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帽子大王"刘锡三的创业史

民国

民国

掖县人闯胶东 在胶澳起步的商业奇才

十九世纪末期,还是小渔村和卫所布防为主的青岛,轻易落入了德国人的手中,这些外来人陶醉于东亚美丽的胶州湾,要把这里建成远东最大的港口和最美的城市,成为德国人在东方的乐土。

基础建设离不开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而当时的中国恰好能满足德国殖民者的需求,近水楼台先得月,胶东周边区域的壮劳力们,为了赚钱养家糊口,纷纷告别妻儿老小,外出寻求生路。繁荣的经济没有国别之分,只有赚到的多少之别,大量饥肠辘辘的劳工,不在乎是否被殖民,都被新生的殖民城市——"胶澳"所吸引,一如今天的北上广深,来到这里打工,寻找发家致富的机会,圆着自己并不复杂的生活梦想。

就在这浩浩荡荡的打工队伍里,有一个十五六岁的年轻人,老家在掖县(今烟台莱州地区)沙河镇湾头村,为了给家里省一口嚼头,跟着沙河镇的老乡们外出闯荡,到青岛(当时的胶澳)卖膀子力气赚辛苦钱。

民国

这个青年人叫刘锡三,大名刘占恩,自幼家境贫寒,也没有机会读书识字,自然找不到什么高级的工作岗位,当时胶澳各个国家的人非常多,因此也诞生了很多的外国餐馆,刘锡三就在其中一家饭馆里当茶房的伙计,跑腿的小力伯。刘锡三虽然没有知识,但是勤奋好学,在与外国人的接触中,学到了不少日常英语,不会写但是对话没有问题。

这个小小的"成就",让刘锡三看到了更多的前景,在这个难得的"口语"环境中,他开始有意识的提高自己外语水平,业余时间也都用在学习上,这在当时的年代,是很难得的事情。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很快遇到"跳槽"的机会,通过朋友的介绍,他转行进入一家美国人开办的美清洋行,工作环境提高了不少。

没过多久,勤奋努力的刘锡三就成为洋行正式职员,他的工作却没有什么变化——到乡下的农户手中收购"草帽缏"(用麦秆一类材料编成的扁平带子,用来编织草帽等的初级品)。草帽缏这种原始材料,洋行的收购价格非常低廉,经过洋行脱手运至国外经过深加工,再运回中国销售,此时粗糙的草帽缏,已经变成了精美别致的编织品,如草帽、挎篮等等,当然经过这一番"包装",身价也高了多少倍。

为什么中国人的钱要被外国人赚走?洋人这"一进一出"获得的高额利润,让刘锡三有了自己生产草帽的想法。于是,他开始有意识的关注洋人在草帽方面的各种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几年之后,刘锡三已经对草帽行业捻熟,洋人都认为他是行家里手。

民国

牛刀小试 兼职合伙经营帽子小铺

除了积累知识,刘锡三还积累了一部分资金,为自己的梦想启程奠定基础。那时候对兼职没有什么概念,刘锡三在供职洋行的同时,开启了创业旅程。他与表兄弟合伙,在天津卫的估衣街租下了不大的门面房,一家叫做"盛聚福帽庄"的帽庄,在这个世界上诞生了。稚嫩的盛聚福资金十分有限,草帽的原材料仍然由刘锡三借洋行工作的便利条件,在青岛当地采购,盛聚福在专门经营草帽的同时,到了秋季还要兼营棉花生意,因为草帽缏的原料不足。

一战结束之后,美丽的胶澳又倒手给了东方坏邻居,继续作为殖民地。胶澳政局和环境的大变化,许多外国洋行迁往京冀地区,刘锡三跟随工作的洋行一起,来到天津卫。盛聚福最初的几年,生意兴隆、顾客盈门,当然盈利也颇丰。

合伙经营,最重要的不是经营,而是合伙人。当刘锡三来到天津之后,与合伙人在如何经营方面,居然产生了严重的分歧。最终的结果是一拍两散,双方结束了合作,将资产核算后分配各自散去。

刘锡三一分钱没要, 却如愿分到了盛聚福的帽店生意,他决心凭自己的能力,把帽店做大做强,在九河通衢的天津卫实现自己的梦想。刘锡三做出了人生的重大决定,他到洋行申请到了一笔贷款,这是他有生以来最大的一次负债,也是倾其所有的赌注。民国六年,1917年,天津法租界21号,刘锡三的帽店重新开张,"盛聚福"更名为"盛锡福"。

民国

严格把关 质量过硬 帽子卖到国际博览会

这次更名,除了象征帽店的新生,还有更加深刻的内涵。"盛锡福",打头的"盛"字,是希望,帽店的买卖借个好彩头;中间的"锡"字,是取刘锡三名字的中间一字;末尾的"福"字,则用的是刘锡三的乳名"来福"的"福",是吉祥如意的含义。按照古文《离骚》中"肇锡余以嘉名"一句的解释,"锡"与"赐"通假,因此"锡福"又有赐福之意。

后来,刘锡三为了防止别人假冒自己的商品,就在当地政府申注了商标,是三个帽子的图样呈品字形排列,叫"三帽"商标,放在"盛锡福"三个字下方,正冲着"锡"字,上下一连,正好是老板的名字"锡三"。这招牌和商标起的可说是用心良苦。

当时的刘锡三,从店铺开张起,就具有独到的思维,他认为只有不断地发展创新、大胆开拓,才能让自己的产品高人一筹,屹立不倒。因此,他把大笔的资金用于采购先进的机器设备,在派员赴日本学习的同时,重金聘请技术高超的制帽和图样设计工艺师傅,还亲自制定了严格的质量审核制度。

民国

刘锡三的工厂里,生产的各式帽子,无论成本高低贵贱,从原料采购、加工生产直到成品出厂,每一道关口都有专门的质量检查,确保卖到顾客手中的产品都是合格过硬的。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天津"盛锡福"总号在北京落地生根,后来又发展到南京、上海、青岛、武汉等国内一线大城市,分店遍地开花。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以前,北京分号的货品全部由天津总号供应,后来改由北京当地作坊贴牌生产,但是原料必须从总号采购,还要求工艺水平和质量必须与总号一致,否则一律不准上柜售卖。

据说,盛锡福,还有"胜过西方,使其敬服"的谐音含义。不管怎么说,刘锡三的帽子质量好、式样新、价格实惠,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在当时中国外货横行的商品市场中,盛锡福杀出一条路,争得了一席之地,为国家民族工业的发展树立了榜样,也为中国人鼓舞了士气,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1929年,在菲律宾举行了国际博览会上,盛锡福的帽子获得头奖,有"东亚草帽之冠"的称号,可谓名至实归。

民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