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人的宋明两朝为何“无力”实控西域?而满清为何拼死必拿西域?

Norahs


首先,题干上用“实控”二字很不好,看下北宋的地图,跟西域还隔着西夏、回鹘和吐蕃,连名义上的控制都没有,何谈实控。

明朝也没好到哪里去,仅在洪武和永乐时期,明朝的势力才勉强依靠归附的蒙古王爷,在哈密建立卫所,但哈密仅是东疆,西域的东大门。明朝的版图只到甘肃,与西域还隔着西蒙古诸部呢。

其次,清朝没有拼死必拿西域,西域是平定准噶尔之乱平定后的嫁妆或是战利品。乾隆收复的西域就是以塔里木盆地为中心的南疆,这里是典型的沙漠绿洲农业,在适宜“干旱地区”的伊斯兰教传入之前,西域诸国不知道如何建立一个强大的政权。

佛教虽然统治西域上千年,但佛教只会劝信徒忍受、将希望寄托于来世,并不能在遭遇战争时帮助国家取得胜利。除此之外,佛教是一个比较奢靡的宗教,占有大量社会财富、喜欢追求宏大的法事,而且还又提倡禁欲,对国力的损害比较大。

伊斯兰教传入新疆,并占统治地位又太晚了,火器的出现后,宗教对于战争动员的作用被极大削弱,虽然建立了汗国,但并没有维持多久。

所以西域在历史上基本上不是被天山以北的游牧民族统治逐个击破,就是成为中原王朝的藩属国。

游牧民族经济体单一,粗放的畜牧业无法满足生产和生活需要。噶尔丹率领准噶尔蒙古崛起后,就翻越天山征服了西域诸国,把他们当做后勤基地。

清朝和准噶尔之战打得真的没有清宫戏中说的那样美好。一仗打了七十年,双方互有胜负,康熙、雍正和乾隆都被拖得身心俱乏,到了中后期清军始终在收缩兵力,采取守势。

双方僵持到乾隆时转折出现了,准噶尔内部起了内讧,乾隆主动出击,几乎兵不血刃地就占领了准噶尔部的老巢伊犁。南疆的回部作为准噶尔汗国的一部分也一起并入了大清的版图,虽然中间也有过叛乱,但兆惠平乱时基本上没费什么劲。

最后,看一下清朝的地图,再对比一下宋明时期的地图。中国现在的版图雏形基本上都是清朝奠定的,清朝末期虽然丢了少土地,但那些都是人家打下来了,又没把汉人十八省给弄丢,所以别老黑清朝,真的咱们汉人没底气。


史料不辑


无论北宋,还是南宋,在人口、经济、科技等方面都处于时代前沿,并非“无力”西控,核心是“商利”思想为主,已经失去秦汉唐开拓进取的精神。

  • 北宋、南宋人口、经济、科技与周边各国相较,其优势远大于秦对六国,汉对匈奴,唐对北方及西域,不是没有“力量”。
  • 周,发起与陇,逐渐形成周礼,这也是中华礼制建立基础。
  • 周礼的形成,代表奴隶社会成熟,奠定国家政治体系基础。
  • 周,在人口、经济、军事等方面落后东部各诸侯,但周礼形成,决定了周的政治高度。
  • 秦发起于陇,无论人口、经济、科技与东部平原地区无法比较,核心是秦要“强”的精神贯穿整个政治、经济、军事,用现在的话叫“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开拓进取”。
  • 秦向东部打开大门积极吸取人才入秦,逐步打破奴隶社会束缚,依法治国。
  • 个人只要努力,以战功等就可以获得“爵位”“土地”等,秦人在政治制度上已经领先东部各诸侯,最终建立第一个“封建王朝”
  • 因此,政治要高于军事、经济。
  • 汉,“积一世苦难,为后世典万代基业”,在经济、人口濒临溃败的战争拖累下,对北方强族,进行长达60多年的持久连续打击。
  • 打通河西走廊,断匈奴臂腋张国之臂掖。
  • 北部匈奴向西迁移击落欧洲文明,欧洲进入长期文明黑暗时期。对东西文明格局具有重要历史影响。
  • 唐,我国重要的开放时期,这与唐李发源于陇西鲜卑族有很大关系。
  • 唐开启的丝路文明对四大文明交汇有很大影响。
  • 为什么发祥于西北的“周、秦、汉、唐”在政治、军事战略上均有建树。
  • 个人认为:开始发祥的军政集团从贫弱之地成长,忧患、危机伴随整个过程。
  • 宋、明发祥的军政集团从富裕之地成长,维持各利益集团的商业、富利贯穿始终。

