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橫家張儀,為秦國立下無數功勳,為何後人卻評價他陰險狡猾?

大侃歷史


我們知道,戰國時期群雄逐鹿,除了有兵家中的孫臏、龐涓和田忌等人的精彩亮相,還有能言善辯的縱橫家們的粉墨登場。縱橫家乃謀聖鬼谷子所創立的學術流派,但在春秋戰國時期,縱橫家指的是一個獨特的謀士群體,稱得上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也最為特殊的外交政治家。縱橫家主要分為合縱派和連橫派兩大流派,而在連橫派之中比較顯赫的人物便要數被謂之“一口傾國”的張儀了。那麼,張儀究竟是一個怎麼樣的人呢?我們又當如何評價他呢?

首先,張儀才識過人、十分好學。張儀本是戰國七雄之一的魏國的貴族後裔,少年時便與後來著名的縱橫家蘇秦一同跟隨謀聖鬼谷子學習縱橫之術。“張儀折竹”的故事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張儀年輕時讀書看到好詞好句總是會摘抄到自己的手掌或者大腿上,回到家中便“折竹”刻寫下來,由此可見張儀多麼的好學。

並且張儀胸懷大志且生性樂觀,一直致力於在諸侯國之間遊說,決心想要一展宏圖。據說,張儀在遊說楚相時恰逢楚相家中丟失了一塊玉,楚相的門生們嫉妒張儀的才華,於是便用“儀貧無行,必此盜相君之璧”來汙衊張儀,而張儀也因此受到了嚴刑拷打。但事後,張儀卻不在意自己受到的羞辱,反而問妻子自己的舌頭還在不在,因為張儀認為,只要自己三寸不爛之舌還在,他就能成功的遊說他人,以此完成心中理想。

其次,張儀是傑出的謀士和辯士,他善於出謀劃策且十分的能言善辯。起初,張儀本想投奔趙國與蘇秦共事,但蘇秦考慮到秦國對趙國有所威脅,便使用了一些手段羞辱了張儀逼他投奔秦國。秦惠文君九年(前329),張儀受辱投秦,並憑藉著出色的口才深得秦惠王的賞識,成為了秦國的座上客。秦惠文君十年(前328),秦惠公任命張儀為相。在張儀在秦國的這段時期,恰逢五國“合縱”攻秦,五國雖然表面上行動一致,實則背地裡各自有各自的主意,這便在無形中為張儀的連縱提供了絕好的時機,張儀不辭辛勞遊走於六國之中,一個一個的拆解了他們的聯盟,為秦國一掃六國起到了十分關鍵性的作用。

很多人因此說張儀陰險狡猾,甚至還流傳出了“權變之士,傾危之士”這樣對張儀的評價。其實,縱橫家都十分“務實”,他們講究從客觀實際出發,崇尚的是權謀策略以及言談辯論的技巧,他們可以為了達到目的不擇手段,往往不太能顧及得到所謂的仁義道德。所以,不論張儀究竟是能言善辯還是狡猾奸詐,但他確實通過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自己想要達到的目的。

縱觀張儀的一生,他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底層人物走向了腰佩玄玉、睥睨天下的將相公卿,可想而知他為此付出了多少努力與堅持。在整個秦惠文王時期,他不僅使秦國在整個外交上連連勝利,還助力秦國開疆闢土,算是為秦國日後一統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儘管張儀在外交場上的狡詐和不擇手段一直為人所不齒,但他作為一個縱橫家,卻是為縱橫之術開創了一個新的局面,論其能力自然不可小覷!


鄧海春



百年常青藤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48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f41b0008b73325339b6b\

謀略秘籍


回答問題之前,先來看看張儀的時代與他主要功績與貢獻。

公元前403年中國從春秋進去到戰國時代,事實上春秋戰國時期一直是一個統稱;只是很多人通過不同的事件將它區分以便後人學習。所謂403年進去戰國時代也是《資治通鑑》將三家分晉為時間節點進行的區分。

張儀和蘇秦都是傳說中鬼谷之的愛徒,他們向鬼谷之學習縱橫之術。蘇秦先出山,先是說服了燕王的支助,後來說服趙魏韓、齊、楚共同抗秦形成了全國統一戰線是的秦國相當難受。

為什麼蘇秦要搞一個聯盟來制約秦國呢?因為這個時候的秦國進過商鞅的變法,成為了戰國最強;而戰國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兼併戰”。戰國時期與春秋時期最明顯的區別在於:這一時期的諸侯不再滿足於稱霸,而是通過實實在在的武力征服兼併其他國家。

