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視角下的《羅曼蒂克消亡史》:淺析時代洪流下的個人掙扎


上帝視角下的《羅曼蒂克消亡史》:淺析時代洪流下的個人掙扎

來源/懷左同學

風往哪個方向吹,草就往哪個方向倒。年輕的時候我也以為我是風,直到最後我遍體鱗傷,老了以後才知道,其實我們都只是草。

——《艋胛》

上帝視角下的《羅曼蒂克消亡史》:淺析時代洪流下的個人掙扎

2016年底上映的《羅曼蒂克消亡史》雜糅了《教父》的情感與時代、《布達佩斯大飯店》的戰爭與文明,一經上映,便註定在中國電影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影片在125分鐘的時間裡,講述了一段長達12年的愛恨情仇。錯綜複雜的人物關係、倒敘插敘等打亂時間線的敘事方法、留白與反諷的頻繁出戏加之跨越了漫長的時間線,註定了這部電影並非為取悅大多數觀眾的審美與訴求而生。借影片中吳小姐的話說——“導演沒打算讓大家看懂,導演的意思是說這是一部藝術片,是藝術,拍給下個世紀的人看的。”

帶著對民國的迷戀和對程耳導演的敬意,《羅曼蒂克消亡史》我前後一共看了三遍。

第一遍,雲裡霧裡,如果非要說對什麼印象深刻的話,就只有慾望和死亡。而從第二便開始,我感到一次比一次更加悲涼。它讓我不由自主的想起最近的疫情期間人們常說的一句話:“時代的一粒灰,落在個人頭上,就是一座山。”

最後,當漆黑的熒幕上出現“羅曼蒂克消亡史“七個血紅色的大字時,我流淚了。我為那個逝去的時代一哭,為那些明知道時代即將終結卻還奮力掙扎的每一個人一哭。他們都是那個時代的產物,也都隨著時代的終結而走向了自己的消亡。

一、悼亡視角下的眾生相

電影運用了一種獨特的解讀視角——悼亡視角。悼亡是一種奇特的視角,用的不好就會成為劇透,早早的讓觀眾對後續的劇情失去興趣;運用得當則會成為一顆定心丸,觀眾無需再急切的想要知道最終的結果,只需耐下心來,聽一場故事,看一切是如何一步步的走向各自的結局。

《紅樓夢》是悼亡視角最傑出的作品之一,開篇就是懷金悼玉、萬豔同悲,講到第五回寶玉遊太虛幻境的時候,主要人物的命運就已經全部寫明。

同樣的,《羅曼蒂克消亡史》在33分鐘的時候,就已經揭示了大部分人物的命運,隨後再運用倒敘手法,將前因後果娓娓道來。

每個人最終都會死去,這種遵循自然的生長和覆滅很難觸動人的情緒,而清楚知道歸處的向死而生卻讓人感到一種莫名的悲愴。想到那悲傷的結局,他越是榮耀越是強大就越讓人悲憫。

上帝視角下的《羅曼蒂克消亡史》:淺析時代洪流下的個人掙扎

思維武器庫在2018年發佈了一個有趣的思維實驗:如果上帝在看這個世界,他會怎麼觀察?在一段時間的收集整理後,得出了這樣的三個角度:事件、人物和規律。下面,我也將從這三個角度出發,淺析這部電影和一些個人感悟。

︱時代賦予每個人不同的角色,也導向了他們各自的結局

整部電影由陸先生這一條主線並小六、渡部、童子雞和吳小姐四條分線構成。

1、 主線人物陸先生——終歸寂沒的舊時代衛道士

上帝視角下的《羅曼蒂克消亡史》:淺析時代洪流下的個人掙扎

陸先生的消亡也是整個舊上海的消亡,他和自己一直守護的那座城一樣,曾經榮極一時,最後愴然落幕。

他的一生可以說是轟轟烈烈可歌可泣。殺周先生,調停工人運動;拒絕與日本侵略者合作,導致自己一家老小被屠戮殆盡;退安香港也想方設法著人除掉賣國求榮當了漢奸的昔日兄弟;明白了渡部的一切陰謀後,不惜千里親赴菲律賓戰俘營將他擊斃……

一些見不得光的黑幫手段使他也許算不上英雄,但也絕對稱得上一代梟雄。他曾經是黃浦江的潮頭,最後也變成一滴水,那洶湧的激流,便是整個傾斜而下的舊時代。那個時代造就了他,他也堅毅的為之殉葬。

