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不罵”的西式教育能不能教好孩子?

冰派正好的易水糖


作為一個教育領域的創作者,我非常樂意分享我的想法,中國有句老話叫“棍棒底下出孝子”,我們一直都奉行“打罵式教育”,尤其是過去年代,但是西方的教育卻和我國的教育有很大的差別,他們非常不贊成“打罵”教育。

其實不少西方父母大多都秉承孩子的天性,讓他們自由的成長,在我本人看來,我個人非常贊成這種教育方式,其實縱觀國內和國外,我國雖然人口眾多,但是真正的科技人才很少,但是西方的教育卻培養出很多人才。

其實從這個方面說來,我認為“不打不罵”的西方教育還是對孩子的成長有很大的好處的,因為這種教育真正的遵循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和學習規律,所以,我認為這種教育是可以教育出好孩子的。


老船長公考


“不打不罵”的西式教育能不能教好孩子?

  本人是一名教師,因此對教育有一些自己的經驗,拿自己的親妹妹舉例子:

  我妹妹現在7歲,受我媽媽的寵溺,我妹妹的性格有些“小公主”,每天早上賴床不去上學,看電視和玩手機都很入迷,因此現在視力下降,有近視眼的徵兆。我媽也經常給我抱怨,說我媽的話我妹妹經常不聽,打也打,可打過之後還是老樣子。這是典型的所謂的中式教育的結果。有一週我媽需要外出,於是我來照看我妹,由於她的興趣點在於看電視和玩手機,於是我抓住這個點,第一天給她立好規矩,當天她嚐到了甜頭,也嚐到了苦頭,於是第二天便乖乖爬起來上學,一週下來我沒有發現我媽媽說的那些缺點。雖然我不敢說我這邊是所謂的西式教育,但是我做到了不打不罵。

中式教育和西式教育的區別

  中式教育培養學習型人才,主抓學習、成績,基礎知識紮實,動手能力較弱;教學方式是灌輸、被動式;中式教育千篇一律,規定了教學科目和教學目標;重學科,輕藝術,個性化弱,辨識度低。

西式教育培養實踐性人才,從小便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教學方式是引導、主動式;西式教育千姿百態,給予孩子個性化的發展和選擇的權利;多才多藝,個性鮮明,辨識度高,但文化課薄弱些。

不打不罵不代表西式教育

  西式教育的精髓不在於不打不罵,而在於注重孩子的個性化發展,尊重孩子的選擇權,因此西式教育方式下的孩子大多個性鮮明,獨立性強,很有自己的主見。

西式教育能教好孩子

  對孩子的教育應該是因材施教的,針對不同性格的孩子運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比如說一個聽話乖巧的孩子,就不必用打罵的方式教育了,對熊孩子也就不能繼續寵溺,不打不罵了。

西式教育適合那些動手能力、自主能力、主動性、紀律意識強的孩子,有這些方面的促進與約束,彌補西式教育的不足,孩子的發展將會更加優秀。

其他教育理念

  無論是中式還是西式教育,個人認為有幾點教育理念都比較適用的:

  1. 樹立好家長的榜樣作用。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會根據家長的行為習慣進行模仿,因此家長應樹立好自己的形象,對孩子進行正能量的引導;

  2. 立規矩、嚴執行。明確告知孩子哪些時能做,哪些事不能做,能做而做到了的給予什麼獎勵,不能做而做了給予什麼懲罰。對於制定的規矩,家長一定要嚴格執行,不能以孩子還小,不懂事為藉口而放鬆了紀律管理;

  3. 鼓勵孩子做家務。別把孩子捧在手心,適當讓孩子做家務能鍛鍊孩子的獨立能力、自主能力、動手能力,還能讓孩子懂得珍惜。

  以上,如有不適,盡請指正。


多樂幼教


不打不罵的西式教育是否可以教育好小孩?

