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视角下的《罗曼蒂克消亡史》:浅析时代洪流下的个人挣扎


上帝视角下的《罗曼蒂克消亡史》:浅析时代洪流下的个人挣扎

来源/怀左同学

风往哪个方向吹,草就往哪个方向倒。年轻的时候我也以为我是风,直到最后我遍体鳞伤,老了以后才知道,其实我们都只是草。

——《艋胛》

上帝视角下的《罗曼蒂克消亡史》:浅析时代洪流下的个人挣扎

2016年底上映的《罗曼蒂克消亡史》杂糅了《教父》的情感与时代、《布达佩斯大饭店》的战争与文明,一经上映,便注定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影片在125分钟的时间里,讲述了一段长达12年的爱恨情仇。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倒叙插叙等打乱时间线的叙事方法、留白与反讽的频繁出戏加之跨越了漫长的时间线,注定了这部电影并非为取悦大多数观众的审美与诉求而生。借影片中吴小姐的话说——“导演没打算让大家看懂,导演的意思是说这是一部艺术片,是艺术,拍给下个世纪的人看的。”

带着对民国的迷恋和对程耳导演的敬意,《罗曼蒂克消亡史》我前后一共看了三遍。

第一遍,云里雾里,如果非要说对什么印象深刻的话,就只有欲望和死亡。而从第二便开始,我感到一次比一次更加悲凉。它让我不由自主的想起最近的疫情期间人们常说的一句话:“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最后,当漆黑的荧幕上出现“罗曼蒂克消亡史“七个血红色的大字时,我流泪了。我为那个逝去的时代一哭,为那些明知道时代即将终结却还奋力挣扎的每一个人一哭。他们都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也都随着时代的终结而走向了自己的消亡。

一、悼亡视角下的众生相

电影运用了一种独特的解读视角——悼亡视角。悼亡是一种奇特的视角,用的不好就会成为剧透,早早的让观众对后续的剧情失去兴趣;运用得当则会成为一颗定心丸,观众无需再急切的想要知道最终的结果,只需耐下心来,听一场故事,看一切是如何一步步的走向各自的结局。

《红楼梦》是悼亡视角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开篇就是怀金悼玉、万艳同悲,讲到第五回宝玉游太虚幻境的时候,主要人物的命运就已经全部写明。

同样的,《罗曼蒂克消亡史》在33分钟的时候,就已经揭示了大部分人物的命运,随后再运用倒叙手法,将前因后果娓娓道来。

每个人最终都会死去,这种遵循自然的生长和覆灭很难触动人的情绪,而清楚知道归处的向死而生却让人感到一种莫名的悲怆。想到那悲伤的结局,他越是荣耀越是强大就越让人悲悯。

上帝视角下的《罗曼蒂克消亡史》:浅析时代洪流下的个人挣扎

思维武器库在2018年发布了一个有趣的思维实验:如果上帝在看这个世界,他会怎么观察?在一段时间的收集整理后,得出了这样的三个角度:事件、人物和规律。下面,我也将从这三个角度出发,浅析这部电影和一些个人感悟。

︱时代赋予每个人不同的角色,也导向了他们各自的结局

整部电影由陆先生这一条主线并小六、渡部、童子鸡和吴小姐四条分线构成。

1、 主线人物陆先生——终归寂没的旧时代卫道士

上帝视角下的《罗曼蒂克消亡史》:浅析时代洪流下的个人挣扎

陆先生的消亡也是整个旧上海的消亡,他和自己一直守护的那座城一样,曾经荣极一时,最后怆然落幕。

他的一生可以说是轰轰烈烈可歌可泣。杀周先生,调停工人运动;拒绝与日本侵略者合作,导致自己一家老小被屠戮殆尽;退安香港也想方设法着人除掉卖国求荣当了汉奸的昔日兄弟;明白了渡部的一切阴谋后,不惜千里亲赴菲律宾战俘营将他击毙……

一些见不得光的黑帮手段使他也许算不上英雄,但也绝对称得上一代枭雄。他曾经是黄浦江的潮头,最后也变成一滴水,那汹涌的激流,便是整个倾斜而下的旧时代。那个时代造就了他,他也坚毅的为之殉葬。

