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合的詩藝人生

鋤禾日當午,

燒鈞真辛苦,

五黃六月天,

汗滴和釉土。

2019年12月19日,冬日的陽光在禹州神垕老街的青石地板上撒下了一片暖暖的銀色星斑。騶虞河畔的一座小院內,傳出一陣低沉而蒼勁的朗誦聲,這渾厚的朗誦聲伴隨著騶虞河河水蜿蜒而去,飄蕩在神垕老街的上空。

農曆的11月24日,是被譽為“河南鈞瓷行業領軍人物”的鈞瓷大師王金合77歲壽辰。為了迎接這個人生中最重要日子,他選擇了獨有的方式為自己慶祝:燒製77件爐鈞鈞瓷精品,創作77首鈞瓷詩作!

王金合的詩藝人生

王金合的詩藝人生

創燒鈞瓷,功不成誓不還的鈞藝人生

今年77歲的王金合出生於1942年,屬馬。他是一匹不用揚鞭自奮蹄的馬!

從接觸鈞瓷到愛上鈞瓷再到研究創作鈞瓷,王金合沒有根正苗紅的家族式薰陶,而與他的一次幸運招工息息相關。

王金合的詩藝人生


1958年,16歲的王金合被招到禹縣國營瓷廠當上了一名機修工,修電路、清理雜物垃圾、搬運物資等雜活他都幹。在這裡,忠厚老實,踏實能幹愛鑽研的他收穫了屬於自己的愛情和事業,多年的耳濡目染以及岳父楊留海老先生的言傳身教,加上打破砂鍋問到底的鑽勁,沒有在鈞瓷燒製一線工作的王金合經過數年的潛心學習,悄然掌握了鈞瓷燒製的技藝。

王金合的詩藝人生

1976年,王金合和妻兄楊付洲在神垕鎮北大街的一個小院內悄悄建起了一座一立方米的小窯爐,二人分工合作,金合配釉,付洲燒製。那個時候,“割資本主義尾巴”的風頭正勁。他們白天在瓷廠上班,晚上在家偷偷燒瓷,心中忐忑而興奮,夢想著能仿燒出宋鈞的天青、月白、紅斑釉和元鈞豆青釉。


王金合的詩藝人生

功夫不負有心人。

1981年,王金合成功燒製出了仿宋天青紅斑碗,受到了國內外收藏家的青睞。當初名不見經傳的瓷廠雜工,居然燒製出了仿宋鈞天青紅斑碗,這在神垕鎮成為了爆炸性新聞。

1985年,王金合43歲。經過十年磨一劍的刻苦鑽研,上千爐窯火淬鍊的發展,他那座一立方米的小窯發展成為了四立方米的大窯。天青、月白釉的燒造技術已然成竹在胸。

這一年,王金合的仿宋鈞天藍釉掛紅斑窯變五指紋雞心碗等鈞瓷被帶至香港,引起香港、澳門、臺灣地區和新加坡客商的關注。同時,王金合的名字在國內外的收藏界悄然流傳。


王金合的詩藝人生


這一年,北京陶瓷愛好者索宗劍慕名踏進王金合的家中,被其家中的窯變鈞瓷深深吸引。第二年,索宗劍在神垕租場地建起一座鈞窯,王金合被聘為顧問。同年10月,王金合被北京影視藝術學院古陶藝術研究會聘為鈞瓷藝技顧問。

這一年,原輕工部陶瓷專家李國楨在兒子的陪同下專程到神垕找到王金合,一邊欣賞鈞瓷作品一邊詢問王金合,釉料的化學成分是什麼?只有小學文化程度的王金合對天青釉和天藍釉的化學成分回答不上來,他撓著頭幽默地說:“瞎貓碰到死耗子,碰的!”李國楨笑著說,那你以後多碰幾次就更好了。

1989年6月,王金合和楊富州燒出一件《橄欖瓶》,瓶體上窯變出一輪殘月,祥雲半繞,五彩滲化,釉色渾厚而華美。王金合把《橄欖瓶》拿給劉富安等人過目,他們一致認為這是一件爐鈞珍品。