宋,发起于河南商丘,建都洛阳,军政集团根基在富庶之地,京都骄奢之气日盛。边关与京都军事、政治不能合力,边关日趋于保守、稳定,京都更盛于富裕、淫奢。

  • 边关驻重兵则京都有忧,分兵驻守则兵力不足,军事没有合力;


  • 开疆扩土,首先看见的是军事消耗,富裕程度降低,对于发起于富庶之地的军政集团是不愿意接受地;

  • 商利者,重眼前,“宁一兔在手,绝不一羊在望”,花小钱求和平,绝不出重力求开拓;

  • 边关苦寒之地与统治阶层的富庶之地相昭远,今日奢华与百年预期比较,远离边关的富庶之地首先看重的是今日奢华。

  • 因此,宋看重的是经济发展,追求生活富裕,造成宋成为中国历史上在世界同时代,经济最繁荣、科技最发达、人口最众多。

  • 人口众多、经济繁荣、科技强大只是“富裕”,远不能代表“强大,强盛”,政治、军事战略的矮小,整个宋是“富裕而屈辱”的。同样,通过“进贡”谋求的和平,不但短暂,而且屈辱。

清,西域回族发展已经影响到清的统治,经略西北成为重要的战略。

  • 汉武帝打通西域,控制河西走廊,中原文明开始向西拓展。

  • 汉建立的凉州是西北重要战略要地,看看2000年后的甘肃行政和西汉凉州行政是多么相似!

  • 1978年甘肃行政

  • 唐丝路的繁华推进了中华文明的繁荣,四大文明交汇对后世影响巨大。

  • 西北战略自古就在甘肃

  • 甘肃强盛河西走廊就是交流、贸易大通道,中华文明向西扩张

  • 汉通西域,今日银川、兰州、乌鲁木齐官话为兰银官话就是有力证据

  • 甘肃衰败河西走廊不保,西部文明就向东推进。

  • 宋时代,伊斯兰文化已经推进到银川,河西走廊建立伊斯兰文化为主导的西夏王朝;

  • 清,新疆、甘肃、陕西回族叛乱长达上百年

  • 西北军政中心西迁兰州对西北后续发展奠定重要基石

  • 陕甘总督西迁兰州后,着力发展西宁--兰州--银川战略核心,稳固河西走廊,甘肃汉文化传承区镶嵌在藏、疆、蒙、回之间,有效分割了各大民族的交汇对河西走廊的切断。

  • 培养新建新疆行省,为左宗棠收复新疆打下重要基础

  • 清,同样出现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既得利益集团,强调强化洋务海权,放弃新疆的论调。

  • 李鸿章作为北洋水师的代表,以海权为重,强调经济中心在沿海,新疆远离经济中心,收回新疆无利可图,出于富庶地区的上层与李同调。

  • 左宗棠认为,新疆不保,河西则不保,蒙古、吐蕃也将失去,东部宛若蒙古对南宋包围,国无宁日;

  • 左宗棠自筹大量欠缺资金,抬棺进疆,随未能全部收复新疆,但保住绝大多数疆土。

  • 1866年--1876年平定陕甘回乱,1876年-1878年收复新疆。

  • 可惜的是光绪年间再次加大对甘肃回族的分封,为民国时代青马、宁马军阀打下重要基础,再次推进了甘青宁回族发展。

  • 总体上,伊斯兰文明向东推进更加强势

  • 新疆西部已经由各大“斯坦”包围,新疆各主要少数民族受伊斯兰文明影响较深,以伊斯兰文明为主体的回族集中区为宁夏回族自治区。

  • 持续贫穷、落后的甘肃汉族人口迁入内地速度加快,周边比甘肃富裕的少数民族将逐步提升对汉族优势的信念。

东南发展主要求“利”,西北发展主要求“势”。

  • 宋明两朝并非“无力”,而是,对富裕地区军政集团建立的王朝“无利”!