2、 反派渡部——法西斯主義的替死鬼

上帝視角下的《羅曼蒂克消亡史》:淺析時代洪流下的個人掙扎

說上海話、吃上海菜、娶上海太太、搓上海麻將的日本奸細渡部,披著厚厚的偽裝,混跡在上海黑幫之中,籌謀日本侵略的大計。嘴上說著如果日本人打進來,就要為了上海和他們拼命,轉臉就因為陸先生不肯與日本人合作而下令殺掉他全家,其中還包括自己的妻子。

可這個男人真的無情嗎?其實並不是。如果渡部只是一個雙手沾滿血債的殺戮機器,那他最後的消亡就不足以被稱為悲劇。他悲劇的源頭,恰恰來自於他的多情。

他親手為流浪的小貓烹製肉食;又為了自己的兒子,放走了那場屠殺中最該殺掉的陸先生;離開中國之前,她本該殺死小六,然而卻因為惻隱之心放她逃生,導致他自己的暴露;直到最後一刻,陸先生以他兒子的性命相要挾,要他走出戰俘營伏法,他也因為兒子是陸先生的親生侄子而不肯相信陸先生會殺他們。

感情之於這個男人,就像阿基琉斯的腳踵,是他最後的軟肋。正因為如此,當他倒在血泊中死去的時候,觀眾才沒有反派伏法的欣喜,而是同樣為他的消亡而哀悼。

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他是被法西斯主義洗腦又被戰爭所裹挾的帝國主義軍人,縱然倒行逆施,縱然惡事做盡,也終有一絲不得已的無奈讓人為之嘆息。

他是戰爭的產物,註定被世人所不容,也無法避免的要隨戰火一同消亡。就像杜先生最後在戰俘營裡和他說的那句話:“你怎麼能不死呢?”不管有多少苦衷和理由,作為那場給我們的國家和民族帶來無盡苦難的戰爭中的一員,他必須為此付出代價。

3、 小馬仔“童子雞”——羅曼蒂克的遺孤

上帝視角下的《羅曼蒂克消亡史》:淺析時代洪流下的個人掙扎

“童子雞”是陸先生手下的一個小馬仔,因為是處男,才被另一個平日經常照顧他的馬仔起了“童子雞”的外號。

在陸先生全家被殺的那個晚上,他的同伴將一把妓女家的鑰匙塞給他,替他“開苞”,沒想到後面發生了槍擊事件,同伴用身體把他護在身下保住了他的性命,然而他也身負重傷,醒來後,他渾身是血的來到了同伴告訴他的地方——那個妓女的家。

這個妓女收留了他,為他擦去血汙,在他養傷的時間裡還和他產生了一段情感。在他們這個段落的最後,小馬仔對妓女說:“我會養你的。”

通篇看來,這個小馬仔算是羅曼蒂克的最後一點火種,他本該死去的,但是他活了下來。這場奇蹟般的死裡逃生讓他逃離了那個打打殺殺的圈子,開始了新的感情和新的生活。

4、 名伶和交際花——舊時代的犧牲品

上帝視角下的《羅曼蒂克消亡史》:淺析時代洪流下的個人掙扎

交際花小六和電影明星吳小姐都是上海灘上萬眾矚目的人物,然而內在卻是兩個性格截然相反的女人。

小六是個不安分的花痴,嫁給上海灘黑幫大佬王老闆,卻還輾轉於各種男人之間,招搖過市,時不時的傳出各種緋聞讓王老闆臉上無光。又藉著陸先生對她沒有言明的情愫,要他為自己想辦法。

最終,在被逐出上海的途中,被押送她的渡部強佔,隨後被關在他在上海的日本餐廳的地下室中,淪為他發洩獸慾的機器。像她早先和陸先生形容自己的那樣,變成了一具名副其實的行屍走肉。

吳小姐則是一個安守本分的痴情女子,就算自己是名噪一時的大明星,也要親自下廚烹製飯菜等丈夫回家,等到的卻是丈夫和別人的小妾通姦被人抓走的消息。她卻還要靠自己的關係網,在雨夜奔走為營救那個負心的男人。

也因此被好色成性的戴先生看中,派了管家王媽帶著一枚亮閃閃的鑽戒來做說客,要強佔她為妾。面對金錢和強權,她依舊毫不動心,可沒想到丈夫早已被戴先生提供的體面、多金又安全的工作誘惑,將她“賣”了出去。

她們的悲劇,是那個時代的女子共有的悲劇,常常只能作為男人的附屬品,這個人、這顆心、這條命……統統由不得自己。

她們也都拼搏過,小六想衝破束縛,不顧一切的尋找著自由和愛情;吳小姐作為大明星,也打下了自己的一片山河。

然而她們都沒能走出依賴的圈子,所以也都沒能逃出命運的五指山。想要自由的被囚禁的更加徹底,想要家庭的在強權下委身他人。那個腐朽的舊時代就像是無形的牢籠,卿卿佳人便是籠中的金絲雀。

