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外交困”——孫文為何“讓位”給袁世凱

1911年10月10日,隨著武昌的一聲槍響,武昌起義爆發,很快波及十幾個省,轉眼間清朝的半壁江山脫離清朝統治。

1912年,孫文(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中華民國建立。

“內外交困”——孫文為何“讓位”給袁世凱

孫文就任臨時大總統

可不到幾個月,孫文就把大總統拱手讓給袁世凱。“讓位”的原因眾說紛紜,很多人認為孫文是為了展現新生共和國的民主才讓位給袁世凱的,可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讓位原因可以用“內外交困”來形容,所謂的“內”指的是同盟會內部的分裂,內部分裂直接造成了孫文的“讓位”。

1905年8月20日,同盟會在日本成立,同盟會是按照資產階級民主制建立起來的,是一個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從此反清革命運動有了一個領導中心。對此孫文也是十分高興:

自革命同盟會成立之後,予之希望則為之開一新紀元。


“內外交困”——孫文為何“讓位”給袁世凱

同盟會成立

可事實證明並非如此,同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內部矛盾愈演愈烈。

孫文與黃興之間的矛盾

1907年,雙方就圖式國旗問題產生了激烈的爭吵,孫文認為應該用革命烈士陸皓東於1894年發動廣州起義時所用的青天白日旗,而黃興認為應該用井字旗,以表平均地權之意。黃興甚至激動地表示要退出同盟會,但最終為了大局還是同意了孫文的提議,此次矛盾雖然化解,但同盟會內部的矛盾卻愈演愈烈。

孫文與章太炎之間的矛盾

雖然同盟會內部在持續的分裂,但他們反清的想法是一致的。由同盟會領導的國內起義連續不斷,其中就包括萍瀏醴起義。

“內外交困”——孫文為何“讓位”給袁世凱

萍瀏醴起義

但是萍瀏醴起義和其他起義一樣都是以失敗告終,此起義之後,清政府與日本政府進行交涉,要求逮捕並引渡孫文,日本政府一面把孫文驅逐出境,一面給孫文提供革命資金。孫文此時需要一筆錢購買軍火,所以就同意了日本政府的請求。此舉卻遭到了同盟會成員章太炎的反對,章太炎認為此舉過於屈辱,孫文不應該答應日本政府的請求,兩人的矛盾就此產生。

“內外交困”——孫文為何“讓位”給袁世凱

章太炎

此後,孫文在日本購買了大量對於當時日本來說落伍的武器,但在中國仍舊是先進武器。此舉卻遭到了章太炎的反對,章太炎認為,孫文買落伍武器是讓國內的革命兄弟白白送死,是不可取的。他一方面在大會上主張解除孫文的總理職務,另一方面在《中國日報》上公開了新起義計劃。孫文對此也是十分惱怒,要求其餘同盟會成員警告章太炎。同盟會頓時亂如一鍋粥,有些人支持孫文,有些人支持章太炎,最終在胡漢民、黃興等人的調解下,矛盾才算暫時化解。

但從此,章太炎和孫文正式決裂,形同陌路,中華民國成立後,章太炎退出同盟會,公開支持讓袁世凱當中華民國大總統。

孫文與陶成章之間的矛盾

孫文於1908年在馬來西亞創立同盟會分部,但由於資金緊張,再加上大量國內的革命兄弟因為國內革命的不順利逃到馬來西亞,需要資金安置,孫文此時十分貧困,沒有多餘的資金。與此同時,章太炎也因為沒有資金,他所創立的《民報》也因為資金短缺辦不下去。

為了籌到資金,支持章太炎的革民黨人陶成章到馬來西亞向孫文討要資金。孫文因為自己也資金短缺,再加上與章太炎的不和,沒有同意陶成章的請求。此後由於陶成章在馬來西亞籌款的不順利,他認為不順利的原因就在於孫文的阻撓,孫文有資金卻不支持他。因此陶成章開始散播流言,說孫文用同情革命的人捐的錢來給自己享樂,公然與孫文決裂。此後,陶成章與章太炎重建了光復會,與同盟會決裂。

“內外交困”——孫文為何“讓位”給袁世凱

陶成章

中華民國成立後,陶成章在江浙一帶籌集資金,反對護軍都督陳其美。陳其美派遣蔣介石等刺客將陶成章暗殺。

黃興,章太炎,陶成章與孫文的矛盾充分提現了同盟會內部的矛盾重重,可以說是一片散沙,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首先,同盟會只是一群反對清朝統治的革命黨人為了統一旗幟創立的組織這些革命黨人來自各個階級,有的是地主,有的是讀書人,有的是華僑,這些革命黨人並沒有在思想上保持一致,有的只是為了排滿,有的是想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面對形形色色的成員,同盟會也沒有一個統一的領導,誰也不服誰。

