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開頭就交待凶手的偵探小說,流傳了95年,讀完開頭就不想放下


這部開頭就交待兇手的偵探小說,流傳了95年,讀完開頭就不想放下

(文 /下飯社長周不安)



“是的,只有這條路,幹!”

終於,這個叫路屋清一郎的年輕人下定了決心,要幹一件喪盡天良的事情——奪去一位老太太的生命。

如果你看到了一篇小說的開頭寫下上面這兩句話,可能你會覺得這是一部非虛構寫作的作品,但我要告訴你,這其實是一篇推理小說,而且還在剛一開始,就告訴你兇手是誰。

這篇小說叫做《心理測試》,是日本“本格推理”的超級大師——江戶川亂步的短篇作品,最早刊登在1925年2月的《新青年》雜誌當中。

江戶川亂步先生創作的推理作品有百餘部,這篇《心理測試》可能並不算出眾,但卻一定是最特別的,同時也是被大多數中國讀者所津津樂道的。


這部開頭就交待兇手的偵探小說,流傳了95年,讀完開頭就不想放下


其原因就在於,《心理測試》在開場就交待了兇手是誰的情況下,仍然將推理過程以及偵探和兇手之間的博弈,描寫的毫不遜色於常規的“追兇式”推理小說。

《心理測試》這個故事講的是名叫路屋清一郞的大學生,因為自身經濟窮困,對好友齋藤勇的房東——一位在家中藏有鉅款的老太太起了歹心,經過多次的自我心理博弈,最終還是決定痛下殺手。

不過作為一名大學生,路屋深知自己這樣做,必然會遭受到法律的嚴厲制裁,即便是自己得到了鉅款,如果因此事被揭穿而鋃鐺入獄,那麼自己還不如眼下這樣貧窮一點好。

於是乎,他制定了一個無比嚴謹的計劃,利用“負負得正”的心理策略,竟然三番五次的從警方眼皮子底下溜走,然而,最終他沒能躲過大偵探“明智小五郎”的尖銳考驗,受到了法律的嚴厲制裁。

那麼,這樣一篇“非主流”推理小說,為何能夠打動這麼多讀者,讓他們紛紛給予很高的評價呢?

今天我們不妨就來品一品,這篇僅有三萬字左右的《心理測試》,到底有什麼魔力,能夠讓諸多讀者沉醉痴迷,紛紛給出好評。


這部開頭就交待兇手的偵探小說,流傳了95年,讀完開頭就不想放下


閱讀視角:閱讀體驗的顛覆式轉變



過去在閱讀推理小說以及刑偵小說的時候,往往都是沉浸在一場“貓鼠遊戲”當中,我們追隨著偵探或是警方的視角,在各種細節裡去探尋蛛絲馬跡,從而和人物角色一起全力緝兇。

這樣常規的設定有一個好處,就是能夠給讀者帶來一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因為從偵探的視角出發,案件的線索是非常隱蔽、而且一環扣著一環的,讀者只有認真閱讀,不放過任何細節,才能夠做到跟偵探角色同步,也就是所謂的“共享線索”。


這部開頭就交待兇手的偵探小說,流傳了95年,讀完開頭就不想放下


而在認真閱讀的過程中,實際上讀者就已經是沉浸在作者精心營造的氛圍當中了,這時候,讀者的思考和注意力就會被完全調動起來,在“探案”的路上越走越遠,經常是一口氣就讀完了整篇故事。

“沉浸式”的閱讀體驗對於讀者而言,自然有其好處,那就是能夠和角色保持同步,能夠讓自己有如身臨其境一般,清晰的感受到文字故事轉化為一個個場景,故事就在這些場景當中,曲折離奇的向前行進。

