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對於寫作來說是沒用的

翻譯對於寫作來說是沒用的

翻譯是所有寫作中最不重要的一種。翻譯只不過是拿了別人的東西,冒充自己的。但是又無法消除原作的烙印。如果翻的好,大家會說是原作好,不會將功勞記在翻譯的頭上。如果原書不好,大家也會先罵翻譯的爛。

關鍵是翻譯對訓練寫作並無明顯的提高作用。無論你翻譯誰的作品,你輸出的譯文依然是你輸入過的母語的沉澱。林紓、嚴復的譯文是桐城派的沉澱,鄭振鐸、冰心的譯文是五四時期白話文的呈現。因為讀了外語著作,連帶母語也變好的例子,至少我沒有聽說過。

怎樣才能寫好母語的文章,答案就是多讀多寫母語裡的文章。我相信有文氣這樣的東西存在,孟子說「吾善養吾浩然之氣」、韓愈說「氣盛言宜」、文天祥說「天地有正氣」,說得都是一種東西。而文氣是可以模仿,吸收,內化,吞吐的。

大凡寫一檄文之前,讀一讀駱賓王《討武曌書》還有毛澤東在內戰時的電文;寫自辯文字,讀一讀司馬遷《報任安書》、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交代身後事,則讀一度夏完淳、林覺民寫給母妻的文字。都能使得文氣充盈,下筆如有神。

而讀外文,雖然也能獲得部分文氣,但很難導入到母語寫作中去。無論普魯斯特的文字如何綿長,海明威的小說如何簡斷,陀思妥耶夫斯基如何低廻,西塞羅如何雄辯,都跟你的母語寫作沒有多少關係,你所閱讀的只是徐和瑾、陳良廷、臧仲倫、王煥生等人的譯文而已。而這些翻譯家的文字,是通過閱讀和寫作中文煉成的。

翻譯無意義的另一原因是翻給誰看的問題。如今,英語已經成為中國一個標準讀書人的第二語言,翻譯不翻譯,實無必要。也就是說,翻譯本來就是遷就知識分子中那些不太合格的人,真正合格者給他們提供原文就足夠了。為什麼花費那麼多的時間去翻譯,最終卻沒有影響到該影響的人呢?事實上,我們之所以買翻譯書,只是因為不能很方便地接觸到原著,或者原著太貴罷了。

翻譯,不是創造,只是販運,是蘇州買,揚州賣,是六國販駱駝。儘管對於一個寫作者來說,翻譯是一種誘惑,有一種代替原作者領獎的感覺,但是總歸是別人娶親你放炮,這種不相干的榮光還是不要去沾的為好。

翻譯一萬字,不如紮紮實實地寫一千字;翻譯一套新版莎士比亞全集,不如規規矩矩寫一本屬於自己的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