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喜欢的当代作家是谁?喜欢的作品?

月盈红袖


老舍

在昨天,我读完了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读完以后感慨万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脑海中浮现,仿佛自己的亲身经历。 在诸多片段中,虎妞的形象挥之不去,虽然祥子是书中的男主人公,但是我更喜欢虎妞这一形象,她虽是一介女流但是却敢爱敢恨,在爱情中她是敢于追求的勇敢者。

祥子与虎妞本不是一类人,她是车厂主的女儿,而祥子却是一介车夫,她虽然喜欢祥子,但是她并不甘心做车夫的妻子,她想把祥子拉入她的生活阶层中,所以她让祥子去找老头子,想继承人和车厂,但是后来幻想落空了,老头子放弃了女儿,但是虎妞并没有气馁,她给祥子买了车,但她并不是想让他拉车,她想让他像老头子那样靠脑子挣钱,而不是一味的凭力气。那时的虎妞一定明白:“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个道理。我想虎妞若是生活在现代,她精明能干,思想独立,一定会大有作为。但是书中虎妞的结局也代表了当时的大多数妇女,是当时社会的牺牲品。

再来说说祥子,一开始的他也是个有梦想的小青年,他想买一辆属于自己的车,但是命运弄人,在他买了第一辆车后不久就被没收了,他内心憋屈,但无处发泄,他穷困潦倒,他的生活又陷入了黑暗,而后那也是他第一次偷骆驼。再然后也就是他回到人和车厂,他明知虎妞对他有意思,却也无奈,他无处可去。虎妞本不是他中意的妻子,但虎妞自身的条件,让祥子再次动心,心一横就娶了她。他自己也知道他不爱她,但是跟着她,他的生活还能过得下去。但是生活中他也是被动,面对虎妞的强势,祥子选择了忍让。 祥子最初的梦想就是想买一辆车,拉车的钱够每天的生活,但是虎妞并不是这样想的,她想提高自己和祥子的生活水平,婚后的虎妞和祥子生活在大杂院,而这个地方却成了祥子生活的转折点,十月怀胎的虎妞因为胎儿过大难产死在了这里,失去了虎妞祥子没了家庭,祥子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卖了车,卖了家当,选择离开,但是在这个时候小福子的出现让祥子的生活又有了一点亮光,祥子迅速做了盘算,为了自己和小福子的美好生活,他去找了之前的雇主曹先生,请他为自己出主意,在他做好一切准备之后,却得知小福子惨死。

虎妞的死并没有让祥子直接崩溃,但是后来小福子的死却成了祥子堕落的导火索,但我觉得根本原因还是因为现实的一次次打击,或许从祥子被没收的第一辆车开始,又或许是祥子被侦探劫了钱财开始,祥子最终选择了堕落,他开始借着自己的信誉去四处借钱,去干一些出格的事,他最终离开了最初的自己,而变成了社会的牺牲品,个人主义的末路鬼。





斜杠青年爱读书


列举一些读过的,作者还健在的书。。。

国内

刘慈欣,《三体》

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

高天流云,《如果这是宋史》

陈忠实,《白鹿原》

豆豆,《天幕红尘》《遥远的救世主》

莫言,《檀香刑》《丰乳肥臀》《生死疲劳》

刘震云,《手机》《一句顶一万句》

国外

(美)加布瑞埃拉·泽文,《岛上书店》

(日)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

(日)太宰治,《人间失格》

(美)杰罗姆·大卫·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

(美) 达纳·麦肯齐,《无言的宇宙:隐藏在24个数学公式背后的故事》

(美)伍绮诗,《无声告白》


说三道四的


我喜欢迟子建。

喜欢迟子建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我与她都是黑龙江人,有着共同的地域情节。

迟子建写小说用非常朴实的语言为大家讲述她的家乡,她的童年和她身边的事情,让人对她口中的北极村充满向往。

迟子建笔下的人物都是小人物,各自都有其独特的特点,但却是那么善良,热心,豪放,甚至让人敬畏。

她所描写的故事是那么真实,其实都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她真实见到的每一个人,她让故事人物鲜活,丰满,赋予一种意义或者使命。

她有很多篇文章都写到了死亡这个主题。她的《世界上所有的夜晚》就是这个主题。故事讲述一次矿难,许多矿工失去了生命,政府为了减免责任,隐瞒并虚报死亡人数,给予一些矿难家属好处,要求帮忙隐瞒。

谁也不知道一个被村里人说是满身恶习,不知检点,一到停电就发疯的女人,就是矿难受害人的家属。她的老公不能被外界知晓死亡原因,他就躺在自家的冰箱里,不见天日。她内心的痛楚无处诉说,她就像生活在夜晚,永远看不见明天的太阳。