2、 反派渡部——法西斯主义的替死鬼

上帝视角下的《罗曼蒂克消亡史》:浅析时代洪流下的个人挣扎

说上海话、吃上海菜、娶上海太太、搓上海麻将的日本奸细渡部,披着厚厚的伪装,混迹在上海黑帮之中,筹谋日本侵略的大计。嘴上说着如果日本人打进来,就要为了上海和他们拼命,转脸就因为陆先生不肯与日本人合作而下令杀掉他全家,其中还包括自己的妻子。

可这个男人真的无情吗?其实并不是。如果渡部只是一个双手沾满血债的杀戮机器,那他最后的消亡就不足以被称为悲剧。他悲剧的源头,恰恰来自于他的多情。

他亲手为流浪的小猫烹制肉食;又为了自己的儿子,放走了那场屠杀中最该杀掉的陆先生;离开中国之前,她本该杀死小六,然而却因为恻隐之心放她逃生,导致他自己的暴露;直到最后一刻,陆先生以他儿子的性命相要挟,要他走出战俘营伏法,他也因为儿子是陆先生的亲生侄子而不肯相信陆先生会杀他们。

感情之于这个男人,就像阿基琉斯的脚踵,是他最后的软肋。正因为如此,当他倒在血泊中死去的时候,观众才没有反派伏法的欣喜,而是同样为他的消亡而哀悼。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他是被法西斯主义洗脑又被战争所裹挟的帝国主义军人,纵然倒行逆施,纵然恶事做尽,也终有一丝不得已的无奈让人为之叹息。

他是战争的产物,注定被世人所不容,也无法避免的要随战火一同消亡。就像杜先生最后在战俘营里和他说的那句话:“你怎么能不死呢?”不管有多少苦衷和理由,作为那场给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带来无尽苦难的战争中的一员,他必须为此付出代价。

3、 小马仔“童子鸡”——罗曼蒂克的遗孤

上帝视角下的《罗曼蒂克消亡史》:浅析时代洪流下的个人挣扎

“童子鸡”是陆先生手下的一个小马仔,因为是处男,才被另一个平日经常照顾他的马仔起了“童子鸡”的外号。

在陆先生全家被杀的那个晚上,他的同伴将一把妓女家的钥匙塞给他,替他“开苞”,没想到后面发生了枪击事件,同伴用身体把他护在身下保住了他的性命,然而他也身负重伤,醒来后,他浑身是血的来到了同伴告诉他的地方——那个妓女的家。

这个妓女收留了他,为他擦去血污,在他养伤的时间里还和他产生了一段情感。在他们这个段落的最后,小马仔对妓女说:“我会养你的。”

通篇看来,这个小马仔算是罗曼蒂克的最后一点火种,他本该死去的,但是他活了下来。这场奇迹般的死里逃生让他逃离了那个打打杀杀的圈子,开始了新的感情和新的生活。

4、 名伶和交际花——旧时代的牺牲品

上帝视角下的《罗曼蒂克消亡史》:浅析时代洪流下的个人挣扎

交际花小六和电影明星吴小姐都是上海滩上万众瞩目的人物,然而内在却是两个性格截然相反的女人。

小六是个不安分的花痴,嫁给上海滩黑帮大佬王老板,却还辗转于各种男人之间,招摇过市,时不时的传出各种绯闻让王老板脸上无光。又借着陆先生对她没有言明的情愫,要他为自己想办法。

最终,在被逐出上海的途中,被押送她的渡部强占,随后被关在他在上海的日本餐厅的地下室中,沦为他发泄兽欲的机器。像她早先和陆先生形容自己的那样,变成了一具名副其实的行尸走肉。

吴小姐则是一个安守本分的痴情女子,就算自己是名噪一时的大明星,也要亲自下厨烹制饭菜等丈夫回家,等到的却是丈夫和别人的小妾通奸被人抓走的消息。她却还要靠自己的关系网,在雨夜奔走为营救那个负心的男人。

也因此被好色成性的戴先生看中,派了管家王妈带着一枚亮闪闪的钻戒来做说客,要强占她为妾。面对金钱和强权,她依旧毫不动心,可没想到丈夫早已被戴先生提供的体面、多金又安全的工作诱惑,将她“卖”了出去。

她们的悲剧,是那个时代的女子共有的悲剧,常常只能作为男人的附属品,这个人、这颗心、这条命……统统由不得自己。

她们也都拼搏过,小六想冲破束缚,不顾一切的寻找着自由和爱情;吴小姐作为大明星,也打下了自己的一片山河。

然而她们都没能走出依赖的圈子,所以也都没能逃出命运的五指山。想要自由的被囚禁的更加彻底,想要家庭的在强权下委身他人。那个腐朽的旧时代就像是无形的牢笼,卿卿佳人便是笼中的金丝雀。