  • 对控制西域这类战略类,要花钱的措施,求长远之“势”,商人没有兴趣。

  • 他们最怕的是今天要他出钱!更可怕的是政策吸引走利好,今天又如何保证持续经济增长!


天佑中华紫气东来


1.军事实力。宋朝经济繁荣,军事实力无力征讨西域,只能自保,西夏,辽金的进犯骚扰,已经让宋朝廷焦头烂额;明初期军事较强,徐达,常遇春,朱棣等多次重击北元残余势力,修筑长城,但是自从英宗土木堡之变,明朝军事在西北方向只能防守;满清八旗兵马都是骑兵,军力较强,远征的军事基础较之宋明要厚。

2.传统观念。宋从五代十国中成为接替中原王朝的疆域,观念中,控制中原地区优抚边疆即可,没有开拓西域的动力;明朝从蒙古人手中夺回汉人尊严,主要针对北元残余势力进行防范,如果边境没有兵事,明朝廷亦守住疆土即可;满清不同,满清领土一路都是扩张而来,如同蒙古骑兵相似,具有天生扩张的观念。

3.现实需要。宋立国之后,一直想收回燕云十六州,与辽国屡屡交手,后又与西夏战事不断,西域太远,宋无暇多想;有明一代,北部瓦剌,鞑靼都是明朝劲敌,万历以后女真成为心腹之患,明朝廷一心都在北部和东北,以及中后期的倭寇之乱;满清取得中原之后,领土逐渐扩张,西域准葛尔屡屡进犯,与满清战事不断,满清的主要外部威胁,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





雨夜说春秋


第一点,也是很重要一点,就是疆域问题,宋朝(南宋与北宋)疆域主要集中在南方,与西域之间隔了个西夏,明朝时西域也不在我国版图之内,当时明朝也只是让西域缴纳供赋,并无直接管辖。而到了清朝西域已实属我朝管辖范围之内,所以对他清朝便有了参与的权益。

第二点,隐患来源问题。北宋当时的敌人主要为北方的辽,试想当时北宋北方已有劲敌辽,西北方又有西夏阻隔,他有怎会去派兵管理一个不属于自己疆域的一个国家呢,毕竟西域都护也是唐设立的不是?南宋同样与北宋情形一样,只不过北方劲敌已改为金,并且南宋形式更为严峻,金已将南宋打到长江以南,所以南宋更无闲暇之力了。 明朝时期虽然他打败了元朝,但蒙古铁骑的实力也不容小觑,这前前后后又打了很长一段时间,到了明后期 东北部女真的崛起,更是让明无暇顾及西域。 清朝时期,我国疆域已基本确定,北方平定,康熙也平定了吴三桂叛乱,也就西域那边开始蹦哒,左宗棠也更是提出不平定西域对清朝是极其不利的。

从以上两点可以看出并不是说汉人无力控制西域,而是根据当时国家情况而定的。国家当时所处的情况不同,统治者所制定的政策也就不同。






历史带我飞


应该说:清政府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都要“拼命”夺回西域(新疆)的。李鸿章就认为:新疆没什么收益,每年的驻兵费用却不少,主张放弃,把经费都用来发展海军,对付日本的威胁;但左宗棠却认为一旦失去新疆,甘肃、宁夏等地就大受威胁,因此一定要夺回来!经过激烈争辨,慈禧接受了左宗棠的主张。左经过比较充足的准备,出兵西征,规复了新疆。今天看来,左公真是为国家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新疆占中国面积的六分之一,且不说其战略位置的重要,其资源就极丰富,是一块宝地!若当时失去了,最大的可能就是被英、俄两国瓜分,英国殖民统治结束后,其掠取部分就被印度拿去了;俄国若夺占新疆,那就由苏联“继承”,对我国宁、甘、陕等地的威胁更大了。