可以說這一時期對於各國的生存壓力不斷加大。為了生存和發展各國無所不用其極,各種陰謀陽謀層出不窮。

傳說張儀在公元前328年投奔已經合縱成功的師弟(蘇秦),可是卻被蘇秦冷落後投奔秦過(事實是蘇秦為了鞏固合縱,故意暗中設計幫助張儀)。

張儀的功績。

張儀到了秦國受到秦惠文王的重用。他提出的主張是連橫,也就是針對合縱的策略。張儀提出連橫策略之後就開始遊走各個國家,最著名的的兩次欺騙了楚懷王直接導致楚國與齊國反目成仇。

故事是這樣的:張儀來到楚國對楚懷王說,只要你和齊國對著幹和秦國結盟;秦國就將佔領楚國的六百里地還給你。楚懷王這個傻蛋還真相信了。於是先派人去齊國解除盟約,後來更是直接派人去罵齊國第一領導人。😝😝😝

這樣以來齊楚聯盟就被瓦解了,而答應給楚國的六百里地也變成了6裡。
張儀在為秦國服務的時候這種事情可以說是經常幹。一會騙這個國家,一會有到哪個國家做間諜。總之他服務秦國的方式很特別,他對待其他諸侯從沒有用過真心;總是言而無信


。所以大家都說他陰險狡詐。

可是我們看看,在那個弱肉強食的時代君主們都可以言而無信何況是一個臣子。

對於其他諸侯來說,張儀確實是一個陰險狡詐的人;可是對於秦國他卻是一個值得信賴的忠臣。

是非忠奸由於不同立場而有不同說法,在我看來張儀只是用不同的方式報答了秦國……


蟻史為諫


您好,我來回答您的問題。

邦交之禮,自古有之。至西周建立,為統一各邦國之間禮尚往來,特做《周禮》規範之,綿延數百年,諸侯各國皆遵從其法則,故有“兩國交戰,不斬來使”之說。

及至戰國,禮樂崩壞,各國之間邦交由於戰爭頻仍,然其不過是新的戰爭前短暫的休戰而已。一時間,縱橫家成為各國邦交的急先鋒。蘇秦,張儀,公孫衍,毛遂之流競相為國奔走遊說,這些中國最早的“脫口秀演員”通過他們的伶牙俐齒,為今人帶來了五國合縱,毛遂自薦等歷史典故,而這些“演說家”中的佼佼者,非張儀莫屬。



說起張儀,他的奮鬥史也足夠勵志,從一屆平民最後成為執一國牛耳之相邦,諸侯列國皆被他的鐵齒銅牙玩弄於股掌之間,可時至今日,張儀在今人的風評卻並不怎麼好。原因何在?

其一:張儀無德。

今天,很多家長都會告訴自己的孩子:在你成才之前,要先學會成人。而成人的最基本要求,就是做一個有道德,有理想的人。這也是當今社會衡量一個人最基本的要求。而張儀,恰恰是無德的代表人物。

說起他無德的體現,想必大家都略知一二,那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張儀欺楚”的故事,張儀為幫助秦國瓦解齊楚聯盟,以商於六百里之地作為斷交條件,而楚國斷交以後,張儀卻以六里之地作為回資,楚王大怒,發兵攻秦,雖失利,卻使秦國失信於天下。而張儀,也成為無德的代表人物。



其二:張儀無國。

前段時間,華裔日本球員張本智和的言論讓愛國的中華兒女對其口誅筆伐。愛國是一個人最基本的素質。而兩千年前的張儀也與張本智和有相似之處。張儀的故鄉是魏國,而張儀發跡的第一件事,就是為魏國的死敵秦國,向魏國討要河西之地,在張儀暮年被驅逐出秦時,他更是恬不知恥的回魏國出任國相,不得不讓人對其有不齒之意。



其三:張儀無才

中國封建王朝對人才的定義是:文能安邦,武能定國。而張儀,手無縛雞之力,肚無杯酒之量。僅憑一張利嘴遊走於諸侯列國之間。所以,三國時期諸葛亮舌戰群儒時,東吳謀士虞翻曾笑話諸葛亮來江東遊說,是效仿蘇秦張儀之流。因為即使在古人看來,張儀也是一個被人鄙視的小人。

