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民的選擇


安民的選擇

宋徽宗時,蔡京、蔡卞兄弟當道,大肆排斥打擊元祐黨人。以王安石為首的“元豐黨”與司馬光為首的“元佑黨”,原本是為了變法意見不同爭論不休,後來,形而上到成為了朋黨之爭,再後來,被別有用心的蔡京之流拿來做了幌子,作為排除異己上位,攏權奪利的有力武器了。

宋徽宗字寫得很好,史稱“瘦金體”。蔡京請宋徽宗御書了元佑黨“奸人”名單,把這御書刻在石碑上立在了端禮門。上了這塊“奸人”碑的共有司馬光、文彥博、呂公著、范仲淹三個兒子、蘇軾蘇轍等一百二十人。

蔡京不過癮,他的字也很漂亮。於是,他又親自寫了元祐黨人的名單,分到各個郡縣去,統一下令刻在石頭上,他要讓曾經看不起他,說他人品有問題,工作有瑕疵的人生生世世受“奸人”之名,遭後世唾罵,當然,這是站在他的角度考慮的,刻在碑上的,並沒有如他所願,成為後世人眼裡的禍國奸臣。




安民的選擇

長安城裡有一個小民,名字叫安民,這名字起的好。他是個石匠。刻名單的任務下來後,派勞役,當然也派到了他頭上。他不肯當差。官府裡的人問他為什麼不幹,沒想到,這是一個有思想的小民,他說:“我是個小老百姓,沒什麼見識,也知道刻字立碑是用來幹什麼的,但是像司馬相公(司馬光)那樣的人,全國都知道他是個正直為民的人,現在卻把他當做奸黨領袖,這讓我沒法理解,所以我不忍心刻他的名字。”官府的人很是生氣,罵他:“你懂什麼?這是朝廷的命令,我們都不敢不聽,你就是個石匠,就應該幹這個差事,難道你還想違抗朝廷?”官員當然很生氣,對於這種不聽話的“刁民”,很簡單:示意差役把大板子拿來。

安民沒辦法了,哭著說:“叫我幹我不敢不幹,可是,我的名字能不能不刻在碑下面啊?”官員聽了又罵他:“你的名字有什麼用處?誰叫你刻上去的?”按理說工匠是應該把自己的名字刻在石碑上的。安民只好勉勉強強按照命令刻完了碑,然後,一路哭著走了。

我想,這個小民的確是無足輕重,他不願意因刻這樣的碑留下名字。可是,是誰記下了他的名字,一千多年了,我們還知道他叫安民呢?




安民的選擇

蔡京在宋欽宗時獲罪流放嶺南,沒到地方就死了。關於他的死因,史書上是這麼寫的:他用船裝著自己畢生積累的金銀珠寶上路了,不過沿途的商賈百姓知厭惡他,不願賣一點糧食和布匹給他,他是活活餓死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