒情诗歌学习的典范之一!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的诗歌内容丰富,师承极广,继承了屈原香草美人的寄托手法,阮籍旨趣遥深、难以情测的风格,杜甫的忧国伤时的精神和沉郁顿挫的诗风,韩愈的雄奇横放,李贺的幽冷奇艳,六朝诗歌的精工秾丽,以及民歌的清新流丽。(笔有千秋业语)


「他的诗歌晦涩了千年」他不想说,不愿说,不能说......


这首【夜雨寄北】

即兴写来,语言朴实,遣词、造句、修辞天然去雕饰,回环往复,极度抒情!

整首诗歌都围绕着雨,却写出了愁!这就是李商隐诗歌一贯的风格,这与其跌宕起伏、颠沛流离的人生经历密不可分。他不想说,不愿说,更不能说,甚至一颗灵魂无处可安放!


「他的诗歌晦涩了千年」他不想说,不愿说,不能说......


这就让我们想起诗中的“君问归期未有期”中,此处的“君”一般认为是李商隐夫人,也有许多研究者认为不一定是其夫人,应该是李商隐志同道合的兄弟(有指温庭筠)。

李商隐才华横溢,然而其一生却十分坎坷曲折,可以说是不幸的。这就导致了其诗歌的婉约暗示、意象的晦涩,我个人认为,他写“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这一句,蕴含着极其复杂的情感。千言万语,无从说起,纵有千般无奈,却无言以对,问天下谁是知己?!

这一句“君问归期未有期”既是回复他人,更是自我的应答。通俗歌手齐秦有一句歌词“你问我何时归故里,我也轻声问自己”,唱的就是这种复杂彷徨的心情。


「他的诗歌晦涩了千年」他不想说,不愿说,不能说......


“巴山夜雨涨秋池”,巴山夜雨,就是因为四川盆地多夜雨而得。秋雨绵绵,把池水都涨满了。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

值得注意的是,秋天通常不可能暴雨连绵不断,更不可能涨满了秋池,李商隐用夸张的手法,极度抒情,似乎秋池里涨的不是秋水,而是诗人难以解脱的痛苦。

最后一句“却话巴山夜雨时”,与第二句“巴山夜雨涨秋池”运用了重复句意,非李商隐不能把握!再次出现的“巴山夜雨”,文意反而曲折深厚。如果说,前一句“巴山夜雨”是以景写情,那么这一句的“巴山夜雨”却是以情写景。这种回环往复,正是李商隐当时心境的关照与投射。

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西窗话雨”“西窗剪烛”用作成语,所指也不限于夫妇,有时也用以写朋友间的思念之情。李商隐用“共剪西窗烛”把一种美好的向往表现得淋漓尽致,却余味悠长!


「他的诗歌晦涩了千年」他不想说,不愿说,不能说......


短短四行诗,李商隐却写尽了个人情绪的跌宕起伏,写尽了人生的无尽失落惆怅与万般无奈的期待向往。李商隐才是现代朦胧诗歌的开山鼻祖,意象深邃瑰丽、深婉柔碧、轻若飞絮、瘦比游丝。

因此,我想说,其实李商隐确实是抒情高手,该晦涩时就深藏不露,该喷发时就一泻千里,甚至剖开鲜活跳动的心脏展露无遗!这与我们现代一些诗人动不动“泪流满面”、“春暖花开”或“睡你”相比,无比深刻、内敛、沉郁、宁静!(冷雁,别号信陵君,独爱长天庄子,沉醉战国烟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