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得了雙相障礙,嚷嚷著要去自殺...


2018年,我那個曾經聰明善良的孩子,因為考試失利,叫嚷著要去自殺。



孩子最終被確診雙相障礙,那天我和丈夫半夜抱頭大哭:為什麼會是我們家孩子!為什麼會是我們那曾經懂事善良的孩子! 


現在一年過去了。孩子通過系統的藥物治療和配合心理輔助治療,逐漸臨床治癒,情緒穩定了,能復學了。


01

噩夢的開始


回過頭看,孩子的考試是我家噩夢的開始。


為了考試,孩子給自己定了一個高目標,艱難辛苦地奮鬥了好久好久。然而,收到成績通知單的那一刻,孩子眼中失落和絕望的神情猶如尖刀,刺得我們心碎。


整個暑假,他封閉了自己兩個月。有時一個星期都不洗澡,只在吃飯時出來一下,不分白天黑夜的打手機遊戲。還時不時哭喊著,摔門、砸東西,衝上陽臺想自殺。


我們知道孩子病了,勸孩子去看醫生,孩子不肯去。終於快開學時,我們以治療睡眠和調整腦部為由,連哄帶騙著帶他去了一傢俬立醫院,醫生診斷:嚴重精神分裂,必須馬上治療


我的孩子得了雙相障礙,嚷嚷著要去自殺...


這個消息宛如晴天霹靂,我和丈夫都懵了,也沒有時間去理智思考和選擇,花了很多冤枉錢去做他們所謂的腦部儀器檢查,吃了兩個月藥,孩子越來越抑鬱,無奈之下我們為孩子辦理休學了。


我們彷徨無助,整天以淚洗面。一天我在網上搜到了芸學教育的公眾號,如飢似渴地讀完了公眾號裡所有的文章和案例,初步判斷孩子是雙相情感障礙。


馬上預約醫生帶孩子去面診,醫生與我的判斷一致:雙相障礙。至此,孩子開始按雙相正規用藥治療。


我的孩子得了雙相障礙,嚷嚷著要去自殺...


儘管如此,孩子的病情也是起起伏伏。有段時間,我們夫妻每週都要帶著孩子往返300多公里找醫生調藥。剛開始,孩子說路上人多,吵得他頭疼難受,隨著藥物起效,他漸漸適應,不抱怨了。


孩子剛病,我就買了很多相關書籍,書籍讓我初步瞭解孩子的病,瞭解孩子的用藥,也瞭解了具備一定的心理學知識十分重要。


我每天做筆記,記錄孩子的服藥反應、睡眠和情緒波動的範圍。這樣每次複診時,可以儘快、準確地把孩子的情況彙報給醫生,便於醫生了解孩子,合理調藥。


02

學習心理學,療愈自己也幫助孩子


孩子的病情不斷的好轉、緩解,但孩子還是不太願出門,總是一個人在家看看手機,偶爾出來屋吃點東西。他對於學習也有很多計劃,只是只有開始,沒有結果。


為了更多地瞭解孩子,瞭解這個病,我在芸學教育報了心理顧問的網課,系統的學習心理學相關知識。


本來是想幫孩子的,結果發現自己心境開闊了不少。心理學的知識是可以療傷的,我終於意識到,他的路還是需要他自己來走,我們所能做的就是給予他最好的陪伴


這個時候,孩子的情緒症狀算是用藥物控制住了,但心結並沒打開。不願意和原來的朋友出去玩,無法面對休學後頹廢的自己。


一提到未來的考試,就難過焦慮,說自己就是個廢人了。這是症狀殘留,還是心理因素?我不能判斷。


這時,芸學教育的心理學老師告訴我:通過和孩子的溝通,她肯定地回覆,孩子的病情已好轉,目前的情況是心理問題。


她分析:孩子從小經受的挫折太少,現在遇到這個坎,沒有力氣爬坡了。要積極矯正他的行為,用行為來帶動情緒


她還說,孩子身上的某些表現,在父母身上都有投射。比如孩子用情緒表達“不”,這不是躁狂,是不良的習得性行為。孩子需要調整認知,訓練控制情緒的能力。問題是,孩子沒有同齡人的泛化能力,對他的改變要向掃雷一樣,一點點掃。


我的孩子得了雙相障礙,嚷嚷著要去自殺...


學習後,我和丈夫商量了一個短期的家庭訓練方案和家庭改善策略。先分析找到我們自己身上的性格缺點,和不正確的處理問題的方式,勇敢地告訴孩子,爸爸媽媽這樣處理問題不對,我們在改進,你不要學習哦。


這樣我們一家三口互相監督,不因為是爸爸媽媽就不認錯不改錯,孩子就虛心接受批評,也願意改進了。孩子在很慢很慢地改變。他知道不應用情緒提要求,也知道情緒是可以控制住的。他慢慢明白,每個人都不應該太自我,要別人圍著自己來運轉。


我的孩子得了雙相障礙,嚷嚷著要去自殺...


03

為什麼這麼多孩子發病?

社會問題不可忽視


據我直觀的觀察,現在孩子得病的越來越多,且越來越低齡化。為什麼?這是偶然還是必然?


通過思考,我也有一些感受:


1. 社會變革過快,城市化進程迅猛


人由群居動物變成了獨處,人工智能的發展,弱化了人的生物本性,足不出戶就能滿足了各種需求。


電子產品、動漫、科幻充斥生活,孩子無法區分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


2. 教育問題,信仰問題。應試教育讓很多孩子的價值觀單一,以考試成績論成敗,成功的標準單一。


社會輿論和媒體對孩子價值觀的樹立沒有進行正確的引導。


3. 獨生子女現象。家庭的關愛過多,家長包辦過多,在無意間讓孩子錯失了發展自我和拓展社會認知能力的最好時間段。


4. 社會重視問題。精神疾病的普及不夠,多數人對精神疾病有誤解和偏見,家長不敢公開孩子的病情,學校老師不瞭解孩子的病,導致對病情延誤就醫。


加之沒有專業可信任的機構,正確引導父母帶領青少年安全度過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問題不能得到及時的化解和處理,累積到一定的程度爆發精神疾病。


5. 基因、家庭不良行為模式、父母養育知識的缺乏、環境惡化,以及農藥、汙染、生態危機等都激發了精神疾病的多發


精神疾病並不是顯性遺傳,是基因、環境、教育等綜合因素的作用。


我們無法選擇基因,但我們可以選擇環境或者規避某些致病環境;我們可以改變教育方式和方法,提前防範。


我的孩子得了雙相障礙,嚷嚷著要去自殺...

做到完全康復有很長的路要走。他們可能會帶藥一輩子,他們可能一輩子都要帶病生存,他們可能會有點孤僻不善交往——但沒關係,他們只是與我們有點不一樣的人。


再長的夜

陪你一起渡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