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鸿门宴项羽不听范增的话杀了刘邦,说他是妇人之仁对吗?

大马哈鱼12


项羽在鸿门宴上不杀刘邦原因有3点

第一,刘邦低姿态。鸿门宴的座位有东西南北四面,当时讲究西面最尊贵,东面其次。然后是北面,最次是南面。项羽当时坐在西面,而刘邦坐在最次的南面。刘邦卑躬屈膝。项羽一看,一个40多岁的老头儿,在我面前低眉顺眼,这满足了项羽的虚荣心,项羽当时就觉得刘邦也没那么可恨,在我面前跟个奴才一样。可以看出项羽在政治上的不成熟。

第二,陈平使用离间计。项羽派使者到刘邦这儿,刘邦手下摆了太牢宴。陈平说:这只不过是项羽派来的使者,又不是范增派来的使者,范增曾暗中帮助咱大王多次,应该摆太牢宴,今天只不过是项羽派来的使者何必劳民伤财。这个事情让项羽派来的使者知道了,于是回去禀告了项羽。项羽一听,慢慢的就开始怀疑他的亚父范增了。

第三,项羽打心底就没有瞧起刘邦,认为刘邦只不过是一个流氓。我项羽力拔山河兮,灭掉刘邦就是分分钟的事情,何必跟一个流氓较真呢?

各位朋友,如果我的回答对您的心思,那实在是太好了。如果感兴趣还可以关注我查看更多的楚汉时期的问答,现处于考核阶段,谢谢。


涉猎生活


说项羽是妇人之仁是对的。对自已政权有威胁的对手,应抓住一切机会,果断地除掉他。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已的伤害。在鸿门宴上,项羽完全有能力除掉刘邦,但项羽愚蠢地认为,只有在战场上杀死敌人,才是光明正大。在宴会上杀人,不光彩,不仁义。最后让刘邦逃脱了,失去了消灭刘邦的大好机会。所以范增如此说他。毛泽东同志在人民解放军攻克南京后,告诫人民解放军,“不可沽名学霸王",就是借用的这个典故,激励人民军队不要给敌人喘息的机会,果断地消灭敌人,不要象项羽那样沽名钓誉,错失良机。


汉阙故人


这是由人性格决定的。

项羽是光明磊落的真君子,不是耍阴谋诡计的伪君子。

当初,刘邦军十万,项羽军四十万,以绝对压倒性优势处于上风。

当时刘邦先攻入咸阳,但不敢久住,财物不取,妇女不抢,撤出咸阳屯兵于霸上,是一种安抚民心的策略。

项羽的手下谋士范增看出了端倪,对项羽说,刘邦这是收买人心,想谋天下,不如请刘邦到咱们鸿门来赴宴,趁机干掉他。

项羽一开始犹疑,不想干这小人之事,然而经不起范增百般唠叨,终于同意。

那刘邦听项羽有请,不敢不来呀,明知来者不善,只能硬着头皮赴宴。带了心腹樊哙同往。

项羽刘邦见面寒喧过后,一同饮酒。


席间范增一再示意项羽干掉刘邦,机会难得呀,那刘邦就象案板上的肉一样任项羽宰割。

项羽也领会范增的意思。面对面前这个文弱的书生,强大的自尊心和骄傲感,使项羽一时踌躇,难以下手。

心想:“这刘邦瘦的象个鸡子,一绺山羊胡,脸瘦身干,象个瘪茄子一般,这样的老书生,禁不起我一只手指,何苦要用这阴谋,落个不义之名。”

想到此处,内心已打定主意,任你范增怎么使眼色就是不动手。

后来,刘邦有惊无险,安然撤退。

那范增十分生气,质问项羽:“今大好机会,主上为何不动手,何来妇人之仁乎。“

项羽也怒道:“看刘邦一个文弱书生,我若使阴谋杀了他,恐天下人耻笑。大丈夫应明刀明枪的干,况且我手下四十万大军,战将千员,如此优势,为何用小人奸计呢。”

范增听后无言,只能感慨,刘邦命大,项羽真乃大丈夫也。

虽然最后刘邦战胜了项羽,但项羽这份男人范儿,还是应该受后人尊重的,并不是妇人之仁,乃是爷们气概!


