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名作的畫外傳奇,徐悲鴻異國他鄉精心創作

80年前,徐悲鴻在異國他鄉精心創作的油畫《放下你的鞭子》,以藝術的維度,折射了中華大地在日寇鐵蹄無情踐踏及蹂躪之下,全民族奮起禦侮的不屈意志。

真實地反映了當年海外華僑慷慨解囊,勠力同心,攜手支持長城內外浴血抗戰的赤子情懷。

盧溝橋事變後,北平、上海、南京相繼失守,中華國土大半淪陷。

1939年秋,為向海外華僑宣傳抗日,籌集捐款、救濟難民,徐悲鴻遠赴南洋,在新加坡等地籌辦畫展。

就在他抵達新加坡時,著名話劇演員王瑩已在那裡馬不停蹄地演出街頭劇《放下你的鞭子》。


一幅名作的畫外傳奇,徐悲鴻異國他鄉精心創作

徐悲鴻 放下你的鞭子 油畫


此作品原是田漢根據德國作家歌德的長篇小說改編而成的獨幕劇,1931年又經集體創作,最後由劇作家陳鯉庭執筆編寫成了抗戰街頭劇。

該劇講述了“九一八”事變後,從東北淪陷區逃出來的一對父女流離失所、賣唱為生的故事。

一日,女兒香姐正要提嗓,卻因飢餓難熬暈倒在地,老父卻舉起鞭子逼迫她繼續賣唱。

這時,觀眾中一名青年工人憤怒至極,大聲喝道:“放下你的鞭子!”

隨後奪下老父的皮鞭,呵責他喪盡天良。老父和香姐訴說了東北淪陷後百姓的辛酸遭遇,全場為之感動,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

至此,這個情節簡單的故事結束了,然而現場觀眾的抗日救國情緒卻不由自主地被激發了出來。

作品運用街頭賣藝的表演樣式,演員與觀眾融為一體,旨在揭露東北人民的悲慘遭遇,控訴日本軍國主義的罪行。

具有撼人心魄的感染力和衝擊力,激盪著強烈的愛國主義熱情,進而使觀眾認識到:只有全民團結抗日,人民才有生路,國土才能收復,民族才能不敗。

作為一部通俗易懂的街頭劇,《放下你的鞭子》在大江南北廣泛演出後,極大地鼓舞了全民族的抗日鬥志,成為中國話劇史上一株豔麗的奇葩。

根據周恩來的指示,王瑩和金山帶領文藝工作者,於1939年赴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進行巡演,所到之處,萬人空巷。


一幅名作的畫外傳奇,徐悲鴻異國他鄉精心創作

徐悲鴻在《放下你的鞭子》前與王瑩合影


同年10月,徐悲鴻偶然走上新加坡街頭,在一個廣場上看到王瑩等人的演出,不禁深受感動。

回到住處,他用了10天左右的時間,創作了一幅高144釐米、寬90釐米的同名畫作。

以現實主義的手法,細膩傳神地刻畫了抗戰初期人們的生活狀態和觀劇心態,以及由此演繹出的同仇敵愾的愛國精神。

畫面上,接近真人比例的王瑩身穿白底藍紋、繪以祥麟瑞鳳圖案的服飾,手持紅色綢絹,半蹲身子,翩然而舞;圍觀者扶老攜少,或衣衫襤褸、或軍服持槍,雙手交叉,神情陶醉……

畫的左上角題寫“人人敬慕之女傑,王瑩,廿八年十月悲鴻寫,星洲”。

街頭劇的情節相對比較簡單,甚至連佈景都沒有;油畫《放下你的鞭子》就畫技而言,也不見得是最高的。

然而,在那個特殊的年代、特殊的環境,由特殊的人物創造出來的名劇和名畫,又與特定的歷史背景聯繫在一起,其時代意義、價值取向、藝術力量卻非同凡響。


一幅名作的畫外傳奇,徐悲鴻異國他鄉精心創作


可以說,此劇是我國現代話劇史上一部激魂蕩魄的篇章,而此件油畫不失為中國美術史上一幅感人肺腑的作品。

據徐悲鴻夫人廖靜文先生回憶,從1939年秋至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徐悲鴻除應邀赴印度講學外,大部分時間都僑居南洋,先後在新加坡以及馬來西亞的吉隆坡、檳榔嶼、怡保舉辦過4場籌賑畫展。

《放下你的鞭子》完成後,徐悲鴻將它送給同在新加坡的好友黃孟圭,他們相識於1928年,當時黃孟圭任福建省教育廳廳長。

徐悲鴻旅居新加坡期間,生活困頓,正是在好友的幫助和介紹下,才得以有機會為有錢的商人畫像而謀得收入。

黃孟圭去世後,畫作輾轉流傳到一位亞洲收藏家手中。

2007年4月7日,此油畫作品在香港蘇富比春季拍賣會上以6400港元(不含800萬港元的拍賣佣金)成交,一舉刷新了徐悲鴻油畫的拍賣紀錄,並再次創下當時中國油畫世界拍賣的新紀錄,在海內外收藏界轟動一時。

而這顯然是當年《放下你的鞭子》在編寫、巡演及繪製時,所不能預見和估量得到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