輞川圖|悠悠浮生,總有一種割捨不斷的詩意情懷叫人魂牽夢繞

傳統繪畫題材漫談系列之六十七

時光白雲過隙,塵世白雲蒼狗,在這樣的悠悠浮生之中,超越人間煙火的俗務羈絆,讓自己的心靈徜徉在詩意的山水之間覓得一方潔淨之所,亦不失為人生一大樂事。就傳統文化精神血脈而言,這種精神維度上的孜孜以求乃是一種源遠流長的文化基因,凝聚著人們心目中最樸素而純美的詩意情懷。以繪畫來表達這樣的情懷是傳統繪畫一個重要的價值皈依,也是傳統山水畫的人文價值內核之所在。


輞川圖|悠悠浮生,總有一種割捨不斷的詩意情懷叫人魂牽夢繞

《輞川圖》

就具體約定俗成的標本意義上的題材來看,以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為想象藍本的桃源圖是一個雅俗共賞的典型標記,此外,肇始於唐代王維官隱期間的輞川別業而成的輞川圖,更是有著現實的對標意義而廣受文人追捧,從而在自唐以來文人圈子中引發了歷久不衰的輞川現象。《唐朝名畫錄》記載:“(王維)復畫《輞川圖》,山谷幽盤,雲水飛動,意出塵外,怪生筆端。”而晚唐時期的《歷代名畫記》則記載曰:“清源寺壁上畫輞川,筆力雄壯。”這些早期的記錄可見這一圖式在當時就有著不小的影響力。而宋代文人比如蘇軾、黃庭堅、米芾等人都有關於輞川圖的論述和記載,但王維的真跡在宋代其實已經不復存在,甚至早在唐代就已經消逝不見,宋代《宣和畫譜》王維名目下記道:“至其卜築輞川,亦在圖畫中,是其胸次所存,無適而不瀟灑,移志之於畫,過人宜矣。重可惜者,兵火之餘,數百年間,而流落無幾。後來得其彷彿者,猶可以絕俗也。”從此也可看出,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塊壘是輞川圖這一題材流行和濫觴的最重要的原因。

輞川圖|悠悠浮生,總有一種割捨不斷的詩意情懷叫人魂牽夢繞

宋 郭忠恕 《臨王維輞川圖》


從史上林林總總的輞川圖來看,宋代郭忠恕的《臨王維輞川圖》是最經典的一個範本。這幅長卷可能是最接近王維真跡畫作,這幅作品以王維的《輞川集》中所吟詠的輞川二十景為綱徐徐展開,並加上輞口莊共二十一景,綿綿不絕的群山之中各種建築點綴其間,生生不息氣韻流動在山水亭臺之間,從而使這幅作品充滿著一種汩汩流淌的詩情畫意。整個作品設色淡雅而蘊藉,用筆精妙而溫婉,波瀾不驚的畫面之下,很好地詮釋了宋代繪畫中那種典雅蘊藉之風範,畫面氣質與畫面主題之間相得益彰,成為傳世的輞川圖中的經典的範本。而在宋朝各種各樣的臨摹的輞川圖中,當時就有良莠不齊魚龍混雜的現象,據考證至今流傳下來的有些署名宋人所作的輞川圖大多都是明人偽作居多,比如署名趙伯駒款的青綠作品《輞川別墅圖》就是明人所作,這幅青綠設色的長卷中,儘管筆墨語言略顯生澀,氣韻略顯板滯,但整體來看亦不失為一幅精妙之作,畫面中青山嫵媚,莊園依山而建,中間的人物栩栩如生,呈現出一派其樂融融的世外場景。


輞川圖|悠悠浮生,總有一種割捨不斷的詩意情懷叫人魂牽夢繞

宋 趙伯駒(款) 《輞川別墅圖》(明人所作)


