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齊罷,帝師慘死,漢武大帝發起的建元改製為何迅速失敗?

導言

漢景帝后元三年正月甲子日,漢景帝劉啟駕崩於長安未央宮,十六歲的皇太子劉徹於當日靈前繼位,是為漢武大帝,劉徹改元建元,從此,劉徹以他那特立獨行的治國思路開啟了半個世紀的皇帝生涯。

歷史是會說話的,很多時候皇帝的性格和氣質會折射到整個帝國的軍事政治文化等各個層面,漢武帝劉徹與他的父祖不同,文景時代的穩定壓倒一切的國策顯然不符合漢武帝劉徹的處事風格。劉徹要的是大開大合、恢弘張揚的帝國新風格,這是他的性格所決定的,這是必然要發生的事情。這種性格有好有壞,發揮得當必將功垂千古,可一著不慎則滿盤皆輸,漢武帝即位之初發動的建元改制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以失敗告終的!

三公齊罷,帝師慘死,漢武大帝發起的建元改製為何迅速失敗?

年輕的漢武帝

“新皇帝”撞上“老國策”

大漢自立國以來,一直信奉無為而治的是黃老之道,與民休息天下繁榮。這對於剛剛從嚴苛峻法的秦朝解放的天下臣民無疑是一個天大的利好消息,於是大漢帝國在秦末混戰的廢墟上得以迅速地恢復經濟、發展民生、走向強盛,“文景之治”這段歷史上的著名盛世也就是發生在這一時間裡。

可是,相較於積極進取的儒家,黃老之道顯得非常的因循守舊,黃老之道的這一特點應在漢帝國的身上就出現了很多問題。最重要的一點比如說,國防政策消極防禦,自從漢高祖白登之圍後,漢朝對北方匈奴始終採取“和親”的手段去維持雙邊關係,即便強悍如呂后也不敢對匈奴人動刀兵,這是劉徹所不能容忍的,這也是他要改制的主要原因之一!以上僅僅是國防政策,由於統治者的無為放任,地方豪強坐大開始與中央離心離德,行政效率低下等等一系列問題!

三公齊罷,帝師慘死,漢武大帝發起的建元改製為何迅速失敗?

漢武帝劉徹

“網疏而民富,役財驕溢,或至併兼豪黨之徒以武斷於鄉曲。宗室有土,公卿大夫以下爭於奢侈,室廬車服僭上亡限。物盛而衰,固其變也。” —《史記.貨殖列傳》

漢武帝劉徹即位之後面對的就是這麼一個局面,雖然漢朝經過數十年的“文景之治”積累了鉅額的財富,可是因循守舊的政治和孱弱不堪的軍事等諸多問題也到了不得不解決的時候了。因此,年輕的漢武帝熱衷於改革,致力於強兵富國的願望是合理的,也是眾多有識之士所期望的!

罷斥黃老、獨尊儒術的漢武大帝

漢武帝決心改變漢帝國立國七十餘年來的國策,他決定拋棄守舊的黃老之道,選擇積極進取的儒家教化,在漢武帝看來,黃老之道所主張的虛靜、守舊顯然是不如儒家所主張的忠君尊祖、倫理綱常的。

漢武帝為人個性張揚,他也是個率性冒進的行動派,想到什麼就幹什麼!漢武帝手下有兩個最主要的大臣,分別是丞相-魏其侯竇嬰、太尉-武安侯田蚡,這兩個人都是劉徹的最親近的人,一個是他的親舅舅(田蚡),一個是他的表叔(竇嬰)。這兩人雖然政見不合,以至於最後大打出手,但是他們卻都比較傾向於儒家教化,加上漢武帝的重磅加持,三人一拍即合,立刻行動!

三公齊罷,帝師慘死,漢武大帝發起的建元改製為何迅速失敗?

魏其侯竇嬰與武安侯田蚡

“魏其、武安俱好儒術,推轂趙綰為御史大夫,王臧為郎中令。迎魯申公,欲設明堂……以禮為服制,以興太平。”《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

“而上鄉儒術,招賢良,趙綰、王臧等以文學為公卿。”《史記.儒林列傳》

王臧、趙綰皆是當時的儒家名流,漢武帝求賢若渴,以帝師之禮待之。不僅如此,他還讓趙綰做了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讓王臧做了九卿之一的郎中令,這可謂是莫大的天恩浩蕩了。自從秦始皇“焚書坑儒”以來,儒家弟子徹底翻身做了主人,這是國家的最高統治者發出的最高指令,儒學必將為之崛起!

