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子》:荒誕的背後,暗藏著人性的掙扎與晦暗


認知與接納 |《鼻子》:荒誕的背後,暗藏著人性的掙扎與晦暗

芥川龍之介


1927年7月24日,天尚未破曉,四野空闊而寂寥。芥川龍之介在臥室裡緩緩吞下致死量的巴比妥。伴著淅淅瀝瀝的雨聲,他讀了一會兒聖經,便在睡夢中安詳離世。他留下一封《給老朋友的信》,信中寫道:自殺者也許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自殺。我們的行為都含有複雜的動機。但是,我卻感到模糊的不安,為什麼我對未來只有不安呢?

芥川龍之介於1892年生於東京。出生後7個月,他的母親便發瘋,其後終生為狂人,並於10年後過世。這給他的一生投下了沉重的陰影。他從小就感到自卑、不安。芥川曾自述:我人生悲劇的第一幕是從我們成為母子開始的。

母親死後,芥川生父重組家庭,並將他的戶籍撤銷。從此,他來到舅父家生活。生性敏感的芥川對自己的血緣關係和寄人籬下的生活十分顧忌,從此更加誠惶誠恐。

20世紀末的日本逐漸進入壟斷資本主義社會:一方面國家軍事實力異常繁榮, 不停進行帝國主義擴張;一方面國內階級對立嚴重,個人利己主義凸顯

。資本主義的本質充分暴露,整個社會陷入一片混亂之中。

由於個人和社會的雙重原因,芥川龍之介一生都如履薄冰,惴惴不安。這種不安集中表現為個人自卑與自尊之間的掙扎,對旁觀者利己主義的厭惡。

人無法從世俗中解脫,這是人的本來面目。雖然是愚蠢的,但也是無法改變和挽救的。——芥川龍之介


認知與接納 |《鼻子》:荒誕的背後,暗藏著人性的掙扎與晦暗

芥川龍之介《鼻子》


這種不安正是芥川文學創作的主題,通過其經典作品《鼻子》便可窺見一斑。小說講述了一個名為禪智的老和尚,長著一個五、六寸的長鼻子,經常招人嘲笑。他千方百計想讓鼻子變短。然而,在他的鼻子終於縮短後,他卻遭受到比以往更加肆無忌憚的嘲笑。惶惶不安中,在一個深秋的清晨,老和尚的鼻子竟又奇蹟般地恢復了曾經的模樣。

小說中,芥川通過冷峻的言語,細膩的心理刻畫,將內供的自卑、虛偽,和旁觀者的利己主義表現得淋漓盡致。


認知與接納 |《鼻子》:荒誕的背後,暗藏著人性的掙扎與晦暗


面對自卑,要勇於扯掉最後一塊遮羞布


每個人都有他的缺陷,就像阿喀琉斯的腳後跟。面對缺陷,我們習慣掩飾自卑,而在光鮮的背後獨自舔舐傷口。

心理學中,自卑是由於與規定標準或其他刺激物比較有差距,而產生了評價差異,進而導致主觀低落、悲傷等負面心理狀態。

《鼻子》中禪智老和尚的自卑源於他異於常人的長鼻子。具體有多長呢?芥川是這樣描述的:吃飯時,讓一個弟子坐到桌子對面,用一條寬一寸、長二寸的板子幫他拖住鼻子。不然鼻子便會插到飯碗裡。


認知與接納 |《鼻子》:荒誕的背後,暗藏著人性的掙扎與晦暗


然而,最讓老和尚不安的並不是長鼻子帶來的不便,而是這鼻子傷了他的自尊心。無論是寺裡的小沙彌,還是寺外的街坊,都暗地裡拿他的鼻子取樂。因此,老和尚表面上故作鎮定,不希望別人看出他的秘密,而內心始終為長鼻子所困擾。

這讓我想起電影《朗讀者》:二戰期間,15歲少年米夏和36歲的售票員漢娜成為情人。每天,漢娜要求米夏先為她朗讀名著,之後兩人共享魚水之歡。在短暫的歡愉之後漢娜離奇消失。

多年後,米夏在軍事法庭上偶遇漢娜,她作為納粹戰犯被審判!原來,漢娜是個文盲,所以喜歡米夏為她閱讀;因為文盲,她放棄了原本的升職機會,轉而去奧斯維辛當看守員。為了掩蓋這個秘密,她拒絕為自己辯護,甚至不惜犧牲自由和生命!

