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少將系列(6)——中國廣播事業發展的奠基人丁萊夫將軍

將軍生平:丁萊夫(1912.8-1983.8.28),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少將,山東廣饒人。1936年參加中國共產黨。1937年4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參加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歷任晉察冀邊區阜平縣政府秘書長,唐縣動委會主任、縣委書記,晉察冀二分區地委民運部長、地委書記,晉察冀軍區獨立第一旅政委等職。1951年7月,任志願軍第二十兵團組織部部長,後任政治部副主任兼兵團黨委副書記、代理書記。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將軍銜。1962年11月,丁萊夫任中央廣播事業局黨委第一書記,為發展國家的廣播事業做出重要貢獻。1975年9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政治部主任。1980年轉任通訊部顧問,正兵團級。1983年8月28日,因病醫治無效逝世,享年71歲。

早年經歷,投身革命

丁萊夫,原名丁之夏,1912年8月出生於山東省廣饒縣大王高卜紙村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1920年,入本村鄉塾讀書。

1931年,考入廣饒縣立第一高級小學。從此有機會接觸進步師生,閱讀進步書刊, 並積極參加社會活動,後任該校學生會主席。1932年,品質惡劣的國民黨員趙晉卿任該校校長。丁萊夫與同學王兆津等發動了“驅趙”學潮。

1933年,丁萊夫考入山東省立第一鄉村師範。在校期間,他勤奮學習,組織進步同學辦刊物,並主管《新亞日報》的副刊《農園》。同時聯絡當時在濟南的廣饒籍同學,組成“廣饒縣旅濟同學同鄉會”,宣傳馬列主義,發展抗日救亡力量。

開國少將系列(6)——中國廣播事業發展的奠基人丁萊夫將軍

學生運動


1935年12月,北平學生髮起“一二·九”抗日救亡運動,丁萊夫接受中共鄉師支部交給的任務,在學生中組織山東省立濟南鄉村師範學校抗日救國會,並當選為主席。同時,串聯濟南其他學校的進步同學,成立抗日救亡學生會,決定全市學校“一二·一六”總罷課,舉行遊行示威,聲援北平學生反帝愛國鬥爭。

反動當局對此驚恐萬狀,當即派兵對學校進行封鎖,並宣佈提前放寒假。丁萊夫按照黨的決定,遂即組織學生把抗日救國運動推向工廠、農村。寒假期間,丁萊夫回到家鄉,在本村小學辦起夜校,組織農民學文化,宣傳東北人民奮起抗日的英雄事蹟,動員農民組織起來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

開國少將系列(6)——中國廣播事業發展的奠基人丁萊夫將軍

反動政府鎮壓學生運動


1936年,國民黨反動政府大肆捕殺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鎮壓學生運動,丁萊夫也被列入逮捕名單之中。但他不畏艱險,繼續組織同學秘密集會,並趕印《山東省濟南反日救亡學生聯合會宣言》,痛斥國民黨反動當局和反動校長賣國求榮的行徑。 他在白色恐怖的歲月裡,經受了嚴峻的考驗。同年4月,丁萊夫由景慕達、李師侗介紹,在學校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7年4月,丁萊夫遵照黨的指示,奔赴革命聖地延安,入抗日軍政大學學習,參加中國工農紅軍。

抗日戰爭時期

1937年8月5日,丁萊夫奉命挺進敵後,任八路軍115師政治部民運幹事。同年9月,丁萊夫隨軍挺進晉察冀,發動群眾,開闢抗日根據地,開展游擊戰爭。歷任晉察冀邊區阜平縣政府第一科科長,阜平縣政府秘書長,唐縣工人抗日救國會主任,中共唐縣地委宣傳部部長,主編《陣地報》,中共唐縣縣委書記。

開國少將系列(6)——中國廣播事業發展的奠基人丁萊夫將軍

抗日戰爭時期


1941年起,丁萊夫任中共北嶽區黨委秘書長,中共第四分區地委民運部部長,中共第四分區地委書記兼軍分區政治委員,為奪取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貢獻。

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

在解放戰爭中,丁萊夫先後任晉察冀軍區獨立縱隊第一旅政治委員,獨立五十五師政治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二十兵團政治部組織部長等職。曾率軍兩進綏遠,圍攻歸綏城,參加解放張家口和著名的平津戰役。

