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六年,大都督張浚提議北伐,為何一向主戰的岳飛堅決反對

南宋紹興六年(公元1136年)年底,南宋軍方召開了一個極其重要的軍事會議,會議召集人是當朝宰相兼大都督張浚,與會將領則包含了岳飛、韓世忠、張俊、劉光世等在內的眾多方面軍統帥。在那樣的環境下,金軍偽齊軍隨時都有可能大規模南侵,南宋各軍主帥齊集一堂必定是商量重量級的軍國大事。事實確實如此,張浚開這個會的目的就一個,發動北伐!收復中原!

紹興六年,大都督張浚提議北伐,為何一向主戰的岳飛堅決反對

魏國公張浚

這應該是南宋開國以來對外態度最強硬的一次了,此時距北宋亡國的靖康之變已經過去了整整十年,距宋高宗趙構被金軍打的逃亡海上也已經過去了七年,如今的大宋經過多年的整軍經武,擁有了五支精銳部隊,從東到西一字排開,完全可以給予敵人致命的一擊!這就是張浚的底氣,此時他以宰相之名都督各路軍馬,位高權重一呼百應,北伐呼聲日益高漲,可是,一件讓人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了,此次北伐大計在岳飛的強烈反對下未能成行!

紹興六年,大都督張浚提議北伐,為何一向主戰的岳飛堅決反對

嶽武穆

“先是,張浚欲徵劉豫,會四大將於龜山,問之曰:'欲大舉以取劉豫,克復中原,如何?'劉光世請守,韓世忠請進兵。張俊曰:'都督欲戰則戰,欲守則守。'惟岳飛獨以為不可用兵。浚再三問之,飛堅執不可之說。浚以飛為玩寇,議不協而罷"。——第一百七十七卷《三朝北盟會編》

當時金軍並沒有佔領中原,而是在金與南宋之間建立了一個緩衝國偽齊,劉豫正是金國人立的偽齊兒皇帝。張浚這次討伐的對象就是他,張浚這個人需要介紹一下,他是四川人綿竹人,二十二歲就高中進士,靖康之變時他是殿中侍御史,眼睜睜的看著金軍燒殺搶掠並且擄走了徽欽二帝,從此他成為南宋堅定的主戰派,至死不渝的那種。苗劉兵變時,張浚起兵勤王因此被宋高宗賞識並重用,宋高宗派他經營川陝收復中原,臨行前張浚誇下海口:“明年上元佳節,你我君臣東京相見”。不過有些人往往都是說的好聽做的難看,富平一戰張浚喪師失地,消沉了多年!

紹興六年,大都督張浚提議北伐,為何一向主戰的岳飛堅決反對

宋高宗趙構

紹興五年,張浚再次被起用為右相主持軍事,此後一年多來平內御外也算盡心盡力。紹興六年,偽齊南侵被南宋擊敗,宋高宗趙構與張浚決定反擊,這應該是趙構一生中難得的一次雄起,但是張浚北伐的主張旋即因為岳飛的反對作罷!

張浚對此十分生氣,他竟然認為岳飛在養寇自重,這真是對岳飛莫大的侮辱,張浚屢次追問岳飛不可北伐的原因,岳飛卻出人意料的沒有回覆,這更是讓二人的關係迅速惡化。岳飛何以如此反對北伐呢?難道這不是他平生之所願嗎?他這麼做的背後究竟是什麼原因呢?簡直讓人絞盡腦汁也想不通。

不過咱們先不用絞盡腦汁,因為岳飛隨後就給宋高宗趙構上了奏摺,把原因前前後後說了個明明白白,正是從這封奏摺上,可見岳飛真乃國之良將,國士無雙!

紹興六年,大都督張浚提議北伐,為何一向主戰的岳飛堅決反對

岳飛

岳飛在奏摺中說了很多,談及戰略他詳細的進行了闡述

“提兵直趨京洛,據河陽、陝府、潼關,以號召五路之叛將。叛將既還,王師前進,彼必舍汴都而走河北、京畿、陝右可以盡復,至於京東諸郡,陛下付之韓世忠,張俊,亦可便下。臣然後分兵浚、滑,經略兩河,劉豫父子斷可成擒。如此,則大遼有可立之形,金人有破滅之理,四夷可以平定,為陛下社稷長久無窮之計,實在此舉”;

岳飛的戰略設想十分成熟,一旦北伐,他親自領兵攻打故都開封,岳家軍的戰鬥力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這一點沒有懸念,佔領中原要地以後號召偽齊的將士歸順大宋,這樣可以節約時間以最快的速度前進,繼而收復京畿、陝右。至於開封以東地區,可以交給韓世忠和張俊,之後岳飛分兵攻打黃河南北,肯定可以收復中原,擒滅劉豫!