認知與接納 |《鼻子》:荒誕的背後,暗藏著人性的掙扎與晦暗

《朗讀者》劇照


電影中有這樣一段臺詞:

做一件事情的目的不是為了向世人顯示她所能做的事情,而是像世人掩飾她所不能做的事情。這是一種起步就意味著節節敗退,而其勝利隱藏著失敗的生活。——《朗讀者》

禪智老和尚也是如此。面對缺陷,他選擇掩飾,並採取了積極、消極兩種方法:

1、 積極的方式—補償法

補償心理:是指人們因為主觀或客觀原因引起不安而失去心理平衡時,以某一方面的突出成就來補償生理的缺陷或心理上的自卑感,藉以減輕或抵消不安,從而達到心理平衡。

文中說,街坊鄰居嘲笑老和尚的長鼻子,說因為長著怪異的鼻子,沒人嫁給他,他才出家當和尚。禪智自己也提及,自己從昔日的小沙彌晉升為內供(僧官)。顯然,為了彌補缺陷,他才出家當和尚,並通過不懈努力在寺院當上了內供。

因為“補償心理”的作用,自卑感反而會轉變為無窮的動力,成為超越自我的"渦輪增壓"

貝多芬生命的後幾年近乎失聰。為了掩飾缺陷,他堅持要去現場指揮,結果完全跟不上樂隊的節奏而使現場陷入混亂。然而,他將把自卑轉化為自強不息的力量,最終寫出著名的《第九交響曲》。


認知與接納 |《鼻子》:荒誕的背後,暗藏著人性的掙扎與晦暗

貝多芬


2、 消極的方式—精神勝利法

所謂精神勝利法,即將比較對象移置到比自己弱小的個體上。實則是弗洛伊德心理防禦機制的組成部分。

心理防禦機制:弗洛伊德提出,當個體面臨衝突的緊張情境時,在其心理活動中具有的自覺或不自覺的減輕內心不安,以恢復心理平衡與穩定的一種傾向。

為了讓自己寬心,證明並非自己才有長鼻子,老和尚煞費苦心:寺廟講經時,內供不厭其煩地觀察別人。他不看人,只看鼻子——可惜鷹鉤鼻固然有,自己那樣的鼻子卻一個也沒看到,心裡越發不快活了。

在現實中找不到,他還查閱佛經古籍,文中如此表述:無論哪卷經文,都不曾記載舍利弗有個長鼻子,龍樹和馬鳴(菩薩名)也長著正常的鼻子。從震旦的故事裡倒是看到蜀漢的劉玄德耳朵極長。內供心想,這要是鼻子極長,該多麼寬心呀!

魯迅的《阿Q正傳》中,阿Q在被"假洋鬼子"打了之後,更加弱勢的小尼姑正好出現,這讓他的怒火有了宣洩的出口,於是他轉而去欺辱小尼姑,這便是通過對向更弱者洩憤來取得精神上的勝利。


認知與接納 |《鼻子》:荒誕的背後,暗藏著人性的掙扎與晦暗


李碧華有言:堅強是武裝的自卑。內供和漢娜都通過外在的堅強來掩飾內在的自卑,從而陷入不斷自我否定的惡性循環。


啟示:如何消除自卑,超越自我?

每個人都會有缺陷,就像被上帝咬過的蘋果,有的人缺陷比較大,正是因為上帝喜歡他的芬芳。——列夫·托爾斯泰《戰爭與和平》

無論是老和尚還是漢娜,之所以羞於承認自己的缺陷,選擇通過各種方式去掩飾,究其根本是忽視了自己的優點,看不到自己的價值,沒有正確的自我認知。

心理學中,自我認知是對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觀察和自我評價。自我觀察是指對自己的感知、思維和意向等方面的覺察;自我評價是指對自己的想法、期望、行為及人格特徵的判斷與評估。

生活中,我們要全面而辯證地看待自己,不僅看到自己的短處,也要恰如其分地看到自己的長處,不能因為某些不足而全面否定自我,封閉自我。

美國著名作家海倫·凱勒十九個月時被疾病奪去視力和聽力。但在認知自身缺陷的基礎上,她努力挖掘寫作方面的潛能,筆耕不倦,創作了《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因此,我們只有扯下“遮羞布”,正確認識並接納自我,挖掘內在潛能,追求自身價值,才能超越自我,收穫人生的幸福。