在这个时代终结之后,她们被圈禁的悲剧也随之消失,然而彼时美人已迟暮,却又是一重悲伤憾事……

这是一个扭曲的时代——流氓头子一直伸张着正义;侵略者处处流露出善念;一代名伶为一人痴心守节;人尽可夫的妓女却能舍生取义。活生生的人变成泄欲的道具,变成复仇的利刃……

他们每一个人,都是一段悲曲,这些曲调汇聚在一起,为这个黑白颠倒、善恶倒置的时代演奏着一曲荡气回肠的挽歌。

二、个人难以抗衡的时代洪流

影片的最后,陆先生孑然一身的离开上海。他在安检人员的吩咐下,顺从的脱去礼帽、抬高手臂。名伶没了、交际花没了、权势没了、财富没了、一代枭雄也没了,只剩下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这一幕让我再一次的想到了《红楼梦》,陆先生和贾宝玉一样落寞而虚无的退出了属于他的舞台。

上帝视角下的《罗曼蒂克消亡史》:浅析时代洪流下的个人挣扎

反观两个人物的一生,我们看到了两种处世之道。陆先生为守,贾宝玉则为破。

先说陆先生的守。在电影中,有两组对比镜头。影片开头,一张桌上整齐的摆着一张纸和一管笔。为了维护上海滩的秩序,他命马仔砍下了周先生小妾的手,以此逼迫周先生写下被绑架工人们的关押地址。

影片的最后,也是同样的纸笔,放在菲律宾日本战俘营中一个房间的桌上,他让渡部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亲生儿子被枪杀,以此威逼他写下认罪书,被引渡出营。

这两件事隔了整整12年,从侵略者刚刚踏入中国,到日本战败,上海已经变了模样,而陆先生的行事手段却始终如出一辙。他死死地守着旧时代的秩序和法则,无论风云变换,也不肯更变一丝一毫。

再看贾宝玉的破。作为一个富家公子,他不遵礼教,偏爱在姑娘堆里厮混;不学八股,宝钗、湘云劝他在经济学问上用功,他出言训斥为“混账话”;私藏忠顺王府的戏子琪官;结交柳湘莲等江湖朋友……将“离经叛道”四个字演绎的淋漓尽致。

然而因为自己毫无建树,他又不得不依附显赫的门庭生存。他想娶黛玉,可黛玉死了,他不想要宝钗,可宝钗还是嫁了。当他发现自己年少的叛逆不过是小孩子的过家家,他始终还是逃不过自己深恶痛绝的封建礼教的控制。万念俱灰的他只能逃出红尘之外,出家遁世。

在我看来,无论是守是破,他们都没能和的时代握手言和。在时代面前,哪怕你是权倾一方的领导者,哪怕你是众星捧月的贵公子,个人的力量始终是星星之火,不足以与之抗衡。时代总有自己更迭的规律,纵观世界历史,法国大革命、俄国十月革命、中国辛亥革命,凡成大事者哪一个不是站在了时代的风口上顺势而行。反之逆流而上,只会让自己在时代不停转动的车轮中被碾碎成灰。

这部影片为我们展现了民国下从大人物到小人物各自的无奈与悲哀,它似乎在向我们述说着一条永恒不变的规律:盛极而衰、周而复始。

这是自然的规律,也是时代的规律。和春夏秋冬的轮回一样,历史在向前的途中,也不停上演着盛极而衰的循环。

就像影片中的陆先生,在上海滩风光无两,却被日本人轻易地灭门;日本人侵略者看似一时占了上风,但很快,菲律宾战场上传来了战败投降的消息,他们又沦为了战俘……

一个人无法与自然抗衡,也同样的不能与时代相对抗,螳臂挡车向来不是明智之举。常言道“识时务者为俊杰“,时代是一股蕴含万钧之力的飓风,有人能乘风直上九万里,有人却惨遭其害,轻则受伤,重则粉身碎骨。

