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何月下追韓信,如果沒追上,歷史將會怎樣改寫?

子貢曰:"有美玉於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

子貢說:"這兒有一塊美玉,是把它放在匣子裡珍藏起來,還是找位識貨的商人賣掉呢?"孔子說:"賣掉它吧!賣掉它吧!我在等待識貨的商人啊!"

孔子自認為美玉,希望能儘快為世人所知,為社會做出貢獻。但這需要"識貨的商人"。為此,他周遊列國,進行雙向選擇

韓信也是塊美玉,沽之於市,項羽不識,劉邦亦不識,所以一逃離項羽陣營、二逃離劉邦陣營。蕭何知道韓信是國士,所以連夜追趕,但如果沒有趕上,會發生什麼呢?

蕭何月下追韓信,如果沒追上,歷史將會怎樣改寫?

韓信的才能不是天上掉下來的

當時,天下的秩序還建立在項羽分封的基礎上。諸侯眾多,有的地方因分封不公已經出現了動亂。這裡面,會不會有被歷史埋沒而又可能的識貨之人呢?韓信投項羽、投劉邦,兩次逃離後又會做怎樣的選擇?

一、韓信是怎麼練成"兵仙"的,在項羽處的成長

人們常常認為韓信是天上掉下來的軍事家,天縱英才,打的都是神仙仗,非人力可及,故稱兵仙。殊不知,韓信的成長是經過鍛鍊的,絕非紙上談兵。

韓信少時作為舊貴族的後裔,淪落到一貧如洗,但兵法已經爛熟於心中。史書上沒有記載韓信上學的情形,他的文化啟蒙應該來源於家庭,或者說母親就是他的老師。

貴族之家雖然落魄了,家中的藏書成了韓信知識的源泉。家傳的文化和箱子底的幾本兵書鑄造了韓信知兵的理論基礎

秦末起義,項梁的軍隊路過時,韓信仗劍參軍了。在項梁麾下當兵,

韓信見識且參與了戰場上的生死廝殺,項梁因為連勝而驕傲,以致兵敗身亡。殘部歸到了項羽帳下。

項梁兵敗的教訓韓信是記在心中的。他以後北伐時,在滅代攻趙之後,不急於擴大戰果卻緩攻燕國,不無考慮到連續作戰已使將士懈怠,連續勝利又使得將士心驕,而讓士兵得以充分休息,就是汲取了項梁的教訓。

韓信被提拔了,成了"郎中",參謀之類的小官。官隨小,但能夠接觸到最高機密,項羽及其謀臣、武將的戰略制度,戰術安排都看在眼裡,與心中的兵法理論激盪博弈,韓信在迅速地成長。

鉅鹿之戰是秦楚之間的一次戰略決戰。秦軍上將軍章邯打敗項梁後,北渡黃河,與王離軍一起攻打趙國,趙軍不敵,趙王歇、國相張耳逃進了鉅鹿城,被秦軍包圍。趙國的大將陳餘率領幾萬兵士在包圍圈的北邊,無力解圍,向楚懷王以及各國諸侯求援。

蕭何月下追韓信,如果沒追上,歷史將會怎樣改寫?

韓信在項羽處接觸到實戰

各諸侯救趙的援軍陸續到達,但懾於秦軍的強大,都不敢交戰。陳餘曾以五千兵力進攻秦軍,但全軍覆沒,諸侯聯軍再也不敢出戰了。

楚國的援軍在楚懷王的命令下,以卿子冠軍宋義為上將軍,魯公項羽為次將,亞父范增為末將,率軍數萬北上,但宋義想的是兩敗俱傷後再收漁人之利,故畏縮不前。

耽擱了四十六天,鉅鹿城危在旦夕,項羽痛斥並殺死了宋義,獲得上將軍任命後,立即起兵救援。

秦二世三年十二月,項羽派遣英布和蒲將軍率兩萬楚軍渡過河,與秦軍交戰,但戰果不大。於是,項羽率領全軍渡河,過河之後,下令燒掉渡船、燒燬營帳、砸毀炊具,攜帶三日口糧,直撲鉅鹿。

楚軍沒有了退路,三天內不勝則死,全軍上下一致,抱著必死的信念,人人以一當十。連經九場惡戰,項羽身先士卒,韓信就在左右,寶劍上也應沾滿了鮮血。

秦軍的糧道被切斷,楚軍喊殺聲驚天動地,秦軍信心崩潰大敗,主將被擒被殺。

項羽破釜沉舟激勵了楚軍士氣;韓信有樣學樣,背水一戰,置於死地而後生,很有項羽用兵的影子,更可怕的是拔旗易幟、四面楚歌,他融會貫通後,還要瓦解敵方的士氣。

項羽軍的勇猛使"壁上觀"的其他諸路援軍嚇壞了:

"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於是已破秦軍,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項羽由是始為諸侯上將軍,諸侯皆屬焉。"

蕭何月下追韓信,如果沒追上,歷史將會怎樣改寫?