虛榮是一面放大鏡,放大了人們內心的掙扎與脆弱。


認知與接納 |《鼻子》:荒誕的背後,暗藏著人性的掙扎與晦暗


禪智和尚曾花費幾年時間抄寫《法華經》,希望成為“一心渴仰著淨土的和尚”。然而這樣一個本應不為世俗所動的高僧卻為自己的外表而苦惱。這暗示著:即便是具有宗教意識的佛門弟子,也具有最普遍的人性弱點——虛榮。

虛榮指表面上的榮耀,是一種追求虛表的性格缺陷,是人們為了取得榮譽和引起普遍注意而表現出來的一種不正常的社會情感。

伊索曾說:你要掩飾一個缺點,結果便會暴露另一個。老和尚就是如此:一天,小沙彌得到一個鼻子變短的秘方。內供得知後,心裡充滿期待,但深藏於心的虛榮讓他假裝從容不迫,告訴弟子不必著急。同時,他又時不時提起,每次吃飯都要麻煩弟子幫忙,心裡很是過意不去。言下之意,就是期待弟子能主動勸說自己試試那個方子。於是,弟子們為了老和尚的“面子”,十分熱情地讓他嘗試新方子,最後內供“半推半就”地聽從了弟子的勸說。

方子是這樣的:先用熱水燙鼻子,然後老和尚側躺在地上,由弟子們用力在鼻子上踩。儘管方法有點讓人難為情,但畢竟是在幫他。按理說,內供應該表示感謝才是。儘管心存感激的,但他身居高位卻任由弟子踩踏,高傲的自尊和虛榮讓他表現出的不是真誠的感謝,反而是憤憤不平。


認知與接納 |《鼻子》:荒誕的背後,暗藏著人性的掙扎與晦暗


芥川是這樣描述的——

弟子不時露出同情的神色,俯視著內供的光腦袋說:您疼不疼?大夫說要使勁踩,不過,一定很疼吧?

內供想表示不疼。可鼻子被踩住,腦袋動不了,他只好翻翻眼珠,盯著弟子腳上的皸裂,氣哼哼地回答:不疼。其實,鼻子癢癢的地方被踩到,非但不疼,簡直很舒服呢。

心理學中,虛榮心一般分為以下兩種表現形式:

1. 不擇手段,努力使自己比別人強,在與別人的差距中獲得快樂與滿足

以莫泊桑的代表作《項鍊》為例:虛榮的瑪蒂爾德為參加晚宴,向朋友借了一串鑽石項鍊來炫耀自己的高貴。不料項鍊不慎丟失。她只得借錢買了新的還給朋友。為了償還這筆鉅款,她辛苦打工十年,卻被告知當初借的項鍊竟是一串假鑽石。

2.當受條件所限,無法使自己比別人強時,就會在與別人的差距中感受折磨

芥川的《鼻子》便闡述了這種虛榮:老和尚因鼻子長而自覺低人一等,不斷在與別人的關係中找尋平衡,盲目攀比,過分看重別人的評價,對有關自己形象的言行過於敏感,過度反應。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死要面子活受罪"

其實,虛榮是人類一種普通的心理狀態,就像英國詩人亞歷山大·蒲柏所說:生活中的虛榮浮華就像是一條河流,後浪推前浪,不斷逝去,又不斷湧來。


認知與接納 |《鼻子》:荒誕的背後,暗藏著人性的掙扎與晦暗


啟示:如何擺脫虛榮,面對本心?

其實,虛榮是一面放大鏡,它不僅沒有使你變得更強大,反而放大了你內心的掙扎與脆弱。相對於“面子”,“裡子”才是根本。因此,要擺脫虛榮,根源在於強大的獨立思考能力,不過度注重他人的評價。

儘管老和尚鼻子變短了,但他對鼻子的態度卻沒有改變。因此,一直困擾他的並不是鼻子,而是別人對他鼻子缺陷的看法!