我認為不打不鬧的西式教育教不好孩子。

首先分享一下我小時候的教育方法,我是一個80後的老阿姨了,在我上小學的時候我們的老師還不是和藹可親的,應該適用和顏悅色來形容,那個時候的老師還是帶有教師的威嚴,家長尊敬老師學生怕老師,即便是有老師打學生,家長也會說打的好使勁打,謝謝老師管教,但是社會發展到了,現在已經很少聽過有老師打學生,凡是老師打學生,後果自負,後果很嚴重,但現在聽的最多的就是學生心理承受力低,我自殺跳樓的比較多。

其實在我們那個年代,老師打學生管教學生都覺得是天經地義的,只有嚴厲的老師才會出教出好的學生,家長教育孩子那也是棒槌下面出孝子,現今家長几乎捨不得打孩子了,同樣孩子自尊心比較強,一說兩句自殺的也比較多,有時候甚至在想這個社會怎麼了。

最後個人認為其實小孩子在成長的路上有時候犯錯可以原諒,但有時候犯錯必須讓他長個教訓,適當的嚴厲可以促進孩子更好的長大成人而不打不牢的西式教育,我不認為可以真正的教好孩子。

綜合以上我的意見,就是不打不鬧的西式教育是不能教好孩子。



記憶是一座城阿


不打不罵式的西方教育是否能教育好孩子?

這個問題也是有針對性的,主要看孩子,有的孩子性格乖巧,適合說教一般不用打罵,就很聽話就可以教育的很好,但有的孩子如果不打罵讓他長記性的話,他是不會改正的。

打罵孩子首先也要看孩子是什麼情況,是什麼原因,記得小時候媽媽打過我弟弟兩次,原因是弟弟沒有經過爸爸媽媽的允許,然後私自拿了抽屜裡面的錢,而且發現不止一回,因為這個舉動,所以媽媽打了弟弟。爸爸打弟弟是因為弟弟在學校裡邊兒放鞭炮。這兩個行為都是非常危險的,而且的話是如果屢教不改的話,是會有道德瑕疵的。所以我認為這兩件事情,如果父母不給孩子很好的引導,以及正確的引導的話,以後走入社會的話會吃虧。

所以打罵孩子也是要看情況的,中國有句古話叫棒槌下面出孝子,孩子該打則打,該罵則罵,小時候的教育都是為了他長大之後能成為更好的人,如果小時候沒有教育好等到長大之後等別人教育那就晚了!



電工界扛把子


任何教育方式都應是結合孩子本身的特點來確定的。一概而論的觀點都是不客觀的。

本人是正在上研究生,自認為教育經歷還是比較開放的,我媽從來沒說過我,假期作業從來不寫,但這不影響我自己的判斷,說實話,都有懶得時候,但要有底線。我從三年級就上網吧,我媽還很支持我,因為我明白,上網吧的孩子大多都不是什麼入流的人物,所以我也就獨自的玩遊戲,而不是與這些人交朋友,所以,即使我上網吧,也沒能影響我的心智。但是,多數的孩子還是因為上網吧給毀掉了,會掉他們的不是自己,而是他的圈子。切記,一定要讓孩子交好朋友,交可以相互進步的好朋友。

美國不是打罵,還有其他的懲罰方式,所以,要正確的考慮孩子的切身情況,不可盲目實施。

孩子管不住自己,需要家長的協助;

孩子有自己的主見,需要家長的支持;

孩子有叛逆的時候,一定要在支持中引導,不可一味的打罵和講道理!




生物科技君


不打不罵教育孩子並非是西方國家所有家長教育孩子的方式。

現在都說西方教育都是不打不罵。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誤區,不知道,諸位家長看沒看過一個電影“放牛班的春天”。

裡面的情節我們可以看出,西方教育孩子也是非常嚴厲的。尤其是對那些非常難以管教的孩子。

因為美國是一個多民族的移民國家,他的文化是多元的。不打不罵而教育孩子僅僅代表了是一種教育方式。而並非所有的家庭都是不打不罵教育孩子,他也不是針對所有的孩子。

嚴師出高徒,棍棒底下出孝子,這是我們老祖宗留下來的兩句話。

如果說我們中國的教育方式不對,那我們,中國古代那麼多的優秀人才是怎樣培養出來的呢?