談及後勤給養之時,岳飛不無動容的說

“臣聞興師十萬,日費千金,邦內騷動,七十萬家,此豈細事?然古者命將出師,民不再役,糧不再籍,蓋慮周而用足也”

岳飛深知後勤對戰爭的重要性,他常年作戰,這繁重的後勤補給讓百姓吃盡了苦頭,南宋初年各地頻頻造反正是因為這個原因。面對這樣殘酷的現實環境,如果一味的進攻,必定會導致天下大亂,所以必須準備充分之後才能進行大規模作戰。

還有,岳飛體現了他一貫的謙遜作風,他不居功,把所有的功勞都歸於皇帝的英明指揮

"今日唯賴陛下戒敕有司,廣為儲備,俾臣得一意靜慮,不為兵食亂其方寸,則謀定計審,仰遵陛下成算,必能濟此大事"

最後,最重要的是岳飛多次提醒宋高宗趙構,北伐大計千萬不能急於求成,一定要準備充分才能取得最終的勝利。岳飛戎馬多年,深知軍隊中的各種問題,如果不加以整治,貿然出兵,則勝敗不可知!

紹興六年,大都督張浚提議北伐,為何一向主戰的岳飛堅決反對

還我河山(岳飛手書)

比如軍隊,岳飛所部打起來是沒問題的,韓世忠的部隊打起來問題也不大,可是像劉光世那樣的統帥,他的部隊能進行長時間作戰嗎?劉光世打起仗來歷來都是腳底抹油溜得快,可是宋軍中這樣的將領不在少數,如果不整編軍隊,靠著這種素質的將領是無法取得完勝的!岳飛要的是完勝,不是一兩場勝仗就滿足了,他的志向很明確,直搗黃龍與諸君痛飲,這是岳飛的目標。只有做好充分準備,打一場持久彌堅的大戰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從此百姓的負擔減輕,大宋也才能從根本上長治久安!

這才是岳飛從根本上發對張浚出兵北伐的,張浚是那種以天下為己任的范仲淹式的人物,志向遠大眼高於頂,加上此時他剛剛起復不久,急需功績洗刷當年富平之敗的恥辱。所以,他總是鬥志昂揚、狂熱主戰,這不能說他是錯的,可是有點兒不切實際。

紹興六年,大都督張浚提議北伐,為何一向主戰的岳飛堅決反對

偽齊成為宋金的緩衝國

岳飛與張浚不同,他是那個年代不世出的天才統帥,眼光長遠思維開闊,他的頭腦是保持冷靜的,態度是實事求是的,他太明白軍隊作戰是怎麼回事了,一支軍隊若要長期保持強大的戰鬥力,精神因素固然非常重要,但也離不開強有力的後勤支援,少吃一頓飯的精兵都不是精兵!

宋高宗趙構接到岳飛的奏摺之後,大加讚賞,張浚得知後也接受了岳飛的主張,至於當初張浚當著面追問岳飛,岳飛卻不回答。我想大概是岳飛當著韓世忠、張俊、劉光世等人不好意思揭他們的短,軍隊弊病岳飛清楚,張俊劉光世的部隊是個什麼成色他也清楚,包括韓世忠的部隊也有不少問題。四人之中嶽飛年齡最小,從軍最晚,他跟韓世忠情同兄弟,而大將張俊則是岳飛的老長官老上司,一直提拔他重用他。這種情況下,他只能無言以對,難道把三個人直接得罪完嗎?

紹興六年,大都督張浚提議北伐,為何一向主戰的岳飛堅決反對

大將張俊

一切煙消雲散之後,皇帝和宰相都支持岳飛的計劃,並且因此開始整軍,果不其然劉光世成為第一個開刀對象,他部下的淮西軍弊病最多,皇帝本想廢了劉光世把這支軍隊交給岳飛,這樣一來南宋五分之三軍隊將隸屬於岳飛的麾下,假以時日則北伐大計可成。可最終這支軍隊卻在宰相、皇帝、大將三方博弈之下,叛逃到了偽齊,讓南宋再一次遭受空前嚴峻的危機!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兒呢?關注李老師歷史課,下一期接著說說淮西軍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