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軍出六帝,鐵騎踏八方”:沙陀騎兵的崛起、特點和衰落

導讀:

歷史上素有“一軍出五帝”

的說法,出自清代趙翼《廿二史札記》:“一軍中共有五帝,此古來未有之奇也”,是對沙陀騎兵中先後出現三個朝代五位皇帝這一歷史奇觀的描述總結:

“一軍出六帝,鐵騎踏八方”:沙陀騎兵的崛起、特點和衰落

這段史料主要記載了,在沙陀騎兵中先後有李存勖、李嗣源、李從珂三位做了後唐皇帝,石敬瑭做了後晉皇帝,劉知遠是後漢高祖的事蹟。

其實更貼切的表述應該是“一軍出六帝”,因為後周開國皇帝郭威,也曾是沙陀騎兵中的重要成員之一,只是由於郭威是漢人,所以後周政權一般不被認為是沙陀軍事貴族政權,歷史記述上才記載為“一軍出五帝”。但是無論是“五帝”抑或“六帝”,也足以展現沙陀騎兵是中國泱泱數千年曆史畫卷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本文借沙陀騎兵中走出的六位皇帝為引,文章主要從沙陀騎兵的崛起、沙陀騎兵的特點和沙陀騎兵的衰落幾個方面,為大家描述沙陀騎兵這一中國歷史之“奇軍”,並分享一些“邊角料”的思考。

“一軍出六帝,鐵騎踏八方”:沙陀騎兵的崛起、特點和衰落


01 沙陀騎兵的崛起

● 歸唐與叛唐

安史之亂後,唐帝國日漸衰敗,不復當年之盛況,內有藩鎮割據、各地起義不斷,外有吐蕃等少數民族的威脅。在古代,騎兵的戰力和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由於唐朝重要馬源地的丟失,唐朝朝廷缺少一隻強有力的騎兵,幫助朝廷在對內對外的戰爭中取得優勢。而沙陀族此時已經遭受吐蕃多年的壓榨,在嚴苛的環境中,沙陀族也急需尋找一個有力的靠山,而強大的沙陀騎兵是沙陀族尋找新靠山的最好憑藉。

唐朝需要一直強有力的騎兵部隊,而沙陀族需要需求強大唐朝的庇護,唐朝與沙陀族相互需要,不謀而合。沙陀族領袖朱邪盡忠在吐蕃令其部族遷至河外的契機,率領沙陀族歸附唐朝,擺脫吐蕃的殘酷統治,而唐朝廷也樂意接納沙陀族,並將沙陀騎兵收編,自此沙陀騎兵成為唐朝末年,朝廷最為倚重的軍事力量。

沙陀騎兵在加入唐軍後,不辱鐵騎威名,在防禦吐蕃的過程中大獲全勝,又幫助唐朝平定龐勳的叛亂,之後還幫助唐軍擊敗吐蕃,史料記載:

“一軍出六帝,鐵騎踏八方”:沙陀騎兵的崛起、特點和衰落

沙陀騎兵在多次取得勝利的過程中,逐漸取得了唐朝廷的信任,沙陀騎兵首領朱邪盡忠被唐朝賜國姓,名國昌,並將代北地區的軍政大權交予李國昌(朱邪盡忠),但是在獲得更大權力的同時,李國昌父子的野心也在隨之擴張。

當時間來到僖宗乾符五年(公元878年),李國昌、李克用父子的野心再一次顯露,他們決定做出叛唐的行為, 李克用殺害了大同軍防禦使段文楚,李克用自己取而代之。唐僖宗得到消息大怒不已,大軍出征,直奔李氏父子而來,史料記載:

“一軍出六帝,鐵騎踏八方”:沙陀騎兵的崛起、特點和衰落

後幾經週轉,李氏父子離開了自己沙陀騎兵,流落韃靼。但是,

沙陀騎兵不同於唐朝的其他軍隊,沙陀原本是遊牧民族,保留了大量遊牧民族軍事傳統,對於首領有著極高的忠誠,即便沙陀騎兵歸附唐朝,也是因為跟隨首領歸附的。此時,又巧遇黃巢起義,沙陀騎兵藉機,迫使唐朝廷召回李氏父子,准許他們戴罪立功,令其率領沙陀騎兵鎮壓黃巢起義。李氏父子不可能錯過這個好機會,快速反應,李克用上表稱:

“一軍出六帝,鐵騎踏八方”:沙陀騎兵的崛起、特點和衰落

李國昌、李克用父子迴歸了沙陀騎兵,指揮鎮壓黃巢起義,沙陀騎兵的首領在歸唐又叛唐後,之後再沒有反叛唐朝的行為,甚至李克用其子李存勖建立的政權,依舊稱“唐”,史稱“後唐”。