在這個時代終結之後,她們被圈禁的悲劇也隨之消失,然而彼時美人已遲暮,卻又是一重悲傷憾事……

這是一個扭曲的時代——流氓頭子一直伸張著正義;侵略者處處流露出善念;一代名伶為一人痴心守節;人盡可夫的妓女卻能捨生取義。活生生的人變成洩慾的道具,變成復仇的利刃……

他們每一個人,都是一段悲曲,這些曲調匯聚在一起,為這個黑白顛倒、善惡倒置的時代演奏著一曲蕩氣迴腸的輓歌。

二、個人難以抗衡的時代洪流

影片的最後,陸先生孑然一身的離開上海。他在安檢人員的吩咐下,順從的脫去禮帽、抬高手臂。名伶沒了、交際花沒了、權勢沒了、財富沒了、一代梟雄也沒了,只剩下白茫茫大地真乾淨。

這一幕讓我再一次的想到了《紅樓夢》,陸先生和賈寶玉一樣落寞而虛無的退出了屬於他的舞臺。

上帝視角下的《羅曼蒂克消亡史》:淺析時代洪流下的個人掙扎

反觀兩個人物的一生,我們看到了兩種處世之道。陸先生為守,賈寶玉則為破。

先說陸先生的守。在電影中,有兩組對比鏡頭。影片開頭,一張桌上整齊的擺著一張紙和一管筆。為了維護上海灘的秩序,他命馬仔砍下了周先生小妾的手,以此逼迫周先生寫下被綁架工人們的關押地址。

影片的最後,也是同樣的紙筆,放在菲律賓日本戰俘營中一個房間的桌上,他讓渡部眼睜睜的看著自己的親生兒子被槍殺,以此威逼他寫下認罪書,被引渡出營。

這兩件事隔了整整12年,從侵略者剛剛踏入中國,到日本戰敗,上海已經變了模樣,而陸先生的行事手段卻始終如出一轍。他死死地守著舊時代的秩序和法則,無論風雲變換,也不肯更變一絲一毫。

再看賈寶玉的破。作為一個富家公子,他不遵禮教,偏愛在姑娘堆裡廝混;不學八股,寶釵、湘雲勸他在經濟學問上用功,他出言訓斥為“混賬話”;私藏忠順王府的戲子琪官;結交柳湘蓮等江湖朋友……將“離經叛道”四個字演繹的淋漓盡致。

然而因為自己毫無建樹,他又不得不依附顯赫的門庭生存。他想娶黛玉,可黛玉死了,他不想要寶釵,可寶釵還是嫁了。當他發現自己年少的叛逆不過是小孩子的過家家,他始終還是逃不過自己深惡痛絕的封建禮教的控制。萬念俱灰的他只能逃出紅塵之外,出家遁世。

在我看來,無論是守是破,他們都沒能和的時代握手言和。在時代面前,哪怕你是權傾一方的領導者,哪怕你是眾星捧月的貴公子,個人的力量始終是星星之火,不足以與之抗衡。時代總有自己更迭的規律,縱觀世界歷史,法國大革命、俄國十月革命、中國辛亥革命,凡成大事者哪一個不是站在了時代的風口上順勢而行。反之逆流而上,只會讓自己在時代不停轉動的車輪中被碾碎成灰。

這部影片為我們展現了民國下從大人物到小人物各自的無奈與悲哀,它似乎在向我們述說著一條永恆不變的規律:盛極而衰、週而復始。

這是自然的規律,也是時代的規律。和春夏秋冬的輪迴一樣,歷史在向前的途中,也不停上演著盛極而衰的循環。

就像影片中的陸先生,在上海灘風光無兩,卻被日本人輕易地滅門;日本人侵略者看似一時佔了上風,但很快,菲律賓戰場上傳來了戰敗投降的消息,他們又淪為了戰俘……

一個人無法與自然抗衡,也同樣的不能與時代相對抗,螳臂擋車向來不是明智之舉。常言道“識時務者為俊傑“,時代是一股蘊含萬鈞之力的颶風,有人能乘風直上九萬里,有人卻慘遭其害,輕則受傷,重則粉身碎骨。