其次,孫文雖然一心為了革命,但他對待其他革命黨人的態度十分不可取,我行我素,聽不進其他人對他的指責,遭到了其他革命黨人的忌恨,因此他也被稱為“孫大炮”。宋教仁對他的評價是:

不能開誠佈公,坦心虛懷,近於專制跋扈

從中足以看出他做事的專斷專行,從不與他人商量,說話不注意後果,得罪了很多革命黨人,為之後一部分革命黨人反對他當大總統埋下了伏筆。

“內外交困”——孫文為何“讓位”給袁世凱

宋教仁

同盟會內部的分裂極大的削弱了同盟會的實力,到了民國建立之後,這種分裂與互相之間的忌恨轉變成了刺殺,民國初年的刺殺事件頻頻發生,陳其美刺殺陶成章就是其中一例,宋教仁遇刺雖然說最大的嫌疑犯是袁世凱,但也有可能是因為捲入同盟會內部的政治鬥爭而遇害。


也正是因為同盟會內部的分裂,很多革命黨人都反對孫文擔任大總統,支持讓袁世凱當大總統。在他們眼裡,袁世凱更適合擔任大總統。比起孫文,袁世凱深受一部分革命黨人的歡迎


袁世凱作為清王朝重臣,在清末新政中充分表現出了自己的才幹,政績頗著,得到了資產階級和一部分革命黨人的信任與支持

“內外交困”——孫文為何“讓位”給袁世凱

袁世凱

政體上,他提出要實行君主立憲,並要學習日本:

救亡非立憲不可,立憲非取法鄰邦不可。

教育上,他與張之洞聯名上奏,廢除了在中國實行了一千多年的科舉制度。工業建設上,他主持修建了中國第一條自力更生修建的鐵路——京張鐵路,並讓詹天佑先行查勘。經濟上,他主張要“”振興實業, 獎勵工商”,發展中國的民族工業,創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批警察 。最顯著的成就還屬練兵,袁世凱編練的清末新軍軍事實力遠遠強於之前的湘軍、淮軍,並通過編練新軍的過程中挖掘了很多人才,培養出了自己的一套班子,其勢力滲透朝野上下,這套班子也被後人稱為“北洋軍閥”。

“內外交困”——孫文為何“讓位”給袁世凱

清末新軍

比起同盟會的一片散沙,袁世凱培養的北洋班子對清朝的方方面面進行了改革,改革成果顯著,因此袁世凱也被許多革命黨人所賞識。

除了能幹之外,袁世凱為人恭敬,與孫文的跋扈形成了對比,他的為人恭敬迎得了許多革命黨人和企業家的好感。

著名企業家張謇在辛亥革命前後曾代表江南企業家,為赴美遊歷的事情進京,並拜訪了下野,在家賦閒的袁世凱。袁世凱對待張謇禮遇有加,並承諾瞭如果自己日後再主掌朝廷,一定會優待那些企業家。

有朝一日,蒙皇上天恩,命世凱出山,我一切遵從民意而行,但我要求您,必須在各方面,把我的誠意告訴他們,並要求他們和我合作。


“內外交困”——孫文為何“讓位”給袁世凱

張謇

袁世凱說此話雖然有刻意拉攏江南企業家的意圖,但從中體現了袁世凱為人的友善、和藹,不得罪人。張謇對袁世凱也是十分滿意,

袁世凱也成功獲得了江南企業家的支持,這些企業家在辛亥革命之後也表態支持袁世凱做大總統。

不僅是江南企業家,許多革命黨人在通過與袁世凱的交往中對他產生了好感,袁世凱向這些革命黨人表態,表示會堅持保衛革命成果,換取革命黨人的支持,再加上孫文為人的跋扈專斷,紛紛“棄孫擁袁”,轉而支持袁世凱,並給孫文施壓,孫文只好把大總統的位置讓給袁世凱。

除了同盟會、革命黨內部對孫文的反對之外,同盟會對新生的中華民國的控制力也很小

發動武昌起義的軍隊,並不是孫文組建的同盟會組織的軍隊,而是南洋張之洞訓練的軍隊,是清末新軍的一部分。這隻軍隊不歸同盟會控制,他們的領袖是黎元洪,黎元洪雖然宣佈反清,但在孫文和袁世凱之間一直持中立態度,始終不讓同盟會接管武昌。甚至暗中與袁世凱媾和,表態支持讓袁世凱做大總統。