水壶火煮666


首先不能用一个平凡人的眼光来看待政治的斗争,从古代到现代政治的斗争都是残酷的,步步都要小心谨慎,难免少不了算计,这就是每一个政治集团都有一大批智囊团的原因,这些智囊团的才智涵盖社会各个方面,政治集团的成功特别需要智囊团的团结协作才能发挥团队的战斗力,项羽在鸿门宴放走了刘邦是一个致命的错误,刘邦是有才气的,但是刘邦在政治上是个小人,对待小人不能有妇人之仁,这说明一点项羽的智囊团不够团结,项羽的领导力也不够,在关键的节点犯了一个最大的错误,就是不杀刘邦也不能放虎归山,说明项羽的收下缺少一个总揽全局的人才,看看历史就知道,就像刘邦的手下有萧何,张良,陈平,这些人都有经天纬地之才,每一个人都是足智多谋,毛主席的领导力那也是很厉害的,手下大批文臣武将,个个都是足智多谋,文可安邦定国,武可上马杀敌,这充分说明了项羽的问题,项羽的团队没有刘邦的团队优秀,这就是我们今天被称为汉族的原因,赞成我的评论的点赞幺










情定芳草地


项羽为什么死后让世人敬仰,就是因为他有血有肉,有情有义。

如果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且不说改变历史,项羽必背上无情无义 过河拆桥的骂名。

其一是他们两是结义兄弟,不求同年同月生,当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那种过命的兄弟,弑兄的骂名项羽是不会背的。在后期两军对峙时,项羽为什么不烹刘邦的父亲,这也是其中原因之一

还有一个不杀的原因是项羽太过自信,也有自信的理由,背水一战一战成名,堪称战神,各路诸侯无不俯首称臣,这个时候项羽有点飘了。刘邦在项羽眼里有如蝼蚁。项羽说过刘邦只是一个亭长根本不放在眼里,就没有理会范增建议。殊不知这是杀刘邦的最后一次也是最好的一次机会。

最后就是项伯辅助打的太好了,但也不能全怪项伯,毕竟张良对他有救命之恩。

所以项羽不是不想杀刘邦,而是没有合适的理由去杀,并不是他的妇人之仁。

小伙伴们你们怎么看呢?


林奇110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人们都把鸿门宴上项羽没有杀刘邦这一行为称为妇人之仁,我个人觉得这个说法不对。因为首先项羽和刘邦两人的出生完全不同,项羽出自楚国的贵族,而刘邦则是一个地痞流氓,到四十岁还一事无成。因此对于项羽来说,他的贵族身份不允许他用这种方法杀刘邦。第二 就是当时的环境不允许,因为当时造反称王的不止他们两人,一旦项羽以这种无法令别人信服的方式杀刘邦,那么对其他诸王就会造成不安全感,他们会不会联手反抗呢,这是项羽所不能确定的。所以说不杀刘邦是最好的选择,而非妇人之仁。






金鑫19930927


项羽不杀刘邦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对他来说,没必要。

什么妇人之仁、君子之仁的说法,都是偏颇的说法。

因为如果是妇人之仁,那他就没有魄力干出破釜沉舟的事;如果他是君子之仁,他就没有杀宋义而夺其军的果敢。

而如果具体分析项羽不杀刘邦的真正原因,就得从他所处的时代,以及他一直以来所信奉的价值观来说。


项羽身处的是什么时代?是分封制虽然衰落,却仍没有消失,在当时人的心中还有一定市场的时代。


虽然秦国实行了帝制,加强中央集权,但毕竟时间太短,没有经过思想、制度的长时间洗礼,难以完全改变人们的共有观念,所以各国对分封诸侯而共奉一个天子是很向往的,包括项羽自己。

而就项羽个人来说,他的理想是恢复“天子-霸主-诸侯”的三等级制度,你只要承认我的霸主地位,维护我霸主的权威和尊严,那你是可以继续保留你的国家和贵族身份。


像他这样的人,对一统天下没有兴趣,反而对实现分封制一直心心念念,由此可见,他是一个旧时代旧秩序的维护者,这就是那个时代的局限性所致,包括后来的韩信,最大的理想也只是想做个齐王而已。

既然项羽的理想是做霸主,那霸主就要有霸主的做事方法,刘邦当时又没有大的过失,再加上他叔叔项伯的一顿劝解,刘邦本人还亲自去给项羽诚惶诚恐地解释,身段放得那么很低,一口一个大王叫着,一口一个臣臣的自称着,那态度要多谦卑有多谦卑,极大地满足了项羽的虚荣心和对霸主形象的自我认同,这时候再杀刘邦,反而显得我项羽不够大度,不像一个霸主应有的样子了。