王金合的詩藝人生


何為爐鈞?爐鈞與鈞瓷是何種關係?如何打開爐鈞燒製的秘密?一連串的疑問,再次勾起了王金合的執拗勁兒。

傳統意義上的爐鈞是指清朝初期雍正乾隆年間景德鎮的仿鈞,以紫砂類土質為胎,分兩次燒成,先高溫素燒強固胎質,而後入爐低溫釉燒呈色。其代表作有兩類,有金紅色斑點顆粒者謂“暈爐”,無金紅色斑點顆粒者稱“素爐”。而盧鈞則是較成功的鈞坊作品,始於清朝後期光緒年間,為神垕鎮盧氏兄弟首創。他們利用風箱爐小窯,高溫還原燒成,因使用“爐型窯”,故稱“爐窯”,又因出自盧氏藝人之手,故稱“盧鈞”。這其實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但對於王金合來說,這些概念的模糊並不影響他對燒出爐鈞的執著,對爐鈞之美的追求。


王金合的詩藝人生


從1990年起,王金合撲下身子,窯裡、泥裡、釉裡、灰裡、摸爬滾打,他決心重新站在一個新的起點,再創爐鈞的新輝煌。

為了爐鈞,只有小學文化的王金合不知“碰”了多少回壁,在《橄欖瓶》的基礎上他一直在試燒。幾百次、幾千次,早已不知其數,但摞了近兩尺高的釉料配方成了他邁向爐鈞的見證……

1993年,氣窯開始在神垕普及,這讓研究了柴窯和煤窯半輩子的王金合有點措手不及。他的創燒爐均之路開始出現了迷茫,出現了彷徨。在迷失方向的時候,他選擇了放下,放下了陪伴他數十年的煤窯。


王金合的詩藝人生


放下並不等於放棄。此後10年間,王金合先後受聘於神垕多家窯口當技術顧問或廠長,在指導工人生產的同時研究和試驗這爐均釉的配方和火候,時刻為自己心中未能實現的夢想準備著。

2005年,63歲的王金合決定重起爐灶,在騶虞河畔建立了自己的窯口——爐鈞坊,立起了5立方米的大窯爐。


王金合的詩藝人生


十年修煉終結果。2006年6月15日,停窯10年之後的第一窯爐火駐火4個小時後,王金合便急不可耐地披著棉襖、包著頭巾進入窯爐,抱出了還燙手的籠盔。當他出來時,眾多工人圍著他哈哈大笑起來,原來,王金合滿頭的華髮早已燒焦,連眉毛也沒有了。不過,這第一窯讓他驚喜萬分,因為失傳已久的爐鈞終於被他燒製成功。

隨後的摸索中,王金合又首創了爐鈞金斑釉,極大豐富了鈞瓷的窯變色彩。他突破了一窯一器的侷限,每窯均能裝燒幾十件;而在釉色花式上,王金合的爐鈞之美自成一派。


王金合的詩藝人生


以其經典之作《窯魂》為例,這件作品入窯時通身施釉,出窯時80%的釉脫落,只有口部有釉。釉厚而流動,別有韻律,不僅有色彩的多變奇異,還有流動的美感。窯變而成的金色,閃閃發光,溫潤厚重彷彿唐鈞的爆斑,自然流暢。雞血紅、天青月白、翡翠綠,大自然的顏色盡在其中,充分展現了爐鈞對色彩的表現空間。這件作品在2007年9月“上海收藏家喜愛的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展”中獲得金獎。

王金合的詩藝人生

其爐鈞《紫金缽》,體量雖不大,卻體現出爐鈞的精髓。它在傳統古樸的造型中,不事張揚,卻蘊含著高貴典雅之氣。那種光華似乎來自久遠,讓人慨嘆:爐鈞之美,歎為觀止!

人們形容鈞瓷釉色的神奇變化為“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王金合創燒的爐鈞釉色五彩絢爛,對比強烈、色彩豐富,或如烈焰般蒸騰奔放,或如秋水般明麗溫潤,細處如工筆,有具象之細緻;滲流如潑墨,渾然天成,自具風華。