綜上所述,張儀在很多人眼中是一個毫無信用,背棄祖國,又無“真才實學”的“小人”,與中國歷史上那些高風亮節的名人相比,就顯得有些“渺小”了。


相城歷史小學生




三寸不爛之舌

張儀者,魏人也。始嘗與蘇秦俱事鬼谷先生,學術,蘇秦自以不及張儀。張儀已學遊說諸侯。嘗從楚相飲,已而楚相亡璧,門下意張儀,曰:“儀貧無行,必此盜相君之璧。”共執張儀,掠笞數百,不服,醳之。其妻曰:“嘻!子毋讀書遊說,安得此辱乎?”張儀謂其妻曰:“視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儀曰:“足矣。”

意思是說:張儀完成學業,就去遊說諸侯。他曾陪著楚相喝酒,席間,楚相丟失了一塊玉璧,門客們懷疑張儀,說:“張儀貧窮,品行鄙劣,一定是他偷去了宰相的玉璧。”於是,大家一起把張儀拘捕起來,拷打了幾百下。張儀始終沒有承認,只好釋放了他。他的妻子又悲又恨地說:“唉!您要是不讀書遊說,又怎麼能受到這樣的屈辱呢?”張儀對他的妻子說:“你看看我的舌頭還在不在?”他的妻子笑著說:“舌頭還在呀。”張儀說:“這就夠了。”

一個人真正擁有的財富不是魚,而是漁。張儀便是擁有“漁"之術的人,如此,何愁無魚而獲。



與蘇秦的雙簧戲

彼時張儀的同門學長蘇秦遊說趙、韓、魏、燕、齊、宋六國“合縱”抗秦,他親自任“縱約長”,一人佩戴六國相印,儼然為“合縱之父”。

合縱之術,是為破秦之連橫之策而生。所以蘇秦得以功成名就的前提是秦國必須奉行連橫的政策,於是,張儀便二業入了蘇秦的視野,按《史記》的記載:

派人暗中引導張儀說:“您當初和蘇秦感情很好,現在蘇秦已經當權,您為什麼不去結交他,用以實現功成名就的願望呢?”

於是張儀前往趙國,呈上名帖,請求會見蘇秦。蘇秦就告誡門下的人不給張儀通報,又讓他好幾天不能離去。這時蘇秦才接見了他。讓他坐在堂下,賜給他奴僕侍妾吃的飯菜,還屢次責備他說:“憑著您的才能,卻讓自己窮困潦倒到這樣的地步。難道我不能推薦您讓您富貴嗎?只是您不值得錄用罷了。”

說完就把張儀打發走了。張儀來投奔蘇秦,自己認為都是老朋友了,能夠求得好處,不料反而被羞辱,很生氣,又考慮到諸侯中沒有誰值得侍奉,只有秦國能侵擾趙國,於是就到秦國去了。

不久蘇秦對他左右親近的人說:“張儀是天下最有才能的人,我大概比不上他呀。如今,幸虧我比他先受重用,而能夠掌握秦國權力的,只有張儀才行。然而,他很貧窮,沒有進身之階。我擔心他以小的利益為滿足而不能成就大的功業,所以把他召來羞辱他,用來激發他的意志,您替我暗中侍奉他。”門下之人於是和張儀投宿同一客棧,逐漸地接近他,還以車馬金錢奉送他,凡是他需要的,都供給他,卻不說明誰給的。於是張儀才有機會拜見了秦惠王。惠王任用他作客卿,和他策劃攻打諸侯的計劃。這時,蘇秦派來的門客要告辭離去。

張儀說:“依靠您鼎力相助,我才得到顯貴的地位,正要報答您的恩德,為什麼要走呢?”門客說:“我並不瞭解您,真正瞭解您的是蘇先生。蘇先生擔心秦國攻打趙國,破壞合縱聯盟,認為除了您沒有誰能掌握秦國的大權,所以激怒先生,派我暗中供您錢財,這都是蘇先生謀劃的策略。如今先生已被重用,請讓我回去覆命吧!”

張儀說:“唉呀,這些權謀本來都是我研習過的範圍而我卻沒有察覺到,我沒有蘇先生高明啊!況且我剛剛被任用,又怎麼能圖謀攻打趙國呢?請替我感謝蘇先生,蘇先生當權的時代,我張儀怎麼敢奢談攻趙呢?”