然而這種閱讀體驗也有一種弊端,那就是太容易讓人感覺疲勞,閱讀本身對於大腦來說,就是一種巨大的消耗,在閱讀的基礎上還要伴隨思考,這更是讓大腦感到“被掏空”。

可以說,任何故事都繞不開“沉浸式”閱讀體驗帶來的正、反兩方面影響,而《心理測試》的成功之處,就是在這種閱讀體驗之上,給我們提供了一種全新的“罪犯視角”。

這對於一直看慣了“偵探視角”的讀者而言,無疑是一種全新的閱讀體驗,我們能夠跟著“罪犯”,一起完成一次“現場作案”,而非常規的“現場破案”,

這在以往的推理小說閱讀過程中,從未有過的。

除了新鮮感的因素之外,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閱讀視角的改變,這意味著讀者帶入故事中的身份,也隨之出現了轉變,以前閱讀中要做的事情,是發掘線索,而看這個故事的時候,卻是要想著如何隱藏、乃至毀滅線索。


這部開頭就交待兇手的偵探小說,流傳了95年,讀完開頭就不想放下


視角的變化,帶來了在“沉浸式”體驗之上的強烈刺激,正是因為這樣的刺激,讀者更不容易感到大腦的疲憊,同時也留下了更加深刻的印象,這也是《心理測試》收穫好口碑的重要原因,因為這種從未有過的閱讀體驗,真心太棒了。

這部開頭就交待兇手的偵探小說,流傳了95年,讀完開頭就不想放下


思考視角:另類的“左右互搏式”推理博弈



偵探以及刑偵類型的小說與其他類型的文學相比,有一點非常特殊的地方,你必須要帶著思考去閱讀,才能感受到這種文學創作的故事中,緊湊、巧妙的情節安排,以及獨有的故事張力。

而這也恰恰是推理小說好看的關鍵所在,思考的過程宛如自己深入其中斷案一樣,我們努力的去發現線索、拼命的還原現場,甚至從心理、行為等角度,嘗試著去解讀“罪犯”的一系列行為的動機。

從本質上來說,這是推理小說作者給讀者設計的一種思維層面的博弈,這個博弈非常隱蔽,很多讀者以為自己是在尋求真相,但實際上卻是在完成一個“追兇”的過程。

然而《心理測試》給了我們一個全新的推理博弈思考,那就是:

讀者既要當偵探去“緝兇”,同時還要扮演“罪犯”,對偵探實行一系列反偵察操作。

故事裡有一個細節,在實施自己的惡行之前,路屋清一郞故意選擇在白天作案,他在人多的地方駐足休息,並且內心還想著,在遇到熟人的時候要主動上前打招呼,從這一點上看,路屋清一郞的計劃竟然周密到了如此微小的細節,足見其考慮之深遠。

還有一個細節,就是在實施完惡行之後,路屋清一郞沒有第一時間溜走,而是“賊喊捉賊”的走進了派出所,把自己偷來的錢包交了上去,並謊稱是在路上撿到的。

憑藉這個小動作,愣是讓警方在先期陷入了謎團當中,甚至差一點就將他的好友齋藤勇誤認為是殺人兇手。


這部開頭就交待兇手的偵探小說,流傳了95年,讀完開頭就不想放下


文章中類似的細節有很多,可以說,正是因為這些細節的存在,才將這種“左右互搏式”的推理博弈,展現的淋漓盡致。

這也恰恰是《心理測試》不同於常規推理小說的地方,江戶川亂步把這種隱蔽的博弈搬上了檯面,讀者一方面要替“罪犯”考慮“犯罪計劃”的嚴謹性,同時又要幫助偵探思考從哪裡入手才能擊破“罪犯”看似嚴密的謊言,這種“左右互搏式”的推理博弈,顯然能夠更加調動讀者的閱讀興趣。

相比於過去“單方向”的推理思考,雙向思考所帶來的緊張和刺激,簡直就是促使讀者分泌多巴胺的“超級武器”,特別是思考視角從偵探到“罪犯”身上的轉移,給讀者在推理方面帶來的快感,是在之前的推理小說中無法獲取的。

這部開頭就交待兇手的偵探小說,流傳了95年,讀完開頭就不想放下


“兇手邏輯”:我們都在小說裡當了一次“罪犯”