開國少將系列(6)——中國廣播事業發展的奠基人丁萊夫將軍

解放戰爭


朝鮮戰爭爆發後,1951年7月,丁萊夫隨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鮮參加抗美援朝戰爭,任志願軍二十兵團組織部長。入朝前期,根據中央軍委和中國人民志願軍總部的要求,抓緊熟悉所屬部隊的幹部隊伍情況,制定參戰的幹部調配方案。他提出在來不及培訓和精選的情況下,各班、排、連的黨、團員骨幹也要“寧弱勿缺”,以保證出國前的作戰訓練順利開展和入朝後的初戰勝利。

朝鮮戰爭期間,丁萊夫隨二十兵團參加了1951年夏秋季陣地防禦戰、1952年春夏季鞏固陣地作戰、1952年秋季戰術性反擊作戰、1953年夏季進攻戰役和金城戰役等重大戰役。面對戰爭殘酷的現實,丁萊夫提出了各級領導保持三套班子的建議,即現職一套、軍教導團培養保存一套、預備提拔一套,以保證幹部的後備力量。他的建議得到了志願軍領導的批准,並在全軍中得到貫徹落實。

開國少將系列(6)——中國廣播事業發展的奠基人丁萊夫將軍

朝鮮戰爭期間反擊作戰


1952年反擊作戰結束後,丁萊夫帶領機關幹部深入部隊,解剖戰例,進行詳細討論,總結作戰經驗,為兵團《九、十月份戰術反擊經驗總結》提供了寶貴的材料。1953年5月,丁萊夫任二十兵團政治部副主任,協助兵團司令員楊勇、第二政治委員王平進行了金城戰役的準備工作。1954年5月,任志願軍二十兵團政治部副主任兼兵團黨委代理書記、副書記。

1956年11月,丁萊夫升任中國人民志願軍政治部副主任。在朝鮮的日日夜夜裡,他處處以身示範,戰鬥在最艱苦的地方,幾次重病在身,仍堅持工作。丁萊夫在抗美援朝作戰中,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二級國旗勳章(2枚),一級、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丁萊夫曾被選為志願軍回國彙報團成員,受到毛澤東主席的親切接見。

1955年9月,丁萊夫被授予少將軍銜,獲八一獎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開國少將系列(6)——中國廣播事業發展的奠基人丁萊夫將軍

丁萊夫將軍


1959年調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六十六軍政治委員。後任六十三軍政委。

1962年11月,丁萊夫任中央廣播事業局黨委第一書記。丁萊夫為發展黨的廣播事業做出重要建樹,得到周恩來總理的肯定。1964年,被選為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75年9月, 丁萊夫被調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政治部主任。任職期間,他堅持黨的原則,積極消除林彪的流毒和影響,勤勤懇懇,忘我工作,直至病倒在工作崗位上。

1980年,丁萊夫轉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通信部顧問,級別調整為正兵團職。1982年,離休。1983年8月28日,丁萊夫將軍因病醫治無效逝世,終年71歲。

人物評價

丁萊夫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無產階級的忠誠戰士,中國共產黨黨員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優秀政治工作領導幹部。在近五十年的革命生涯中,他忠於黨,忠於人民,為共產主義事業貢獻了畢生的精力。在白色恐怖的艱苦歲月裡,他出生入死,不畏艱險,積極參加黨的地下活動。

在革命戰爭年代,他跟隨黨中央、毛主席轉戰南北,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中經受了嚴峻考驗,英勇作戰,勤奮工作,為革命事業作出了光輝的貢獻。在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他刻苦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堅決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我軍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作出了積極的貢獻。他積極參加反對林彪、“四人幫”的偉大斗爭,衷心擁護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十二大制定的宏偉綱領。

丁萊夫長期從事黨的工作和我軍的政治工作,他堅信共產主義事業必勝,堅持黨的四項基本原則,光明磊落,襟懷坦白,堅持原則,剛直不阿;他對工作極端負責,嚴肅認真,顧全大局,任勞任怨,深入實際,聯繫群眾,艱苦樸素,廉潔奉公,有豐富的工作經驗和較高的思想理論水平,深受黨的信任和群眾的尊敬。

“文化大革命”開始以後,林彪、“四人幫”一夥把主持廣播事業局工作的丁萊夫作為奪權的最大障礙進行打擊。丁萊夫立場堅定,旗幟鮮明,堅持原則,忠於職守,對林彪、“四人幫”一夥的陰謀活動進行了堅決的抵制和針鋒相對的鬥爭。為此,長期遭受林彪、“四人幫”的殘酷迫害,身心健康遭到嚴重摧殘。粉碎“四人幫”後,經中央決定,對強加給丁萊夫的一切誣衊不實之詞,均予全部推倒,徹底平反,恢復名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