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也曾都是孩子,只是他們都忘記",建議常吼孩子的家長看看

特別喜歡《小王子》裡"大人也曾都是孩子,只是他們都忘記"這句話,當我們仔細斟酌這句話的時候,會發現這句話,不僅是字字在理還說得恰到重點。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當我們和孩子相處的時候,完全不瞭解孩子內心是何種活動,也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來考慮問題,所以家長和孩子之間的每一件事情,才會有分道揚鑣的不同思想觀念。


實際上,我們曾經也是不懂事的孩子,為什麼我們就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問題呢?想必,如果我們換個角度去考慮問題,事情也會變得更簡單輕鬆一些。當孩子被吼過之後,作為大人的我們又可曾想過孩子的內心活動呢?


01

小時候,由於家境貧窮的原因,父親的奔波在外已經成為了一種習慣,和眾多留守兒童不同的一點,就是別人好歹有一個安全的歸宿點,而我的童年就是寄住在大伯的家裡面,那種寄人於籬下的感覺,總是吃飯不敢剩飯、說話不敢大聲。

實際上,並非是大伯家裡面的哥哥姐姐排擠,也並非是大伯母虐待了我,而是心裡面的一種自我安全感的缺失,稍微一件不起眼的事情,都會深深地影響到自己的情緒。有一次,洗碗的時候不小心打破了一隻碗,雖然大伯母沒有責怪,但是內心的不好意思,早已經從頭到腳都體現得體無完膚了。

從小喜歡胡思亂想的性格,要說不招人嫌那是不可能的,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包括現在的我,都喜歡和性格開朗的人打交道。那種文靜又靦腆的性格,往往缺失溝通的同時,也失去各種表現實力的機會,久而久之,在更多的否決聲音下,這類人生活得並不快樂。


02

表姐是一個典型的新時代女強人,雖然孩子是由奶奶幫忙照顧日常起居生活,但是表姐的優秀也加重了對閨女的過於栽培。今天若不是受到疫情的影響不能出門,表姐現在的閨女除了正常上下學之外,週末還兼帶著舞蹈課、古箏課、英語課和鋼琴課等等。

在這些才藝包裹下的小姑娘看似優秀,實則背後的落幕及自卑也著實讓人心疼。每一次去表姐家逗留一段時間的時候,總是羨慕表姐閨女主動學習的自覺性。然而,聽到表姐津津樂道地描述自覺背後的擁擠時間安排時,我再也不會用羨慕的眼光去看待這個小丫頭,甚至眼眸裡還包含著一絲絲同情。


為什麼呢?因為小丫頭的人生幾乎就像是復讀機一樣,按照表姐的安排路線去實施。在這樣成長環境下的孩子,實際上他們的主見基礎似乎為零,記得去年夏天的某一天,表姐因為臨時有事交待我去接孩子放學,在回家的路上想著帶孩子去吃肯德基,因為我家的小丫頭雖然沒有上學,但是對肯德基那可是情有獨鍾。

結果,表姐的閨女說"我問問我媽",這句話好像也是小丫頭的口頭禪,很多建議或者是問題,她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我問問我媽"。看到表姐閨女這樣的性格,實際上我的內心是擔憂的,沒有主見的孩子即便是再怎麼優秀,也是一顆沒有色彩的明珠,沒有檔次感、更沒有活潑感,充其量地說就是一個殘次品。


孩子如此、做人也是如此,能夠有自我個性的人更受別人關注,面對於孩子的教育,是世界上最難搞的難題,也是伴隨一輩子難以結論的問題糾纏,如何教育好孩子仍然是家長們最關心的問題。但是在教育的基礎上,家長的情緒認知一定不可少。


03

當孩子犯錯的時候,家長有時候會大吼、暴揍一頓,然而家長的這些失控情緒,還可能直接傷害到孩子,這些傷害行為也會讓孩子散發一些"求救信號"。比如孩子故意去"尋求弱小發洩情緒",什麼是尋求弱小發洩情緒?所謂的尋求弱小,就是指孩子找到比自己弱的群體去發洩情緒。

比如說,孩子對著自己的娃娃說:"你再不聽話,我就把你丟到垃圾堆裡",說這話的孩子,家裡面必定就有一位家長,經常用"不聽話,就把你扔了/關到門外"的語氣來嚇唬孩子。這是孩子在模仿家長壞習慣的一種苗頭,可能家長在吼完孩子之後,轉個背的功夫就忘記了。

這些對於孩子來說,家長的一些口頭禪,尤其是訓斥孩子的話語,總是很容易被孩子學去現學現用,甚至還成為人生中一道缺陷和抹黑。像是"尋求弱小發洩情緒"的孩子,家長要格外去留意孩子的心理變化,不要讓孩子形成喜歡欺負弱小,來達到自己內心情緒宣洩的出口。

家長最大的育兒錯誤,就是把孩子和自己的距離拉得高高,家長用俯視、孩子用仰視的方式去交流。這樣的距離感,讓孩子害怕家長的同時,還間接性地影響到了孩子心理健康,如果你經常生活在爭吵、吼罵的環境裡,還會有一個樂觀積極的心態嗎?


我們大人也曾經是孩子,每個人的童年也都會有不太一樣的心理陰霾,有的時候我們用自己小時候的經歷,去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或許在教育孩子的方式迎刃而解不說,也能簡單輕鬆許多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