但凡是推理小說愛好者,肯定都想過一件事,那就是這個世界上到底存不存在所謂的“完美犯罪”。

這不僅是讀者一直思考的事情,同時也是推理小說創作者們反覆鑽研的一件事,甚至毫不誇張的說,“完美犯罪”這個議題,幾乎就是整個推理文學圈子始終在追求的一個題材。

除了小說之外,我們從《唐人街探案》系列電影,以及《東方快車謀殺案》等經典電影中,同樣能看到對“完美犯罪”的探索與追求。

《心理測試》是對於“完美犯罪”的展現,堪稱推理小說中的一股“泥石流”,它並沒有讓讀者去思考“完美犯罪”的概念,反而是讓讀者設身處地的體驗了一把“完美犯罪”。


這部開頭就交待兇手的偵探小說,流傳了95年,讀完開頭就不想放下


“罪犯”路屋清一郞的犯罪計劃其實非常簡單,簡單到我們幾乎每個人都思考過,他的思考核心只有一個,那就是“負負得正”。

走路選人最多的地方,作案後自己上交錢包,接受審訊的時候故意往危險的地方說,在他的意識裡,深刻認同“最危險的就是最安全”這一理念,覺得自己越是鋌而走險,就越不會引起警方的懷疑。

事實上,他的目的在前期確實達成了,警方三番五次的抓捕他、釋放他,但“負負得正”的另一端確實“物極必反”,刻意的追求安全,反而將自己置身於危險當中無法自拔,最終大偵探捕捉到了這個細節,將其捉拿歸案。

從推理的角度看,這一點似乎平淡無奇,沒有任何新意,但是如果給你一個“罪犯”的視角就完全不同,這個幾乎人人都在腦中想過的“負負得正”思想,就在自己的面前,換了一個名字實施著,試問,讀者怎能不深入其中,一探究竟呢?

莉薩·克龍在《怎樣寫故事》一書中提到:

故事之所以能夠快速抓住讀者,就是因為人物角色與讀者迅速的融合在了一起。

很顯然,《心理測試》在文章一開始,就交待了路屋清一郞要做的無良之事,並且迅速的將實施手段呈現在讀者面前,使得讀者迅速的投入到了故事當中,再加上情節安排的精妙、緊湊、篇幅短小,使得讀者的整個閱讀過程十分流暢,甚至大有意猶未盡之感。

1925年2月,是《心理測試》首次出現在大眾面前,距今剛好過去了95年之久,一部如此短小的故事能夠流傳至今,仍舊被廣大讀者津津樂道的談起,除了江戶川亂步先生本身的名氣之外,其絕大部分還要歸功於故事本身的精妙。

可以說,《心理測試》在推理文學中的里程碑意義,就好比是《侏羅紀公園》之於電影當中的,後者開啟了電影特效的一扇大門,而前者則是在閱讀體驗、思考視角以及讀者心理帶入的層面,展開了全新的探索,並且成功的在推理文學的發展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這部開頭就交待兇手的偵探小說,流傳了95年,讀完開頭就不想放下


當然,文章中還有一個沒有被注意到的細節,我認為同樣給文章增色不少,那就是作者一邊描寫路屋清一郞的犯罪計劃,一邊鄙視著這種無良的思想觀念,原文中這樣寫道:

“世上所有的歹徒都如出一轍,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編造出合適的歪理,為自己的惡劣行徑做出劣跡斑駁的詭辯。”

不得不說,江戶川亂步先生既帶讀者體驗了一把“犯罪”的感覺,同時也讓讀者身懷一種愧疚和罪惡感,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這又能給讀者造成一種複雜而又微妙的體驗。

這部作品在豆瓣的評分高達7.4,在大多數推理作品裡排名偏中上,但是考慮到這僅僅是一部三萬字不到的作品,從中足以見得,《心理測試》這種不同以往的閱讀體驗,給廣大推理文學愛好者,帶來了多麼震撼的衝擊。


這部開頭就交待兇手的偵探小說,流傳了95年,讀完開頭就不想放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