至于明朝为什么不守西域呢?那是一:当时新疆的资源价值没有被发现,象李鸿章一样,认为得不偿失;二,当时新疆境外没有强敌,只要守住嘉峪关就行了,内地可保平安;三,明朝与北方蒙、满等族的麻烦事不断,也实在顾不上。至于北宋,那更不用说了:宁、甘、青之地被西夏所占,宋军连吃败仗,只要西夏不来侵扰已经谢天谢地了,哪里还顾得上比西夏再西的新疆呢?


阿斌270202161


西域的实际作用是什么?事实上掌控西域就是为了掌控丝绸之路,你就有了一项财富的来路。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这一条路线跟其他国家搞好关系,赢得自己的声誉。

对于宋来讲,他根本就不需要这一条路上的丝绸之路,它有海上的丝绸之路进行维持着他的整个繁荣的经济,而且南宋的或者是北宋的整体经济全是围绕着运河进行维持的,比如说,北宋的首都汴京,他就是依靠着自身穿城而过的一条运河来维持自己繁荣的经济。著名的文学作品《清明上河图》就详细地描绘着这一切,所以说对于北方她。根本就没有任何兴趣,他跟北方作战,纯粹就是为了自保,能够维持自己繁荣的商业,只要商业存在,就能够给他提供源源不断的税收。国家依旧繁荣依旧富强。

这也就是为什么南宋或者是北宋,对于北上去。进攻的欲望并不强烈,自己窝在家里面吃的喝的都有,那何必出去受那份罪呢?是不是没有这一份进取心,那就不想打仗。

对于明代来讲,明代本身是小农经济为主,准确来讲就是农民经济,明代的经济体系建立在农民的身上,只要是有农民,够有耕地的地方。明代它能够将自己的势力触及这次,并且不惜一切地夺取。但是对于那些游牧文化或者是其他一些部落,他根本就没有兴趣。

传承近乎百年的丝绸之路,明根本就没有兴趣,士农工商,商被排在了最末端,究其原因,和明代这种农业经济为主体的经济模式有着明确的关系。

至于说满清为何要攻打西域,这个事情究其原因,是在于成吉思汗,或者说黄金家族正统地位。

努尔哈赤十分讨厌蒙古人,但是他本人却又口嫌体直的继承了成吉思汗的名号,想要管理蒙古部落,利用蒙古人彪悍的战斗力打城蒙满和亲,但是在准格尔的准格尔帝国也自称自己是成吉思汗的子孙,这就很尴尬了,都是成吉思汗的子孙。(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成吉思汗在蒙古人之中的地位又是如何?没有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鲜血,你敢去继承蒙古大汗的位置。

所以双方为了这个成吉思汗子孙的名号大打出手,必须要把对方给搞死,否则不搞死对方,对方完全可以凭借蒙古高原上面的蒙古骑兵再次卷土重来。


漩涡鸣人yy


宋朝无力控制新疆是因为契丹人占领着燕云十六州,这使得契丹人的十万骑兵顶在脑门上,宋朝不得不在都城开封摆上同样兵力的军队在那里。当时北宋政权在开封驻军12万,在雁门关驻军8万,沿着幽州一线布防军力总和也大约有10万人。就这么一个小小的军事行动就去了宋朝30万的部队,使得宋朝根本没有力气去开疆拓土。

其次,当宋朝跟契丹缓和关系以后,宋朝的西北方向又被西夏占有,这不仅切断了宋朝向西伸展触角的能力,还让宋朝丢失了西部的战马产地。从此,自保都是个大问题。

至于明朝则是因为一件事搞砸了。当时以蒙古人为主的瓦刺政权与大明政权在土木堡爆发了战争,战争的结果是明军30万精锐部队全军覆没,并且连皇帝明英宗都被俘虏。皇帝被擒直接导致大明国威威风扫地,各西域各国纷纷独立归顺瓦刺。明朝没有了那30万部队后元气大伤,不仅没法去管教这些地方,连自保都是问题。自此明朝开始衰弱,直到弘治时期才又重新崛起,但是这时候西域已经独立好长时间了。