我覺得我們大多數人不要迎合社會上一些似是而非的說法,什麼不打不罵,快樂教育,這些都是比較新的觀點,還有待於實踐的驗證。

犯了錯誤,不痛不癢的說幾句,有用嗎?他能知道嚴重性嗎?從小就打不得,以後步入社會脾氣還不得天大?說兩句自尊心受挫就要跳樓,一點抗擊打能力都沒有。

從小不打不罵,那就是溫室養花,經不起風雨,新聞整天報道,家長說了啥孩子跳樓的,老師說了啥學生跳樓的。你連學校和家庭這麼純淨的環境都受不了,你這心理素質那麼差,那怎麼能成才?

我建議,犯了錯就要罰,屢教不改就要打,打完再教育,老話說的好:

好棍好棒出好人!


文豪一塊磚


中國有句俗話叫“君子動口不動手”,從打人的行為上來說,隨意打罵孩子的家長基本上就不是一個合格的家長,甚至有些根本不配當家長,小孩子不懂事可以慢慢引導,家長們不都是從小長大的嗎,想想小時候被自己父母打罵是個什麼感受,輪到自己當父母了,還要把這種感受傳給自己的孩子嗎?小孩子也是人,在成長過程中會慢慢形成他自己的判別能力,假如不能公平的對待他,隨意的打罵,會在其心中留下陰影,這種陰影對孩子的身心成長是非常不利的。


打罵方式在中國是傳統教育的毒瘤,從古至今大多數家長還是保留著孩子不打不成器的傳統思想,更多的原因是現在的家長沒有耐心,沒有有效的教育思想,根本不知道去如何正確的教育自己的小孩,所以只能靠打罵去發洩心中的無奈與憤怒,這樣造成的結果反而是致命的。人都會有自己的性格底線,孩子再小也有他自己的尊嚴和自信,當家長用打罵的方式傷害到他們的尊嚴和自信時,會使得孩子的性格觸底反彈,從而變成或叛逆,或自卑,或自閉的性格,而這些將會是毀掉一個孩子前途的最根本的原因。


而“不打不罵”的西式教育,從字面上來說只是一種教育方法,但卻是造就人才的最有效也是國外最推崇的方法。因為在國外家長們是把孩子當做未來的棟樑來培養——不管能不能成為棟樑之才,把孩子當做平起平坐的人來對待,這樣會給孩子帶來前所未有的自信和自尊,不打不罵更能夠拉近孩子與父母之間的關係,而不是像中國的孩子一樣去懼怕自己的父母。


不打不罵的教育衍生出的是父母把孩子當成朋友,真正能站在孩子角度去看問題的快樂教育,讓孩子知道“做自己”的重要性,而不是像中國一樣讓孩子活成父母想要的樣子。


打罵的教育方式正好印證了這樣一句話:造就一個人需要十年、二十年甚至更久的時間,而毀滅一個人卻只需要一瞬間、一句話甚至一個眼神。


梵文儒傑


西式教育並非不打不罵,他們教育裡的打罵不是簡單的家長髮脾氣把孩子打一頓或者罵一頓,而是針對具體事件,做出合理的、雙方都同意的打罵形式。



曾經在美劇裡看過這樣一個片段,家裡的小兒子得了一把塑料玩具手槍,在玩兒的過程中,不小心將子彈打在了姐姐身上,姐姐找父母告狀,可兒子不是故意的,在跟父母解釋,最後父母商量決定,由爸爸在某個時間,拿這把槍在兒子身上射一次,讓兒子體驗一下有多疼,下次就不敢亂射了。這樣的絕決定很合理,兒子、女兒都沒有異議。這是西方的教育。這樣針對具體事件的具體教育可以讓孩子知道哪裡錯了,同時親身經歷一下自己所犯錯誤的後果,他會記憶深刻,不會再犯。


