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深陷“減配門”。國際知名品牌,為何到了中國常“變味”?

特斯拉深陷“減配門”。國際知名品牌,為何到了中國常常“變味”?

喬志峰

據《證券日報》報道,因交付的國產版Model3搭載的自動駕駛配置與隨車環保清單上標註不符,特斯拉在315前夕被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記者注意到,此前在國產化道路上順風順水的特斯拉,在國內實際交付階段接連遭遇到貨不對板、減配降級諸多詬病。關於此次HW3.0芯片減配問題,已經引發了多個特斯拉車主群、汽車論壇、電動汽車博主等參與討論,質疑特斯拉中國在消費者不知情的情況下擅自減配。

特斯拉深陷“減配門”。國際知名品牌,為何到了中國常“變味”?

有國產Model3涉事車主對記者表示,問題的本質是車輛裝配的硬件與環保清單不一致,而不是裝配的硬件是否影響車輛的使用。“實車與購車清單配置不符本身就涉嫌欺詐。至於免費更換,且不說多跑一趟售後費時費力,最主要的是剛買的新車就要拆換硬件心裡肯定會不舒服。”部分國內Model3車主已在收集證據,準備集體上訴;也有車主向各大投訴平臺進行了投訴,並陸續收到相關部門的反饋。

必須承認,特斯拉是目前世界上最好的電動車,甚至都不必加上“之一”,在全世界都享有盛譽。可是,剛剛來到中國,就鬧出了沸沸揚揚的“減配門”,聲譽受損不說,還面臨來自車主的集體聲討和法律行動。是水土不服,還是故意為之?

“減配門”到底如何定性、是否涉嫌欺詐,車主們要討個說法,消協、質監、工商等部門也應及時介入調查,要麼還特斯拉一個清白,要麼給消費者一個說法。

其實,一直以來,國際汽車品牌在中國被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這不是第一次,特斯拉更不是第一個。女車主坐奔馳引擎蓋維權、奧迪發動機突發爆炸等事件,都曾引發軒然大波。

車折騰人,商家的態度往往更惱人,讓消費者備受傷害。“男子160萬買路虎半年爆胎7次,4S店稱不適合中國路況”的新聞,就令人十分理解。據瞭解,這輛出事的路虎攬勝運動版買來才三天,車子就爆胎了。更讓車主難以相信的是,半年時間裡路虎又爆胎6次,經常一爆就是兩個胎,前後共換了11個爆胎。4S店給出解釋是:這款車型只適合平坦的路況上高速行駛,不適合中國的路況。“只適合平坦的路況上高速行駛”,這還是越野車嗎?“不適合中國的路況”,那你還敢大張旗鼓在中國銷售?這不擺明了坑人嘛。

我不知道這些“國際大牌”在其他國家的質量管理和售後服務是什麼水平,是不是也這樣忽忽悠悠不靠譜。某些洋品牌包括一些非常知名的品牌,到了中國就變味,甚至在中國實行“雙重標準”的新聞一直以來不絕於耳,似乎已經成了“公開的秘密”。

為什麼會這樣?我不揣淺陋,試著猜測一二:

1,歧視中國消費者。它們認為中國消費者是“土老帽”、暴發戶,不懂車,對外國豪華品牌盲目崇拜,買豪車只是為了滿足虛榮心和麵子,只買貴的、不買對的,對汽車的質量、配置和價格並不敏感。有國外品牌在中國市場上甚至推出“殺豬”銷售的概念——將產品價格定得高高的,把某些為了身份和麵子不惜代價的人物當“豬”來宰。

2,中國消費市場不成熟、缺乏嚴密的標準和監管。即便問題被發現了,中國消費者也會面臨鑑定難、維權難的尷尬。即便是相關機構和“相關部門”,由於種種原因(比如稅收)等原因,或明或暗站在企業一邊,坐歪了屁股。由此導致了某些企業和品牌有恃無恐,不怕出事,出事了也不怕。

3,有的洋品牌進入中國市場後,管理者大多是本土員工,已經習慣了原有的思維模式和經營方式。品牌跟世界接軌了,質量管理和服務意識卻還停留在老水平。

當然,歸根結底,這還是跟某些品牌管理不善脫不了干係。中國是個大市場,中國消費者的維權意識也在不斷增強,洋品牌請自重。同時,也期待中國的監管部門能拿出管理力度來,對那些“不拿中國消費者當回事”的企業和品牌進行嚴格的資格審查,該整頓的整頓,該逐出中國市場的絕不能手軟。

3月10日,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一司針對特斯拉Model 3車型部分車輛違規裝配HW2.5組件問題約談了特斯拉(上海)有限公司。責令特斯拉(上海)有限公司按照《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准入管理辦法》有關規定立即整改,切實履行企業主體責任,確保生產一致性和產品質量安全。但願這是一個好的開始,併成為今後的常態。

特斯拉深陷“減配門”。國際知名品牌,為何到了中國常“變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