聰敏的老師父與愚蠢的倆徒弟

王臧、趙綰提出了許多的建議,不僅有著重於形式色彩的建明堂、建制度、易服色、正律歷、興禮樂、行封禪、定軍規等等,還有著重於實際的大政方針,比如重要崗位的人員調整,對全國各級官吏施政的具體指導等等。如此理論與實際雙重結合,以期儘快打造出一個嶄新的、強盛的大漢帝國。

漢武帝及群臣聽得如痴如醉,例如建明堂、行封禪這都是古制,都是一些強化君主集權的一些手段。所謂建明堂,就是仿照古制建一個專門朝見諸侯王的宮殿,以示莊重,其實也就是為了在諸侯們面前彰顯天子的權威;所謂行封禪,封指祭天,禪指祭地,封禪也就是天子祭祀天地的意思,封禪大典本質上也是為了突出君權神授從而提升君主集權的手段。

可惜啊,話好說事兒卻難做哇!

三公齊罷,帝師慘死,漢武大帝發起的建元改製為何迅速失敗?

儒生、郎中令王臧

王臧、趙綰雖然講的口若懸河,做起事兒來卻一籌莫展。建明堂、行封禪這在古代用今天的話說都屬於技術活兒,禮節繁雜事項眾多,並不是簡簡單單就能操作得了的。比如,明堂如何選址?諸侯王朝見天子的禮儀如何?封禪大典的人員如何安排?皇帝祭天時說什麼話?這都是有著極高標準的規則,就拿皇帝封禪祭天地時說什麼話吧,這能隨便說嗎?古人那麼迷信,萬一天地神明聽著話不順耳,那不是害皇帝嘛?王趙二人為此急的團團轉,大臣刻意逢迎、皇帝急於求成,怎麼辦呢?王趙二人只能搬出了一個人,只有這個人能把以上問題全都搞明白!

“綰、臧請天子,欲立明堂以朝諸侯,不能就其事,乃言師申公。於是天子使使束帛加璧安車駟馬迎申公,弟子二人乘軺傳從。至,見天子。天子問治亂之事,申公時已八十餘,老,對曰:「為治者不在多言,顧力行何如耳。」是時天子方好文詞,見申公對,默然。然已招致,則以為太中大夫,舍魯邸,議明堂事”—《史記.儒林列傳》

申公,山東曲阜人,孔子的老鄉,王臧、趙綰的老師,時年已八十歲有餘,這位老先生不一般。雖然長期隱居在偏僻的鄉村,可是他對時局有著超級清醒的認識,平心而論,身為儒家弟子對於儒學復興是非常渴望的,相比於王臧趙綰,恐怕他更希望漢武帝發起的建元改制能夠成功。

三公齊罷,帝師慘死,漢武大帝發起的建元改製為何迅速失敗?

儒生、御史大夫趙綰

可是,感情歸感情,現實是很殘忍的,申公明白漢武帝的這次改制註定是不會成功的,因為時機還不夠成熟。因此,申公自從進了長安之後一言不發,無論是誰來請叫他,他都簡單的打發了事,直到漢武帝親自召見,申公才慢慢悠悠的說出了一句讓年輕的皇帝難以理解的話:“為治者不在多言,顧力行何如耳。”

之後,申公一如往前一言不發,漢武帝非常無奈,花了那麼大的代價結果請過來了一個“不念經的和尚”。那又能怎辦呢?申公是王臧、趙綰的老師,王臧、趙綰又是漢武帝的老師,這麼大一尊神,劉徹也是無可奈何,只能給他個閒職讓他故作神秘吧!

站在漢宮食物鏈頂端的女人——竇太皇太后

皇帝撐腰、百官擁護,他為什麼認為時機不成熟從而不敢放手一搏呢?申公早年曾擔任楚國太子劉戊的師傅,因此他深知大漢宮廷內部的政治生態環境,他認為時機不成熟的最大原因就是一個女人的存在——太皇太后竇漪房!

三公齊罷,帝師慘死,漢武大帝發起的建元改製為何迅速失敗?

竇太皇太后

竇太皇太后雖然是個瞎老太太但是身體硬朗,不僅如此她還有著特殊的權力和地位,她是漢文帝劉恆的皇后、漢景帝劉啟的母親、漢武帝劉徹的老祖母,大漢朝以孝治天下,因此即便是皇帝也只能對他俯首聽命。竇太皇太后是崇尚黃老之道的主要人物,這也是漢初的倡導和支持黃老之道的主要代表,她文化程度不高卻強勢專斷,因為在漢初特殊的政治環境中享有至高無上的權威,所以即便是漢武帝的父親漢景帝在她的面前也只能俯首聽命,她才是站在大漢宮廷食物鏈頂端的第一人!