“內外交困”——孫文為何“讓位”給袁世凱

黎元洪

除了武昌之外,其餘獨立地區也多是當地巡撫迫於形勢獨立,望風而動,並不肯為同盟會效力。所以雖然南方十幾省宣佈獨立,加入中華民國,但同盟會真正能控制的只有江南這麼一塊,各地是一片散沙。

在這種情況下,同盟會無法組織起大規模的反清運動。


除了袁世凱的拉攏和同盟會內部的分裂,外部環境也迫使孫文“讓位”給袁世凱

革命軍打不過袁世凱的北洋軍

武昌起義之後,南方各省紛紛宣佈獨立,很快波及到北方,清政府慌張之下只好請袁世凱出山,鎮壓起義軍,袁世凱帶領他一首操練的北洋軍勢如破竹,大有撲滅革命的勢頭革命軍與清軍在漢口展開了10余天的“漢口爭奪戰”。在漢口爭奪戰中,起義軍雖取得“三戰三勝”的劉家廟大捷。然而,由於前線指揮官的瀆職,加上圍攻漢口的清軍兵力日趨加強,終使漢口於11月1日陷於清政府軍。

“內外交困”——孫文為何“讓位”給袁世凱

漢口爭奪戰

在袁世凱的緊逼之下,革命黨人被迫與清政府開始南北議和,南北議和中革命黨人為了換取袁世凱的支持,答應把大總統讓給袁世凱,換取袁世凱停火,讓清廷遜位。

外國列強的干涉

武昌起義後,湖廣總督瑞澂逃入“楚豫”號兵艦,停靠在英國炮艦後面。瑞澂向英國駐漢總領事葛福提出:

“要求英王陛下的軍艦提供幫助,阻止起義軍渡江。”

葛福立即向北京的駐華公使朱爾典請示,朱爾典隨即請求英駐華海軍司令對清廷儘量給予援助。顯然,列強是反對武昌起義中的革命軍的。

孫文建立臨時政府後,列強不承認其政府的合法性,支持清政府鎮壓革命黨人,因為他們需要一個能夠穩住全國形勢,又對外軟弱的政府幫助他們管理中國,保護自己的在華利益,而他們自己可以放心地在中國肆意而為,不需要擔心治安問題。顯然,新建立的中華民國無論是從穩住局勢方面還是對外方面都不符合列強的要求。

孫文到處遊說,希望獲得外國列強的支持,甚至提出接受清政府和外國列強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但仍舊沒有換得支持。列強的軍艦封鎖長江,不讓革命軍渡江,甚至配合清軍炮轟革命軍營地。

“內外交困”——孫文為何“讓位”給袁世凱

長江上的列強軍艦

比起對革命黨的堅決反對,列強很看好袁世凱,早在袁世凱再一次出山準備鎮壓革命當時,英國公使就曾說過:

袁此行形質上雖系軍方,其實調和此事。以彼之聲望,或能設以通融之法,以丞朝廷而亂民之要求滿意。

外國列強也紛紛表態支持袁世凱,革命黨人包括孫文怕剛剛建立起來的民國因為列強的干涉而夭折,答應將總統讓給袁世凱以換取外國列強對中華民國的支持,袁世凱也答應維護革命成果。


尾語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建立起了中國乃至亞洲第一個共和國——中華民國。但是由於同盟會內部的分裂,民國內部的一片散沙,再加上袁世凱對革命黨人的拉攏,列強對袁世凱的支持。孫文迫於壓力,將大總統讓給袁世凱。

袁世凱口頭上說要維護革命成果,實則搞專制統治,甚至想要稱帝。袁世凱的舉動讓革命黨人頗為失望,發起了二次革命,但以失敗告終。雖然,孫文“讓位”袁世凱實屬被迫,但孫文堅持不懈的革命精神讓人敬佩。

“內外交困”——孫文為何“讓位”給袁世凱

孫文

革命黨內部的不團結,外國列強的干涉是革命最終失敗的主要原因,在二次革命之後,革命黨內部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重新支持孫文做總統,並在廣州重新建立起了國民政府,重頭開始革命。

《辛亥革命史料》

《張謇日記》

《民主主義與社會革命》

《南洋與中國革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