第一次看到这部小说时,我的内心被触动了,后来知道迟子建的丈夫在一次车祸中丧生,对她的打击非常大。之后有了这部作品,我觉得这是迟子建对死亡的重新认知和思考,也是她对待死亡的心路历程。

还有一部《额尔古纳河右岸》我也非常喜欢。这部作品获得了矛盾文学奖。

它是关注少数民族的一部作品,展现了在城市文明化进程中被边缘化的一群人。

他们有着自己的生活方式,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自成体系的宗教信仰。他们没有危害任何人,没有犯任何错,可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却要同化甚至消灭他们。

是谁的错?站在各自的立场上都没有错,别不过就只有妥协。

现在回头看看,城市文明化进城不能只关注速度,有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保护,精神文明也不能是单一的和唯一的。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迟子建的作品,质朴的语言,接地气的人物,讲述生活的故事却能给予心灵大大的冲击。





纷飞的木槿


我最喜欢的当代作家——路遥,最喜欢他的作品——《平凡的世界》。


路遥的作品主要是农村题材,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人生》等;短篇小说《姐姐》、《风雪腊梅》等;最著名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路遥用一部《平凡的世界》把中国文坛推向了另一座高峰,应该说这部小说是穷其一生而完成的著作,达到了让人难以企及的地步。《平凡的世界》完结不久,路遥就因肝癌,英年早逝,享年42岁。


我第一次翻看《平凡的世界》这本书,是初二的暑假,那时候看书更多的就是对文字简单的咀嚼,囫囵吞枣般看完之后,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第二次翻看《平凡的世界》,是高一寒假的时候,老师要求下学期上课大家介绍自己喜欢的书,青葱年少的我,更多记住的只孙少平和田晓霞的爱情故事;第三次翻看《平凡的世界》是在大学三年级在学校的图书馆,缺少人生经历的我,对文中孙家、田家、金家等的描述更多只是停留在一个文学爱好者所谓文学品鉴的层次;我第四次翻看《平凡的世界》,是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留守家中,书架上翻找出已经泛黄的《平凡的世界》,有了丰富的人生阅历,加上这次疫情肆虐,深感生活不易,活着不易,这些林林总总的不易,才能造就出生活风雨后的彩虹人生。


每每重读《平凡的世界》,就会有不一样的人生体会。书中对人性的描写,已经到了很高的一个层次,孙少平,自强不息把生活的苦难转化为一种前行的精神力量,与不公平的命运抗争;孙少安,从一贫如洗到创业成功,中间经历了种种挫折,克服重重困难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跃然纸上;田晓霞、田润叶等,拥有的美好心灵……再一次深深的让我折服。


曾经有学者提出来,应当把一个作家的杰出性和持久性划等号。路遥就是这样的一个作家,虽然斯人已逝,但是他的精神会跟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一样,永远镌刻在中国文学上空。《平凡的世界》用白纸黑字告诉我们,无论在哪个时代,劳动者都是幸福的,它响亮地向世人表述,无论贫穷贵贱,只要拥有一颗热忱的心,拥抱生活,热爱生活,生命的色彩将是五彩斑斓的。


文学作品不仅能够触动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那一部分,更能够激励一代又一代人前行,这应该就是我们爱《平凡的世界》的理由。


花花蛋糕


我超喜欢王树增先生的书!他写的《1901》《1911》《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朝鲜战争》我都看了,而且从2015年开始,把《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基本上摘抄了一遍,目前正在摘抄《朝鲜战争》。

王树增先生书的最大的特点是资料翔实,用词准确,权威性强!

先说资料翔实。每一次战役、战斗,那个排那个连那个营如何部署,为什么这样部署,都有详尽的描述,读来非常过瘾。

再说用词准确。时间地点人物情节娓娓道来,有时自己试着改几个字,发现根本不行,真是多一个字就多了,少一个字就少了。

最后是权威性强。举个例子:王树增先生的《长征》里提到红一军团二师四团团长黄开湘,在其他书上,包括中央文献研究室出版的书上都是写的“王开湘”,有关的电视连续剧里也都是“王开湘”。个人认为,按着数量来说,应该是王树增先生笔误了。直到看到《学习强国》里的一段视频,是采访王开湘的外甥叫邵爱福,邵爱福说她的母亲叫黄菊花,他的外公叫黄开湘。而且还说了为什么那么多书上说是“王开湘”的原因,因为南方人“黄”“王”不分,所以,人们都叫他“王开湘”!至此,我才觉得王树增先生真是研究得太深了,能掌握第一手资料,所以,我在讲课中都是引用王树增先生书里的内容。当然还有许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总之,我是王树增先生的超级铁粉,只要是王树增先生的书,不问价格不看内容,直接买,认真看,继续摘抄!


