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帖也很有講究!一味強調臨帖是種誤導

學習書法應該臨帖,但是,我們忽略了一個事實,推動書法發展的動力源是什麼。

臨帖的目的,是學習別人的用筆和結字,書法創作渴求的是自己的書寫語言。

  • 學習書法,首先要提高控筆能力。沒有控筆能力,挺不住筆毫,提不起按不下,點畫沒有力度,就會失去生命意味和個性風格。
  • 其次是提高用筆能力。筆鋒運動時如何擺動、提按、頓挫、留駐,是通過對眾多書體的分析研究得來的,僅限於某家某體,就會出現不能出帖或離開帖就不會寫字的現象。
  • 第三是提高結字能力。結字雖有一定之規,但不能侷限於既有成見,字形可大可小、可方可圓,點畫可長可短、可粗可細,創變的空間很大。
臨帖也很有講究!一味強調臨帖是種誤導

明確寫字需要的能力之後,面對的就是臨帖問題,是通過臨帖練筆力還是找用筆和結字?假如練筆力,長期臨一種帖,可能筆力有所增長,但習氣也會隨之產生;假如找感覺,每種帖的感覺都不一樣,固守一帖,感覺只能是一個人的;假如學用筆,每種帖的用筆差別不大,即使有差別也很微小;假如學結字,漢字結構的基本規律人人皆知。所以,我以為,學習書法是尋找自己的用筆習慣和結字規律,而不是重複別人。用筆習慣和結字規律,其實對書家個體來說並不複雜。仔細分析歷代大師的經典作品,其用筆和結字也只是在共同規律上的細微變化,有的在入筆,有的在出筆,有的在運筆中甚至稍微加點動作,個性化的用筆就出來了。結字更是如此,打破傳統規律的結字而靈活運用方圓、大小、長短、粗細,在習慣上有別於他人,也就是你的書寫風格。之所以出現入不了帖或出不了帖的現象,是我們誤把練筆力當成找用筆和結字的結果。因此,我們必須把學習書法的過程分階段來進行分析,明確每個階段必須把握的重點,循序漸進,日積月累,才能有所收益。

臨帖也很有講究!一味強調臨帖是種誤導

手與腕的控筆能力是根本,也是學習書法的核心問題。一個人今後能否成為書法家,這一關突破不了,永遠停留在寫字上,找不到運筆的發力點,只能是一個寫字匠,而成不了藝術家。所以,提高控筆能力是關鍵。提高控筆能力的前提,必須熟悉手與筆之間的關係,感悟筆鋒處於何種狀態與紙面摩擦能夠產生最大的彈性。點畫的力感是由筆鋒的彈性產生的,如果筆鋒沒有彈性,寫出的點畫是死的,沒有生命力,就入不了藝術殿堂。柔軟的筆鋒彈性是如何產生的呢?這是一種機械運動原理,就是筆毫本身必須束散自由,通過手與腕等外力的擺動和提按,使筆鋒處於快速運動之中,並始終保持筆毫的堅挺與柔韌。這種狀態是一個長期的微妙的感覺過程,手和筆必須始終處於一種比較穩固一體的狀態。雖然筆鋒上下左右運動,筆鋒上下運動有粗有細,但在書家的感覺中,筆鋒始終被全身的力氣提著運行的,即使往下按也有一種向上提的感覺,只有這樣才能保持筆鋒的豪健。這一狀態的尋找因人而異,有的可能一點即明,有的可能終其一生也難以體會到。

當掌握了用筆和結字的一般規律後,就要向深處和尋求特色進發,不能僅限於一般規律,而要根據審美個性到浩如煙海的字跡中尋找自己喜歡的那種用筆和結字。歷史上傳下來的字跡很多,有甲骨文,有金文,有石刻文,還有眾多的墨跡。古代的實用墨跡與今天的書法使用的工具類似,更容易體會到毛筆的運動軌跡和用筆技巧。首先把存世的字跡分門別類收集起來,其次是普遍閱讀,熟悉不同字體、不同載體呈現出來的文字現象,做到心中有數,明確自己眼下的書寫處於何種狀態。第三是選擇性的精讀,在眾多的字跡中選擇三五種自己喜歡又有別於一般字跡的碑帖,細緻剖析每個字的結字和點畫的用筆,找出異同和特點,歸納整理出規律性的東西。第四是重點臨摹,根據精讀的體會,選擇若干不同結構的字形,抽出若干不同用筆的點畫,細心進行臨摹。臨摹要特別注意出入鋒的變化和提按的輕重,以體現出結字和用筆特點。至此,學習書法可以說已經入門,接下來的是綜合自己的所學,發揮自己的敘事語言,強化個性風格,尋求書法創作的整體感覺,向更高層次邁進。

臨帖也很有講究!一味強調臨帖是種誤導

學書的階段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因人而異,不可固守。臨帖貫穿學書始終,並非始終必須臨帖,死臨帖臨死帖都是不明智的。臨帖雖然重要,但應區分主次、明確輕重,需要臨什麼帖,不需要臨什麼帖,心中必須有數,不能人云亦云。堅持階段性與長期性的統一,是臨帖必須把握的一個重要原則。打基礎與有意識的風格追求,是臨帖的重點階段。必須選好帖,把所選帖的信息讀懂,把每個點畫的粗細長短、出入筆都弄得清清楚楚,然後靜下心來持續臨一段時間,這時的臨帖不易間斷過長,避免出現事倍功半的現象。假若真正下苦功夫,其進步應該是相當明顯的。如果變化不明顯,提不起興趣,就應該停下來立即調整。如果不加分析地一帖臨到底,既是重複別人,也是重複自己。

來源(《書法報》2010年第34期,原標題:一味強調臨帖是種誤導,作者:吳正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