所以说顺势而为是件很难的事,只有极少数有清晰头脑和洞察力的人才能做到,比如刘邦,又比如范增,他们都认识到了旧时代已经过去,新的血雨腥风、你死我活的残酷时代已经到来,抱残守缺只能落得身首异处的下场。

可惜范增只是个谋士,他无法做最终决策。

所以刘邦取得了天下。


强哥说文史


背景

鸿门宴是刘邦和项羽的第一次激烈交锋。

彼时项羽刚破强秦,麾下精兵四十万,而刘邦不过兵十万。刘邦先入关中,因采纳手下书生的错误战略,妄想将诸侯阻隔于崤函之外,称霸关中!

刘邦左司马曹无伤向项羽告密,刘邦的行为惹怒了项羽,使得项羽想要诛杀刘邦。幸得项羽叔叔项伯来告知,刘邦得以先做准备。

项羽遂设下鸿门宴,而刘邦终于有惊无险,劫后余生,个中原因复杂,我们今天就来分析一下。

客观因素

1.诸侯伐秦,义帝有令:先入关者为王。义帝为天下共主,刘邦先入关,秋毫无犯。并且经过张良指点,刘邦对项羽以臣自居,姿态摆的很低,宣称先入关是为了替项羽把守!

正如项伯劝项羽说:“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

正所谓师出有名。刘邦是大功臣,此时项羽还没有公开背叛义帝,击杀刘邦反倒不如厚待刘邦,显得自己有容人之度!——项羽从没有统一天下的想法,恢复楚国疆域,重现大楚荣光就是他的终极追求。

2.项羽兵四十万,刘邦兵十万,且刘邦以逸待劳,虽然项羽击败刘邦并不难,但难免会崩掉一颗大牙,而且在天下人面前失信,至于吗?

主观因素

项羽此时是矛盾,犹豫不决的。亚夫范增要杀刘邦,叔父项伯要救刘邦,项羽索性做个鸵鸟,把头埋了起来。

基于此

1.刘邦大项羽二十四岁。这个年龄差,在古代做项羽的父亲都绰绰有余了。

这样一个老者,在自己面前低声下气,项羽自得的同时,难免会泛起一丝不忍的情绪!况且项羽素来傲上而不忍下,欺强而不凌弱,刘邦主动示弱,以臣下自居,控诉自己的一片忠心,项羽被说的像是在冤枉忠良一般,尴尬至极,竟把曹无伤给供了出来……

此处笑死我了,这以后谁还敢投靠你项羽啊!!!

2.范增派项庄舞剑,伺机刺杀刘邦。项伯为了救亲家,和项庄对舞,项羽也不做制止

3.樊哙的勇猛表现竟然震慑住了项羽,使项羽生起来惺惺相惜的感觉。

综上,项羽鸿门宴放过刘邦,一方面是自己的性格缺陷,另一方面是当时的大义形势有所制约。

PS:刘邦回到营里就把曹无伤斩了……


煮酒放歌


鸿门宴项羽不杀刘邦有以下几个原因:其一是鸿门宴之前项伯有求于项羽,要他不要杀了刘邦。所以从亲情上说,项羽为了尊重项伯,不忍失信于人。从道德上说,项羽讲究仁义,得饶人处且饶人。所以人们称他为英雄!其二是鸿门宴其实就是一个可以相互交流的聚会。彼此坦诚相待,合作多于对抗。毕竟当时项羽还是实力雄厚,量刘邦也不敢做出什么危害项羽的事情!其三是项羽太过自信了。他不相信刘邦会成为自己的对手。毕竟自己可是会打仗,而且都是胜仗。区区一个刘邦,他哪会放在眼里。所以刘邦才会从鸿门宴上安全脱身。如果项羽那时候和刘邦的实力相当,不分上下。那么可能会威胁到项羽。项羽会放过他吗?所以形势所逼,项羽不是站在历史最高点看待的。不是什么妇人之仁!


找一个字代替77


在项羽,刘邦灭秦之后,范增己经看出18诸侯中,只有刘邦会跟项羽争天下。

在项羽生日之际,范增设计杀害刘邦,当初一是项羽高估了自己的实力,2人又是拜把兄弟,念兄弟之情,不忍心杀害刘邦。

二是项羽胸无大志,没有一统天下做皇帝的想法,只想做个西楚霸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