項羽用兵的優點,日後韓信發揚光大

之後,在項羽的率領下,又打敗了章邯,秦軍的有生力量消滅殆盡。又打破劉邦佔據的函谷關,就此大封天下。

劉邦被封為漢王,前往漢中。

二、從希望到失望,離開劉邦之前也有所得

不久,韓信對項羽也失望了,他曾數次獻策,但項羽不屑一顧。不打算混日子的韓信盤算了形勢:項王雖然雄霸天下,但分封的不公將使各股勢力重新爭權奪利,不久天下將大亂,正是英雄用武之際。他偷偷地溜出楚營,去投漢王。

1、為什麼是劉邦

滅秦後,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建都彭城,以霸主的身份分封了十八王:漢王劉邦、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西魏王魏豹、河南王申陽、韓王韓成、殷王司馬邛、代王趙歇、常山王張耳、九江王黥布、衡山王吳芮、臨江王共敖、遼東王韓廣、燕王臧荼、膠東王田市、齊王田都、濟北王田安。

這些諸侯王分別來源於起義將領、六國王族後裔、降將,將其排序,韓信得出結論,漢王最有可能是最後的勝利者,除了依附項羽陣營的幾個諸侯,可能反叛的其他諸侯,關東各國離楚國太近,很難在項羽的陰影下成長。而漢王劉邦則不同。

劉邦的封地遠在漢中,項羽為阻其不軌,又在秦地分封三王,擋住漢軍的出路。但三秦王致使二十萬秦朝子弟兵被項羽坑殺,因此得不到當地百姓的支持,劉邦則在秦地約法三章,廣受愛戴。

佔領秦地後,劉邦坐擁巴蜀、三秦,這是穩固的大後方,糧食、兵員源源不斷。憑此東出爭奪天下,與各諸侯王相比,條件得天獨厚,甚至項羽都有不及。

正是這些條件,使韓信義無反顧地翻山越嶺,首選劉邦。

蕭何月下追韓信,如果沒追上,歷史將會怎樣改寫?

劉邦一定不會甘心困守漢中

2、兩次機遇

韓信滿懷熱情地來到漢中,因為沒有名氣,劉邦只給了個"連敖"的小官。

劈頭澆了盆冷水,韓信也只能先安頓下來,可過了些日子,不知怎麼他捲入了一起犯罪事件,被判了斬刑。一同犯案的同伴一個個成了刀下鬼,韓信最後被推倒在地,生命之花還沒綻放就這樣凋謝了麼?他抬起頭,再看一眼青天,他看見了路過的滕公,這是劉邦的車伕,親信之人。

韓信大喊:"上不欲就天下乎?何為斬壯士!"

喊話吸引了滕公的注意,他將韓信解救下來,通過交談,發現此人不同凡響,連忙向劉邦推薦。大概劉邦覺得這是車伕推薦之人,應該強不到那去,也沒有重視,但是賣了滕公一個面子,讓韓信做了治粟都尉。

這應該算是中層幹部了,韓信剛撿了條命,勉強上任。此時,他自己可能也未必清楚,這段經歷對他的裨益有加。正是在這裡,韓信熟悉了後勤如何運作、如何保障部隊的供給。這些知識一般的大將可以不知,但做統帥的卻不能不曉。

劉邦的後勤系統由蕭何負責,工作的關係兩人相識了,幾次交談下來,蕭何坐不住了,這樣的帥才正是劉邦領導集團缺少的最後一塊拼圖。他反覆保舉韓信,但劉邦置若罔聞。

蕭何月下追韓信,如果沒追上,歷史將會怎樣改寫?

韓信在劉邦處學到了行政與後勤的知識

三、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

韓信離開劉邦,心中充滿了沮喪。畢竟,這是他最看好的勢力。

蕭何正在後面急急地追趕,他對韓信的重要性有著充分的認識:爭天下沒有韓信不成。事後他對劉邦說:"諸將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所與計事者。顧王策安所決耳。"

但如果蕭何沒有追到,韓信將去哪裡呢?他的心中是否有數?