以上的情節,我認為是蘇張二人合作的結晶。因為同為鬼谷子弟子,雙方知己知彼,若要成就自己的事業,必須同時成就對的事業。有了對手的舞臺,自己才有機會搭臺唱一出對臺戲,演出一場棋逢對手、將遇良才的人生大劇。

以此點論,說張儀陰險狡猾,倒也恰如其份。

張儀誑楚

我覺得這是最能體現他所謂“陰險狡猾"之處,也是縱橫之術演繹最精彩的地方,《資治通鑑》中這樣記載:

秦惠文王更元十二年(前313年)秦惠王想攻伐齊國,但憂慮齊、楚結成聯盟,便派張儀入楚遊說楚懷王。張儀利誘楚懷王說,“楚誠能絕齊,秦願獻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懷王聽信此言,與齊斷絕關係,並派人入秦受地,張儀對楚使說:“儀與王約六里,不聞六百里。”楚國的使臣返回楚國,把張儀的話告訴了楚懷王,楚懷王一怒之下,興兵攻打秦國。

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前312年)秦兵大敗楚軍于丹陽(今豫西南丹水之北),虜楚將屈丐等70多人,攻佔了楚的漢中,取地600裡,置漢中郡(今陝西漢中東)。這樣秦國的巴蜀與漢中連成一片,既排除了楚國對秦國本土的威脅,也使秦國的疆土更加擴大,國力更加強盛。

歷史自有公允評價

馬司遷《史記·張儀列傳》中說:“三晉多權變之士,夫言縱橫強秦者大抵皆三晉之人也。”無疑張儀是其中最傑出的一個。

孟子的弟子景春論曰:或謂“張儀、公孫衍,豈不大丈夫哉!一怒而懼諸侯,安居而熄天下” 。孟子曰:“是惡足以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則與民由之不得志則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謂大丈夫。”說張儀可稱為“大丈夫",可謂推崇備至。

總之,張儀在商鞅變法的基礎上,“外連衡而鬥諸侯”,與秦國的耕戰政策相配合,運用雄辯的口才,詭譎的謀略,縱橫捭闔,遊說諸侯,建立了諸多功績,在秦國的政治、外交和軍事上成為舉足輕重的人物。

他在風雲多變的險惡環境中,主要憑藉外交手段,採用連橫策略,“散六國之從,使之西面事秦”,使秦國的國威大張,在諸侯國中產生了巨大的威懾作用,大大推進了秦國一統天下的歷史進程。所以,我個人對張儀的評價更趨向於正面和積極!


曾經的兔兔


說到張儀就不得不提到另外一個人,那就是蘇秦,這兩個人是師兄弟的關係。而說到他們兩個呢?又不得不提一下鬼谷子,這個人呢?就是他們的師父。

蘇秦

蘇秦和張儀算是同窗了。在二人出師以後,各自在自己的道路上不斷的前進著。其中蘇秦呢?算是在前面混得比較好的,他學習遊說,之後勸導了趙肅侯,之後開始了他的合縱聯盟。



後來蘇秦呢,在此期間想到了他的這一位同窗好友,於是就將他找了過來,結果卻算是百般的羞辱他,而張儀呢?他也是感到深受欺辱,於是就去投奔了蘇秦輔佐的諸侯的對手,強大的秦國。

離間計

為什麼要說張儀陰險狡猾呢?可能就是和他的計謀有關。面對著看似銅牆鐵壁的諸侯各國,張儀開始大戰才能,他採用了離間計,將諸侯國之間的關係分離,之後呢破了蘇秦的合縱,改為了自己的連橫。



但是就蘇秦和張儀的關係呢?實際上還是比較好的。就拿蘇秦羞辱張儀這一件事情呢?蘇秦他知道自己不如張儀,於是就使計謀,然後暗中資助了張儀去秦國,而張儀知道了這一件事情也是十分感激。


當然,張儀也是有實際行動的。當時秦惠王和他商討攻趙大計,他也是表示自己受到蘇秦的恩惠,怎麼能去考慮打他們呢?所以他應該還是沒問題的。可能說他陰險是就他的計謀而言的吧。


一寸三分


因為張儀,在成為秦國宰相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報復楚國!而且身為縱橫家,他更多的是運用謀略,才不管是不是騙術什麼的,之喲啊達成他想要的目的就行,而蘇秦就比他有原則多了,知道哪些東西碰不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