优己


因为宋明两朝的敌人不在新疆,而清朝的对手却在新疆。

宋朝从北宋立国一直到南宋灭亡,其对手一直是北方的辽金元西夏。

因为西夏存在河西走廊,所以西域可以说与宋朝隔绝了。

明朝也是,在他276年历史里,与蒙古人打了两百多年,与满人打了几十年。

他的对手都在北方,所以明朝与西域政权并没有利益纠纷。

而清朝就不一样了,新疆的准格尔汗国与清朝争夺东亚霸权,打了上百年的仗,可以说势同水火。

所以清朝对新疆比较执着,因为新疆有他的敌人,而且是大敌!



潇湘夜雨l


这个题目中的引号用得非常有意思。按照题目提问者的意思,宋明两朝实际上是有能力控制西域但是却认为没有必要,而清朝愚蠢地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军力去控制西域是一种愚蠢的行为,这一点从提问者对“无力”二字所打的引号便可看得出。然而,事实很残酷,明朝和宋朝的确是单纯地没有能力去控制西域,清朝之所以能拿下西域,是因为清朝有这个实力。

很多人将这个问题的答案归因于所谓的“扩张性和保守性”,殊不知,这种极为主观的因素,必须建立在客观的实力的基础上,所以,因为明朝和宋朝实力不够,他们自然没有了扩张性,转向保守;清朝实力强大,自然就有了扩张性。还有,中原王朝在有实力的前提下,从来不保守,秦,汉,唐,隋都非常积极地对外扩张。因此,宋明两朝,因为太过于软弱和疲敝,所以难以真正成为强大的政权。

先说宋朝。要取西域,必须先占领河西走廊,然而,北宋时期,河西走廊一直掌握在西夏手中,而北宋直至灭亡,也没有消灭西夏,反而在宋夏战争初期屡屡吃瘪。如此能力自然无法拿下西域。北宋的国力本身就弱,因为三冗问题以及荒年募兵,导致了北宋军队疲软,财政入不敷出,无法满足长期或大规模作战的需要。再加上西夏,辽国的军事长期侵扰北宋,北宋自保尚且不易,何谈进取西域?(即使是北宋这样一个积贫积弱的政权,也并不保守,北宋趁着河湟地区的吐蕃分裂,拓地两千余里,控制了河湟,所谓的“保守”之论,不攻自破。)

至于明朝,因为朱元璋实行卫所制度和军户制度,使得明朝的军队建国不久便退化,等到永乐时期,明朝单兵素质已经比不少蒙古骑兵,且自此之后明朝的军力迅速下降。到了明朝末期,将领不得不依靠家丁,即将领本人招募的私人武装来作战,可见明朝的正规军已经退化到何种程度。

明军连抵御蒙古的散兵游勇尚且费力,何谈收复西域?明朝在一开始是具有西域的一部分的,那就是哈密卫。但朱厚照时期哈密卫被吐鲁番夺取,于是明朝的势力彻底退出了西域。

因此,明朝和宋朝无力控制西域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国力和军力都非常弱,实在是没有能力


庭州行者


左宗棠在塞防辩论时说了一句话: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

也就是说,保住蒙古就能保住京师,而保住新疆就能保住蒙古;新疆不保则蒙古不保,蒙古不保就是天子守国门,京师一样保不住。

所以答案一目了然。因为无论是宋还是明,都没有控制蒙古。没有控制蒙古,争夺新疆没有任何战略意义。通过中原到新疆,只有一条窄窄的河西走廊,很容易被敌人掐断

清拼命拿回新疆只是为了保住蒙古,毕竟清朝高层有非常多的蒙古贵族,满蒙联盟也是清朝统治的基础。清不会冒险失去蒙古的民心,何况蒙古一失,京师也面临天子守国门的境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