● 鎮壓黃巢起義

可以說沙陀騎兵是唐朝廷鎮壓黃巢起義的轉折點,在此之前,黃巢的起義軍勢如破竹,攻陷長安。李克用迴歸沙陀騎兵後,快速整軍,奉命率領沙陀騎兵共計四萬人前往作戰前線,到達前線後,李克用分析黃巢軍隊弱點,決定以沙陀騎兵的精銳,直撲黃巢主力,力挫黃巢軍隊長期取勝養成的囂張氣焰。

“一軍出六帝,鐵騎踏八方”:沙陀騎兵的崛起、特點和衰落

黃巢起義

沙陀騎兵在鎮壓黃巢的戰事中,最為人稱道的就是收復長安的戰鬥,率先入城。中和三年(公元883年)二月沙陀騎兵開始向長安方向進發,一路上收復華州、渭北之地,勢如破竹到達渭橋,直奔長安,沿途數戰大勝,“俘斬數萬,伏屍三十里。此時,除李克用率領的沙陀騎兵外,唐軍八面而來,對長安形成合圍之勢,大戰一觸即發。黃巢與李克用率領的沙陀騎兵在渭南地區交戰,沙陀騎兵士氣高昂,戰鬥英勇,三站皆勝,待到唐軍其他幾路軍隊到達,黃巢軍退回長安城,李克用又率軍從光泰門攻入長安,黃巢自知不敵而逃,唐軍收復長安。李克用憑藉沙陀騎兵的出色表現,受到唐朝的大力封賞,將河東地區的軍政大權悉數交給李克用,史料記載李克用還被皇帝授予:

“一軍出六帝,鐵騎踏八方”:沙陀騎兵的崛起、特點和衰落

自此,沙陀騎兵在李克用的率領下入主河東,真正成為唐朝實力最強盛的藩鎮實力之一。

雖然長安已經收復,但是黃巢的實力依舊強大,唐朝軍隊與黃巢的決戰也將爆發,沙陀騎兵在李克用的率領下追擊黃巢軍隊,在河南中牟發現黃巢軍隊正在渡河的軍情時,沙陀騎兵神兵天降,黃巢軍隊大敗,黃巢殘部逃竄,沙陀騎兵追擊不停,直至黃巢主力被消滅,沙陀騎兵才放棄追擊,中和四年(公元884年),黃巢兵敗,轟轟烈烈的唐末農民大起義結束了。沙陀騎兵憑藉自身強大的戰力,幫助唐室避免在黃巢起義中滅亡,因功,沙陀騎兵首領李克用被封為隴西郡王,後又幫助唐僖宗平叛,李克用進封晉王。自從沙陀騎兵威名更甚,更是因為擁有河東之地,保證自身不斷髮展,持續保持戰鬥力,為後唐的建立奠定堅實軍事基礎。

● 滅後梁,建後唐

公元907年,朱溫篡唐,建立後梁,唐朝滅亡,此時沙陀騎兵盤踞的河東地區,也收到朱溫梁軍的猛烈攻擊。沙陀騎兵在與梁軍的一戰中吃了大虧,沙陀騎兵首領李克用也因為此戰鬱鬱而終,

李克用去世之前,拿出三支箭交給他的繼承者兒子李存勖,說到:

“一軍出六帝,鐵騎踏八方”:沙陀騎兵的崛起、特點和衰落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晉王三矢”,天覆八年(公元 908 年)正月,李克用在晉陽離世,其子李存勖接過父親的遺志與沙陀騎兵的指揮權,開始一一踐行父親的“晉王三矢”。

李存勖的軍事能力很強,而且極其善於發揮沙陀騎兵奇襲的優勢戰法,在知名的潞州之戰中,充分發揮沙陀騎兵的機動性,獲得大勝,史料記載:

“一軍出六帝,鐵騎踏八方”:沙陀騎兵的崛起、特點和衰落

潞州之戰的勝利對於沙陀騎兵具有重要意義,沙陀騎兵一舉奪回軍事基地河東地區,同時強烈的震懾了後梁政權。後爆發的柏鄉之戰,更是成為晉與梁實力的轉折點,沙陀騎兵開始走出河東,圖謀天下,去後十餘年間,晉與梁之間反覆交戰。期間契丹率軍三十萬進攻晉,被李存勖率領七萬沙陀步騎兵擊退,

其中李存勖更是親率三千沙陀騎兵與數倍於自己的契丹騎兵交鋒,並取得大勝,雖然契丹騎兵的組織形式與軍制與沙陀騎兵早期十分相似,但是沙陀騎兵根據環境和實際情況的變化,軍制隨之不斷變化,沙陀騎兵的戰力其實遠超依然比較落後的契丹騎兵。

在擊敗契丹後,李存勖率領沙陀騎兵有投入晉梁的黃河大戰中,後梁龍德三年,後唐同光元年(公元923年)李存勖在魏州稱帝,國號“唐”,史稱“後唐”。後唐對後梁發動最後的攻勢,沙陀騎兵又在這場戰鬥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一場迂迴敵後,長途奔襲的戰鬥打響,沙陀騎兵如尖刀直插後梁中都,後梁軍隊主力此時還在黃河地區,回守不能,沙陀騎兵兵貴神速,連下數城,攻至大梁城下,不久城破,後梁皇帝自殺,後梁國滅。

在最後的戰鬥中,值得稱道的一點是,正是由於康延孝和郭崇韜的謀劃,才有了長途奔襲的戰術,從一個側面說明了,沙陀騎兵雖然以沙陀族人為基礎建立,但是在發展過程中,廣納賢才,不論民族,這樣的做法也成就沙陀騎兵的無數功勳。

沙陀騎兵到此時,戰力和功勳已經到達頂峰,沙陀騎兵中的各位將領也都成為了獨當一面的任務,沙陀騎兵“最強孵化器”的速度也隨之加快。

“一軍出六帝,鐵騎踏八方”:沙陀騎兵的崛起、特點和衰落

後唐開國皇帝李存勖


02 沙陀騎兵的特點

根據上述沙陀騎兵崛起的過程來看,我們能夠看到沙陀騎兵的特點有:

保留遊牧民族軍事傳統、不斷根據現實情況革新軍制、吸納各族人才,各民族兼容幷蓄。

● 保留遊牧民族軍事傳統

遊牧民族由於地理環境和生產方式的影響,廣袤的草原,供養出數量龐大的馬匹,遊牧民族就是馬背上民族,沙陀作為典型遊牧民族,自然也不例外。他們的軍事組織和制度當然也深受遊牧文明的影響,沙陀騎兵在遊牧部落時期的典型特徵有:

1. 軍政合一的政治軍事體制,平時是帶領部落從事生產的部落首領,當戰爭爆發時,就是軍隊的最高領袖,部落成員亦兵亦民的身份定位,造成他們對部落首領的依附力極強,從而讓首領對軍隊擁有極強的統治力。

2. 部落性質,集體生存共同生活,容易造就很強的集體榮譽感,同時,軍隊內部極為團結、尚武。在參戰時,各個奮勇爭先,不畏死,團結默契,戰力加倍。

3. 由於擁有充足的良馬資源,遊牧民族軍事力量一般都以騎兵為主,並且精於騎射,軍事機動程度高。

“一軍出六帝,鐵騎踏八方”:沙陀騎兵的崛起、特點和衰落

雖然沙陀族歸唐後,遷居河東地區,由之前的純粹遊牧生產轉變為半牧半農生產。之前部落軍事制度就不再符合現實需求,所以沙陀騎兵也隨之改變了徵兵制度等軍事制度。但是,沙陀騎兵也保留了大量遊牧民族軍事傳統,首領依舊對沙陀騎兵擁有極強的控制力、沙陀騎兵對首領非常忠誠,沙陀騎兵集體榮譽感強等特點,並且騎兵數量不斷擴大。

正如前文所寫,李國昌和李克用父子在叛唐後能夠重新迴歸,與沙陀騎兵對首領非常的忠誠密不可分,李氏父子迴歸後,沙陀騎兵迅速投入平叛戰鬥中,也顯示了作為沙陀騎兵領袖的李氏父子,對沙陀騎兵極強的控制力,這都是沙陀騎兵保留遊牧民族軍事傳統的結果。

● 不斷根據現實情況革新軍制

沙陀騎兵能夠在唐末五代時期保持長期的戰鬥力,與其不斷革新軍制有著極其密切的關係,典型的就是在入主河東地區之後,沙陀騎兵首領結合實際,改變遊牧民族的部落兵制,施行更加適合半農半牧生產的募兵制,軍隊兵源隨之擴大,士兵也有農兵結合的情況,轉變為職業軍人。還有牙兵制度的建設,牙兵也就是親兵,沙陀騎兵中著名的有李克用的“義兒軍”,這樣精銳部隊的建設,對於沙陀騎兵發揮最大戰力也有著不可小覷的作用。

前文中我們提到,李存勖率三千沙陀騎兵戰勝數倍於自己的契丹騎兵,其實質就在於沙陀騎兵軍制的先進,其實沙陀騎兵和契丹騎兵原本都是遊牧民族的騎兵,其軍事制度,軍事力量勁兒戰術戰法的差距並不大,就是由於沙陀騎兵十幾年來不斷根據現實情況革新軍制,才造就了沙陀騎兵戰力遠超原本相差無幾的契丹騎兵。

“一軍出六帝,鐵騎踏八方”:沙陀騎兵的崛起、特點和衰落

沙陀騎兵


吸納各族人才,各民族兼容幷蓄

沙陀騎兵不同於其他遊牧民族騎兵的最大特點,就是沙陀騎兵不拘一格,納各族人才,各民族兼容幷蓄,從不以民族作為標準,廣泛吸收各族人才加入,

因為沙陀騎兵在兵源和人員結構上有著極大的優勢。

在對後梁最後一戰中,有突出貢獻的,康延孝和郭崇韜,康延孝是粟特族,郭崇韜是漢族人,李存勖能夠在如此關鍵時刻,聽從這二人的建議,也足以說明,沙陀騎兵對人才海納百川,不拘一格的特點。

唐末五代時期“最強人才孵化器”

除了我們在題目中提到的“一軍出六帝”外,在唐末五代時期,沙陀騎兵人才輩出,最典型特徵的事例就是,唐末五代時期的禁軍大將有記載共四十九人出身於沙陀騎兵,而各鎮節度使有沙陀騎軍背景的更是多大七十七人,這樣的位極人臣和封疆大吏的人數就如此之多,更不必提在這些職位之下沙陀騎兵出身的官員有多少。可以說唐末五代時期,從中央到地方的各個關鍵位置都有沙陀騎兵出身人才的身影。

03 沙陀騎兵的衰落

歷史上沒有一個國家和朝代能夠經久不衰,沙陀騎兵也一樣,在郭威建立後周後,實行軍事改革,沙陀騎兵就真正的徹底衰落了,但是沙陀騎兵衰落的起點卻並不是從後周開始的,沙陀騎兵的衰落其實早在發展中就種下了種子。

● 成也“兼容幷蓄”,敗也“兼容幷蓄”

在沙陀騎兵特點中,寫到沙陀騎兵非常兼容幷蓄,不拘一格,吸納各族人才,一方面,這樣的方法讓沙陀騎兵迅速壯大,戰力提升,但是在這個過程中,連年征戰,為了補充兵源,也造成了漢人與其他族人數比例不斷上漲,真正沙陀族人比例不斷下降。尤其是政權建立後,朝廷內部的漢化改革一定會影響沙陀騎兵,沙陀騎兵也隨之漢化,沙陀騎兵主體漸漸變為漢人,其實這時的沙陀騎兵已經有名無實了。

“一軍出六帝,鐵騎踏八方”:沙陀騎兵的崛起、特點和衰落


● 河東集團內部爭鬥不止

最典型的就是後唐、後晉、後漢政權的建立,一方面體現了河東集團內部的爭鬥不斷,另一方面,在爭鬥過程中,沙陀騎兵作為當時政權建立的主力,隨著內鬥,沙陀騎兵的實力實際上在不斷消耗。

● 重要馬源地丟失

後晉石敬瑭想契丹稱兒皇帝,並割讓燕雲十六州之地給契丹,但是燕雲十六州是重要的馬源地,後晉在馬源方面遭遇了唐朝安史之亂後一樣的困境,由於馬源的缺失,必然導致的是騎兵數量的大量減少,數量減少,軍隊實力自然變弱。

“一軍出六帝,鐵騎踏八方”:沙陀騎兵的崛起、特點和衰落

燕雲十六州


結語:

綜上所述,沙陀騎兵作為我們唐末五代時期重要的軍事力量,在歷史進程中有著無可取代的地位,並且憑藉著這隻軍隊強大的“孵化”能力,早就出多個政權、帝王以及無數人才。作為遊牧民族出身的沙陀騎兵與其他同時期的遊牧騎兵最大的優勢就是,他們的開放,對各民族都持開放態度,讓這支騎兵一直保持高度的戰力。

但是我們也要看到,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沙陀騎兵地位的變化,其衰弱的趨勢是不可阻擋的,少數民族的漢化,其實是沙陀騎兵消失的根本原因,但是沙陀騎兵真的消失了嗎?其實,要從民族來論沙陀人不佔主體的沙陀騎兵確實消失了,但是沙陀騎兵多年征戰留下的遊擊、奔襲、騎射等戰法卻都保留了下來,並且在宋代後周,統一全國的過程中發揮了作用,所以作為一種軍事經驗財富,沙陀騎兵並沒有消失。

堅持優秀民族傳統,銳意改革,不斷開放兼容幷蓄,是沙陀騎兵留給歷史最大的啟示,雖然沙陀騎兵在歷史馬蹄帶起的滾滾煙塵中漸行漸遠。但是,這樣傳奇而又特別的騎兵的消失,卻能為我們展示,中國民族融合的旋律一直在華夏大地縈繞,這也是中華民族如此興盛的原因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