如果中國父母面對這個問題,估計要麼把兒子罵一頓,把槍沒收了;要麼說姐姐怎麼不讓一下弟弟,弟弟還小,而且本來就不是故意的;再要麼就是不痛不癢地讓弟弟下次玩兒的時候注意點兒,然後再安慰一下姐姐,讓姐姐原諒弟弟。


至於西式的教育方式能不能教好孩子,對於不同的孩子,結果是不一樣的。因為西式教育下出來的孩子,有很多精英,也有很多罪犯,也有好壞之分,而並不是所有孩子都是好孩子。所以並一定西方所有的教育方式都好。

不管你是傾向於西方的教育,還是中國的教育,最終都要找到適合自己孩子的,讓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



每天學點兒什麼


作為一個資深的教育領域的創作者,我認為我非常有必要回答一下這個問題。其實中西方在教育上有著很大的差別。這是因為中西方的文化不同,中國受傳統的儒家思想影響,培養人的仁、義、禮、智、信,提倡“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而西方文化卻更重視人的本身的想法,所以兩者對於孩子的教育,也有很大的區別。

正所謂“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其實“一方水土也教育了一方的人”,西方人在教育上更重視對孩子的天性的培養,很少主張“打罵教育”,相反更多的是以溝通式的、說理式的教育為主,但是這種教育方式真的能教育好孩子嗎?

我認為這個應該根據實際情況來看,畢竟不管是西方還是東方都有優秀的孩子,我曾經看過一個美國人領養中國小孩的紀錄片,這個小女孩是棄嬰,一對美國夫妻雖然算不上經濟寬裕,但看到小姑娘的第一眼就決定領養孩子,如今的這個小女孩已經成為小姑娘了,很多看到小女孩的第一眼,就給人一種與生俱來的自信,這種自信不是傲嬌,而是陽光的自信。

所以,我認為其實西方這種“不打不罵”的教育還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借鑑的。


我享學


中國的家長在中國現在這樣的環境裡面,能做到對孩子“不打不罵”簡直就是佛了。

能說這句話的人,大多都是站著說話不腰疼的主,就像輔導孩子作業,誰輔導孩子能夠一直心平氣和?即使要讓孩子培養出自主學習的能力,也是需要一個過程的,開始階段還是必須輔導,多少父母為輔導孩子這事氣的要心臟搭橋,可是家裡要是有一位佛系父母,自己不輔導孩子,還會天天嘮叨,不要罵孩子,這就是典型的站著說話不腰疼的主。

再說孩子要是犯錯了,父母要只是輕言細語的說幾句人生哲學,孩子能聽的進去?現在孩子懂事的早,父母那些雞湯孩子早就知道,你多喂幾次,孩子直冒酸水。

當然我也不贊成,棍棒裡出人才的做法,有事沒事就拿孩子出氣,不是吼就是罵,甚至開打的孩子長大以後的叛逆心也很強。

我們小時候很多人都捱過爸媽的棒子,但同樣沒出啥問題,並且能記住的幾次捱揍,都是因為自己小時候不懂事確實做了不應該做的事情,甚至是觸犯了原則性問題,現在想起來,還印象深刻,甚至心存感激。

不打不罵只是一種教育方式,肯定不適合所有的家庭和所有的孩子,環境的不同,教育方式也必然不一樣,沒必要去糾結。孩子觸犯了原則性問題或者有些事情上屢教不噶就必須用原始的方式進行教育。

要想做到自然而然的不打不罵,培養孩子的思維力、自主力、學習力,這才是正道。

家有倆娃,專注少兒素質教育,培養孩子思維力、自主力、學習力和受挫力,讓家長和孩子輕鬆面對學習和生活。感興趣的朋友請關注我,一起探討養娃!


分享到:


相關文章: