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了不抱”的創始人,後來孩子怎麼樣了?現實的諷刺值得反省

孩子一舉一動牽動著家長的心,特別是對於新手父母來說,只要娃一哭,自己就會慌了神。很多家長都想知道一個能讓孩子停止哭泣的辦法,於是就開始通過各種途徑查詢。結果還真找到了一種訓練孩子的方法,

叫做哭聲免疫法。

“哭了不抱”確實能讓其獨立,但崇洋媚外的教育方法弊端真不少。

表姐是個沒耐心的人,即使生了侄子也沒能讓她改掉這個壞習慣。還記得侄子滿月的時候大家都到她家去送禮,我自然也去了。在她家的時候我發現侄子怎麼哭表姐也不去哄,甚至還勸阻其他親戚不要管。

“哭了不抱”的創始人,後來孩子怎麼樣了?現實的諷刺值得反省

表姐說:“我聽人家說孩子哭的時候千萬不能抱,要不就會讓他依賴父母,這種方法叫哭聲免疫法,國外傳來的很有效。”她堅持用這種方法訓練孩子的獨立性,作為外人的我自然不好多說什麼。

由於工作的原因我離開家鄉很久未見表姐了,前不久感冒去醫院拿藥碰到了表姐帶著侄子。一問才知道侄子的性格出現了問題,從來不和夥伴玩耍,非常的孤僻、冷漠。就算在家也不主動和父母交流,一切都靠自己,展現了與年齡不符的獨立。醫生說孩子心理出現了問題,這才會來城裡做治療。

哭聲免疫法由何而來?

這種方法是美國的約翰華生提出來的,他也曾把此方法用到了自家孩子身上。此方法確實很有成效,孩子在他的訓練下不再用哭聲尋求幫助,讓父母看護孩子省了很多事。

他還曾經說過一句話:

【“給我一打健全的嬰兒,把他們帶到我獨特的世界中。我可以保證,在其中隨機選出一個,訓練成為任何我所選定的任何類型的人物——醫生、律師、藝術家、商人,或者乞丐、竊賊……”】

從這句話中我們就可以看出他的心理是扭曲的,甚至一直在誤導大家正確的教育觀念。

“哭了不抱”的創始人,後來孩子怎麼樣了?現實的諷刺值得反省

其實,我們從他的子女身上也能看出,被這種扭曲的教育理念誤導,所產生的嚴重後果。華生的女兒多次嘗試輕生,而大兒子在一次又一次嘗試中最終成功,結束了三十多歲年輕的生命。另一個兒子則成為一名流浪漢,一直靠華生的施捨才能度日。

我們追尋根源,還是需要在華生身上找問題的關鍵原因。他為何會提出如此荒唐的教育方法呢?

原來華生的童年也不幸福,父親非常愛發脾氣,最終拋棄了他和母親,導致他在別人的嘲笑和侮辱中成長。

長大後他的性格非常的冷漠,心中完全沒有愛。當時哭聲免疫法被美國人廣泛的應用,但是隻要用過此方法訓練孩子,就會使之無法形成健全的人格以及嚴重的心理問題。這種心靈的創傷會跟隨孩子的一生都很難恢復,有些孩子也因此失去對生活的信心。

年齡小的孩子不會用語言去表達自己的想法,更多的是用哭聲去尋求父母的幫助,以滿足自己的需求。

2歲之前是家長與孩子建立信任感的關鍵時刻,應該及時回應孩子的哭聲。他受到驚嚇的時候應該及時安慰,多擁抱和親吻能夠讓孩子內心更有安全感,有利於形成安全型依戀關係。在充足的關愛下成長能讓孩子的性格更溫和,有利於發展其創造能力。

“哭了不抱”的創始人,後來孩子怎麼樣了?現實的諷刺值得反省

如果你在生活中也用過忽略孩子哭聲、延遲滿足生理需求等錯誤的行為,一定要及時改正。給他更多的關愛才對成長更有益,否則只會給他童年留下陰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