韓信的選擇還是挺多的,身處亂世,不愁英雄無用武之地。這時,山東已經亂了。

1、山東是可能的落腳點

公元前206年,項羽分封后的天下打響了"第一槍"。此時的齊國被項羽分成了三國,原齊王田市(田榮扶持的侄子)遷為膠東王,故齊王建孫田安為濟北王,跟隨項羽入秦的田都為齊王。

分封意在打壓田榮,這是齊地反秦的實力派,因當初未援救項梁而被排擠。田榮起兵趕走了田都,又殺了懦弱的侄子,使彭越攻殺了田安。項羽所封的三齊,回到了田榮的手上。

田榮能幹,那是沒碰上項羽,項羽出兵討伐,一交兵就看出了差距,田榮兵敗被殺。其後,項羽以嗜殺壓制齊民,卻激起了更強烈的反抗。田橫立田榮的兒子田廣為齊王,繼續對楚鬥爭,使楚國北部戰火不斷。

田榮、田橫在齊國都有一定的影響力,但在軍事上,並沒有突出的能力。他們的不利因素是離項羽太近了。但是如果能有傑出的將領,或許齊國還能有齊桓公的榮光,這個人或許就是韓信,只是不知道:韓信是否能在田榮戰死前趕到齊國,而田氏兄弟能否慧眼識才!

蕭何月下追韓信,如果沒追上,歷史將會怎樣改寫?

諸侯分立,韓信的機會不少

2、常山王更需要韓信

齊國田榮、田橫至少還能領兵打仗,常山王張耳則是個老男人,而且還是文臣出身。他的對手還對其恨之入骨,時刻想著取他的性命。想要常山王張耳性命的是陳餘,在一年多前,二人還是刎頸之交的朋友,但理念及利益的糾葛使他們變成生死之敵。

鉅鹿之戰時,張耳是趙國國相,陳餘是趙國大將。秦大將王離將趙王歇與張耳圍困於鉅鹿,陳餘軍數萬在外,張耳屢屢求救,陳餘卻不敢發兵。

鉅鹿危在旦夕,張耳無奈,又派出張黶、陳澤向陳餘施壓。

陳餘解釋了不發兵的原因:實力差距太大,貿然進攻,不但無法解圍,反而是以羊飼虎。張黶、陳澤很憤怒:見死不救豈是大丈夫所為,況且,你與丞相還是刎頸之交

陳餘推脫不過,派出五千士兵由張黶、陳澤,殺往鉅鹿。結果如陳餘所料,全軍覆沒。

等到項羽殺敗秦軍,解了鉅鹿之圍,二人再次相見,張耳憤怒地指責陳餘,甚至懷疑陳餘殺了張黶、陳澤。陳餘一生氣撂了挑子,誰想這個一時的義憤之舉,卻讓張耳抓住機會,奪了他的兵權。

二人就此成仇,張耳隨後跟隨項羽入秦,因功封為趙王,而陳餘隻得到三個縣為侯。他將責任歸於張耳,誓要報仇雪恨。

蕭何月下追韓信,如果沒追上,歷史將會怎樣改寫?

張耳、陳餘矛盾,常山王急需大將

陳餘也是熟讀兵書的將軍,一年後,他從田榮處借來一些兵加上自己封地上的士卒,攻破常山,張耳狼狽出逃。

韓信若到常山,能有將近一年的時間訓練軍隊,他的能力絕對碾壓陳餘。歷史上,陳餘以絕對優勢的兵力、地形、糧草,被韓信打得兵敗身亡。可見,在這裡,韓信大有可為。

更重要的一點,張耳是個重要時刻能做出正確選擇的人,在人生的幾次重大節點,他都做出了正確的選擇。那麼,當韓信在正確的時機,出現在正確的地點,就應該不會被埋沒。

3、其他諸侯

齊國田榮、田橫,常山國張耳對大將是急需,他們的發展前景不如劉邦,但韓信的到來將會改變他們的命運。

其他諸侯,在楚漢相爭時,大多是牆頭草,漢勝則歸劉,楚勝則降項,且其國中為將者,沒有能獨當一面的人才。可見,韓信到哪裡都有出頭的可能,不過這些人沒有爭霸天下之心

蕭何月下追韓信,如果沒追上,歷史將會怎樣改寫?

國士韓信誰能識?

總結:

韓信是不世出的人才,經歷了項羽、劉邦兩處的跳槽,韓信得到了寶貴的實踐機會及經驗教訓。他的羽翼已豐,只待機會便可一飛沖天。

韓信的機會主要存在於齊、常山兩國。可以想象,他如果受到重用,就像歷史上的他日後北伐一樣,代、燕、趙、齊都會成為囊中之物,一旦如此,天下之勢,鹿死誰手,竟未可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