冯志林教授


我最喜欢的当代作家毫无疑问是余华,因为他是一位真实的“真性情”作家,在他的作品里无不折射着人性的精致和生活的残酷。尤其是他的代表作《活着》,该书曾荣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1998年)、台.湾《中国时报》10本好书奖(1994年)、香港“博益”15本好书奖(1994年)、第三届世界华文“冰心文学奖”(2002年)。入选香港《亚洲周刊》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百年百强”、中国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20世纪90年代最有影响的10部作品”。故事的主角福贵,一个有着平凡而传奇的人生经历的小人物,却被刻画的入木三分。福贵从富甲一方到穷困潦倒,从一个吃喝嫖赌抽无恶不作的败家子蜕变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男人。这个蜕变的过程却伴随着常人难以想象和忍受的苦痛:家庭环境的巨大颠覆,父母双亲的溘然离世,社会动荡伴随个人的一系列困顿生活,儿子有庆、女儿凤霞、老伴儿家珍、女婿二喜、外孙苦根,一个个至爱至亲之人相继悲惨离世,最后只剩下他一人佝偻着躯体孤独坚韧从容的活着,真实经历了人世间一般人“生命所不能承受之痛”,留给我们的是不停的感叹和思考。人究竟为什么活着?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猎风40


杨绛《我们仨》

这两天正在读钱钟书先生的《围城》,看了快一半了,感觉不那么容易读懂,得特别认真地细嚼,才能咽的下。这让我想起了之前读杨绛先生的《我们仨》,相比《围城》,《我们仨》容易理解,更贴近我们的生活,一家三口生活的其乐融融,偶尔的“小打小闹”、“家务盲”不乏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意味深长的幽默感,给平凡的生活增添了无尽趣味。

杨绛先生通过对丈夫、女儿的怀念,让我们看到了文化人不一样的生活面,本以为都是大文豪的三口之家在生活中会特别正式,说话会夹杂着古诗词,让人有种不可靠近的距离感。当我看完全书,完全一种平易近人,有一种你想走进他们家过过日子的感觉。可爱的父亲、勤劳的母亲、活泼的女儿,普普通通的他们仨,活出了不平凡的世界。杨绛先生对丈夫的爱、对丈夫的怀念在这本书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全书很少提及“爱你”“想你”,但书中的点点滴滴无时无刻在描述着对家人的思念。女儿钱瑗由于生了重病,在他们仨中最早离开,第二年丈夫钱钟书也相继离开,给杨绛先生了不小的打击,人没了,家也就散了,在她92岁高龄记述了这本生离死别的书,她知道,这或许是她人生的最后一本书,也是给“我们仨”的最后的深深地怀念。

这个温馨的家庭随着全书的结尾把我们带到了他们的终点,但他们之间对彼此深沉的爱却越来越浓烈,他们的爱是奉献、是付出、是相互扶持、是相互进步...也让我学会了在自己的小家中要更爱父母,用心照顾他们,不要等到没有机会了追悔莫及。当我们小的时候,父母是上天派来保护我们,陪伴我们成长;当他们老了,我们就得尽心尽力孝敬他们,陪他们到老。希望看完文章的朋友,给自己的父母说一声:爸妈,我爱你们。



Jannet


我最喜欢的是《平凡的世界》,这是中国作家路遥创作的一部百万字的小说。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

《平凡的世界》不仅承载了艺术性的期待,同时也被赋予了传递正确观念的重要社会意义。这种社会意义是当今荧屏上少见的,这也是电视剧行业中所匮乏的。

《平凡的世界》真是好书,电视剧也不错,路遥的神创作,很是震撼人心。整部著作主要以孙少安、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用温暖的现实主义的方式清晰白描了黄土高原劳动人民在文革与改革过渡的历史进程中所经历过的穷苦与对命运的抗争。是一副描写中国七八十年代社会现状的生动形象的画卷。

人只有努力,才有意义,我们何尝不是一个平凡的人,不甘于平凡,才能不平凡!