上帝视角下的《罗曼蒂克消亡史》:浅析时代洪流下的个人挣扎

三、性格和思维的缺陷是消亡的助推器

前文中,笔者多次的提到“时代”一词,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诚然,时代是这些人物消亡的主要因素。但是反观整个民国时期,也涌现了大批大师学者、英雄儿女,他们同样身逢乱世,但都靠自己的力量冲出了时代的漩涡,走上了新时代的潮头,成为继往开来的领军者。

人们常说“宁做盛世犬,不为乱世人。”因为乱世带来了各种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是一记重锤,将一部分人狠狠击垮,却也成为另一部分人强而有力的武器。

以陆先生和小六为例,陆先生有着典型的旧时代黑帮思维——先礼后兵、挡我者杀、逆我者亡。在当时的局势下,他的确很“吃得开”,在各个派别、王老板、侵略者之间周旋有余,也有一众誓死追随他的小弟,但在时代的变迁中,他从没踏出过思维的定势,一直在原地踏步。

1、 如何打破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最有代表的一句话就是“向来如此”。你做一项工作的时候,是不是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你不用自己瞎折腾了,这件事向来都是这么做的。“大多数人听到这里,就会放弃自己的想法,选择盲目的跟从过去的”经验“。

而少数人会发起这样的疑问——向来如此就一定对吗?如果不对,该如何纠正?就算是对的,就一定是最优的吗?如果不是,要如何才能优化?这种多角度的自我提问就是打破思维定势的方法之一——WHY型思维。

上帝视角下的《罗曼蒂克消亡史》:浅析时代洪流下的个人挣扎

这种思维模式有助于我们走出从众圈,进入深度思维,然后确定自己的目标。当然,思维只是实践的源头,想要具体的实现还需要佐以自己过硬的学识和实操技巧,这两项需要的就是长期的学习积累和不断练习。

试想以陆先生高超的交际能力和多年摸爬滚打出的手段,如果他不给自己的思维画地为牢,在新的时代中,我相信他依旧可以成功“转型”,再次走上巅峰。当然,往事不可追,我们能做的是从失败的案例中吸取经验教训,不要再去步前人的后尘。

小六的死穴是对男人的习惯性依附,嫁王老板这样一个其貌不扬的老头子,说是因为爱情,恐怕没人肯信;刚和帅气逼人的舞蹈老师调情,随后就要杜先生带她私奔,说是倾慕已久,任谁也会觉得牵强;被渡部强暴的第二天,手握着枪却最终没扣动扳机,算作情不知其所起也未免太过荒唐……

这个女人在情场里看似如鱼得水,有多少男人拜倒在她石榴裙下,细想却完全相反,是她为了依附这些人,实现自己对于金钱、欲望、自由的追求,所以不停的在各种男人之间穿梭,但也因此沦为了他们的胯下之奴。从她的悲剧里,我们看到独立人格的重要性,特别是对女人来说。

1、 独立人格的塑造

同是民国时期的女子,被丈夫抛弃的张幼仪活出了另一种样子。离开了徐志摩的她没有就此沉沦自暴自弃。她进入德国裴斯塔洛齐教育学院读书,边学习边带孩子。回国后她凭借出色的德语在东吴大学任教。后来在四哥张嘉璈的支持下,出任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副总裁,她很快让银行扭亏为赢。她还创立了云裳时装公司,成为了当时上海最高端、生意最兴隆的时尚汇集地,陆小曼、唐瑛等名媛都是她的常客。”

张幼仪的改变,连当初狠心抛弃他的负心丈夫徐志摩也刮目相看。他在给友人的信中提到:“张幼仪真是一个有胆量有志气的女子,她真的什么都不怕。这两年来进步不少,独立的步子站得稳,思想确有通道。”

是啊,独立的步子才站的稳当。鸟儿站在高高的枝头,却从不会担心树枝折断,因为它相信的是自己的翅膀。谁也不可能成为你永远的依靠。

i. 丰富自己的学识,开阔自己的眼界

张幼仪逆袭的起点是进入大学接受教育,这和很多寒门求进的人一样,为了考一所好大学,他们拼命读书,难道读了好大学就能实现人生的反转吗?实时并非如此,混过四年,毕业等于失业的名校生比比皆是。

事实是,真正改变一个人乃至使其终身受益的是知识和格局。接受教育只是一个丰富学识、提高眼界的渠道,好大学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层次的知识,但只有在你自己有明确的目标和强有力的行动时,这条渠道才能变成你攀升的基石。