王金合的詩藝人生


也許正因如此,王金合才把他的鈞瓷作坊命名為“天合坊”,天人合一,或許正是王金合鈞藝人生的真實寫照。

品鈞作詩,悠然見南山的詩意人生

善畫者至善至美,善詩者韻至心聲。

與其說王金合是在創燒鈞瓷,不如說他是在用泥火作畫。因為色彩決定畫的好壞,人的智慧決定一生的命運。

王金合的詩藝人生


細細觀看“天合坊”展廳內的爐均珍品,有似蒼松挺立迎客,蒼勁有力;有似清明上河圖,熱鬧繁花;有似寒梅綻放,品質高潔;有似夏花紅勝火,熱烈奔放。一件件作品,就是一幅幅鬼斧神工的山水畫作。


王金合的詩藝人生

善畫者心中必有韻律。

王金合在燒製鈞瓷的過程中,研學了大量的書籍資料,翻閱了大量文學作品和名家畫作繪本。60多年的積累,早已讓他韻由心生。每一次燒製出的鈞瓷珍品,他時常能脫口而出吟詩一首。


王金合的詩藝人生

“塞上吳冠中,兩人都畫松。金合不會畫,燒出迎客松。”2006年8月,王金合用手拉胚製作,煤窯燒出的一件八釘瓶,該作品除造型端莊大方,姿態挺美秀雅,線條流暢舒朗,釉厚質潤外,顯著的特點是由窯變引發的釉色和各種奇妙紋路相互交織交融,五彩滲化,變化成的釉色圖案猶如松的森林氣勢磅礴,特別是中間眾松簇擁在中間的一棵“大”松,形象逼真,猶如黃山的迎客松一般,構成了神奇的夢筆生花的奇松圖。

2007年7月,王金合燒出一件豐揚瓶,他賦詩一首:“爐鈞創新天合成,一片朝霞別樣紅。紫翠晴嵐胭脂紅,神奇瑰寶奪天工。”


王金合的詩藝人生

2015年9月,一件美麗的炫紋瓶出窯後,端莊優雅,線條清逸,玄紋凝練,清雅的瓜皮綠和靈動的孔雀藍相互交織,間雜著成熟的高粱紅,釉變成一幅江邊湖畔醉春風的美麗景觀。王金合認真琢磨2天后寫出了一首詩:“青山綠水雲霄間,樹林森列柳如煙。千年傳承有神韻,天合窯變自然呈”。


王金合的詩藝人生


2017年10月,正是收穫的季節,王金合又一件珍品鈞瓷長頸瓶出窯了。此瓶上出現了綠和大片國畫中的“留白”色澤。畫面的中間恰好釉變成幾條粗細不等的線圈,彷彿是一條堤岸,把湖泊分成內外兩部分。堤岸邊是一排排的垂柳,下半部的柳林裡點綴著點點的高粱紅暈,散發著勃勃生機。畫面優美,意境深邃,美不勝收。王金合又作詩一首《湖之春》:“三月湖畔柳青青,春色林間景最新,一水一林美如畫,一器窯變山圖畫。”


王金合的詩藝人生


2018年3月,在30天的時間內,王金合四窯燒出了3件珍品。第一窯一件作品為桃型畫面上出現了多個島嶼,密密麻麻,在湖光山色中鬱郁蒼蒼、蘆青浪碧;第三窯一件為泥漿色,鸚哥綠間雜桃花紅的三色構成了虛實相間的巨大裂縫,鑄成了道道寬而深的溝溝畫面,神秘悠遠;最後一窯燒出了一件梅瓶,該瓶姿態飄逸,線條柔和流暢,釉質瑩潤透活,釉色由雞血紅和“留白”組成,截然分明,純淨自然,紅色好似怒放的各種花木,熱烈奔放,深沉醉人,“留白”好似清澈透碧的河流,浪花飛濺,讓人不禁讚歎窯變之奇、釉色之妙、意境之美。


王金合的詩藝人生


一個月內燒了四窯出現了3件珍品,在十窯九不成的神垕鈞瓷界產生震動。在一次作品研討座會上,王金合用一首詩如是評價:“千島湖上泛舟,大峽谷裡探寶。夕陽染紅山川,三寶激我向前。”他不但巧妙地為這3件珍品取了美名,還道出了它們各自的特點。


王金合的詩藝人生


不僅為鈞瓷作詩,已至古稀的王金合常常善於總結自己的鈞藝之路。一天,他在忙完了一天的工作,躺在床上回想自己的創業之路時,有感而發:“白天想來夜裡盼,咋為鈞瓷作貢獻。創業創新靠實幹,燒出精品是好漢。古銅釉色虎豹斑,千年鏽斑今朝現。昔時爐鈞展新顏,鈞瓷藝人再加鞭。”。