文创一砥


我最喜欢的当代作家是余光中先生,最喜欢他的散文《听听那冷雨》。

余光中曾说:

“透过传记,我们看见作家的生活。透过作品,我们才能窥探作家的生命。”

喜欢一个作家,自然是出于对他作品的倾慕,要说一说我喜欢余光中的原因,自然还是要从他的作品入手。

多变的风格,高深的造诣

读余光中不同创作时期或同一创作时期不同的作品,会有不一样的感受。这和余光中的人生经历和艺术探索有关。

余光中的艺术风格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传统、西洋、中西结合。他在《云开见月》一文中提出,二十世纪的中国画家有三种:

  • 第一种:以不变应万变,认为只要闭关固守,便算尽了孝道。

  • 第二种:以千变应万化,国际潮流一来,便随波浮沉,像一群“弄潮儿”。

  • 第三种:以一道贯万变,他们知道模仿古人和模仿洋人同样是绝路,所以既无意参加国粹派,更无意参加西化派。在另一方面,他们也知道,不研究古人则昧于传统,不研究洋人则昧于潮流,自绝于传统与潮流,也是死路一条。

这种艺术论断也体现在他的文学探索中。他将第一种人称为“孝子”,第二种人称为“浪子”,第三种人称为“浪子回头”。他自己便是那“浪子回头”的一类。所以他后期的作品,不囿于传统,不迷于西洋,读之既有传统的意蕴,又不至于呆板和晦涩,灵活穿梭于两个世界之间,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文风。不同时期的文章读来感觉不同,即是因为此原因。

同一时期不同作品读来风格不一,是因为余光中的艺术造诣确已登峰造极。他写得了浅吟慢咏的乡愁,也作得出气势恢宏的史诗。心中既有猛虎,又有蔷薇,运用什么样的风格写什么样的文章,全凭自己的一腔真情、一颗文心。所以读余光中的散文,是一种风格,读他的诗,是另一种风格,读他的评论和翻译,又是其他的风格,但四种风格又互相关联,互有补充,读来韵味无穷、使人沉迷。

广阔的视野、跳跃的思维

不管是偏中还是偏洋,余光中的文章都有一种大气象,这种大气象来自于他的眼界、博学和胸怀。他写文章从不局限于眼前的地点和时间,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他随意穿梭;中外广阔的天地,他随意跳跃:中西浩瀚的典故,他信手拈来。所以读他的作品有一种畅快的感觉,跟着他穿梭于古今来往于中外,岂不痛快。

比如《四月,在古战场》中他写乡愁。他写过很多乡愁,但我认为最为壮阔的是《四月,在古战场》中的这句:“他只能独咽五十个世纪乘一千万平方公里的凄凉。”读来极为震撼,是什么样的大胸襟才能写出这样的大气象。什么样的解析都显得苍白,反倒不如多读几遍,让心多澎湃几次。而这种震撼在余光中文章中俯拾皆是。

诗意的表达、精妙的炼字

对于熟知古今、通晓中外的余光中来说,表达、炼字这种东西,实属小道尔。我们直接来看《四月,在古战场》中的例子。

比如上面那句“他只能独咽五十个世纪乘一千万平方公里的凄凉。”,一个“乘”字,炼得极妙。如果改成“他只能独咽五十个世纪和一千万平方公里的凄凉。”气象可能还在,但气势上,至少要损一半。

比如写别离,他这么写:“不能吻别,她只能说,假如我的手背是你的上唇,掌心是你的下唇。于是隔着车窗,隔着一幅透明的莫可奈何,她吻自己的手背,又吻自己的掌心。手背。掌心。掌心。这些吻不曾落在他唇上,但深深种在他的意象里,他被这些空中的唇瓣落花了眼睛。”“被唇瓣落花了眼睛“的表达不知比“泪眼朦胧”这种表达高到哪里去了。这种诗意的表达,同样俯拾皆是。

读书的意义在于心灵上的交流,作家既是一个讲述者,也是一个倾听者。每个人的喜好不同,喜欢的文学风格、作家类型自然也不同,这里无所谓好坏高低,发现你个你愿意倾听他、他也愿意倾听你的作家,然后在文字中实现心灵的交流。这就是喜欢的作家之于我们的意义。


胡天八月


余华和豆豆。余华的作品总是渗透那么一点无奈,生活就是在错综复杂的无奈之中悲喜交加。失望过,彷徨过,在失去与得到中轮回。慢慢的会发现,放下了许多执念,这大概就是成长。就像富贵一样,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一个离去,唯独自己还苟活着。豆豆的作品和她人一样,低调而注重品质,主人公的每一句都会让你豁然开朗。聪明睿智的芮小丹,她对爱的诠释是对丁元英的诠释。没有过多的情话,更像一个老师与学生的对话,但每一句都让你成长。小丹与丁元英的对话特别喜欢一句:5年以后我变成一个色狼还值得你回头看一眼么?这种低沉的爱比起鸡飞狗跳的爱,显的太有力量。两个人的作品一直很喜欢,也推荐给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