“竇太后好《黃帝》《老子》言,帝及太子、諸竇不得不讀《黃帝》《老子》,尊其術。”《史記.儒林列傳》

“然孝文本好刑名之言,及至孝景,不任儒,竇太后又好黃老術,故諸博士具官待問,未有進者。”《漢書.儒林傳》

果不其然,正如申公所料,竇太皇太后早已對朝廷中的暗流湧動了然於心,經歷過數十年的風雲變幻,她早已看透了漢武帝劉徹發起建元改制的目的只有兩個字——奪權!這在任何一個封建王朝的統治者心裡都是不可忍受的,竇太皇太后決不允許用儒家教化來取代黃老之道這延續七十年的國策,她下定決心準備給建元改制集團一招致命的打擊!

三公齊罷,帝師慘死,漢武大帝發起的建元改製為何迅速失敗?

竇太皇太后

三公齊罷,帝師慘死,建元改制迅速破產

當然了,竇太皇太后對自己的孫子漢武帝劉徹還是感情深厚的,她想要的是讓年輕的皇帝一如既往的依偎在自己的羽翼之下,她惱怒的是那些鼓動、慫恿皇帝的大臣儒生們,比如丞相竇嬰、太尉田蚡、御史大夫趙綰、郎中令王臧這些建元改制的幕後推手!

這些人很快就明白了一句萬古不變的真理:天子一怒,血流千里!

竇太皇太后作為一個精明的政治家,她對時局有著十分清醒的看法,她明白即便是對待改制諸臣也不能一棒子打死,那麼如何既不傷了漢武帝的心,又能對政敵實施精確打擊呢?丞相竇嬰是竇太皇太后的本家侄子,他既是竇家中最能幹的人才,也是漢景帝和漢武帝最信任的大臣,這個人竇太皇太后是不捨得殺的。太尉田蚡身份更加尊貴,他是漢武帝的舅舅、王太后的親弟弟,雖然此人不學無術但是他是皇帝的血肉至親,鑑於王太后和漢武帝與田蚡的關係,竇太皇太后是不敢殺田蚡的!那麼,倒黴的只能是王臧、趙綰這些新晉的權貴儒生們了。

三公齊罷,帝師慘死,漢武大帝發起的建元改製為何迅速失敗?

太尉田蚡


“竇太后大怒。得趙綰、王臧之過以讓上,乃罷逐趙綰、王臧等,而免丞相、太尉。”《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

趙綰、王臧也是行為不檢,居然被竇太皇太后暗中調查抓住了重大的把柄,竇太皇太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向漢武帝發了難!

在竇太皇太后的絕對權威面前,在鐵證如山的事實面前,無論是王臧、趙綰,還是建元改制的總後臺漢武帝劉徹,誰也無法採取有效的攻守之策,迅速地敗下陣來!

雙方交鋒的結果就是,竇太皇太后取得了完勝,漢武帝劉徹瑟瑟發抖,丞相竇嬰、太尉田蚡被罷官,御史大夫趙綰、郎中令王臧被下獄。竇太皇太后緊接著下令,以柏至候許昌為丞相,以武強候莊青翟為御史大夫,由此二人組建新的政府班子施行政務。漢武帝深知竇太皇太后不會善罷甘休,即便是王臧趙綰入了獄她依然會一查到底,一旦事情鬧到不可收拾的地步,那麼大事則不可知了!

為了保住漢武帝,為了日後的再次改制,王臧、趙綰只能選擇自殺了事,二人皆死於獄中。

建元二年,僅僅過了不到一年,漢武帝劉徹、丞相竇嬰、太尉田蚡、御史大夫趙綰、郎中令王臧等人發起的建元改制就宣告以失敗告終。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齊罷,帝師慘死,漢武帝也為他那率性的冒進和張狂的個性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三公齊罷,帝師慘死,漢武大帝發起的建元改製為何迅速失敗?

漢武大帝劉徹

建元六年,歷經四朝的竇太皇太后壽終正寢,蟄伏數年的漢武帝劉徹捲土重來,這一次他終於有了絕對的權力和至高的威信,以儒家教化取代黃老之道勢在必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國策徹底走進了歷史舞臺的中心,大漢帝國的國策發生了天翻地轉的改變,中國歷史也從此掀開了新的篇章!

結語

建元改制的迅速破產其實與漢武帝的性格有著莫大的關係,劉徹的性格兼具高祖劉邦的英豪、文帝劉恆的沉毅、景帝劉啟的果決還有最重要的是源自於劉徹母親王娡的工於心計。遍觀此次建元改制,劉徹由於不安現狀而熱衷於折騰改革事宜,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百官和儒生順應天子號召大興革新,改制過程中劉徹又急躁冒進、好大喜功,對於大儒申公的隱晦勸諫不屑一顧,最終得罪了以竇太皇太后為首的黃老學派,搞得轟轟烈烈的建元改制落得個虎頭蛇尾的結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