王金合的詩藝人生


還有一次,一位省裡來的領導問他:“你燒鈞瓷有什麼訣竅,能燒出這麼美輪美奐的鈞瓷。”王金合隨口回答說:“路要一步一步走,煤要一鍁一鍁添,溫度一度一度升,燒瓷急躁那不中。”看似簡單卻朗朗上口的打油詩,道出了燒製鈞瓷的心得要領。

今年春天,王金合和兒子王建紅在天合坊的展廳裡謀劃新年打算時,王建紅說:“爸,今年是您77歲生日,您辛苦幾十年了,該為您慶祝一下了。”

王金合的詩藝人生

王金合說,過生日慶祝一下也應該,但不需要多麼隆重的宴席,也不需要多少賓客前來,“燒製77件鈞瓷珍品,創作77首詩作,就是對我77歲最好的祝賀!”

隨後,王金合開始為他的目標而奮鬥。一窯、三窯、五窯到第八窯時,在80多件開窯作品中有一件梅瓶。此瓶燒出了高粱紅、孔雀綠、胭脂紅,星空藍為主的釉色,各色滲透交融,錯落有致,構成了一幅林海駿馬絕塵去的優美圖畫,經專家鑑定為珍品。於是,王金合寫詩曰:“山巔秋來層林染,山腰戀夏綠纏綿。林海策馬絕塵去,獨坐幽篁心自閒。”


王金合的詩藝人生

在第15窯中又一件珍品出現,它是一件竹節瓶。瓶子口部為蟹黃色,釉質透活,瓶身以大片富有質感的荷葉綠為主,厚重渾樸,生機勃勃,間雜有高貴的葡萄紫和質樸的泥漿黃、色彩交融,互為映襯,窯變奇妙,構成一幅落日餘暉下的長城畫面,層次清晰,立體感強,如詩如畫。於是,王金合有一首詩曰:“落日餘暉照長城,金龍盤族金山嶺。一年四季十二月,塞下秋來美如夢。”

王金合的詩藝人生

11月25日,比利時的一個外國友人到天合坊觀看開窯時,一件線條流暢的玉壺春瓶出現,釉質靈動灑脫,釉色清新別緻,層次分明,深淺不一的紅、綠、紫、白自然溶融,形成多姿多彩的畫面,就像是一幅紅楓染遍了江山的美麗圖畫。比利時的那個外國友人一見此瓶驚呼到,如此美麗的鈞瓷,是世界上任何美都不可比擬的。王金合也激動不己,想了半天,脫口而出:“一楓染世界,景色撲面來。紅霞舞秋韻,意境醉人。老朽七十七,自得賞鈞瓶。化泥為奇景,大美天合成。”


王金合的詩藝人生

至此,77件鈞瓷珍品,77首詩作在王金合77歲壽誕即將到來之際圓滿完成。

“站在展廳內,看著一件件五彩釉色的鈞瓷珍品,我彷彿在遊山玩水,一天感受四季變幻,一日遊遍祖國的大好河山!”12月18日,冬日暖陽下,騶虞河畔天合坊內,77歲的王金合站在展廳內,審視著一件件陳列的鈞瓷珍品,回顧自己的鈞藝人生有感而發:

“六十三歲再創業,

苦辣酸甜十餘年。

一生為鈞苦鑽研,

創新釉色現眼前。

金斑金釘金絲線,

北極冰花銀光閃。

西洋油畫紫羅蘭,

留白色彩也出現。”

畫,巧手鬆煙染素紗。詩,漱玉含芳錦繡辭。

非物質文化鈞瓷燒製技藝傳承人、中國鈞瓷工藝大師、河南省陶瓷藝術大師王金合,在幾十年的鈞藝從業路上參悟了人生,感悟了在快慢、張弛、疏密、得失、成敗、忙閒之間的生活藝術,得之坦然,失之淡然,爭取必然,順其自然,道法自然。

而今,77歲的王金合的生活,就像他的鈞藝人生一樣,迴歸了傳統,迴歸了優雅,迴歸了休閒和品味,也迴歸了詩意一樣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