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教中國|此心不老,芳華永駐

詩教中國|此心不老,芳華永駐

提要:雖然生命就像朝露一樣,但在我們有生之年,要綻放生命的色彩,發出璀璨的光華。


此心不老,芳華永駐


01

每天一首詩,滋養精氣神兒。歡迎來到白馬詩教園。在這裡,我們每天接收詩歌的滋養,童聲的療愈。

今天,我們學習漢樂府的《長歌行》: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

陽春佈德澤,萬物生光輝。

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這是一首珍惜光陰催人上進的詩。

從寫作方法來說,這首詩一開始用了比興的修辭手法,所謂比興,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說園中的蔬菜盛衰有時,是要引出人生短暫的感慨。

有點理解分歧的是,朝露待日晞,等待太陽出來,朝露不是曬乾了嗎?曹操《短歌行》當中也有類似的句子,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另一種理解,太陽出來,會讓露珠熠熠生輝。雖然生命就像朝露一樣,但是在我們有生之年,要綻放生命的色彩,發出璀璨的光華。這種理解更接近詩歌本意。


02

人生苦短,我們大概有兩種選擇,一個是及時行樂,瀟灑派;一個是奮鬥派,及時努力。

及時行樂,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

及時努力,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可能還有第三派,蒼涼派。漢武帝劉徹有類似的哀嘆,”歡樂極時哀情多,少壯幾時兮奈老何“。歡樂到極點就到了悲傷的時候,青春有限,耐不住歲月無情。


03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一名言警句,可以掛在牆上。

這句話,送給小朋友,我們一定要在年齡最好的時候,多多學習知識,學習本領,長大有一番作為。

也送給我們大人,送給自己,不管什麼時候開始,都不晚,朝聞道,夕死可矣。

古人壽命低,這番感慨特別深沉。人生七十古稀,對時間的催促特別敏感。中國古代人民平均壽命30歲左右,1949年,中國人均預期壽命不足35歲。現在人類的壽命大大提高了,2019年,我國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7歲。

那麼,對人的壽命到底怎麼看?從樂府詩來說,有長歌行,也有短歌行,通常認為,“長歌、短歌,言人壽命長短,各有定分,不可妄求。”當然,曹操有點不服,”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其實,按照各種文獻,人類的壽命極限應該能達到120歲,隨著現代基因技術和人工智能的發展,人類壽命甚至指向了永生。

永生很難,我們可以相約120歲。事實上,目前各種決定壽命的因素中,唯一可測量的就是心理。青春是一種心態,一個人的衰老常常是從心開始衰老的,心態會影響心理狀態。覺得自己覺得不行了,那就真的就不行了。

每天一首詩,滋養精氣神。讓詩歌伴隨我們,度過青春年華。祝大家青春不老,芳華永駐。


白馬少年詩教園,以中國詩教傳統,滋養精神,化育人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