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在北大讀書時,因家貧經常受到排擠。為此他又羞又惱,經常省下飯錢請同學吃飯,就怕別人看不起他。後來,他通過讀書漸漸找到了自己,不再活在別人的評判中,堅持用蹩腳的鄉音練習英語,最終實現了人生理想。

因此,世界上沒有打不倒的敵人,只有打不倒的自己。實際上,內供是輸給了自己,而俞敏洪則贏了自己。


寬容與接納,拆除旁觀者利己主義的“心牆”


王爾德曾說:任何人都能對朋友的不幸感到同情,但要消受一個春風得意的朋友,則需要非常優良的天性。

在小沙彌的幫助下,內供的鼻子果然變短了!內供心想:任是誰也不能再嘲笑自己了,他心滿意足地眨了眨眼。


認知與接納 |《鼻子》:荒誕的背後,暗藏著人性的掙扎與晦暗


然而,事實真如他所願麼?

我們分別從武士和小沙彌的態度上來分析:

1、 武士的態度

內供的鼻子變短後,武士來到寺裡辦事。從上下文可以推測,這個武士之前曾經嘲笑過內供的大鼻子。這次,對於內供恢復正常的鼻子,芥川是這樣描述的:他死死盯著內供的鼻子,看個沒完,話也顧不上說了,看他臉上的神色,活像在說內供的鼻子比從前更加可笑了

2、 小沙彌的態度

之前,小沙彌一方面出於對內供的同情,一方面出於能對位高者施與援手的得意之情,幫助內供的鼻子恢復正常。可此時,小沙彌的態度卻再次轉變:曾經那個把內供的鼻子掉進粥裡的小沙彌,在經堂外遇見內供時,一開始還低頭強忍著笑,後來終於憋不住,“撲哧”一聲笑了出來。

曾經長鼻子時被人嘲笑,可是為什麼鼻子變短了更遭人嘲笑呢?

對此,芥川直接給出了答案——

人們心中有相互矛盾的兩種感情。對於他人的不幸,人們莫不表示同情。可是一旦那人擺脫了不幸,別人又感到索然無味,甚至希望那人再次陷入同樣的不幸。不知不覺地,人們雖非有意為之,卻對那人有了一種敵意——內供雖然不明白原因何在,卻感到不愉快,隱隱察覺出這種旁觀者的利己主義。——芥川龍之介《鼻子》

電影《少年的你》中,胡小蝶自殺後,旁觀者拍照、議論,卻在警察來調查時假裝不知情;當陳念被欺凌者“不小心”推倒滾下樓梯,他們選擇冷眼旁觀。這就是旁觀者的利己主義。


認知與接納 |《鼻子》:荒誕的背後,暗藏著人性的掙扎與晦暗

《少年的你》劇照


當下社會,科技發達了,經濟騰飛了,可人們心間卻篤起了高牆。當我們聽到別人的不幸時,一方面會生出些許同情;一方面則沾沾自喜,幸災樂禍。但如果他人突然擺脫了困境,我們反而有些酸酸的“嫉妒”,甚至希望他重新回到不幸中去。


啟示:如何遏制“旁觀者的利己主義”,建立良好的社會關係?

同理心:又叫做換位思考、共情,指站在對方立場設身處地思考的一種方式,即能夠體會他人的情緒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場和感受,並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

只有摒棄了“利己”,學會“利他”,真正從內心裡接納別人,才能贏得他人的信任,最終真正為自己贏得利益。就像稻盛和夫所說:利己則生,利他則久。敬人者人恆敬之,愛人者人恆愛之,如此而已。

自此,老和尚終於明白:無論鼻子長,還是短,都不曾被人所接納。就這樣,在一個落滿黃葉的深秋,內供的鼻子一夜之間又變回了原來的模樣。正如鼻子變短時一樣,那種愉悅的感覺失而復得:如此一來,必然再無人嘲笑我了。

小說以荒誕開始,以荒誕結束,令人唏噓。


認知與接納 |《鼻子》:荒誕的背後,暗藏著人性的掙扎與晦暗


小結:

生而為人,人性的掙扎與晦暗貫穿始終。自卑、虛榮、以及旁觀者的利己主義就像生活的洪流中裹挾的浪花,無處不在。我們只有認清弱點,才能有的放矢:一方面,我們要正確認識自我,擁有獨立判斷的能力,不以他人的評判來反觀自我,進而真正接納自我,與自我和解;另一方面,我們應以同理心去理解他人,做好人際關係的“自控”,在內心深處接納他人,與他人和解,才能建立和諧的社會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