上帝視角下的《羅曼蒂克消亡史》:淺析時代洪流下的個人掙扎

三、性格和思維的缺陷是消亡的助推器

前文中,筆者多次的提到“時代”一詞,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誠然,時代是這些人物消亡的主要因素。但是反觀整個民國時期,也湧現了大批大師學者、英雄兒女,他們同樣身逢亂世,但都靠自己的力量衝出了時代的漩渦,走上了新時代的潮頭,成為繼往開來的領軍者。

人們常說“寧做盛世犬,不為亂世人。”因為亂世帶來了各種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是一記重錘,將一部分人狠狠擊垮,卻也成為另一部分人強而有力的武器。

以陸先生和小六為例,陸先生有著典型的舊時代黑幫思維——先禮後兵、擋我者殺、逆我者亡。在當時的局勢下,他的確很“吃得開”,在各個派別、王老闆、侵略者之間周旋有餘,也有一眾誓死追隨他的小弟,但在時代的變遷中,他從沒踏出過思維的定勢,一直在原地踏步。

1、 如何打破思維定勢

思維定勢存在於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最有代表的一句話就是“向來如此”。你做一項工作的時候,是不是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話“你不用自己瞎折騰了,這件事向來都是這麼做的。“大多數人聽到這裡,就會放棄自己的想法,選擇盲目的跟從過去的”經驗“。

而少數人會發起這樣的疑問——向來如此就一定對嗎?如果不對,該如何糾正?就算是對的,就一定是最優的嗎?如果不是,要如何才能優化?這種多角度的自我提問就是打破思維定勢的方法之一——WHY型思維。

上帝視角下的《羅曼蒂克消亡史》:淺析時代洪流下的個人掙扎

這種思維模式有助於我們走出從眾圈,進入深度思維,然後確定自己的目標。當然,思維只是實踐的源頭,想要具體的實現還需要佐以自己過硬的學識和實操技巧,這兩項需要的就是長期的學習積累和不斷練習。

試想以陸先生高超的交際能力和多年摸爬滾打出的手段,如果他不給自己的思維畫地為牢,在新的時代中,我相信他依舊可以成功“轉型”,再次走上巔峰。當然,往事不可追,我們能做的是從失敗的案例中吸取經驗教訓,不要再去步前人的後塵。

小六的死穴是對男人的習慣性依附,嫁王老闆這樣一個其貌不揚的老頭子,說是因為愛情,恐怕沒人肯信;剛和帥氣逼人的舞蹈老師調情,隨後就要杜先生帶她私奔,說是傾慕已久,任誰也會覺得牽強;被渡部強暴的第二天,手握著槍卻最終沒扣動扳機,算作情不知其所起也未免太過荒唐……

這個女人在情場裡看似如魚得水,有多少男人拜倒在她石榴裙下,細想卻完全相反,是她為了依附這些人,實現自己對於金錢、慾望、自由的追求,所以不停的在各種男人之間穿梭,但也因此淪為了他們的胯下之奴。從她的悲劇裡,我們看到獨立人格的重要性,特別是對女人來說。

1、 獨立人格的塑造

同是民國時期的女子,被丈夫拋棄的張幼儀活出了另一種樣子。離開了徐志摩的她沒有就此沉淪自暴自棄。她進入德國裴斯塔洛齊教育學院讀書,邊學習邊帶孩子。回國後她憑藉出色的德語在東吳大學任教。後來在四哥張嘉璈的支持下,出任上海女子商業銀行副總裁,她很快讓銀行扭虧為贏。她還創立了雲裳時裝公司,成為了當時上海最高端、生意最興隆的時尚彙集地,陸小曼、唐瑛等名媛都是她的常客。”

張幼儀的改變,連當初狠心拋棄他的負心丈夫徐志摩也刮目相看。他在給友人的信中提到:“張幼儀真是一個有膽量有志氣的女子,她真的什麼都不怕。這兩年來進步不少,獨立的步子站得穩,思想確有通道。”

是啊,獨立的步子才站的穩當。鳥兒站在高高的枝頭,卻從不會擔心樹枝折斷,因為它相信的是自己的翅膀。誰也不可能成為你永遠的依靠。

i. 豐富自己的學識,開闊自己的眼界

張幼儀逆襲的起點是進入大學接受教育,這和很多寒門求進的人一樣,為了考一所好大學,他們拼命讀書,難道讀了好大學就能實現人生的反轉嗎?實時並非如此,混過四年,畢業等於失業的名校生比比皆是。

事實是,真正改變一個人乃至使其終身受益的是知識和格局。接受教育只是一個豐富學識、提高眼界的渠道,好大學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視野和更深層次的知識,但只有在你自己有明確的目標和強有力的行動時,這條渠道才能變成你攀升的基石。