做事讲究抓大放小,而学习却要抓小放大。目标一定要小,最好细化到每一天,每天几点钟起床,读多久的书,用多少时间整理思考……当然,计划的制定一定要量力而行,要给自己适当的放送时间,不要一味地求多求满,否则会事倍功半。

同时,在大学期间会有很多社会实践的机会,可以有筛选的参与。这有助于我们提前接触社会以及社会的各界人士,与不同层级的人结交,可以拓宽我们的眼界。人生有千万种活法,我们不能一一经历,但我们可以通过社交获得不同行业、不同职位、不同圈层的生活方式以及各自的处世之道,以此来斟酌自己走出校门后的职业选择和未来规划。

学识给了我们为自己人生做主的底气,眼界则让我们看清各种选择背后的利弊,所以这两者是拥有独立人格的前提。

ii. 建立良好的社交圈

独立人格并不是孤立自我,个人英雄主义的时代早已过去,在当下,一个人想要取得成功,优质的社交是必不可少的。

交际花小六是社交场的红人,然而因为空有一张动人的面孔,加上她风流花痴的个性,她的社交多是声色犬马的酒肉场所,这种社交是极其不健康的。

独立人格下的社交是有选择、有明确边界感的。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的社交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自身的层级和偏好。一个周边尽是赌徒酒鬼的人,自己本身也好不到哪里去;而往来者都是社会精英、好学之人,这个人自己也至少是积极向上的。

人越成长就越要学会做减法,剔除一些无益甚至有害的相交也是一种成长和进步。接近你想要成为的人,会加快你前进的步伐。想要成为作家,就努力进入写作者们的圈子;想要做一名商人,就找机会认识结交业界的翘楚。

在接触中你才有机会看到差距,挖掘自己看不到的缺陷,发现并学习那些成功者的优点,成功的经历是不可复制的,但经验和方法却可以真切的称为你走向成功的“捷径“。

曾经看到一个知乎的提问:

过多的在一个人面前暴露自己怎么办?

自己发生的事总是和一个朋友讲,她很了解我。

了解我的性格、我发生的事,感觉她已经看透我了,太透了……

怕哪一天我们有了矛盾怎么办,她那么了解我,如果往最坏的方向想,她会不会用这些伤害我……

有些担忧,怎么办呢?怎么弥补呢?

这种问题的出现就源于社交的无边界,暴露自己的软肋交换对方的信任,是社交场上的大忌。同样的,在我们和他人接触的时候也要把握好“度“,不要刻意的打探别人的隐私,也不要过度的干预他人的私事。

关系可以亲密,但绝不要亲密到理所当然。现在有好多人喜欢打着“关系近“的名号,向别人提出不可理喻的要求,像是:“我们什么关系啊,这点事还不帮我办了?”这种道德绑架的行为结果不是被要求的一方心生芥蒂,就是两个人撕破脸后不欢而散。

蔡康永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人与人之间是有情感账户的,不要任性的觉得,你的钱永远挥霍不完,不是的,存款变成零的时候,就是对方离开的时候。”

适当拿自己当外人,并不是情感疏离,而是对自己也是对对方最大的尊重。

一个人的自我不是独立,在群体中自持才是对独立人格的考验和挑战。时代在发展进步,对于生活在上一个世纪的小六我们不忍过多的苛责,只是为她的不幸感到惋惜。美丽的外表是天生的资本,如何让他人始于颜值,陷于才华,忠于人品却是一门需要长期修炼的功课。

我们都是和时代赛跑的人,跑在时代的前面,就成了时代的领军者、弄潮儿;适应时代的脚步,共同进步的人,也能在各个领域取得不错的成绩,收获自己满意的生活;而慢于时代的人则会被无情的淘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我们不能改变时代前进的步伐,只能加快自己的脚步,时时革新自己的思维,塑造与时俱进的性格,不必一定站在浪尖之上,但也至少不要被潮水拍倒在滩头。

四、结语

《罗曼蒂克消亡史》用白描的手法,为我们展现了一段民国末年荡气回肠的悲剧。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到“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事是风云人是月,在往事的长河中,有太多功过是非,成也罢、败也罢,都是给后人留下的宝贵财富。它为我们提供了前进的方向,让我们的行止有所借鉴,前方是深渊还是光明,曾经的漫漫岁月中总有答案。

上帝视角下的《罗曼蒂克消亡史》:浅析时代洪流下的个人挣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