輞川圖|悠悠浮生,總有一種割捨不斷的詩意情懷叫人魂牽夢繞

宋 郭忠恕(傳) 《臨王維輞川圖》明拓本


輞川圖這一圖式一經出現,便成為文人墨客筆下的最眷念的題材,究其原因正在於這一題材內在的價值內核在信中引起的共鳴之情,而並非地理意義上的輞川之景色,那種心靈上的同聲相和才是最重要的因素。於是,歷代文人筆下的輞川圖,被賦予了各自不同的理解,並由此來表達自己心中的嚮往,其抒情性的意味成了這一題材最核心的審美理念。比如元代王蒙筆下的《輞川圖卷》就很顯然有一種對自身狀況的投射,王蒙年輕時隱居黃鶴山幾十年,過著“臥青山,望白雲”的悠閒生活,這樣的額生活狀況是他的畫作中帶有一種與生俱來的世外隱逸的情緒,而輞川圖這樣的一個題材更是契合了他的心境和生活,帶有更多的個人演繹的成分,這幅作品具有典型的王蒙繪畫構圖飽滿線條細密的特徵,千丘萬壑,重山覆水,以解索皴和渴墨苔點的手法表現出輞川山水的鬱茂蒼茫的特點,從而是這幅畫作在輞川圖這一題材畫作中起到一種承前啟後的作用,為後來的輞川圖這一題材的濫觴與發展開闢了更有深度和個性的表達空間。

輞川圖|悠悠浮生,總有一種割捨不斷的詩意情懷叫人魂牽夢繞

元 王蒙 《輞川圖卷》


明清時期,輞川圖這一題材更是迎來方興未艾蔚為壯觀的局面,各類以臨摹之名而創作的輞川圖層出不窮屢見不鮮,使這一題材的內涵和外延都有著新的拓展和豐富。這一時期各種不同風格的輞川圖中,仇英的青綠山水之作《輞川十景圖》給人一種強烈的視覺衝擊力和裝飾感,青綠山水之中那些隨山就勢的莊舍和影影綽綽的人物,起到了一種很好的點睛之妙,對山水與建築、人物之間的匠心獨具的精妙設計,使這幅作品在整體掌控和細節把握上呈現出水乳交融雅俗共賞的妙境。而沈周的《輞川圖》更有一種文人畫的平淡沖和之風,從畫面本身來看,已經不再侷限甚至完全脫離了輞川這一現實場景再現的原始意味,更多的是藉助筆下的山水來抒發心中的輞川之意。至於清代王原祁的《輞川圖卷》則有著一種迴歸之意,作為以保守主義畫風而在清初畫壇上佔主角的代表性人物,他的《輞川圖卷》從筆法語言和構圖模式上來看,更是對宋元時期董巨風格的一種延續和傳統,畫面中的輞川圖景看上去更有著一種形式主義的風格,恪守傳統的畫面語言使這幅作品對輞川精神的刻畫有著更多的傳承意味,很好地詮釋了畫外之意,以一種回望的姿態表達出自己心中的嚮往輞川境界之情。


輞川圖|悠悠浮生,總有一種割捨不斷的詩意情懷叫人魂牽夢繞

明 仇英 《輞川十景圖》


輞川圖|悠悠浮生,總有一種割捨不斷的詩意情懷叫人魂牽夢繞

明 沈周 《輞川圖》


輞川圖|悠悠浮生,總有一種割捨不斷的詩意情懷叫人魂牽夢繞

清 王原祁 《輞川圖卷》


輞川圖|悠悠浮生,總有一種割捨不斷的詩意情懷叫人魂牽夢繞

明 宋旭(款) 《輞川圖卷》


輞川圖|悠悠浮生,總有一種割捨不斷的詩意情懷叫人魂牽夢繞

清 張宗蒼 《輞川圖》冊頁


追根溯源,王維的《輞川閒居》這首詩是對輞川精神最好的解讀:

一從歸白社,不復到青門。

時倚簷前樹,遠看原上村。

青菰臨水拔,白鳥向山翻。

寂寞於陵子,桔槔方灌園。

總有一種割捨不斷的詩意情懷叫人魂牽夢繞。而對王維輞川圖的追摹和解構,就是對這種輞川精神最好的頂禮。那種超越紅塵俗事的清高情懷和隱逸精神,是傳統士大夫精神的一種生動寫照。在塵世的喧囂和擁擠之中,放空自己,讓身心得到一種徹底的放鬆和舒展,閒看雲捲雲舒,靜聽花開花落,以輕盈的姿態從容度過每一個平淡的日子,更是一種充滿智慧的人生哲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