做事講究抓大放小,而學習卻要抓小放大。目標一定要小,最好細化到每一天,每天幾點鐘起床,讀多久的書,用多少時間整理思考……當然,計劃的制定一定要量力而行,要給自己適當的放送時間,不要一味地求多求滿,否則會事倍功半。

同時,在大學期間會有很多社會實踐的機會,可以有篩選的參與。這有助於我們提前接觸社會以及社會的各界人士,與不同層級的人結交,可以拓寬我們的眼界。人生有千萬種活法,我們不能一一經歷,但我們可以通過社交獲得不同行業、不同職位、不同圈層的生活方式以及各自的處世之道,以此來斟酌自己走出校門後的職業選擇和未來規劃。

學識給了我們為自己人生做主的底氣,眼界則讓我們看清各種選擇背後的利弊,所以這兩者是擁有獨立人格的前提。

ii. 建立良好的社交圈

獨立人格並不是孤立自我,個人英雄主義的時代早已過去,在當下,一個人想要取得成功,優質的社交是必不可少的。

交際花小六是社交場的紅人,然而因為空有一張動人的面孔,加上她風流花痴的個性,她的社交多是聲色犬馬的酒肉場所,這種社交是極其不健康的。

獨立人格下的社交是有選擇、有明確邊界感的。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們的社交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自身的層級和偏好。一個周邊盡是賭徒酒鬼的人,自己本身也好不到哪裡去;而往來者都是社會精英、好學之人,這個人自己也至少是積極向上的。

人越成長就越要學會做減法,剔除一些無益甚至有害的相交也是一種成長和進步。接近你想要成為的人,會加快你前進的步伐。想要成為作家,就努力進入寫作者們的圈子;想要做一名商人,就找機會認識結交業界的翹楚。

在接觸中你才有機會看到差距,挖掘自己看不到的缺陷,發現並學習那些成功者的優點,成功的經歷是不可複製的,但經驗和方法卻可以真切的稱為你走向成功的“捷徑“。

曾經看到一個知乎的提問:

過多的在一個人面前暴露自己怎麼辦?

自己發生的事總是和一個朋友講,她很瞭解我。

瞭解我的性格、我發生的事,感覺她已經看透我了,太透了……

怕哪一天我們有了矛盾怎麼辦,她那麼瞭解我,如果往最壞的方向想,她會不會用這些傷害我……

有些擔憂,怎麼辦呢?怎麼彌補呢?

這種問題的出現就源於社交的無邊界,暴露自己的軟肋交換對方的信任,是社交場上的大忌。同樣的,在我們和他人接觸的時候也要把握好“度“,不要刻意的打探別人的隱私,也不要過度的干預他人的私事。

關係可以親密,但絕不要親密到理所當然。現在有好多人喜歡打著“關係近“的名號,向別人提出不可理喻的要求,像是:“我們什麼關係啊,這點事還不幫我辦了?”這種道德綁架的行為結果不是被要求的一方心生芥蒂,就是兩個人撕破臉後不歡而散。

蔡康永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人與人之間是有情感賬戶的,不要任性的覺得,你的錢永遠揮霍不完,不是的,存款變成零的時候,就是對方離開的時候。”

適當拿自己當外人,並不是情感疏離,而是對自己也是對對方最大的尊重。

一個人的自我不是獨立,在群體中自持才是對獨立人格的考驗和挑戰。時代在發展進步,對於生活在上一個世紀的小六我們不忍過多的苛責,只是為她的不幸感到惋惜。美麗的外表是天生的資本,如何讓他人始於顏值,陷於才華,忠於人品卻是一門需要長期修煉的功課。

我們都是和時代賽跑的人,跑在時代的前面,就成了時代的領軍者、弄潮兒;適應時代的腳步,共同進步的人,也能在各個領域取得不錯的成績,收穫自己滿意的生活;而慢於時代的人則會被無情的淘汰。“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我們不能改變時代前進的步伐,只能加快自己的腳步,時時革新自己的思維,塑造與時俱進的性格,不必一定站在浪尖之上,但也至少不要被潮水拍倒在灘頭。

四、結語

《羅曼蒂克消亡史》用白描的手法,為我們展現了一段民國末年蕩氣迴腸的悲劇。

杜牧在《阿房宮賦》中寫到“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事是風雲人是月,在往事的長河中,有太多功過是非,成也罷、敗也罷,都是給後人留下的寶貴財富。它為我們提供了前進的方向,讓我們的行止有所借鑑,前方是深淵還是光明,曾經的漫漫歲月中總有答案。

上帝視角下的《羅曼蒂克消亡史》:淺析時代洪流下的個人掙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