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部反特小说改编电影,于洋、孙景璐上演新中国银幕第一吻


中国第一部反特小说改编电影,于洋、孙景璐上演新中国银幕第一吻

1954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山间铃响马帮来》讲述的是解放初期为保证边疆地区各族人民的正常物质供应,云南边防军民与国民党特务进行激烈战斗的故事。


中国第一部反特小说改编电影,于洋、孙景璐上演新中国银幕第一吻

影片改编自白桦的同名中篇小说。1951年,为配合全国范围内镇反运动的开展,《人民日报》首次刊登了提倡反特题材文艺作品的文章,强调所有文艺工作者应该队反特题材给予相当的重视。响应这一号召,时任昆明军区政治部创作员的白桦于1953年创作了中篇小说《山间铃响马帮来》。


中国第一部反特小说改编电影,于洋、孙景璐上演新中国银幕第一吻

虽然该书还有“边疆小说”、“山地小说”、“马帮小说”等众多标签,但被大家一致公认为是中国反特小说的开山之作。


中国第一部反特小说改编电影,于洋、孙景璐上演新中国银幕第一吻

《山间铃响马帮来》演员合影

当时,全国电影厂的生产任务由中央电影局统一下发,白桦将小说改编为剧本后,交给上影厂拍摄,由王为一导演。王为一在白桦的陪同下前往云南边区了解情况,勘察外景地。云南军区文工团对该片拍摄给予大力支持,不仅负责出群众演员,副团长彭华还主动请缨,担任了副导演一职。


中国第一部反特小说改编电影,于洋、孙景璐上演新中国银幕第一吻

白桦和王蓓

在演员的安排上,上影厂领导指名道姓要让孙景璐扮演女主角蓝蒡,这个角色应该是个年轻貌美而又天真单纯的苗族姑娘,虽然孙景璐演技好,但她已经30岁了,是个成熟妇女的形象。王为一起初认为不合适,想让年轻漂亮的王蓓来演。巧的是,王蓓在北京演出话剧《屈原》时结识了白桦,两人是男女朋友的关系。


中国第一部反特小说改编电影,于洋、孙景璐上演新中国银幕第一吻

但是厂领导坚持不换人,因为孙景璐在香港期间倾向进步,结果被港英当局驱逐出境,回到上影厂后一直没有戏演,出于政治考虑必须让她在银幕上与观众见面。

刘琼的情况也一样,他是孙景璐同一批回到祖国怀抱的,但这部电影里实在没有他的位置,只有一个老人的角色,也就是女主角蓝蒡的父亲,还可以考虑。刘琼在解放前就是大明星,成名之后从来没有演过配角,但演戏心切的他最终还是不愿放过这个机会。


中国第一部反特小说改编电影,于洋、孙景璐上演新中国银幕第一吻

至于男主角黛乌,因为上影厂当时没有体魄健壮的青年男演员,王为一偶然在东影厂(长影厂前身)的影片《卫国保家》中发现了于洋,认为他的体格气质都比较合适,于是就通过电影局将他借了过来。

于洋那时年仅23岁,与孙景璐一起演感情戏有点放不开。偏偏导演为了表现苗族青年男女的相爱而加了一场互相亲吻的戏,经过做思想工作,于洋终于勉强同意,但要求只能拍一次,即使不成功也不准重拍。正式开拍时,于洋演得很有激情,突然抱着孙景璐的脸,猛地亲了一下,孙景璐也含笑抱着于洋的脸亲了一下就跑开了。

考虑到这是一部反映少数民族的电影,尺度上可以略微放开,这个镜头经过层层审查竟然被保留了下来,成为了新中国电影银幕上的第一吻。

《山间铃响马帮来》原本讲述的是苗族和瑶族的故事,但在从昆明前往外景地金平的途中,摄制组拍下了很多梯田的镜头,准备用在影片中,后来才知道这是哈尼族特有的农耕方式。


中国第一部反特小说改编电影,于洋、孙景璐上演新中国银幕第一吻

而美工师韩尚义在设计服装时也觉得苗瑶服饰差别不太,尤其是男装方面,哈尼族和苗族更容易区分,所以最终就让仲星火等饰演的角色改成了哈尼族。

《山间铃响马帮来》上映后大获好评,白桦随后又写了短篇小说《一个无铃的马帮》,于1955年由长影厂改编成电影《神秘的旅伴》,王晓棠因扮演片中的瑶族少女小黎英第一次登上银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